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域名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名片》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8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域名片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4
页码: 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位于酒泉市,三面环山,两河相会,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重镇。金塔县自古以来就是镇守边关的咽喉重镇,境内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汉代肩水金关、长城烽燧等景点,万亩胡杨林成为河西大地的秋色美景。金塔县还被誉为“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汉代时金塔建县,称为会水县,民国时改为鼎新,取革故鼎新之意。
关键词: 金塔县 地域

内容

金塔县,隶属酒泉市,三面环山,两河相会。县域东西长约170千米,南北宽约115千米,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现辖7镇2乡、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约14.56万人,是全国唯一以“塔”命名的县。金塔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南北通达的交通枢纽和镇守边关的咽喉重镇。闻名于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境内,汉代的肩水金关依弱水雄踞而望,出土的汉简令世界惊叹,长城烽燧遍布全境,万亩胡杨林成为河西大地最美的秋色,被誉为“航天摇篮”“汉简故里”“胡杨之乡”。因金塔独特的地理区位恰好承担了酒泉、嘉峪关这两座城市“后花园”的职能,又被誉为“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
  汉代时,因众水所会,取名会水县,是金塔建县之始。北凉沮渠牧犍在境内修建王子庄,此后,王子庄成为金塔的代名词。因黑河沿岸遍布田园村庄,犹如人之眉目,清代时将这一带称为毛目。民国时改为鼎新,取革故鼎新之意。会水、王子庄、毛目、鼎新遂成为金塔的一张张地域名片。
  航天摇篮
  金塔,古丝绸之路重镇,现代航天工业摇篮。
  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金塔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河水,同居一块热土,同顶一片蓝天。当年的这片不毛之地,被选定为“飞天圣地”,就是因为其与金塔相距不远,且毗邻酒泉,地方丰富的物产资源,足可满足后勤需求,担负起了“通天大道”的历史重任。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当地人称其为“十号城”。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戈壁大漠深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西边有绵延千里的马鬃山,是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试验基地,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座又一座丰碑。2017年3月28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之一。2018年1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从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海边,这里曾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民谣“天上少飞鸟,地上风吹石头跑”就是对这里环境的形象概括。而今天的黑河两岸,鲜花绿草相映,白杨红柳成行,谁能想到,在大漠戈壁之中,还能有这样的景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人们展示出西部航天城重视生态建设的美好景象。经过多年的建设,这里绿树成荫,公路纵横交错,公园、学校、医院、电视台、银行、邮局、宾馆、饭店,应有尽有,走在城区内,就像置身于一座高科技的殿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集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基地。这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点有:东风烈士陵园、2号发射基地、指挥中心、基地历史展览馆、7号技术阵地、90号技术区、东风水库、东风公园等。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用五个“最”字来概况:一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组建于1958年初,是我国第一支航天发射部队。二是任务最重。几十年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我国所有地地导弹、绝大多数战略导弹总共千余枚导弹火箭的试验任务,承担了大角度中程轨道卫星和神舟宇宙飞船的试验和载人发射任务。发射频度之密集在各发射单位中是绝无仅有的。三是技术最先进。发射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贡献最大。基地创建至今共为中国创造了“十个第一”。五是环境最苦。部队大都分布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发射场就在戈壁滩上,严寒酷暑,风沙干旱,远离城镇,荒凉寂寞,非常人所能忍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无到有、从创建到发展、从奠基到辉煌,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它凝聚了广大指战员的青春和热血,它是几代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在浩瀚的大漠戈壁上浇灌出的一座丰碑。