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荣誉名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名片》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91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荣誉名片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56
页码:
239-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进取,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关键词:
金塔县
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
内容
历届金塔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改变干旱缺水面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民生,致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振兴金塔、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20世纪,荣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百强产棉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甘肃省文化先进县、甘肃省双拥模范(城)县等荣誉;21世纪,又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甘肃省省级文明县等荣誉。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金塔县光热水土资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据兰州大学考古人员在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取样考古表明,至迟在4000年以前,即夏商时期,金塔就种植有大麦、小麦、黑麦、粟、稷、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再从肩水金关出土的铁制农具和大麦、小麦、青稞、糜子、谷子、麻籽等农作物种子以及东沙窝一带遗存的大片田畦痕迹来看,至汉代,金塔县境内的农业已很发达,种植的粮食农作物品种也很多。
自汉代以降,经过历代王朝发展屯田、劝课农桑等政策的实施,农业新品种不断引进,丰富了金塔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到了明代,肃州商人从西夷引进“回回大麦”,即玉米,使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民国时期,通过政府的大力试验推广,粮食作物品种大大增加,有糜谷、高粱、小麦、青稞、胡麻、玉米、大豆、小豆、黄豆、绿豆、扁豆、桃豆、白薯、洋芋等。但由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水利设施条件差,耕地粗放,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加之天灾战乱频繁,农作物“十年九旱、十种九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塔、鼎新两县粮食播种面积10.4万亩,平均亩产只有60.5千克,总产量629.2万千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生产力,金塔县粮食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全县播种小麦15.08万亩,平均亩产104千克,总产量1568.32万千克。从1963年开始,金塔县人民艰苦奋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后来粮食生产的恢复提高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金塔县粮食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金塔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90年,金塔县粮食播种面积24.52万亩,总产量10.53万吨。1991年,金塔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商品粮贡献奖”和“粮食丰收奖”。1992年,金塔县实现粮食亩产过千斤、农民收入过千元的“双千”目标。1996年底,金塔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970万千克。
进入21世纪,金塔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在棉花等经济作物效益的驱动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生产呈下滑态势。2001年,金塔县粮食播种面积4.01万亩,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
2005年以后,在国家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得到一定发展并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金塔县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65%,农业科技覆盖率97%。同年,金塔县粮食播种面积9.5万亩,亩产587.9千克,总产量5.59万吨。种植业中的粮、经、草比例由1990年的26∶64∶10调整到2008年的22∶69∶9,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粮食种植业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2018年,金塔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64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9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4万亩;豆类种植面积0.34万亩。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金塔县地处内陆荒漠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不松懈。
县境内天然林有梧桐、梭梭、红柳等。人工林有杨树、柳树、榆树、桑树、沙枣树、槐树、桃树、杏树、梨树等。清光绪五年(1879),爱国将领左宗棠驻肃州,教民多种林木,发桑籽于民,劝民种桑。颁有劝民种树歌。光绪十九年(1893),甘肃部堂陶又散桑籽于民,王子庄州同詹廷镛劝民种桑。民国时期虽也提倡种树,但农民苦于生活,无力发展林业生产,天然林木被大量砍伐,土地荒漠化程度日益加重,大片农田被流沙吞没,到1949年,全县林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只有0.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发展林业同防风固沙、兴修农田水利结合起来,坚持林跟水走的原则,发动群众植树造林。1950年至1953年金塔县共植树112.94万株,鼎新县共植树6.8万株。1955年,县设林业科主管林业。1957年,改设农林科并兴办国有林场。1962年,改设农林牧局。1963年,建立林业工作站。1970年,开始大办乡村林场,全县防风固沙林,渠、路基干林,四旁植树和经济林都有了很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谁种谁有”的政策,实行林业“三定”(划定荒滩、确定林权、制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更加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林业生产迅速发展。为适应林业发展和加强指导与管理,1982年分设林业局。到1985年全县有国有林场1处,治沙研究试验站1处,县林业工作站1处,天然护林站2处,乡村林场100处,实有森林面积12.79万亩,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9.5万亩。1989年,治沙研究试验站与林业工作站合并,乡(镇)村林场减至80处(乡林场9处、村林场71处),人工林保存面积13.2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83.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
1990—1995年,金塔县围绕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平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实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坚持“治沙治河必造林,造林必须围绕治沙治河和绿洲内镶边补网,绿洲边缘压沙造林,绿洲外封滩育林及护库保田”的方针,加大黑河治理和治沙造林力度。1991年2月,金塔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治理沙害护库保田”“美化环境、绿化城镇”两项议案。同年6月,县上成立黑河治理领导小组,领导黑河治理和治沙工程实施。1991—1993年,解放村水库、白水泉边缘和共青渠沿线投入人力10.25万人次,车辆2.5万台次,工日16万个,柴草1060万千克,在白水泉沿线治沙造林2730亩,建成长2.9千米的防风固沙林带一条,埋压沙丘3978亩,设置草方格沙障3347亩。1991—1994年,黑河治理把人工筑堤和造林护岸相结合,修筑河堤7.36千米,造林7871亩。在加强黑河治理和治沙造林的同时,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林果和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1992年,全县3617户农户栽植经济林果4.78万株。
1991年,金塔县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经林业部审定,颁发“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证书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奖牌。1994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中共金塔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金塔县生态建设实际,确定“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生态建设方针,发展建立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控制沙源;绿洲边缘人工压沙,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形成农田林网围田、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优质药草遍布的规划治理格局。
“十五”期间,金塔县实施“三北”四期工程,集中力量抓重点风沙口治理、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镇库区绿化和沙化土地治理。2010年,“三北”四期工程结束,金塔县累计造林88.47万亩。“十二五”以来,金塔县完成各项工程造林13.93万亩。201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143.2万亩,森林面积达10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2%,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6%。
“十三五”以来,全县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力度不断加强,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2016年,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与农田防护林改造相结合,狠抓残缺林网补植和新开发土地林网新植,全县新建成农田防护林骨干林带193.9千米。2017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森林抚育、中央造林补贴等项目,投入林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秀美金塔,金塔县创新生态治理模式,2016年,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团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启动了“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倡议社会各界通过义务植树、认种认养、共建捐建等形式栽植胡杨,此项活动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016—2017年,金塔县共计植树造林4万亩,种植胡杨和乡土树种135万株。2017年,县委研究印发《关于深化拓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的决定》,将“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至2019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了157.89万亩。
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是造福当代、泽被子孙的千秋伟业。造林绿化对于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造林绿化,组织并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活动,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造林绿化的力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多年以来,金塔县认真贯彻落实造林绿化工作的各项要求,深入宣传,精心组织,夯实措施,加快进度,造林绿化工作推进较快,较好地完成了造林绿化阶段性目标任务。
1991年,金塔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4年,金塔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荣誉称号;鼎新镇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荣誉称号。1995年,金塔县三合乡榆树沟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00年,金塔镇东星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全民义务植树的决定后,金塔县落实每个适龄的义务植树公民每年种树5~8棵的规定,植树造林,治理沙害,绿化家园。1990年以来,坚持义务植树与林业重点工程结合,与治河治沙结合,与城镇乡村绿化美化结合,与部门绿化结合,与领导办绿化点结合,与营造各类纪念林结合,扩大植树覆盖度,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八五”期间,金塔县集中县城单位、中东镇、西坝乡干部群众,在白水泉沙丘沿线开展人工压沙、栽植防风固沙林,营造长3千米、宽300~1000米不等的防风固沙林带。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同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金塔县城机关单位职工先后在解放村、鸳鸯池、冰坝河滩、会水开发区等地累计植树190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个。县辖区内各乡(镇)、村、组结合重点工程实施,开展义务压沙和植树活动。
