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防风固沙抗干旱 金塔精神代代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名片》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884
颗粒名称:
防风固沙抗干旱 金塔精神代代传
其他题名:
金塔精神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9
页码:
104-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精神是金塔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精神品格。金塔是一个地处河西走廊边缘的贫瘠地区,面临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困境。然而,金塔人民并没有退缩,而是发扬吃苦、拼搏、奉献和实干的精神。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键词:
金塔县
地方文化
金塔精神
内容
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相对物质而言的范畴,主要表现在意识、品格、气质、风貌、价值导向等方面。不同的精神底蕴将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成本,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群体甚至一个自然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不需要一种精神。国家精神是国家之“魂”;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地区精神是地区之“魂”;金塔精神是金塔人文历史之“魂”,是金塔人民富裕之“魂”,是金塔振兴之“魂”。金塔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几十年如一日,在这片热土上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使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金塔精神也渐次明晰,是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和勇于负重的奉献精神,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它催人奋进的动律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金塔精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背景,即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精神的锤炼,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富有金塔地域特色的精神力量。
金塔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先后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3000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从历史上看,金塔自然环境严酷,风多沙大,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别人付出一分努力能办成的事情在这里得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然而正是这独特的人文历史、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培养了金塔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近年来,金塔县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推进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主攻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改善城乡面貌,全县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潮流赋予我们金塔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
金塔是甘肃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晚的区域之一。从地理风貌看,山地、河谷、沙漠、绿洲、戈壁交错分布,其中山地、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风沙困扰、走石肆掠、土地贫瘠、水源匮缺,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不断改变着环境条件,创造着生存与发展的奇迹?那就是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在支撑。
金塔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广大金塔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金塔人民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吃苦精神。1952年,张和祥任金塔县县长。他到任伊始,正值鸳鸯池水库防洪脱险,为增加鸳鸯池水库蓄水量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县上贷款抢修鸳鸯池水库溢洪道工程,要求必须在来年发洪水前竣工。由于时间紧、工程量大、工作艰苦,张和祥住在工地上,和人民同甘共苦,克服了无技术人员、无机械设备、材料短缺等困难。金塔人民更是表现出大无畏的吃苦精神,最终工程于1953年6月按期完工。《甘肃日报》发表新闻:金塔县鸳鸯池水库溢洪道抢修工程完成,20万余亩农田灌溉获得保障。金塔境内的大小12座水库,是人民群众肩挑背扛、手工操作修起来的;现在的几十万亩条田,是广大干部群众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过去危害生产的几十座流动沙丘,是广大干部群众一筐土一筐土埋压好的。金塔的男人曾经跳进三月份的冰水里堵过水,老人和妇女曾经像壮年男人一样在工地上出过苦力。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的艰苦努力,金塔不仅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而且成为了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产生了诸多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
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苦”也就有了不同于过去的现代含义。“吃苦”是我们金塔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进、取得新胜利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更需要“吃苦”,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其实,“吃苦”精神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没有“吃苦”精神就没有节约型社会,“吃苦”精神不强也不会有节约型社会。
正确认识和看待“吃苦”精神,把“吃苦”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在金塔营造“吃苦”的风气,弘扬金塔精神,必将极大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金塔建设的新胜利。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周易·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一生要自强不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要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发展,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金塔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处在河西走廊的“盲肠”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金塔是一个荒凉、贫瘠、闭塞、仅有59548人口的农业小县,风多沙大,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难。面对困难、挑战和压力,金塔各级干部群众保持着昂扬斗志、无畏勇气和拼搏劲头,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作为改变落后面貌的精神支柱,把迎难而上、不甘人后、拼搏奋斗的气魄熔铸到思想和行动之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狠抓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积极开展工商业改造,奠定了金塔县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基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级干部群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平整条田,防风压沙,改变了金塔的基本面貌,1976年摘掉了金塔吃回销粮的“帽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级干部群众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狠抓粮食生产,搞多种经营,发展地方工业,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268.5万千克增加到1989年的1.031亿千克,工业由1952年仅有的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金塔县农具推销联营生产社,发展到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制糖、建材以及粮油加工等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140万元,实现了小康县的建设目标。近年来,各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推进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主攻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文化娱乐等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建成了一批涉及领域广、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项目。经过全县干部群众50多年的不懈努力,把金塔建设成了美丽的“塞上明珠”。
勇于奉献的负重精神
在长期的生活中,金塔人形成了朴实憨厚、重言信诺、团结互助、和谐包容、热情好客、不排外的特点和气质,形成了勇于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近年来,金塔县大力开展“部门帮乡村、干部帮群众”活动,各部门和广大干部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与乡镇和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认真开展包乡挂点和扶贫帮困活动。有些单位经费紧张,甚至运转都十分困难,但是为了帮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和物资,帮助乡村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建设公益事业,扶持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各级干部虽然都要养家糊口,但都能够慷慨解囊,向困难群众出资捐物,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一大批困难群众度过了困难,摆脱了贫困。面对金塔县资源、资金相对紧缺的情况,为了加快发展,多年来,各级干部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受千辛万苦,紧盯政策,闻风而动,上省城,跑北京,为县上争取到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机遇,为金塔办成了许多有益的大事。为了抓好金塔的发展,历届领导干部总是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干在前面。马能元(金塔第一任县委书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他患肝病多年,一直带病工作。1953年肝病复发,同志们劝他去治疗,他总是不忍心放下工作,直至地委令其停止工作才遵命治疗。当甘肃省委派人把他接到兰州时,肝癌已到晚期,经抢救无效,于1953年9月23日在兰州病逝,终年51岁。为了悼念他,10月8日,《甘肃日报》发表了题为《悼党的优秀战士马能元同志》的文章。金塔人民更是表现出了巨大的勇于负重的奉献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