这里是喜欢航空航天的朋友必到的地方,这里充满神秘的气息,不但有火箭发射基地,还有航空武器实验靶场,虽然远处边疆,但这里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都不亚于一座大中型城市。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简称“三大精神”,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航天文化。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仅倾注了航天创业者们的聪明才智,也融入了酒泉人民的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建国防的乐章。
  汉简故里
  从殷周到汉晋的2000多年间,竹木简牍一直是历史记录的主要载体。然而,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大多实物资料已不复存在。直至20世纪初,随着俄国人科兹洛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等人对居延遗址的盗掘,大量居延文物浮现于世。居延汉简、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殷墟甲骨文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考古发现”。
  简牍是我国优秀的古文化遗存物,居延汉简是反映汉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是众多简牍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之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甘肃简牍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80%以上;甘肃汉简出土又以金塔境内出土为最,1930年、1972—1976年和1986年,前西北科学家考察团、甘肃居延遗址考古队、甘肃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前后三次在金塔境内的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考古发掘,共出土汉简近2万枚,占甘肃出土汉简的四分之一。这些汉简,以生动翔实的记载、蕴含丰富的内容,把汉代博大精深的西北历史呈现给世人,让金塔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金塔,故金塔素有“汉简故里”的美誉。
  居延汉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全部为原始记录的文书档案,或为部属记述,经主吏过目,或为原文书的抄本。不少文书档案,详述了基层社会的具体情况,人物、事件明明白白,使不少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跃然简上;其次,根据简牍的准确发掘位置,可以判明其时代、地点与机构性质;再次,居延汉简的发掘记录、摄影、测量、绘图以及等高线测定等,都为简牍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居延汉简所记述的内容,除广为人知的正史、补史作用外,它还使一些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某些似是而非的历史结论以及部分文献史料的断句、解释等,得到了澄清与纠正,为史学、考古学研究开拓出一条宽广的道路。
  胡杨之乡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作为“化石级”植物,其以强大的生命力而闻名,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人们赞美其为“沙漠勇士”“沙漠的脊梁”。金塔县因县域内有野生胡杨、人工胡杨10万余亩而被誉为“胡杨之乡”。
  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高10~20米,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树叶奇特,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片却圆润如杨,叶子边缘还有很多缺口,有点像枫叶,故它又有“变叶杨”“异叶杨”之称。
  胡杨生长期漫长,生命力极强。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形成了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堪称大漠中的一颗绿色明珠。胡杨树“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它们在沙漠中,追寻着生命之水,繁殖着一代代生命,坚守着千年的梦想,让荒芜有了生机,让沙漠成了风景,让干涸铺满绿意。
  在中亚地区,胡杨是唯一适合生长的乔木,它是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宝贵物种。它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激发人类太多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膜拜。胡杨万千年来以它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演绎着不朽的生命赞歌,生,它是戈壁的精灵,死,它是大漠的魂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塔境内的许多河流、湖泊和沙漠边缘生长着大大小小的野生胡杨林,后来随着河流干涸和人为砍伐,许多野生胡杨林渐渐消失。至目前,金塔境内的野生胡杨林总面积1867.4公顷,面积较大的有大庄子镇牛头湾村野生胡杨林855.5公顷,三合永光村野生胡杨林117公顷;沙枣园子自然保护区、古城乡上东沟村、航天镇营盘村、金塔镇五星村等地也有零星胡杨林分布。