2002年,金塔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规划的原则,将退耕还林工程布局在路边、河边、沙边、山边和黑河沿线、公路沿线、风沙沿线。按照甘肃省、酒泉市退耕还林比例不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高于20%的规定,2004年底,金塔县完成义务植树868.83万棵;规划建立植树基地19个,组织造林2.1万亩;部门造林0.4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万亩,其中:还生态林3.84万亩,还经济林1600亩;荒滩造林3万亩;推广经济林果、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等模式,发展经济林4000亩,林草、林药间作面积1.45万亩。至2008年底,金塔县植树造林9.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万亩(还生态林3.56万亩、还经济林0.44万亩);荒滩造林1.6万亩;封滩育林4.1万亩。工程涉及29个县属企事业单位和10个乡(镇),84个村,326个村民小组,3893户农户。
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县
基本农田保护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对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依法实行保护的一项土地行政措施。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一般有: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以及已经或正在改造的中低产田,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991年,金塔县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对辖区内有限耕地实行有效保护。2001年6月,金塔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至2004年12月,县辖区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7.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92.4%,劳动密集型一级基本农田保护区28.86万亩,二级保护区7.40万亩。乡(镇)与村签订农田保护责任书123份,整理县、乡、村三级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档案36卷。2008年,金塔县二次组织县、乡土地管理人员分片对金塔县划定的37.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照基本农田分布图和登记卡册,现场查看非农业建设项目是否占用了基本农田,尤其是对城乡、村组结合部及庄前屋后、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细致检查,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建档完整,保护管理组织健全,各项保护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全国信息化示范县
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只有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0世纪90年代后,金塔县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地方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帮助金塔人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金塔县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城市到农村等阶段。
1990—2008年,金塔县境内相继设立了金塔县电信局、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金塔分公司、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金塔分公司、中国铁通金塔分公司、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金塔分公司(代办点)、金塔县邮政局、金塔县电视台、金塔县人民广播电台、金塔县有线电视中心和乡(镇)广播电视站等主要信息机构。兴建和投入运营信号传输网络、中继站、程控交换系统、有线电话机、无绳寻呼机、无线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公共信息网、卫星电视接收传播装备、可视图文信息制作设施、调频广播设施、邮政网络、邮件分拣和投递装备等信息基础设施。开展电话业务、数据传输业务、公众电报及用户电报、传真业务、移动电话业务、个人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出租专线业务、邮运邮递和函包业务、集邮业务等公共电信传送业务。培育和兴建商情信息市场、科技信息市场、人才和劳务信息市场、综合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管理项目有:信息网络管理、无线电管理、信息产业市场管理、电子计算机技术培训及管理、计算机病毒预防、计算机病毒处理。
金塔县于1999年8月开始信息网络中继站建设。2000年11月,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创办了《经济信息导报》。2003年9月10日,金塔县被列为“全国信息化示范县”。截至2004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共创建党政部门、乡镇级信息站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网站15个,全县44个村实现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
2002年8月30日,时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率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来金塔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考察工作时指出:“金塔为农民发送的《经济信息导报》内容充实,做得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务政务公开、涉农收费、税费改革‘网上行’,这种手段选择的好,利用小学生给农民发送《经济信息导报》这种通道选择的好。”
2001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金土地》栏目和2004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星火30分》栏目播出了“金塔模式”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况和信息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方面所做工作进行专题报道。2001年8月9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网络联通四方,信息走进万家——甘肃省金塔县加速信息工程建设》,《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2日刊登《走进甘肃网络第一县》,《农民日报》2002年10月22日刊登《让农民走进网络》,2004年3月11日《农民日报》刊登《“金塔模式”应对数字鸿沟》,2006年《经济参考报》刊登《“金塔模式”把农业信息化“短腿”变长了》,这5篇文章对金塔县加速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年,金塔县制定下发了《金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承接了省商务厅和科技厅交办的《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信息工程建设研究》,省政府办公厅交办的《村镇电子政务指标体系与应用系统框架研究》和市科技局交办的“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信息化“金塔模式”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科技项目课题研究。2012年,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完善电子政务体系,制定了《金塔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方案》,申报了《金塔县乡镇三位数字信息综合平台规划方案》,为市民提供网上政务基础信息查询服务。2015年,陆续开通了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和互联网,设计完成了《金塔县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建设方案》。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委办公厅(室)要求,协调制定《金塔县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网络接入应急实现方案》,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接入平台完成121条光缆架设,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行政部门及大部分事业单位。与此同时,金塔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工作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金塔县“1555”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17家、网店260家。至2018年底,全县网上销售肉羊、枸杞、面筋、锁阳、苁蓉、粉皮、黑醋、辣椒酱、西瓜等土特产1.5亿元,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有序化、品牌化发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全国百强产棉县
棉花是金塔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金塔棉花的特点是:色泽白,含糖少,纤维长,细度和整齐度较好,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这一切,除来自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外,还有一段值得思忆的植棉历史。
金塔种植棉花始于明朝初期,朱元璋发布全国植棉令之后,当地军民开始种植棉花。18世纪,鸦片传入,放弃植棉,改种罂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编《肃州新志·物产》有如下记载:“草棉从前甘肃无棉花,人亦不知种法,布皆来自中土,衣甚艰难。同治十年(1871),爵督相左帅剿回,见贫民多赤体,发给寒衣数十万;颁《种棉十要》,购棉种数十万斤,饬地方官教民拔除罂粟,改种草棉,数年间,衣被寒顾。肃地土性不宜,惟金塔所属,自同治十二年(1873)以来,种棉者十有二三,卒岁有赖,不苦号寒,复以有余售之他境,获利过罂粟数倍,饱暖乐利,皆我公之德也。”同治四年至十二年(1865—1873),回民蓝吉祯、马文禄占据酒泉城,清王朝调兵围剿,酒泉、金塔等县人民连年遭受战乱、灾荒之苦。
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进军酒泉,禁种鸦片,倡导植棉,短暂数年,金塔棉花、土布就能“售之他境”。民国时期(1912—1949),金塔土布除境内自销外,又成了酒泉和玉门市场上的“抢手货”。普通人家的衣帽鞋袜,多用金塔土布制作,特别是1949年前的几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金圆券到手后做壁纸或扇子用。棉花、土布和小麦成了市场交易中的必需媒介。在战乱、灾荒和饥饿交加的困境中,金塔人民靠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自己谱写了棉花种植及其加工发展的光荣历史。清朝末年,全县有40%~60%的农户每年总要种几亩棉花。民国时期,棉花面积一般在1万~1.5万亩,单产6~7千克。1949年为1.55万亩,单产9千克,总产13.95万千克。1956年扩至4.01万亩,单产16千克,总产64.16万千克。1960年学习新疆和河北的“大片”植棉经验,棉花播种按“方”“片”规划,当年播种1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6%,但由于脱离当地实际,单产仅有7千克,造成“人缺口粮、畜缺草料”的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1年播种1.53万亩,单产降至4千克。1962年播种1.72万亩,单产降至2千克。经过有关政策的调整,1963年播种1.14万亩,单产回升到12.7千克。1964—1969年,棉花面积稳定在1.22万~1.45万亩,单产在18~37.5千克。1970—1980年,棉花播种面积2万亩,单产为20~40千克。1981年,金塔县种植棉花2.02万亩,亩产皮棉40千克,总产皮棉80.8万千克。
1982年开始,金塔县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开始地膜棉花栽培试验,并示范推广棉花套种等立体种植技术,在县辖区内11个公社设示范点21处,种植地膜棉花240亩,亩产皮棉58.4千克。1983年后,金塔县大面积推广地膜棉花种植。1989年,金塔县推广种植“新陆早棉田1号”品种,亩产皮棉47千克。1991年,金塔县试验、示范种植“新陆早6号”品种获得成功。1992年,金塔县普及地膜棉花2.72万亩,亩产皮棉133.2千克。1993年,金塔县3.47万亩棉花种植实现全膜化。1998年,金塔县种植棉花9.39万亩。2000年,金塔县种植棉花14.06万亩。2001年,金塔县种植棉花18.69万亩。
2004年,金塔县引进适宜套种的杂交棉标杂A1,丰产早熟的JD-3,开发出JD-4等新品种,种植棉花20.74万亩,亩产皮棉143.2千克,年产皮棉60万担,收入4.5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75%。同年,金塔县成为“甘肃省第一产棉大县”,名列“全国百强产棉县”第54位。2006年,金塔县棉花种植面积30.4万亩,是金塔县有史以来棉花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此后,随着棉花市场价格的下跌,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截至2018年,金塔县棉花种植面积仅有0.7万亩。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
