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工业
分类号: F427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包括木器、铁器、纺织、缝纫、制鞋、皮革、印染、粮油加工等,主要分散于城乡各地。金塔县也开始兴办一些公办工业,如民生工厂和民众工厂,生产毛毡、棉毛织品、鞋帽等产品。此外,金塔县还有一些民间采挖的零星矿点。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金塔县 工业经济

内容

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主要有木器、铁器、纺织、缝纫、制鞋、皮革、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酿酒、采煤等,分散于城乡各地。最普遍的是生产工具的加工和制作,以及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器物、用品的生产。冶铁业和铁器业方面主要是制造和修理简单农具的铁匠铺,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农产品加工作坊遍及各乡镇,主要是榨油业和粮食加工业。小麦、玉米、糜、谷的加工由农户各自进行。手工棉纺织是全县农户的主要副业之一。土布生产以自给为主,除供本地使用外,还有部分输往邻县。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毛纺编织,也是金塔农村的重要副业。造纸作坊多用芨芨草、马莲草、烂棉花等为原料,所造纸都为土纸,不能供印刷用。铁工,多为私营专业铁器店铺,无论城乡、集镇、屯堡,都有固定的铁匠铺,主要生产农具、日用家具、钉马掌及建筑用具,有时也制造一些刀矛之类的兵器,以维持生计。铸工,主要在城镇开办生铁炉院,以铸造农耕器具,犁铧、耧铧、车瓦车钏、炉条、火盆、熨斗、灯盏、锅、盆、钟、键等杂品。铜、锡、焊匠,多为小本经营,或有挑炉灶走乡串户,钉锅、制锁、铸造日用杂件。银匠,主要在城市设银楼、匠铺,主造首饰、镯、戒指、儿童饰品等。印染业,主要以土布加工染色为主。煤炭开采主要是私人经营,窑主聘请技师,选好矿点,雇用民工开凿,以人力背运出窑,年产量仅能维持县城和农村人民的生活用煤。制砖业,农村各地在修建学校庙宇等公共建筑时,根据需要才造窑烧砖,一般很少作为常年生意。
  民国十五年(1926年),金塔县开始有了公办工业,开始成立“民生工厂”,生产少量民用毛毡,兼作缝纫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塔县创建民众工厂一处,生产棉、毛织品和铜铁锅、盆等12种产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金塔县兴建手工织布厂,生产宽面布;兴建毡坊,生产毛毡、毛衣、毛套、毛袜、围巾、栽毛毯等;兴建制鞋铺,生产布鞋、毛鞋、皮鞋等;兴建制帽作坊,生产瓜皮帽(俗名小帽)、毡帽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金塔县设手工毛纺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金塔县把木、石、泥、席、铜、铁、银、皮、缝、染、纸、裱等作坊和工匠进行登记,组织成12个坊业。金塔县还有淘金、挖煤等矿产开采者。
  民国时,由于工业不发达,县境内没有官办矿业,只有民间为生活自用而采挖的少数零星矿点。据民国时期《创修金塔县志》记载,早年民间采挖的矿产有:塞水石(石膏),产于天泉寺,用于绘塑及入药;土粉(俗名白土),产于白水泉,用于粉墙;石灰,产于夹山青山寺,用于粉墙;红土,产于天仓北山,用于粉墙;煤炭,产于老君庙(梧桐沟),用于燃料;金矿,产于铅炉子沟;铅矿,产于铅炉子沟。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