  金塔县依托境内野生及人工万亩胡杨林,打造了沙漠胡杨林景区。金塔沙漠胡杨林位于古丝绸之路中段北侧、金塔县城西北的潮湖林场,距县城8千米,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
  沙漠胡杨林景区由胡杨林—金波湖核心游览区、沙枣林观光休闲区、瀚海红柳林保育区、沙漠康体理疗区和芦苇湿地迷宫区五个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8万余亩,景区内分布着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万亩人工胡杨林,胡杨林周边分布大面积的沙枣树、白杨、红柳等大西北特有的树种,胡杨林分布密集,长势良好,规模居全省之冠。每到金秋十月,胡杨绿色的树叶开始慢慢变黄,在湛蓝的天空下,在荒芜的沙漠中,如阳光一般明媚灿烂,极具观赏价值。
  沙漠胡杨林的核心游览区金波湖,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水底胡杨显,水上胡杨浮,岸边胡杨绕。九月,金色的胡杨倒映湖中,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种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惊艳世界。每一个叶片都将太阳托起,每一根叶脉都注满了能量,阳光在树叶间闪烁,年轮在枝干上凝结。湖光胡杨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忽如一阵秋风来,吹皱一池金波水。碧水、蓝天、白云、黄叶连在一起,演绎出一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美妙画卷。胡杨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格万年颂。尽管被狂风扭曲了身体,却仍然执着地护卫大漠的绿色长堤,纵然被漫天砂砾掩埋,却仍然昂首屹立,犹如一群战死到最后的武士,悲壮而苍凉……今生的使命永不卸弃,生命的火焰尤有一息尚存。胡杨,被大自然的风暴、烈日、雷电和冰霜雕刻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平凡的胡杨树,拥有着不朽的意志。
  金塔县胡杨林景区内,金波湖碧波荡漾、胡杨林叠翠流金、沙枣花清香扑鼻、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红柳红妍秋醉、芦荻白花寒吹、沙滩柔绵、阳光迷人。在这儿,能充分领略大漠风情,鉴赏胡杨文化,探秘桐林幽境,体验沙瀚野趣。这里是集生态造林、防风固沙、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摄影创作、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被评为甘肃省秋色最美的地方之一。
  戈壁明珠城 酒嘉后花园
  金塔,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金塔人民历经风雨沧桑,生生不息,用勤劳热情的双手建设着美丽家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北侧,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居延文化的交汇地,被誉为“神舟摇篮”“汉简故里”“胡杨之乡”。全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8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4.56万,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
  在河西走廊酒泉、嘉峪关城市带上,金塔县的区位恰好承担了这两座城市后花园的职能,而金塔县也立足“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设酒嘉后花园”的发展定位,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着力布局城市生态功能。
  金塔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水土、光热条件得天独厚,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粮食、经济作物达90多个品种,素有“瓜果之乡”“制种大县”“农区养羊大县”的美誉。生态文明、产业兴旺、绿色发展的金塔农村正在华丽蜕变,走进金塔农村,处处是醉人绿色、生态田园。这里镇镇村村都有特色农业、适宜项目,鸳鸯湖畔、黑河两岸的丰收景象如描如绘。广袤的金塔大地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万亩流芳,处处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散发着浓郁的现代农业气息。
  近年来,金塔县积极引导发展高效长效农业模式,立足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主攻高效瓜菜、特色林果、草畜产业、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五大产业,新建百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6个、千亩特色林果示范村13个、标准化设施养殖场20个,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建成金色田园休闲观光及设施农业示范园、昱航生态农庄、金杏庄园等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2个,带动发展休闲观光产业10万亩。西域阳光番茄酱荣获“首届陇上最受欢迎十大地标品牌农产品”称号, “金塔小辣椒做成大产业”在央视直播报道,金塔辣椒和肉羊顺利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省级鉴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塔县始终立足生态发展,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共植胡杨·共享绿色”项目,完成植树造林10.4万亩,胡杨林网环城、绿色通道纵横、特色林果镶嵌、花卉药草遍布的生态建设格局正在形成,荒漠化和土地沙化连续20年实现了“双缩减”。使绿意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打造生态金塔的梦想正在逐步化为现实。