法制宣传教育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把《宪法》作为最根本的活动准则,使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倡导全民知法懂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法制建设的需要。金塔县坚持执法和普法宣传有机结合,将普法宣传教育渗透到执法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广泛普法促进文明执法,通过文明执法促进深度普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建立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通知》,于1981年4月建立金塔县司法科。同年7月10日成立金塔县法律顾问处和金塔县公证处,隶属县司法科。1983年10月27日金塔县司法科改称金塔县司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都先后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司法助理员。县司法局建立以来,积极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截至1990年,先后共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24种4.2万份,层层举办各类法律培训班62期,培训骨干及宣讲员3829人,口头宣讲各类法律、法规652场次,听众达21.5万人次,购买和下发各种普法书籍2.58万册。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幻灯片、有线广播、报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普遍宣传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森林法》《经济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全县有8.63万人接受了法制教育,提高了公民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了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感。
1991—2005年,金塔县实施了3个“五年普及法律常识规划”,普法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先后下发了3个五年普法规划,组织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百余部法律法规。举办法制培训班400余场次,受培训3万余人次,发行普法教材30余种,印发宣传资料30余万份。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坚持集中面授辅导为主,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和专栏、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举办法律法规宣传日、周、月活动等形式为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全县10万余人接受了普法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8%以上。
2006年,金塔县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
2010年,根据中共酒泉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关于组织开展全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金塔县认真做好了“五五”普法的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全市“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2011年,制定了《2011年金塔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意见》《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启动了全县“六五”普法规划。2013年,创建了金塔司法行政网,编发了《依法治县动态》11期,电视台开播《大家说法》栏目,各乡镇、村、社区、单位全面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2015年,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大局,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六五”普法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95%以上的单位均达到了验收标准。2016年,按照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和省、市“七五”普法规划,制定了全县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近年来,充分利用县上举办的“春季企业用工招聘洽谈会”“冬季农村集中教育”“三八妇女维权周”、五月份法制宣传月和各专业法宣传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禁毒、严打整治、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大接访”等专项活动,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三春”生产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城镇征地拆迁、商品流通、企业改制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运用设置咨询台、散发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标语、以案说法、图片解说等形式开展了经常性的法治宣传活动,集中宣传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公证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信访条例》《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全县10万余人受到法制教育,为创建“平安金塔”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计划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于1982年9月被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21世纪初,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
1964年,金塔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金塔县开始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973年2月,金塔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1984年8月,金塔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更名为金塔县计划生育局。1990年10月,金塔县计划生育协会成立。至2008年,金塔县10个乡(镇)、4个社区分别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0个乡(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所,86个村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
1963年前,金塔县人口生育处于自然生育状态。1969年,金塔县开始提倡晚婚、晚育。1971年,金塔县提出晚婚要求,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年龄:农村男25周岁、女23周岁,城市略高于农村。1972年,号召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自觉遵守“晚、稀、少”的原则,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胎次间隔4~5年。国家在物质和技术上大力支持,避孕药具费、节育手术费及其他一切费用均不向节育者收取,并给施行节育者以休假及工资等方面的照顾,当年施行各种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2600多人,节育率为21.4%。197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管理,按分配指标生育,全县采取各项节育措施者增至9875人,节育率为81.23%。
1980年,广大干部、职工和社员群众,响应党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出的号召,坚决执行“奖励只生一胎,控制安排二胎,坚决杜绝三胎”的政策,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1982年出生婴儿1367人,出生率12.70‰,计划生育率为86.9%。全县有育龄夫妇1.82万对,落实各项节育措施1.63万人,节育率89.6%。1983年,全县有101个村未出生多胎,49个村无超计划生育,金塔县人民政府和芨芨、鼎新两个乡(镇)被评为“甘肃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1985年,开始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卡片》,统一掌握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县政府与各乡(镇)领导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实行分层包干责任制,坚持做到“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1989年,又实行了计划生育承包制、生育合同制和养老保险。当年,计划生育率为95.34%,节育率为87.94%,婴儿出生率为17.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9%。
金塔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主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金塔县开始酝酿、提倡节制生育,提倡多子女夫妇采取节育措施。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金塔县动员辖区内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阶段 (1980—1984年)金塔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第四阶段 (1984—2000年)金塔县城乡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育龄夫妇具备条件者,经过审批可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二胎。
第五阶段 (2001—2008年)金塔县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取消二孩生育间隔规定,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1990年以来,金塔县计划生育工作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为重点,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金塔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三为主’县”。2003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荣誉称号。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2010年12月,金塔县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被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命名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县”。2016年,被国家卫计委命名为“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2014—2016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近年来,针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调整和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金塔县及时调整完善了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大力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计生工作、计生事业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按照省、市卫生计生机构改革要求,于2015年5月完成卫生计生整合,正式成立了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并在县计生服务站和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同步加挂了健康教育所的牌子。健全完善全县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基层计生队伍进一步稳定,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全面取消了一、二孩生育审批。全面落实生育登记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开展网上生育登记。
实施计生利益导向惠民工程,落实奖励、优先、优惠、扶贫健康教育、环境卫生、中医保健、救助和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累计为“两户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等扶助对象发放奖励救助资金417.25万元,优惠政策落实准确率和及时率均达到了100%。实行县、乡、村三级协作联动工作机制,组建“4+1”服务团队,对县、乡男55岁以上、女45岁以上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中医保健等8项健康服务工作。2017年,开展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1967年4月,金塔县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68年改为科技小组,1978年恢复金塔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建制,与金塔县计划委员会合署。1980年,金塔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1983年科委、计委分设。县科协成立以后,基层科普组织和专业学(协)会、研究会相继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截至1989年底,全县共建立11个乡(镇)科普协会和58个科普分会、117个科普小组、16个专业学(协)会和研究会,共有会员3242人。
随着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金塔县的科技队伍日益壮大,而且在文化知识和技术专业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1965年全县有科技人员76人(其中大专生19人,中专生57人),1976年增至233人,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科技队伍发展迅速。截至1989年底,全县科技人员达到1479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25人,占21.97%,中专学历的1154人,占78.03%,分布面也由过去的农、林、水、牧战线,发展到工业、乡镇企业、文教卫生、财会、统计等十几个行业。