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金塔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深知这一道理。过去,金塔人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靠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改善了严酷的自然环境,打下了生产发展基础。今天,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大批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和致富能人,勇敢地走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冒着风险,凭自己的勤劳智慧,从小四轮跑运输成为今天的运销大户,从抱砖头砌瓦片成为今天的民企老板;从“倒鸡贩蛋”的小商贩一跃成为今天的流通能手;从小打小闹的养殖户,靠科技成为养殖专业大户。不仅富了自己,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成功是通过实干造就的,在他们开始起步的时候,有的是白手起家,有的是资产只有几千元的普通农民或工人,有的甚至背着沉重的债务,如果他们没有实干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
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金塔人民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开拓创新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金塔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被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合围,境内有415个风沙口、18个重点风沙口,荒漠化土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3%,是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金塔县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塔“土田面积虽有千余顷,而四面尽为残沙环抱,且多烈风时扬而少雨露。每逢劲风一起而禾苗咸被其颓萎,更兼山水无常灌溉难保,十年之中丰稔者少凶歉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金塔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在最初既无机械、又缺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全靠人力压沙植树,与沙漠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针对金塔风沙危害严重的状况,金塔县委的第一任书记马能元,在上任之初,就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开创了用土压沙治理沙害的先河。他亲领干部群众首先在闇门沙丘做压沙示范,而后全县推广,仅当年全县共用土压大小沙丘25处,面积988亩,恢复耕地639亩,使6691亩耕地和12条水渠免受沙害,使121户农民重新获得农田。从此,金塔人民创造了用湿土盖沙、抹泥固沙、胶泥覆沙、草席压沙以及在沙丘周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办法,吹响了以人力征服流沙的战斗号角。
半个多世纪,金塔的各级领导换了无数,但治沙造林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金塔县坚持把生态治理放在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局中来谋划,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的总体思路,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着力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设酒嘉后花园。
结合长期的实践探索,金塔县科学编制了《生态及经济林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年)》《防沙治沙中长期规划》,明确了防沙治沙的整体布局、功能区划和阶段任务,每年春秋两季动员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2016年,金塔县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与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启动了“我在金塔有棵胡杨——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倡议社会各界在金塔认种认养胡杨,建成“教育林”“将军林”“记者林”等30多个主题纪念林。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酒泉市领导干部、驻地部队官兵和全县干部群众连续三年开展了军民共建万亩“连心林”“融合林”“圆梦林”治沙造林活动,栽植胡杨5万亩,实现了全市防风治沙、绿化家园的历史壮举。
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地处城西最大的风沙口,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在一代代金塔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10万亩防风林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不仅锁住了侵扰县城的风沙,而且成为了金塔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年国庆节前后,金塔县就会迎来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数万亩金色胡杨绚丽多姿,灵秀的“四湖一溪”碧波荡漾,葡萄、桃杏、枸杞等各类瓜果琳琅满目,宛如大师笔下的一幅油画,浓墨重彩,浑然天成,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只为一睹这梦幻般的美景。金塔就像一颗镶嵌在大漠深处的绿宝石,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漫漫黄沙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金塔县把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作为打赢这场战斗的主要动力,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每年用于防沙治沙的资金达到8500万元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生态治理资金5.4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治理项目21项,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封育保护90万亩、生物及人工治沙62.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43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0多年保持了“双缩减”。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金塔县在实施传统治沙的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先后试验推广了滴灌生物治沙、戈壁客土造林、梭梭水钻栽植等多项治沙新技术,还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仿真灌木PLA生物袋固沙等高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改革,采取租赁、承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治沙和开发,实现了由行业治沙向全社会治沙的转变。
沙患不止,沙区难福,沙区不福,沙患也难止。金塔县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崛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先后在重点风沙口建成金色田园、昱航生态农庄等戈壁农业园区60多个,发展葡萄、桃杏、枸杞等特色林果14万亩,成功引进“蚂蚁森林”项目,种植梭梭16万亩,嫁接肉苁蓉2万多亩;引进粤水电、砂业建材、巨力商砼等“吃沙”企业12家,带动了光热、沙土等优势资源开发,年可生产新型建材75万立方米,消耗流沙50万立方米;依托讨赖河、黑河两大水系与四大沙系相连的独特地理条件,启动了“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每年吸引游客30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以上,切实把万亩黄沙变成了致富金沙。
金塔县还把生态治理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市容市貌整治,棚户区改造腾退50万平方米土地,全部用于建设绿地广场、主题公园和生态停车场,城市颜值和品位一路飙升。立足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乡风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村庄风貌改造、垃圾治理、厕所改造“三大革命”,绘制出一幅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画卷。
防沙治沙仅仅是金塔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塔县始终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全方位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先后投资7.7亿元,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污水处理厂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污染治理项目137项,全面启动了“再造百万亩防风生态林”建设规划,全力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美丽中国”战略在金塔落地生根。近年来,金塔县的各级领导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主攻招商引资,改善招商环境,狠抓项目建设,确立了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2019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7.61亿元,全县生产总值达58.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61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00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实干,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只有实干,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金塔县初心不改、使命不渝,金塔人民持续发扬“金塔精神”,坚持环境投入和经济投入同步提升,集约开发和资源保护同步推进,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放大,一条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崭新金塔正在昂首阔步、一路向前。
知识出处
《金塔名片》
出版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域名片、生态名片、经济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特产名片、音乐名片、荣誉名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和祥
相关人物
马能元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