  立足“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设酒嘉后花园”的发展定位,近年来,金塔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全年计划实施的工业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依托境内丰富的石材和矿产资源,持续加大对建筑建材、矿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全县共建起铜、铁、铝、锌等采矿、冶炼企业50多家,石材企业年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真正实现了“点石成金”。与此同时,全力推进“双千百十”工程,先后引进欧力特1万套石油钻具生产等重点项目19项,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2家;光电等新能源装机获批735兆瓦,累计发电量达到9亿千瓦时,打造了西北地区第一条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金源100万吨焦化煤、7万吨电熔镁砂等一批投资大、支撑带动性强的规模企业相继投产,形成了以新能源、建材、矿产品、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开启了工业转型新篇章。330千伏输变电网、核技术产业园、肃航一级公路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天亿化工3000吨染料中间体项目、西域阳光3000吨甜叶菊生产项目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金塔县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县内有自然人文景观200多处。近年来,金塔县立足资源特色优势,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揽,以万亩胡杨、水域风光为重点,着力拓展“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大景区内涵,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区,县域内景观景点独具特色,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西部秋色最美的地方。金塔县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酒泉航天金塔胡杨文化旅游节”“杏花艺术节”“沙枣花旅游节”,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胡杨”和“航天”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
  金塔县大力实施城市“六大工程”,统筹推进“六城同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交通方便快捷,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商贸流通体系完备,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正向着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戈壁明珠城”和“酒嘉后花园”阔步迈进。
  会水
  会水县城是金塔县最早的县级城池,是见证金塔建制历史变迁的重要遗迹。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立会水县,属酒泉郡,是为金塔建县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汉代会水县城遗址又名东古城遗址,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5.3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地带。遗址平面呈正方形,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米,总面积7921平方米,墙系夯土版筑,夯层厚0.04~0.1米,城墙基宽5米,上宽2.5米,残高最高处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14.8米。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墙筑法与外城城墙相同。该遗址保存较好,地面文化层丰富,见证了汉代会水县的历史兴衰变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011年,会水县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肃州新志校注》记载:“会水旧县,在州城东北,以众羌水会此得名。”这里的众羌水是指发源于祁连山羌人居住地,流经张掖、酒泉,汇聚于会水县的诸条河流的统称,如黑河、摆浪河、洪水河、讨赖河等。另据《重修肃州志》记载:“会水县在肃州东北(百)四十里处,两汉时属酒泉郡。‘众水所会,故曰会水’。”据考证,会水指北大河、黑河相汇的地方(在今金塔县大庄子乡境内)。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阚骃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因黑河沿途汇有山丹河和黎园河、摆浪河,讨赖河在下古城汇有红水河和清水河,两河又在金塔县境内相会成海,故曰会水,北有白亭,又名白亭海,从水得名,叫会水县。
  《元和志》记载:“白亭海,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水。”禄福县之呼蚕水,亦谓之讨赖河。源出祁连,下流合清水河、沙河,经会水县入张掖河。或说讨赖河折而东北,合清水、沙河,东经下古城南,折而北流,出边,为天仓河,又东经金塔寺北三十里,至镇夷界合张掖河。以今天的观念看是源出南山的或当地的众小水先后合入东西两条较大的河流黑河(弱水)、讨赖河,然后这两条河又在今金塔县的鼎新镇附近交会,最后向东北流入居延海。