1987年后,科技工作在农业、工交、农机等行业有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并在实施中取得可喜的成果。截至1989年,全县共安排实施国列、省列、地列科技计划项目232项,其中27项获奖,43项通过验收、鉴定,189项直接推广应用。
1982年创办《金塔科普》,主要宣传农、林、牧方面具有推广价值和发展前途的科技成果,至1984年共出版7期,发行14万份。1985年停刊。.1986年创办《科技信息》,到1989年底共出版43期,累计发行8964份。
县科委、科协成立以来,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依靠乡(镇)科协、各专门学(协)会、研究会及各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多渠道、多范围、多层次地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等活动。至1989年底,共举办农、林、水、牧、渔及建筑、化工、医疗卫生、机械维修、食品加工、烹调、缝纫、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专业培训班534期,参加人员达7.75万人次。组织技术讲座1228场,参加25.11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资料8.03万份。放映科教电影4512场,观众达161.95万人次。举办科技橱窗61期488版,进行技术咨询8.53万人次,在宣传推广科技新技术、开展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0年以来,金塔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星火计划”“攻关计划”,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农业上以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重点,地膜覆盖、立体种植、模式化栽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生物滴灌、新品种引进等新技术措施的组装配套水平大大提高,工业上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氧化球团、番茄酱、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块)、新农具新产品填补了金塔县的空白。
2006年,金塔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1项,取得科技成果5项,引进各类特色新品种59个,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50.4%,农业科技覆盖率96.5%。至2008年,金塔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丰收奖1项,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科技成果展示优秀产品“金杯奖”1项,甘肃省人民政府科技推广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专业项目奖15项。金春1号、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青贮氨化饲料推广、滴灌治沙等55项科研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一等奖25项,获得二等奖21项,获得三等奖9项。
2009年,金塔县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金塔人民历来有着浓厚的拥军优属情节。民国期间,金塔、鼎新两县人民在城隍庙内设立忠烈祠,纪念为保卫祖国而献身的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拥军优属已成为金塔县人民的光荣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塔县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及带病回乡的复退军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给予优待,其办法分群众优待和国家补助两种。群众优待,一是发动群众捐资献物慰问烈军属,二是对无力耕种者采取帮种、包耕、代耕办法给予照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对现役军人家属、五保户继续实行优待和供给的具体办法》,规定从1983年起,对现役军属的优待劳动日改为优待现金。其标准以各乡(镇)、村经济条件而定,全年240~360元,1985年,每户优待现金提高为300~500元,改村筹为乡统筹。国家补助,就是对本县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因公死亡、病故的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县实际发给一定数量的抚恤金、优待金及残废金。
1951年,县政府带领秧歌队,敲锣打鼓在志愿军家属的门楼上悬挂书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匾额,激励战士斗志。之后,县委、县政府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八一”期间,携带慰问品前往部队慰问,并邀请部队领导参加县上举办的拥军会和联谊会,征求对地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利用广播、黑板报及文艺节目宣传拥军意义,号召地方学习部队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党和政府对烈军属、残废军人和复退军人除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外,每逢春节还发慰问信,乡村组织秧歌、社火为他们拜年,颁发“光荣军属”牌和“烈士光荣证书”,以示鼓励。1989年春节,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武部组织慰问团,分赴各乡(镇)慰问烈军属和复退军人,鼓励他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塔县重视做好复退伤残军人的安置工作,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慰问、抚恤活动,帮助部队官兵和烈军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采取多种形式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自1996年以来,金塔县连续7次荣获“甘肃省双拥模范县”称号,1999年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县”。
1992年,金塔县制定《金塔县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1996—2003年,金塔县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3次。1997年,金塔县实施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统筹政策,金塔县双拥领导小组制定《金塔县拥军优属工作细则》《金塔县拥政爱民工作细则》。2002年5月,金塔县制定《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优抚安置工作意见》。2009年,金塔县认真开展省级双拥模范县届中评估工作,结合全县实际下发了《金塔县双拥模范县届中检查评估方案》和迎检“百项”任务分解落实通知,对各乡镇和相关单位双拥创建工作进行了督查,6月30日通过了省、市届中检查评估验收。2010年4月,全省模范(城)县试点会议将金塔县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级试点县,下发了《金塔县双拥模范县考评试点工作方案》《金塔县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考评标准及试点工作任务落实倒计时一览表》,对各项试点工作任务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着力开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十个一”系列活动。2011年9月12日,金塔县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2012年,金塔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
近年来,金塔县始终把双拥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立足两大军事基地第一安全防线、第一交通枢纽、第一生态屏障和第一生活保障基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航天航空保障第一港”。按照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要求,制定印发了《金塔县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双拥模范县实施方案》,建立双拥机构108个、拥军服务队211个,专兼职服务人员424人。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建立与驻地部队双向联推的双拥工作体制,制定出台了《金塔县拥军优属实施细则》《金塔县军地合署办公制度》等14个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军民共建、联席议军、军地互访等工作机制,使双拥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建立完善了军地互访联系制度,增进了军政军民感情,特别是双拥工作进社区、进企业、进“两新”组织等“八进基层”活动,激发了全县军民的双拥创建热情。以“丝绸之路双拥文明线”创建活动为载体,将双拥工作纳入文明县创建规划,与部队官兵携手开展了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军民共建活动,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25个、市级文明单位46个、县级文明单位193个。签订了军地联防协议,建立了军警民“三位一体”的联防组织,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我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名县”,驻地部队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军地双方全面巩固和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全县24个单位与驻县城部队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结成军民共建对子25个,军民共建点45个。积极开展了共建绿色通道活动,栽植了一批“军警民共建林”“国防林”“八一林”和“拥军林”,实现了军地双方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对双拥创建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金塔县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大气透明度高,平均日照时数高达3276小时,属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年太阳辐射量6310兆焦/平方米,日照百分率达到75%,拥有极其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发展光电产业的有利条件。
1977年,县科委在地区能源所技术员的指导下,在县招待所,建成系列循环式热水器1座。集热器面积20平方米,水质清洁,使用方便,每年可节约煤7000千克。1982年,在中东畜牧站建造太阳能鸡舍1处,集热面积16.8平方米。在室外温度零下20摄氏度的条件下,室内温度可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在太阳能鸡舍饲养的蛋鸡11月份即开始产蛋。1983年,县科委成立改灶节能领导小组,当年改灶4880个。至1989年底,全县各单位太阳能浴池40座,热水器面积776平方米,采光面积648平方米,共改节能灶1.6万多个。改灶农户占总农户的70%以上,每灶每天可节省柴草3~5千克。
2009年以来,金塔县抢抓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建设能源战略通道的机遇,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坚持把新型能源开发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主攻方向,立足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抓重点、带全局,推动县域新能源产业聚集壮大。先后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的红柳洼光电产业园。优越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大型能源企业,2015年,全县入驻光电项目已达25个,建成、在建和拟建光电项目装机总规模达714兆瓦,其中实现并网发电279兆瓦,累计发电量突破6.3亿千瓦时。为实现光伏发电全部外送,把配套电网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光电及高载能产业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攻坚。同年,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总投资4.1亿元,建成330千伏的送变电工程。2015年,金塔县荣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荣誉称号。
近年来,金塔县按照“抓能源、带全局”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园区配套为基础,以光电开发为牵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八带头、落实八个一”活动为抓手,坚持精准招商,谋划筹备生态产业项目202个,引进中核环保、新奥能源等一批国内500强龙头企业来投资。持续推进“煤改电”供暖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全县社会用电量,新增工业用电量1.5亿度以上,全县用电量达到4亿度以上。积极推进白水泉光热发电产业园规划评审和“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三峡新能源集团10万千瓦光热发电建设进度。加大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主动对接钍基溶盐、铅基反应堆、小堆发电等涉核项目,努力实现承接核能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新突破,加快风力资源详查工作,为今后风电开发建设夯实基础。充分利用酒湖工程配套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的有利条件,争取电网公司恢复电力接入审批,促使华航30兆瓦、京城40兆瓦、竞日60兆瓦等6个在建的170兆瓦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提高光伏发电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国文明校园
金塔县中学始建于1947年,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2640人,教职工242人,其中高级教师42人,一级教师96人。学校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为教书育人提供了良好场所。
