金塔县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981
颗粒名称: 金塔县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过
分类号: D652
页数: 4
页码: 6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1968年,金塔县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迅速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首批440名兰州知青、150名上海知青到金塔县农村落户,受到当地热烈欢迎。随后,金塔县大力推行上山下乡工作,通过安置办公室的组织,改善知识青年的居住条件,并在农村进行集体插队、集体学习和分散劳动。1973年,安置办公室更名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继续推进安置工作。至1979年,金塔县共安置近万名知识青年,他们的到来为城乡发展带来了改变。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安置

内容

1968年4月,甘肃省会宁县根据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的决定》精神,提出要大办特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号召,并在所辖街道普遍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为什么要住在城里吃闲饭”的问题,要求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在“编者按”中公布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举国上下迅速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动员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等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中心任务,认真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迅速在全国兴起。
  1968年11月,首批440名兰州知识青年、150名上海知识青年到金塔县农村插队落户,受到当地干部和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12月23日至26日,金塔县革委会召开了全县下放干部和插队落户知识青年政治工作会议。
  1969年年初,甘肃省革委会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通知,并在会宁县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场会。同年4月,省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精神,下发了《有关上山下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对上山下乡的对象、安置方式、经费标准、开支范围、口粮标准和供应办法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掀起了全省知识青年、城镇居民、职工家属上山下乡的热潮。全县农村干部群众,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作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为他们收拾住房、盘炕砌灶、送柴送面,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敲锣打鼓地迎接知识青年进村入户。至1969年5月,全县已有590名知识青年和821名城镇居民、职工家属到农村安家落户。同年12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下发〔1969〕33号文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有关待遇做了补充规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次性安置费为人均520元,其中建房费200元、生活费220元、生产工具费18元、差旅费15元,其余30元分别留作地、县知青办公室机动使用。城镇居民到农村落户的,每人平均补助100元(不包括路费),一次性发放到户;对下乡的职工家属,一般不发放安置费,对其住房有困难的,采取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原则,即“自筹、群帮、公助”。公助标准为人均30至70元,由群众评议,职工所在单位补助。为此,各级安置办公室和社队,都把知识青年的住房问题作为安置重点,按照人均200元、每人建房8平方米的标准,逐年修建完善。至1973年底,全县凡有安置任务的社队,基本上都建起了知青点,彻底改变了知识青年借住农户房屋或生产队办公室、分散居住、分散劳动的局面,形成了集体插队、集体居住、集体学习、集体伙食、分散劳动、自我管理的格局。
  1971年,甘肃省革委会发出通知,凡在农村锻炼两年以上、思想表现好的下乡知青,选拔他们招工、招干,或者推荐上学、参军,形成了每年老知青走一批、应届毕业生下一批的格局。是年,第一批先期插队的上海知青和部分兰州知青得到安置。
  1973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复信的有关指示,下发了〔1973〕21号、22号文件,全国各地广泛学习宣传和贯彻文件精神,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6月10日,金塔县委决定成立上山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黄忠义任组长,县革委会副主任赵九岭、王建庆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张镛任主任。同时,仿效江西经验,派知青带队干部到知青所在地,帮助安置部门教育管理本单位下乡知青。地、县党政领导以身作则,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对动员、鼓励和稳定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落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4年2月,金塔县革委会安置办公室更名为金塔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金塔县上山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金塔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经过重新调整,领导小组由8人组成,县委副书记李宝峰任组长,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世雄、徐健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张镛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同年5月,又将金塔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金塔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12月17日至19日,金塔县委召开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知识青年代表、安置工作的先进社队代表和知青带队干部共270人,会议总结交流了知青安置工作经验,表彰奖励了先进,讨论通过了《倡议书》,评选出参加酒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的代表。截至会前,全县农村共安置城市下乡知识青年863人。
  1975年年初,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确定金塔县当年安置兰西铁路分局、部队和本县的下乡知识青年共1300人。3月13日,金塔县委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安置任务的社队,认真做好安置准备工作。
  1978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对1978年以前下乡的知识青年,凡是符合条件的,从当年开始享受探亲假。此后,国家逐年调整政策,逐步不再下达知青安置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9年,在金塔县11个公社、117个大队、13个农林场站的287个知青点,先后共安置近万名知识青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知青,通过历年陆续参军、升学、招工等方式,离开农村返回原籍,其余的全部收回进城,安排在县内的工商企业中。至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宣告结束。
  客观地讲,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年代里,广大知识青年遵循党和政府的号召来到金塔,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建设事业。金塔的城市和农村,到处留有他们青春的身影,城乡的发展都有他们洒下的汗水。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传播了文化知识,带来了城市文明,宣传了卫生普及。后来,尽管绝大多数返回原籍,少部分留在金塔,继续默默地工作,但不管是走了的、还是留下的,他们为金塔做出的贡献,金塔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天明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黄忠义
相关人物
赵九岭
相关人物
王建庆
相关人物
张镛
相关人物
金塔县革委会
相关人物
李宝峰
相关人物
张世雄
相关人物
徐健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金塔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酒泉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