  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今高台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今酒泉市肃州区)接连;西与延寿县(今玉门市)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至合黎山,西至玉门市花海,南至闇门、下古城、新城子和野麻湾堡,北至孤红山及狼心山北,东南包括天城、罗城、镇夷峡。城北为会水海,北有白亭(又叫白亭海),海域即今金塔县五星村北,小河口村南,胜利、大柳林、新地村以东的低洼地带。白亭即今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的缸缸洼和头墩村东南的火石梁。县境东西长180千米,南北宽120千米,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汉代初置时的会水县居民,绝大多数是移民。它的社会组织,基本框架和内地一样,即中央——郡——县——乡——里五级制。县上面由中央—郡逐级管理,县下面设有乡和里两级。郡有太守。县有大小,万户以上称大县,叫县令;万户以下称小县,叫县长。河西四郡下属的基本是小县,会水县也不例外。乡是很重要的一级行政机构,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的权力较大,一切政策法令都是通过乡一级下达的。根据史料记载的汉代乡名称,分别为东乡、西乡、北乡、都乡、中乡和曲乡等。西汉的乡是统一按方位命名的,每县五乡。乡下设里,里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村委会或城市的街道办事处),从中央发布的诏令及一切行政法规,都由里去组织实施,在群众中贯彻执行。大里100余户,中里50~60户,小里10余户。里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登记户口,抽调兵役。当时会水县社会基层里的基本状况是:里有里主——管理祭祀、丧葬、户口;里正、里胥——管理生产、收赋、催税、判案等;里魁、假士——管理治安与征兵;监门——负责居住区的安全警卫。
  西汉王朝控制河西后,为巩固疆域、保障边郡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从汉武帝时期起,开始大规模经营西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在西北边郡设烽燧、置亭障、屯戍卒、修武备,构筑了以长城为主干,包括长城、关隘、亭障、烽燧等的多层次军事防御体系。会水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为合黎山天然屏障,北为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具有近屏河西、远控天山和黄河之势,乃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烈争夺的地方。为了保证河西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在会水县境内修筑军事设施,加强军事力量,派遣重兵把守。在会水县内设肩水都尉、东部都尉和北部都尉等军事机构,统辖境内各亭、障。《汉书·地理志》酒泉郡会水县本注曰:“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汉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前108),西汉王朝修筑了从会水县北部(黑河西)至玉门直到敦煌玉门关和阳关的塞垣(即现今所叫的长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或稍后,又修筑了从镇夷峡沿合黎山至狼心山北折向西行达哈密北山的一段塞垣(当时叫遮虏障),并在金塔境内黑河合黎山和北山的最狭窄处设立了河西走廊北部的唯一关口——肩水金关,堵死了匈奴南下入侵的通道。肩水金关的设立,对安定西域、保卫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戍卒守卫外,西汉王朝从内地大量移民到会水县屯垦战守(垦田、守边),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是会水县第一个大开拓与开发时期,也是会水县经济由畜牧业经济向农牧业经济转变,进而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
  会水地处丝绸之路和“草原丝路”南北连接的孔道,加之会水是北通居延的必经之路,中原与西域各国往来、胡汉商贾交流等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因此会水县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空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王子庄
  金塔,又名王子庄,清代设立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又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据考证,王子庄遗迹位于县城西北18千米处的中东镇政府驻地附近。典籍记载王子庄始建于北凉,至清乾隆以后逐渐废弃,现为一座遗址。《清一统志·肃州》:王子庄堡“在州北一百里。初察罕巴勒子莽格和尔耕牧之地,后与诸番族互相攻杀,遗众流散,其地遂墟。旧有州同驻防”。1913年于此置金塔县。
  据传,五胡十六国时期,甘肃张掖人沮渠蒙逊占据了河西走廊这一广阔地区,建立了北凉政权。一天,沮渠蒙逊西巡酒泉北边夹山,见这里虽荒无人烟,但土地辽阔,气候适宜,是一个天然草场,于是他决定让其子牧犍及部分胡人留驻这里,放牧牲畜。沮渠牧犍是一个好学、和雅、有度量的人,他热衷于提倡佛教,并重视文化。现在酒泉的六座北凉石塔就是沮渠牧犍在任酒泉太守及之后继任北凉王的年代里修建的。牧犍留此之后,辗转数十里,率众放牧。一天,他把畜群赶到一个地方,只见那儿小溪遍地,水清草茂。原来,前面不远处有一晶莹清泉,涓涓泉水不断外流。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兴建庄院、定居放牧的想法。第二年,牧犍抽调人员,筹集材料,动工兴建。不久,一座崭新的庄院落成。此庄建成之后,牧民定居此地,白天外出放牧,夜晚回庄住宿。几年过去,这儿便田园连绵、阡陌纵横、骏马奔腾、牛羊成群、繁荣富庶。此后,人们便把这里称作“王子庄”。在这样的胜景里,金塔民间有了王子庄“米山面岭、油缸醋井”的说法,表明了这里作物丰富、富甲一方的壮景。北凉永和七年(439),北魏大军来伐,沮渠牧犍势穷,带领五千文臣武将以及将士,均以绳索自缚,跪于北凉国姑臧城城门之外请降,最后仍然被杀。胡人均四散而逃,王子庄从此逐渐颓废,但王子庄这个地名在历史上却沿用了下来。