近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自十八大以来,有1000多名学生先后被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重点院校录取,7000名学生升入各类高等院校,连续5年获得全县教育质量管理一等奖,良好的办学业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金塔县中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办学理念,已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奋斗目标;以“爱心·责任”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以“责任胜于能力,捧着良心教书”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突出教师在师德方面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价值追求;以“自主·参与”为核心的学生文化,强调学生责任担当和自主发展,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自强、务实、和谐、奉献等价值理念渗透在老师们的言行举止中,积淀成一股蓬勃的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逐步深化以“勇担责任·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管理特色。多层次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组织,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拓展学生自主管理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技能,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金塔县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通过志愿者活动日、军训、体育竞技比赛、文明餐桌行动、道德讲堂、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德润陇原”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爱心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雷锋精神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全校师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者和实践者,金塔县中学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发展的态势。
金塔县中学200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6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荣获“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思想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2013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酒泉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文明单位”“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县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校园”。
全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
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甘蒙交界处,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56万,举世闻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落在县境内。全县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肩水金关出土的居延汉简与明清故宫档案、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考古发现”。
金塔县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深厚,鸳鸯池高峡平湖,金沙湖碧波荡漾,金鼎湖风光优美,清泽溪流水潺潺,榆树观暮鼓晨钟,塔院寺香火不绝;万亩胡杨千姿百态,景冠全省;千顷雅丹鬼斧神工,叹为观止;长城烽燧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居延汉简记载着先民的智慧;奔腾不息的黑河水与连绵不绝的大沙漠造就黑河环流地质奇观;精美的农家饭和优美的田园图构成休闲度假的天堂。
近年来,金塔县以打造酒(泉)嘉(峪关)后花园、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基地为目标,按照“1255”发展思路,着力抓好文化旅游规划编制,完成“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生态旅游大景区、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实现了道路畅通、绿线连通的格局,建成各类旅游景点9处,其中国家AAAA级景点1处,是位于古丝绸之路中段北侧、甘肃省金塔县城西北8千米处的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由胡杨林—金波湖核心游览区、沙枣林观光休闲区、瀚海红柳林保育区、沙漠康体理疗区和芦苇湿地迷宫区5个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达8万余亩;AAA级景点2处。有星级宾馆3家,其中三星级2家;星级农家乐8家,其中三星级2家。初步形成了航天科技游、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沙漠探险游、休闲度假游、农家风情游等旅游精品。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17年底,航天大道建成通车,北起新华街,南至鸳鸯池景区,全长11.25千米,成为金塔县展示对外形象、特色鲜明、文化旅游的风景线。为落实东三县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与张掖、嘉峪关及周边县(市、区)的旅游联动发展,新开辟3条旅游精品线路。2017年,全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28.1%。
2018年,为抢抓“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全面启动沙漠胡杨林AAAAA级景区和金塔公园AAA级景区创建工作,胡杨民俗风情街、金沙嘉年华沙地娱乐等“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大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加快推进,景区档次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航天镇航天村和金塔镇金大村、红光村被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名单,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户35户,成功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葡萄暨花儿文化艺术节、“激情彩跑”徒步观景、旅游景区联动营销推介会等节会赛事活动,带动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8年8月21日,金塔县在陕西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电影《胡杨之恋》新闻发布会,影片融入了大漠魅力、胡杨个性及胡杨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金塔、走进金塔、爱上金塔。影片上映,为金塔生态建设及其旅游业发展凝聚了磅礴的力量。为了深度挖掘和展示文化元素,在“梦之塔”“两馆两中心”等城市标志性建筑上融入航天、长城、烽燧等诸多文化元素,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样板。
2018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同比增长29.4%,实现旅游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34.4%,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7.9%提高到50.8%。
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金塔县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确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重点,紧扣产业人才需求,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和专业布局调整,成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6年11月,金塔县入围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单位。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精神,高度重视职成教事业发展,将职成教育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县域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实行双线督导。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金塔县职业教育在招生、技能大赛、学习交流、高考升学、社会培训、专业建设、项目争取、智慧校园、学校文化、条件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年,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被认定为“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县职教中心被评为“酒泉市先进单位”。在2016年、2017年的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有113名选手参赛,并有19位指导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7年参加高考的100人中,本科上线20人,其余全部达到专科录取最低控制线,上线率达到了100%。参加普通高考的11人,本科上线10人,上线率90.91%,取得了学校艺术类高考的历史性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县职教中心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取得的优异成果,不断地提升了金塔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打造优质的金塔教育职业品牌。有20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工作站、县农机校分校)、4所社区教育中心。全县有农技人员和示范户“土专家”等专兼职教师170余人。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2016年4月建成了“‘创e慧’新创天地”众创空间,成为“产、学、研”一体,培训、实训、孵化一条龙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每年至少扶持1000人自主成功创业,带动3000人就业,扶持10个企业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承担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和全县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任务,帮助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承担着社会创业人才、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再就业、大学生以及全县电子商务专干的培训,培训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人才260余人。为全县电子商务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2016年6月被酒泉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市级众创空间”。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46个,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12家、网店180多家,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2018年6月,金塔县荣获“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荣誉称号。
第二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金塔县着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全力发挥教育督导职能。2015年,中共金塔县委、县政府批转《金塔县督学工作站实施方案》,按照“城乡结合、兼顾学段、靠前督导、联动统一、全面覆盖”原则,提倡督学发扬“走进去、住下来、跟上去、捞出来”的精神,即走进去参与嵌入、住下来观察调研、跟上去指导促进、捞出来成果经验,构建了教育督导委员、督导室、督学工作站三级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在全县设立6个督学责任区、6个督学工作站,每站配备专职督学3名,每名专职督学作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1~2所学校,专职督学挂牌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县教委制定《金塔县督学工作站管理规定》《督学工作站考核办法》等10多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随机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工作,全面落实公开挂牌和持证上岗制度,各站督学坚持每月1次经常性督导和重大事项专项督导制度,并切实做到督导前有方案有措施、督导中有程序有记载、督导后有报告有档案,建立了金塔县教育督导工作良性运行的常态机制。在各站督学按规定坚持每周半天自我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督导室每年组织全体督学开展2次集中培训和每月1次的督学工作研讨交流会,认真组织督学参与国家和省级“督学能力提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培训率100%,促进督学政治、业务能力提升。各站及督学针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本培训、学生工作、校本课程开发、德育工作等方面确定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工作抓手,有效开展了各项工作。
