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民国时期金塔的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80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民国时期金塔的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7
页码: 238-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民国时期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包括文学、史学、戏剧、考古发掘。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文化事业 金塔县

内容

文学
  民国时期,金塔境内的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民国时期,是金塔诗歌创作的萌芽期,也是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以描写金塔自然风光、乡土风俗、生产生活为主。代表人物是民国七年(1918)和民国十一年(1922)两次担任金塔县知事的李士璋。李士璋在任金塔县知事期间,勤勉敬业,体察民情,几乎走遍了金塔的乡村。他的诗歌既有描写金塔自然风光的,如《丁已年四月初抵金塔口占》:
  沙岗环抱路迂回,忽睹天然画景开。烟树平川将郭绕,旌旗小队出林来。道旁有寺浮孤塔,郊外何年筑将台。此日下车须记取,桃花满县要新栽。
  又有描写古迹名胜的,如《游青山寺》:
  游青山寺
  大漠平沙莾万重,是谁鞭石湧奇峰。
  居然鹫岑盘空峙,借少螺鬟点翠浓。
  复道跨虹新结构,危楼招鹤古仙踪。
  青山变作童山象,一炬摧残胜祖龙。
  怪石嵯峨一径开,谁知中有好亭台。
  笙歌沸水迎风起,士女如云逐队来。
  隐约虹桥孤寺掩,高低螺髻乱峰堆。
  年年盛会逢初夏,我是登临第一回。
  既有反映农事活动的,如《勘水》:
  勘水
  洪水横流弱水西,栏河未固溃金堤。
  下民应有其鱼叹,中泽微闻哀雁啼。
  鸦背寒翻红锦绮,马蹄踏碎白玻璃。
  荒凉景象谁曾见,人在高房似鸟栖。
  《凿冰修渠》:
  伏秋汛涨寻常事,谁信冬来灌百川。
  一片汪洋成泽国,数家村落变江田。
  凿冰难透波心月,压草终浮水底天。
  筑堰未成堤又溃,焚香祷告意悽然。
  也有反映风俗民情的,如《得子》:
  得子
  筵开汤饼客盈门,怕听谀辞心自扪,
  保赤深惭民父母,居官几见好儿孙,
  赢金贻子知非计,经训传家是至音,
  春笋惊雷芽甫茁,还需培植获深根。
  《为母祝寿》:
  云敖雅奏响钧天,酒进麻姑列绮筵。
  竹报添孙称再庆,桃蟠结子祝千年。
  与迎养援嫌家远,花县讴歌颂母贤。
  安得慈颜亲见此,瑶池盛宴醉群仙。
  当时最著名的诗歌当属李士璋所做的《金塔八景》:
  金塔凌云
  塔势魏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
  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
  几度题名来雁字,何人写罢换鹅经。
  萧间古寺行踪少,细听松风响铎铃。
  玉山积雪
  晶莹山色接遥天,不是云浮玉垒巅。
  太古千年留积雪,边城一带拥祁连。
  晴开远岫明如练,月照高峰白似莲。
  胜过终南阴岭秀,霸桥回望耸吟肩。
  古城幻景
  唱罢鸡声曙色开,遥空隐隐显楼台。
  蓬瀛海市原虚幻,城郭人民自往来。
  一霎昙花成世界,千年废址没蒿莱。
  沧桑已变形犹在,古意沧茫化劫灰。
  高庙清钟
  巍巍庙貌跨城墉,树色苍茫起暮钟。
  几点寒鸦翻夕照,一行征雁写秋容。
  鲸鉴响彻三更月,鹤梦惊回万壑松。
  安得痴人齐唤醒,清声破晓睡方浓。
  北海晴烟
  一片清漪断复连,北邻瀚海浩无边。
  班超出塞三千里,苏武看羊十九年。
  水草萃成游牧地,烟波远映蔚蓝天。
  寻源何必探星宿,自有汪洋万斛泉。
  西城古柳
  苍然古木晚烟昏,可是当年细柳屯。
  营已无存怀亚父,树犹如此泣桓温。
  枯枝映月悲羌笛,老干拿云尚壁门。
  故垒萧萧余荫在,夕阳红透暮鸦翻。
  青山垒嶂
  怪石嵯峨一径通,山巅飞阁望玲珑。
  何来峻岭蹲灵鹫,高架危桥跨彩虹。
  绝壁俯窥青涧水,栖霞中有翠微宫。
  苍茫四顾空依傍,万里年沙夕照红。
  黑水环流
  西渡流沙任所之,黑水应不到三危。
  谁言水道经梁域,曾过山丹读禹碑。
  讨赖名川劳考证,通天别派更支离。
  题於八景增惆怅,始信重来为补诗。
  史学
  民国时期,由于近代文化教育的兴起,人们对史学的研究与整理也日渐重视,一些官员、文人着手撰写反映金塔历史的著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金塔县成立县志局,由时任县长周志拯自兼总编,赵积寿、刘怀基、王安世等三人担任编纂事宜,编纂了《创修金塔县志》,内容分为舆地、人文风俗、建设、民政、财赋、教育、职官、选举、人物、金石碑铭、诗文等十一卷。重点记述了清代以来金塔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民族、风俗、物产、教育等。对于研究金塔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鼎新县聘前参议员蔡廷孝为总编辑,编纂了《新编鼎新县志》,分建设、教育、军政、交通、职官、序记、金石、艺文、风俗、史记等十卷,详细叙述了当时鼎新县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戏剧