  明初,王子庄归威虏卫所管辖。《肃州新志校注》提到威虏古城时记载王子庄旧址在“威虏旧城之西十余里”,证实了威虏城与王子庄相距很近。而明代的卫所实行军政合一,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威虏城在明初置卫,即成为明代当时设置的军事机构,作为军事机构的“威虏卫治威虏城,辖王子庄全境”。后期威虏卫发生叛乱,民众遣逃,城堡也逐渐空虚,“永乐三年(1405),裁革威虏卫,并入本卫(肃州)中右、中中二所”,王子庄遂又归肃州管辖。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近邻王子庄的威虏城被用来安置吐鲁番的内迁民族,故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参将刘勋对威虏城以及王子庄又进行了一次修葺。
  清代,统治者对河西地区较为重视,以河西为根据地,开拓新疆、西藏,在王子庄推行招民、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农业得到极大发展,王子庄也得到进一步开发。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肃州通判毛凤仪劈山引水,开垦王子庄东、西两坝。雍正七年(1729),改肃州为直隶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又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将高台县划属肃州直隶州,并在王子庄设州同一名,主要管理水利并且管制安插在此的回民,王子庄成为当时的地方政务中心。《重修肃州新志·所属城堡》也有记载:“因设王子庄州同一员,驻扎此堡,专司水利,并弹压威虏堡安插回民”,州同即“知州下属,佐贰官,包括州同,从六品”。《肃州新志校注·王子庄州同署》:“旧在威虏城内之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城,借寓民房。历任数官,仍属草创。五十五年,州同谭乃熊见衙署(偪)[逼]仄,大门至头门仅五丈,借养廉银三百两买杨、张、李五家地基扩修盖造。自前至后,共成照壁、辕门、头门、二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班厅、衙役房、群房、寅宾馆、土地祠、马号八十余间,围墙一道,泉井一口,规制始备。百余年来,渐就倾颓,……,又拟将大堂、二堂、内宅、花厅一并兴修,而力尚未逮。”
  清代在王子庄招民增加劳动力的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清政府的招民政策增加了王子庄的人口,为王子庄的开荒垦种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据《重修肃州新志·田赋》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与雍正四年(1726)招民时,分别在肃州边外王子庄新增开垦地四顷五十四亩,在金塔寺边王子庄东、西两坝开垦荒地二十五顷三十七亩七分。受屯田优惠政策的影响,劳动人口的增加,屯田的扩大,为王子庄农业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任王子庄州同的谭乃熊把王子庄的办公衙署从威虏堡(噶里戈什)移到了金塔寺堡,在他的《创建金塔厅衙门碑记》里也记录了这件事:“雍正八年,设立州同官。其旧署原在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借居民房”。此后,王子庄在现金塔的治所中心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被废弃。乾隆五十年(1785),王子庄州同彭以懋扩充金塔寺堡,改称金塔城。
  民国二年(1913),以县城东南五里处的古塔(金塔)取名,为现今的金塔县,长久以来作为现金塔区域代称的“王子庄”,逐渐废弃而销声匿迹了。王子庄,从十六国时期沮渠牧犍建庄放牧开始经营,后又历经战乱,到明代作为安置西域回回等民族的重要场所,以及清代政府重视下的大规模屯田开发的过程,历经了1300多年。
  王子庄
  马旭祖
  公鸡打鸣,黎明走浅
  鸟雀尖叫,朝阳露头
  清明的微风
  吹得北凉王子的牧马庄
  沉睡千年的酣梦
  在露珠和青草间醒了
  春天的王子庄
  最为鲜亮的诗句
  是瞬间炸响的杏花和梨花
  渠首柳树的披肩长发
  满庄子绽放的彩色
  满庄子充溢的花香
  已被激动的柳笛吹响
  盘坐于田畴间的老房子
  也被喜鹊压弯枝头的惊喜
  喊出了春光
  王子庄
  马迎途
  王子把土扶起来
  夯成一堵堵墙
  修容装饰划分区域
  娶妻生子圈养牲畜
  种播庄稼植树造林
  十多年以后
  这里就是一个庄园
  十多年以后
  王子去做北凉的国王
  十多年以后
  王子的北凉亡国了
  如今一片荒滩
  长庄稼的地方长着庄稼
  长草的地方长着草
  长树的地方长着树
  长庄稼的地方有人家
  长草的地方有牛羊
  长树的地方有风景
  王子骑着白马去了
  我开着宝马来了
  王子曾经做过国王
  我现在当着农民
  这一洼地盘我做主
  威虏
  威虏卫,也称威虏城、威虏堡。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1395),明政府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威虏卫即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于北大河下游。据《肃镇华夷志》记载:威虏城,肃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威虏卫是也。闻说先年本卫军戍获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后招抚迁于肃州。今中右、中中所即此卫人也。余亦有从于河西各卫者,乃首叛也。后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安插西番住牧。今废。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威虏卫裁撤,并入肃州卫中右、中中二所。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吐鲁番将领牙木兰归化内附,巡抚唐泽在威虏城、天仓墩、毛目城、白城子等地散处其众。嘉靖二十七年(1548),参将刘勋修葺威虏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巡抚杨博又在威虏、金塔寺、白烟墩、东八里堡、西八里堡等十多处地方安置吐鲁番帐房七百余处。