2015年,金塔县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代表甘肃省接受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金塔县教育督导创新经验得以在全市全省推广。2016年,“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工作高标准通过了省、市评估验收,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被省教育厅命名的县。
2017年,金塔县“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评估专家组评估认定,也是甘肃省首个通过国家督导评估的县。2018年2月,金塔县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第二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金塔、鼎新两县公安局依靠人民群众报案破案,先后在农村和城镇街道建立起了治安保卫委员会,区署配备了专职公安助理员。1952年,金塔县建立乡级治保会23个,鼎新县建立乡级治保会12个,分别负责本辖区治安保卫工作。1957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公布实施后,对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公共财产情节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和拘留处罚。
1980年以来,金塔县公安部门会同宣传、文教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众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承包责任制,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村队包农民,工厂包工人,街道包居民,重点对违法青少年做好帮教工作。1981年,县公安局根据公安部颁发的各项条例和办法,加强了对户口、枪支、易燃爆炸品、械斗凶器等的管理,同时在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开始推行联防,建立值班巡逻制度。1983年,经过整顿,乡、村和城镇街道、厂、矿、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了治保组织,到1989年,全县有治安保卫委员会148个,治保小组209个,治保人员1870人。基层治保组织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1年,中共金塔县委制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金塔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1—1995年规划》,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综合治理“属地管理”“一票否决”制度,与各乡(镇)、单位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从1992年开始,主要围绕组织建设、打击和扫除“六害”(卖淫嫖娼;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运毒品;聚众赌博;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推行开展社会治安承包制、青少年法制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治安联防和楼院看护等工作。至1996年,金塔县各乡(镇)、部门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27个、综合治理领导小组456个,有专(兼)职工作人员536人,在金塔镇、鼎新镇等8个乡镇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1996年,金塔县被中共酒泉地委、酒泉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地级综合治理模范县”。1997年,金塔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综合治理模范县”。1998年2月,金塔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1997—2000年,金塔县创建安全文明小区50个、安全文明村102个。2002年,制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办法》《“打防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2009年,金塔县充实完善了乡镇(街道)综治委员会。2010年,金塔县11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健全了综治(委)办。2011年,金塔县编制《金塔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确定全县“十二五”期间综治维稳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3年,县委在《金塔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包括“平安金塔”“和谐金塔”“法治金塔”在内的“六个金塔”建设目标,对社会管理、社会治安、民主法治等工作提出明确测算目标,为做好全县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县委对深化平安建设高度重视,将“省级平安县”创建工作列入全县“六城同创”工作范畴,召开了深化平安金塔建设暨“省级平安县”创建推进会,对巩固和提升平安建设成果进行安排部署,对创建“省级平安县”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并组织开展了全县平安建设观摩。2015年,新命名“平安单位”4个、“平安村”21个,全县已累计命名表彰“平安单位”5批次,各领域平安建设创建率达95%以上。2016年,制定了《文博会期间安保工作十大预案》《重点区域整治工作方案》等多项工作预案,将文博会期间维稳安保工作纳入全县“六个问责”,每月进行工作督查和考核。2016年,县上把依法治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把创建“法治乡镇”“学法用法示范机关”“诚信守法企业”“民主法治村(社区)”和“学法用法公务员”等活动作为创建“法治金塔”的重要载体。2016年,全县有1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村被命名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3个村被命名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推动了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开展。2017年,制定《金塔县“十三五”平安建设规划》,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和“四个零犯罪”创建活动,新命名各类“平安单位”12个、“零命案乡镇(街道)”11个、“零犯罪村(社区)”28个,召开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金塔县“七五”普法规则》。
甘肃省文化先进县
金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推进文化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金塔县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全面发展,广播、电影、电视遍及城乡,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十分活跃。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兼理文化工作。1956年6月成立文化科,1958年12月撤销。1961年后文化教育工作统归文化教育局管理。1988年10月成立金塔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下辖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发行公司、秦剧团。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金塔县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文化馆组织临时性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一些现代剧目;在城乡各地组建俱乐部(后改称文化室)供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举办反映阶级斗争和工农业生产成就的大型展览,并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题展览;1982年,各公社先后建立了文化站,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县文化馆先后举办戏曲表演学习班、乐器演奏学习班、化妆知识学习班等,为文化站培训了活动骨干,并开展美术、书法、文学创作、少儿乐器、展览、摄影等活动;县电影放映队(后改称电影放映发行公司)在城乡巡回放映;金塔县红旗剧团在城乡流动演出;县业余文艺宣传队(后改称金塔县文艺工作队、金塔县秦剧团)排演秦剧、陇剧、眉户剧、活报剧、曲艺、舞蹈等多种小型节目,在全县城乡演出;民间传统舞蹈有社火、旱船、龙灯、狮子舞、高跷等,50年代又传入腰鼓和陕北秧歌。
1990年以来,中共金塔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建起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常年对基层开展培训辅导。1999年8月,金塔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县”。
从2001年起,以乡镇为单位,每年组织举办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坚持每3年举办一次农村业余文化调演,使文艺创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从2002年起,县上每年统一组织开展一次“爱心捐书”活动。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成立了金塔县西红秦剧团和东南街4个社区业余文艺演出代表队,每年演出达80场以上。同时,“文物保护,安全第一”,始终以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把文物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全县有田野文物保护单位279处。1999年争取国家投资120万元,完成大湾城文物保护防洪工程。2003年金塔县文化体育局被评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
2006—2010年,金塔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配套完善了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阵地,建起了舞蹈排练厅、电子阅览室、文物展厅,并全部免费开放。先后建设嘉美假日大酒店、汉唐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力度。
2015年,金塔县启动“四馆两中心”(图书馆〔含档案馆〕、博物馆〔含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这是金塔县为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位于新城区宝塔街南侧,分为四个单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8亩,总建筑面积46418.2平方米,总投资3.16亿元,于2015年5月启动,2019年10月正式建成开馆。
2017年,实施新城区军民融合文化园及圆梦广场项目,项目总绿化面积6.6万平方米,中央景观水系南起景观路,北至神州大道,全长700米,并建设了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开辟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天地。2018年,为立足“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设酒嘉后花园”,棚改腾退50万平方米土地全部用于建设绿地广场和生态停车场,新建吉祥苑、如意苑、梧桐苑、芙蓉苑、百花苑、海棠苑6个主题公园。
近年来,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不断加快文化旅游发展,成功举办了十届胡杨文化旅游节。2010年9月28日,首届金秋胡杨节的隆重开幕和沙漠森林公园的开园,是金塔县举办的一次集旅游推介、文化交流、体育比赛于一体的盛会。2012年9月27日,在第三届胡杨节开幕式上,举行“相约神舟故乡”大型文艺演出。邀请到总政歌舞团歌唱家郁钧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雅坤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团等8家文艺单位的演员30人同台演出。中国著名作曲家楚兴元为金塔第三届胡杨节谱写歌曲《胡杨颂》,作为酒泉金塔胡杨节的主题歌。2015年9月28日,第六届胡杨节上,王雅楠女士捐赠名人书画作品100幅。2016年,第七届胡杨节举办了金塔首届红柳花节、“追忆居延历史”简牍文化展览、简牍文化研讨会、“共建美丽金塔”商务推荐、我在金塔有棵胡杨“共植胡杨·共享绿色”胡杨保护基地揭牌仪式、“丰收之歌”名优产品展销、“舌尖上的金塔”美食节、“美丽胡杨”摄影大赛、“丰收之歌”名优产品展销和羊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2018年,第九届胡杨节开幕式上,举行《金塔胡杨林故事系列连环画》出版发行揭幕仪式、“瀚海精神”金塔历史国画长卷捐赠仪式以及“共植胡杨·共享绿色”捐赠仪式等活动。节会期间举办了“美丽金塔欢迎您”主题文化周、2018丝绸之路国际露营大会、金塔大漠胡杨越野大联盟“金塔集结号”等10项活动。
全县为深入贯彻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工作要求,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风景、一园一特色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文化内涵,拓展文化外延。金塔镇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成杏园民俗文化村,围绕杏花美景成功举办四届“相约金塔赏春色,品味红光杏花香”杏花文化艺术节活动。
羊井子湾乡积极融入全县旅游大景区建设,紧盯“万亩葡萄专业乡、美丽乡村示范乡、乡村旅游特色乡和扶贫开发典型乡”的建设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品牌,一景一节一龙头”的发展格局,依托三元道观、葡萄采摘园、会水古城、胡杨林和会水文化广场等优势资源,成功举办三届葡萄暨花儿文化艺术节。
金塔县不断加大对已挖掘出的文化元素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创作《大漠之光》舞台剧、引进拍摄《大漠之魂》影片等手段,更进一步放大文化品牌效应,放亮文化名片地位。
甘肃省卫生县城
金塔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的整治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经过几代人数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极大改善。