  民国时期,金塔地方群众组织的草台班能随时召集登台表演的有西红戏班、大口子戏班、双桥班、尕保子戏班,高台县艺人冯大净的戏班也常被邀请来演出。演出剧目多以秦腔《铡美案》《烙碗计》《天门阵》等传统戏为主,并配合部分眉户剧相间演出。
  居延汉简的首次考古发掘
  1927年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成立,恰值此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博士提出到我国西北部继续他从前数次所做的考察,来与协会商议合作办法,经过十余次协商,于4月26日订立合作办法,协会接受郝定博士的补助,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参加人员,中方有北大教授、哲学历史学家徐炳昶,清华兼北大教授、地质学家袁复礼,北大助教、地质学家丁道衡,水利工程师、地图学家詹蕃勋,历史博物馆摄影师龚元忠,北大学生李宪之、刘衍淮、马叶谦、崔鹤峰,以及后来加入的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植物学家郝景盛、刘慎谔,气象助理胡振铎和徐近之等人。瑞典5人,即兰理训、郝默尔、那林等3名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贝格曼,以及地理学家斯文郝定。丹麦哈士纶1人。德国11人。由徐旭升和斯文郝定任团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为主,与外国平等合作的大型科考团,先后共有团员38人,其中科学家30余名,中外各半。
  考察团成立后,于1927年5月9日从北京出发。6月中旬,科学考察团齐聚包头,组成了有60多人、近300匹骆驼的庞大队伍,向中国西北部继续进发。此后几年间,考察团在中国西北部约46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实地考察持续至1933年。
  1927年9月28日到达额济纳旗,此后兵分两路,一路考察额济纳河下游及索果淖尔附近;一路考察额济纳河上游,直到金塔鼎新。10月,黄文弼在土堡处发现了五枚汉简,这是居延汉简出土之始。这次考察完成了地形及古遗址分布图的测绘,此图被称为居延考古史上的第一图。
  1929年,贝格曼重返额济纳河地区进行发掘。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沿弱水两岸,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今甘肃省金塔县鼎新),以及在布肯托尼与博罗松治之间,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障堡亭燧,其间共有3段塞墙、39个烽台、2个城和4个障,在463个灰坑中采获了一万多枚汉简。其中在金塔县内的肩水金关故址共出简850多枚,简中的年限集中于公元前82年—4年,同时出土的还有木、竹、角、陶、铁、芦苇、葫芦等器以及皮革、货币、织物。大湾城故址城区及其边沿共出汉简1500枚,简中的年限集中于公元前86年—2年,最晚的是公元11年,属昭帝至王莽时期。据邮程记录:大湾城是肩水都尉府。大湾城出土有很多“卒马田官”的记载、田卒名籍、牛籍以及衣物簿等,附近有古代田渠遗迹,据考证这里曾是一屯田区。
  居延汉简的年代,上起西汉征和三年(前90年),下至东汉阳嘉二年(133年),内容非常丰富。有书籍,如《尚书》《仓颉篇》《牛子》残篇,有诏书、律令、檄书、牒记、品约、劾状、爰书、簿牍等;字体有小篆、隶书和章草;形式有方策、简、榻、标签、函检、斛、竿木等。居延汉简中蕴涵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补正文献记载,如烽和燧的应用、亭燧与障塞的区别、侯官的组织、戍卒的来源及分工、戍卒及家属的生活、屯田制、农民起义的新材料以及河西经济生活等。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上半叶在酒泉发现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简牍,被誉为20世纪初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居延汉简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从而将简牍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居延汉简的发掘,由于方法得当,不但发掘数量多,而且比较完整,成册的较多,这为简牍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极高的准确性。
  作为出土的一种历史资料,居延汉简虽属历史文献学的范畴,但是它内容丰富、繁杂,涉及范围广,自身又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这些文物及长城、烽火台、关隘要塞遗址,对人们重新认识居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金塔有令世界瞩目,被中外学者称为汉代档案库的肩水金关遗址及肩水金关汉简,轰动海内外。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西北边塞的守御器备、烽火制度、管制文书、亭障遗址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大充实了金塔历史,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的难题。目前,对居延汉简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