  据《金塔简史》记载:明朝统治者对金塔境内东迁各部的安置采取划地安插、置买农器、发放物资、计口给粮等措施,由于措施得力,安置地草场广袤,适于耕种,自然条件不错,又筑修了新旧城堡,各部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吐鲁番部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商业,东迁前已经有了农耕生产方式,安置于威虏、金塔寺一带后,农耕生产方式的比重大大增加,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促进了王子庄(今金塔县)经济、文化的发展。
  后来,安置于金塔的诸部之间发生了抢掠和互相杀戮事件,这些部落因为姻亲、兄弟关系,势力互有渗透。各部之间争地夺利,胜者将败者属众尽收帐下,部众分合变化无常。嘉靖二十九年(1550),明军东关厢头目乩吉卜刺、国师拜言卜剌联合日羔剌等,对居牧于威虏等堡的总牙族进行了围剿,围剿的结果是将头领总牙羁押夷厂。加之由于威虏等地地处肃州城北,属于北边蒙古各部落南下之前沿,屡次受北部各蒙古部落的威胁,明政府仍沿用“设诸卫以为藩篱”的思维,企图以安置诸卫作为与北境蒙古诸部、西部信仰伊斯兰教政权的缓冲地,但诸卫人口相对少,力量薄弱,很难起到藩屏作用。“设诸卫以为藩篱”的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地方统治者歧视性的民族政策,视少数民族为“犬羊”,严守“夷夏乏防”,试图用隔绝交往的方式来减少相互间的冲突。但这种交往不是一纸契约能约束得了的,隔绝的结果是被安置的部众日常生活用具得不到补充,所产也得不到及时贸易,导致抢掠等行为的发生。于是,万历年间,被安置的部众又重新回到了肃州周边驻牧。此后,这些回迁到肃州周边的部众,其驻牧地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最终落脚在今明花、靠近肃州的祁连山一带,形成了清代以来裕固族诸部驻牧地的态势,对此,《肃镇华夷志》有详细记载。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吐鲁番回目伯克拖、马忒木等率众归附,安置在威虏城内,“并为开渠授田,以籽种农具以自业”(《重修肃州新志》)。清乾隆年间,该部族返回新疆,城堡空虚,遂称威虏破城。清末彭达志的《夜宿威虏坝》写道:“满目萧条色,冬高夜月幽。荒城遗址在,古庙寒鸦啁。户户炊烟断,人人星火流。风云起万变,草木也生愁”。说明在清末,政治腐败,此地再次出现人口外流和经济衰退的萧条景象。
  威虏卫故址在今金塔县古城乡政府西南200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57米,东西宽287米,面积170313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残高2.5~4.5米不等。城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据《金塔县志》记载,故城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曾置威虏卫。现遗址内外已开辟为农田。该遗址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目
  毛目,因弱水(黑河)流经其境,田园村庄沿岸分布,犹如人之眉目而得名。自古为出入居延的天然通道,是兵家扼守的军事要地。
  《清一统志·肃州》:毛目城“在高台县镇夷城北一百五十里。乾隆元年设县丞驻防,并设把总……(城)周一里。相传皆元时守御,属威远卫”。
  清初,甘肃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置沙州所。雍正二年(1724)起,陆续裁撤卫所,建立府、州、县。酒泉境内设立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同年,罢肃州卫,改为肃州,隶甘州府。裁高台镇夷所,置高台县(含毛目),属甘州。雍正三年(1725),裁行都司,置甘肃省布政司,驻兰州。河西卫、所开始改制,裁高台、镇夷千户所,设高台县(含毛目),仍属甘州。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派奉天人龙纹到沙州管理屯田,招徕甘肃五十六州县户民,大力屯垦,恢复对嘉峪关以西至吐鲁番一带的统治。雍正七年(1729),升肃州为直隶州,设知州,领高台县,并增设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置王子庄州同,朱邃任州同,州同掌督粮捕盗、清军理事、扶苗水利等事务。治所威虏堡。雍正十三年(1735),设毛目城屯田县丞(又称高台分县),治毛目城(今鼎新镇友好村),属安肃道。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毛目县丞李彭监修营尔堡(后改鼎新城)告竣。民国二年(1913),改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为金塔县,改高台分县为毛目县,甘肃省厘定金塔、毛目两县为三等乙县。
  鼎新
  1929年1月,改毛目县为鼎新县,取革故鼎新之意,治所在今金塔县城东北鼎新镇。1956年3月,鼎新县与金塔县合并,改为乡建制。1985年2月,改为建制镇。1996年,改为县级建制镇至今。

知识出处

金塔名片

《金塔名片》

出版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域名片、生态名片、经济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特产名片、音乐名片、荣誉名片。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