1952年,金塔县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在各乡、村设立卫生小组,居民院落设立卫生员,负责领导各乡、村、街道院落卫生打扫。1982年3月,组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组织动员机关干部、学生、农民、青年团员进行村舍卫生大扫除。1983年,建沼气池式卫生厕所21座、楼台式厕所2000座,达到省级改厕项目标准要求。2003年3月,全国部分地区“非典”流行,金塔县组织城乡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避免“非典”传入和流行。2004年2月,结合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组织开展大规模春季爱国卫生运动,预防疾病的流行传播。2006年,金塔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要与乡村沟渠整治、水质净化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紧密结合,整体推进。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和治理,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金塔县组织开展大型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2008年,县人民政府印发了《金塔县城镇“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为了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县委宣传部、文明委、城市街道工委联合印发了《迎奥运·爱金塔·讲文明·树新风,全县市容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倡议书》;城关街道办事处向城区居民印发了《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喜迎奥运盛会召开——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告居民群众书》。2009年,甘肃省爱卫会对2003年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的金塔县城进行复审并重新命名(5年为一个复审周期)。2010年3月24日,甘肃省爱卫会继续授予金塔县“甘肃省卫生县城”荣誉称号。2015年12月,金塔县被甘肃省爱卫办授予“省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近年来,全县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改水改厕、卫生创建、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控烟等爱国卫生工作。至2018年,全县有2个乡镇、3个村、2个社区申报创建省级卫生镇、村、社区。特别是2017年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以来,集中开展“十清十拆十改十化”集中突破活动、垃圾集中清理整治突击月活动、五路九街和居民楼院清扫整治活动、清“三堆”禁“八乱”活动,开展“厕所革命”行动等,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建成了羊井子湾村、榆树井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友好村、大泉湾村等4个市县级美丽乡村;逐步形成了城景相融、文旅相生、林水相绕、田园相连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1987年7月,中共金塔县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督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1990年3月,中共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常设机构,列入中共金塔县委序列。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的制定、落实,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典型的总结、推荐、评选、推广,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协调、组织和各级各类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等。1993年3月,中共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中共金塔县委宣传部。2001年9月,中共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对金塔县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职能。
1990年后,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中共金塔县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中共金塔县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
1990—2000年,金塔县先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整顿治理“脏、乱、差”现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四提倡、四反对”(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索要彩礼、大操大办;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的文化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恶习)活动,在服务行业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2000年后,金塔县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乡(镇)”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中共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对金塔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职能。同年,金塔县创建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县
金塔县境内除北部山地和绿洲内耕地外,其余均属于荒漠化土地。县辖区内荒漠化土地约1815.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其中沙漠面积6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境内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水泉、西北部明沙窝、中部东沙窝和东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四大沙系区域,全长300千米,沙漠面积490.5万亩,占全县沙漠总面积的75%。县境内较大的415个风沙口直接危害9个乡(镇)的16万亩耕地。
构成金塔县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质构成、干旱缺水、大风频繁三个方面。地质构成:金塔县南有夹山低山丘陵,北部系山峦起伏、丘陵破碎的马鬃山台地,中部是地势平坦的金塔盆地,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纪冲积洪积物,富含沙砾和沙质土;干旱缺水:金塔县地表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使地表裸露,极易引起沙化和风蚀;大风频繁:金塔县地表被风侵蚀,形成沙漠及沙漠化。人为因素有:不合理的土地开垦;过分增加土地负担,土地超载严重。
清咸丰年间,蒙新沙漠逐渐移入县境西部,严重危害西坝、古城、中东、大庄子、夹墩湾等地,流沙埋压农田、隔断水渠、阻塞交通、压掉农舍,使农民离乡背井,过着极为窘迫的生活。民间有“黄风黑浪全是沙,风起沙飞不见家,房屋被沙埋,农田被沙压”和“沙丘是农田,流沙压庄院,西风打死苗,东风吹秕田”的说法,民国七年(1918),旧寺墩、岔河坝等地埋压农田数百亩,迫使32户农家、125人外出谋生。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931—1933),金塔县所属两区被流沙埋压耕地8033亩,旧寺墩、头墩、上八分、新八分为重灾区,旧寺墩农户逃亡者十有六七。民国二十四年(1935),户西、户东、夹墩湾等地被埋压农田3060亩。民国三十五年(1946),下黑树窝、柴门子、上四沟等地1293亩农田被埋压,上八分、新八分、二截等地被流沙埋压农田1000余亩、庄院32座、水渠7条。民国期间,全县流沙吞没农田共1.4万余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战胜风沙灾害,1952年4月5日,时任第一任中共金塔县委书记的马能元,动员一区三、四、五、六乡民工600余人,5天时间用土和麦草埋压沙丘5处,面积5.2万平方米,挖渠道9000米,保护农田6697亩,受益农户121户630人。接着各乡发动群众压孤沙25处,面积达9880亩。从此每年春季采用环丘造林、固沙造林、土压沙丘、插风墙和封滩育草等办法防风固沙。1966年,县委、县政府动员组织金塔片5个乡的民工和县城机关职工6780人,在麦芒滩进行了7天的压沙大会战,一次埋压沙丘1600亩,植树20万株。此后每年动员群众,各自在本乡范围内长期坚持治沙战斗,并于1976年,开始动员城镇机关干部、学生、工人和金塔片各乡农民,在解放村水库西侧连年进行压沙护库工作。在治理沙害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金塔绿洲规划建造防沙林带3条,一条由六坪起沿西排洪渠至生地湾;一条由六坪起沿梧桐坝旧河至火烧湾;一条由六坪起沿三塘坝旧河至旧寺墩。经过多年奋战,受沙严重的大庄子镇上八分、新八分、三墩、头墩、大口子、永丰、牛头湾;古城乡上、下东沟,旧寺墩、新头分、新沟;中东镇岔河坝、梧上、上三分、下四分、麦芒滩、上黑树窝;西坝镇张家墩、西头、前进、金马、西红、晨光、二分;东坝镇白疙瘩、新寺墩、三下、谭家湾、永光、榆树沟;金塔镇胜利、五星等地的流动沙丘都进行了埋压和治理。到1989年全县共埋压沙丘1.45万亩,营造防风护沙林13.2万亩。
1990—2004年,金塔县采取土石埋压、栽插风墙、设置沙障工程和环丘造林、滴灌造林等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县辖区内的415个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埋压沙丘6.2万亩,营造人工固沙林19.8万亩。围绕风沙口治理,县辖区内建立乡村小林场98个,18个重点风沙口局部得到有效治理。2008年,金塔县在古城乡头号村、四分村,三合乡永光村,中东镇上三分村,羊井子湾乡羊井子湾村5个重点风沙口造林760亩。至2008年,金塔县完成治沙造林7100亩。
1978—1993年,金塔县每年组织群众义务压沙,采取人工砾石埋压、设置沙障、生物治理等措施,先后投工33.7万个,动用机械2.2万台(次),调配柴草506万千克,折合投资700万元,将解放村水库迎风面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3千米范围内的7417亩沙丘全部用麦草、砾石、黏土埋压。1993年,金塔县采用喷灌、滴灌节水技术,在风沙危害严重的解放村水库西岸沙丘链上选择耐干旱的梭梭、沙拐枣、柽柳、花棒等沙生植物进行滴灌生物治沙试验43亩,取得成功。
1986年,金塔县人民政府划定沙枣园子、牛头湾两处天然植被封育区,封育面积186万亩。1992年划定白水泉、五星、榆树沟、大厨房等8处封育区,封育面积38万亩。“十五”期间,金塔县在拦河湾、大碱岗、镇朔墩等地封滩育林4.73万亩。
1995—2004年,金塔县完成投资345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3.14千米,打井3眼,修建管护站1个,面积150平方米,开挖积沙沟11条,总长1万米,栽插草方格123亩,安装四级滴灌供水管线27条103.31万米,开穴定植梭梭、沙拐枣、柽柳、毛条、胡杨等沙生灌木72.35万株;在解放村水库东、西、南三岸沙丘及戈壁滩上建成造林规格、树种适宜的“五行一带”式滴灌生物固沙护库林带3条,长3.9千米,面积2541亩,林木成活率95%,单株平均高度1.86米,单株灌木丛固沙量0.58立方米,每年可减少进库沙量20万立方米。整个林带阻沙量120万立方米,增加水库蓄水量100万立方米,年创直接经济效益2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2002年8月,金塔县生物滴灌治沙项目荣获“酒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2005年,金塔县水务、林业部门在鸳鸯池水库西岸组织实施滴灌生物治沙工程,滴灌造林2000亩。
2007年11月,金塔县被甘肃省绿化委员会、甘肃省林业局授予“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称号。2005—2008年,金塔县完成滴灌造林8600亩,完成封滩育林4.1万亩。
甘肃省省级文明县
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号角下,一代又一代的金塔人用信念和信心建设着属于自己的天地,金塔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日新月异,进入了崭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1990—2000年,金塔县先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整顿治理“脏、乱、差”现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四提倡、四反对”活动,在服务行业开展争先创优活动。2000年后,金塔县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乡(镇)”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中共金塔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对金塔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职能。
2007年,金塔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小康的新金塔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思路,在全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优秀环保城市、卫生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六城联创”目标。至2008年底,金塔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金塔县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金塔县税务局等创建为省级文明单位;22个单位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121个单位创建为县级文明单位;4家企业创建为县级文明企业;95个单位创建为县级模范文明单位;42个村创建为县级文明村;29个村创建为县级模范文明村;1个乡(镇)创建为县级文明乡(镇);2个乡(镇)创建为县级模范文明乡(镇);9个行业(系统)创建为县级文明行业(系统)。2011年,制定了《创城工作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了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八个方面的环境综合整治。组织相关部门和志愿者深入开展道德、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廉政“六进社区”活动和“五园”社区创建活动。2015年,按照县委“六城同创”要求,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和文明村镇建设,在城乡分别开展了整治道路违规停车、植树造林、美化绿化亮化、卫生保洁、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和“美丽家园、道德乡村”创建活动。
2017年,以“六好”为主线,努力营造“文明校园”,打造“平安校园”,建设“质量校园”,创设“文化校园”,塑造“书香校园”。金塔县中学申报了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县第四中学、解放路小学、南关小学申报了首届市级文明校园。各类企业开展“党员先锋岗”“岗位学雷锋”“雷锋示范岗”“党建联盟助力精准扶贫·互学互鉴共建美丽家园”等创建活动,引导员工敬业奉献、争创标杆。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村、社区的文化阵地普遍建立了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孝道“红黑榜”,金塔镇上杰村建立了农耕文化博物馆,羊井子湾乡黄茨梁村建立了村史馆,东坝镇小河口村建立了人生八德、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展示墙,大庄子乡双新村建成家风家训馆,西南街社区建成了居民爱国主义教育展馆,用传统美德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新风尚。至2017年,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7个、市级文明单位29个、县级文明单位156个,创建国家级文明乡镇先进乡镇2个、省级文明乡镇3个、市级文明乡镇5个,创建率100%;创建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10个、县级文明村54个,创建率78%;创建省级文明社区2个、市级文明社区2个,创建率100%。
2018年,是新一轮文明创建周期的起始之年,按照《甘肃省文明县测评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重新拟定创建省级文明县实施方案、创建规划等相关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好迎接省级文明县测评工作的通知》。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各乡镇、各部门通过会议广泛动员、周密安排,电视台开播《文明创建行》专题栏目,及时报道迎评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曝光。在建筑围挡、公交站牌、主要街道绿化带制作了公益广告宣传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等。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群众治病主要靠民间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群众仍习惯求治于中医,特别是一些老中医更孚众望,慕名求治者不辞百里之遥。20世纪50年代,全县有中医人员30多人,除县医院吸收少量中医为国家医务人员外,其余大都走乡串户,寻病治疗,坐堂待诊者较少,1955年部分社队成立保健站,陆续被吸收为保健站医生。
1952年,金塔县卫生院设中西医混合门诊部,有中医2人。1985年设中医科。
1989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29人,其中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12人,中医士12人,中药师2人,中药士2人。
2011年1月,金塔县卫生局成立中医管理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均成立了中医管理科,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的通知》、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酒泉市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酒泉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工作的通知》,为推动金塔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金塔县卫生局制定了《金塔县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县人民医院新成立中医康复理疗科,购置配备中医熏蒸、牵引和理疗等设备,使中医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金塔县中医院购置更新中医医疗设备,大大改善就医条件,各临床科室均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和中医护理工作,住院患者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或中药饮片治疗率达90%以上。各乡镇卫生院不断加大中医科、针灸理疗科、中药库、中药房等建设,积极改建中医馆,认真开展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创建,60%的村卫生室配备和使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2012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2014年8月,金塔县被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列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之一。同年11月,金塔县成立了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制定了《金塔县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全县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创建周期3年。医疗机构认真开展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全面完成年度《金塔县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金塔县人民医院按照《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和《金塔县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继续开展“中医药特色医疗机构”建设,中东、鼎新、东坝、金塔镇建成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示范点,每个乡镇建成2~3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示范点;中东、鼎新在巩固好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项目建设成果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金塔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逐步建立起与金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能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群众需求的和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体系,提高了金塔县中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金塔县中医药工作跨进全省先进行列。2016年,县上扎实开展了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召开了全县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推进会议,于2016年11月顺利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2017年2月,金塔县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
金塔县第一批大寨式大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产生了一个农业战线的典型——大寨。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大寨的经验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寨经验引导了中国农业十几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央对大寨经验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结束了中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山村,距县城几里路,1949年前只有几十户人家,以种地为生。当地绿色植被很少,四周都是荒山,土地条件也很差,农民仅仅靠各家各户在山沟里修少量分散的梯田为生,常年吃不饱肚子,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49年后,大寨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苦。1952年,大寨建立了合作社,当年就取得了丰收。最早入社的农民尝到了依靠集体力量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获得丰收的甜头,在单独的各家各户很难对付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走集体化道路,是农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1952年底,整个大寨的农户都入了初级社。1956年,中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在全国普遍试办高级社的时候,大寨成立了高级社,集体经济较之前更强大了。作为高级社的大寨,依靠集体化后形成的经济力量和农民的生产热情,对大寨的农田进行了初步改造,连年取得丰收,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还上交给国家。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下,大寨成为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
1964年底,毛泽东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旗帜。1965年初,全国农村掀起了学大寨的运动。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高潮阶段,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向国家伸手,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夺得丰收的经验;在农业技术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学习大寨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经验。当时大寨人的事迹对中国几亿农民起到了榜样作用。农民们认识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种靠吹牛说谎搞“穷过渡”的做法,不是他们要学习的榜样,而靠苦干、实干,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夺取好收成,才是他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所以,学大寨运动很快就在全国铺开了,并且产生了许多学大寨的典型。
金塔县开展“群众学大寨,领导怎么办?基层学大寨,机关怎么办?四年没上去,五年怎么办?”的大讨论,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全县建成条田13.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渠路林实现林网化,植树629.9万株,建成果园698个;建成水库两座,总容量3127万立方米,并形成“队队办猪场,户户都养猪”的局面。1970年,金塔县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大旱,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县委领导深入鼎新公社总结打井取水的经验,及时指导全县的抗旱工作。到1971年,仅鼎新、芨芨、双城、天仓4个公社就打各类水井979眼,大大减轻了干旱的威胁。同时,全县组织2000多民工,在荒滩上安营扎寨,修建了蓄水3000万立方米的解放村水库。在学大寨运动中,全县涌现出60个学大寨的先进集体,谭家湾大队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谭家湾大队,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西部边缘,自然条件不好,风沙大,盐碱重,土地瘠薄。大队党支部提出“以大寨红旗为标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三年改变落后面貌”的口号,坚持“四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救济物,不要回销粮,不要贷款。以“雪下三尺深,社员不在家里蹲”的精神,大干苦干加巧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防风固沙,改良盐碱,使农业生产年年稳产高产。1969年3月2日,《甘肃日报》发表新华社通讯员文章,以《红日照亮谭家湾》为题,报道了谭家湾学大寨的经验:他们经过苦战,埋压沙包100多亩,改良盐碱地180亩,平田整地800亩,修筑道路20多条,植树造林20多万株,使粮食产量从1962年的亩产42.5千克增加到245.5千克,结束了谭家湾多年来“吃靠国家供应,穿靠国家救济”的历史。几年来,还向国家交售公粮和余粮22.5万多千克。
1970年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上,谭家湾大队魏海生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发言录音,谭家湾成了远近闻名的学大寨先进典型。
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动员全国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金塔县委书记李宝峰、金塔县知识青年代表黄耀荣赴京参加了这次全国性会议,其间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78年10月26日,金塔县委发出《关于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群英会的通知〉的通知》,决定成立由县委副书记肖占瑞任组长,县委常委王志荣、县武装部部长刘生贵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在全县开展大寨式社队的验收评选工作。28日,县委作出决定,命名三合公社古墩子等13个大队为全县第一批大寨式大队。
知识出处
《金塔名片》
出版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域名片、生态名片、经济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特产名片、音乐名片、荣誉名片。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