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金塔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9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金塔经济
分类号: D035.1
页数: 11
页码: 223-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初期,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烟禁和粮棉种植面积减少,导致总产量下降。同时,捐税和军阀摊派榨取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民国中后期,马家军和国民政府加重税收和摊派劳役捐税,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工业衰退萧条,经济制度混乱,濒临崩溃。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洋军阀 农村经济发展

内容

民国初期,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大开烟禁,粮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总产量大幅下降。捐税日益严重,地方政府和各派军阀摊派榨取,抓丁拉夫,苛捐杂税繁重,农村经济衰落。民国中后期,马家军和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所需,加重税收,摊派劳役捐税,加大对民众的搜刮和盘剥,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工业衰退萧条,经济制度混乱,濒临崩溃。
  农业
  农业方面,民国时期,金塔的经济仍然是以个体劳动为特征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分散经营小农经济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将土地或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收地租,或雇佣长、短工直接经营,或放青账和高利贷盘剥农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多次大开烟禁。鸦片的大量种植挤占了耕地,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1924—1929年,金塔六年持续大旱,大部分耕地颗粒无收,农业空前大减产;30年代初期(1931年、1933年)的粮食产量有所回升,这是金塔在大灾之后的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34年至1936年间,年产量接近民国初期,这是金塔在民国时期谷物生产的高峰时期之一。
  民国时期,通过政府的大力试验推广,农作物品种大大增加,成功引种了花椰菜、西红柿、甜瓜、草莓、石刁柏等瓜菜品种。这一时期,主要的农作物是糜谷、高粱、小麦、青稞、胡麻、玉米、大豆、小豆、黄豆、绿豆、扁豆、桃豆、白薯、洋芋。常种的小麦品种有红大头、白大头、红长芒、白长芒、红小麦、山西红等;糜子有红、黄、黑3个品种,青稞属小日月庄稼,先于小麦之前早熟可以接济饥荒,因此家家都有少量种植。胡麻属主要的食油作物,每年家家都种植。此外,红花、向日葵、油菜、麻子等,虽属小宗,家家都种。主要瓜菜作物:白菜有小白菜、天津大白菜等;萝卜有末萝卜、红天鹅蛋、白长尾、青皮萝卜、冬萝卜等;十字花科的甘蓝、菜花、苴莲、芥菜、蔓菁等;葫芦科的黄瓜、番瓜、南瓜、菜葫芦;茄科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百合科的葱(红葱、白葱、野生沙葱)、薤(洋葱),蒜(两个品种),韭菜(两种);豆科的刀豆、豇豆、菜豆;伞形科的芹菜、芫荽、胡萝卜、大小茴香;藜科的甜菜、菠菜;菊科的莴笋、洋姜等;瓜类主要有西瓜、鞑瓜(籽瓜)、甜瓜、梨瓜等。基本涵盖了现在种植的绝大多数品种。
  民国时期,金塔农民使用的工具较为落后,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百年传下来的铁木手工工具,非常简陋,工作效率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耕畜主要被地主、富农占有,贫苦农民无耕畜,只能租借或以人力代替畜力,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贫穷,致使新式农业技术无力推广使用。加之军阀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速了农民的贫穷和农村的破产。1936年,金塔共2区10乡,3438户,21681人,平均每户6人,原有耕地62000亩。因风沙肆虐,现仅有58700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农业赋税繁重,农民丧失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许多农村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特别是1945年的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甚大。当年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是1932年以来的最低点。
  畜牧业
  畜牧业方面,民国时期,金塔的畜牧业以养殖农家自用的牛、羊为主,仅有大马场、三道岭、白水泉等几处草场。
  水利
  水利方面,一是兴修水利工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经济部拟定《水利建设纲领》,大力倡导地方兴修水利。甘肃水利林木公
  司制订了《甘肃河西水利十二年计划》,目标是在十二年内,政府出资整理旧灌区370万亩,开发新灌区500万亩。抗战时期,中国农民银行在甘肃举办小型农田水利,金塔、鼎新两县均参与了这项工作。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金塔的水利工程主要是防洪蓄水工程和渠道建设。鸳鸯池蓄水库:酒泉与金塔两县人民同用北大河之水,自1913年分县后,用水纠纷年年出现。1922年,安肃道尹王世相令酒泉县知事同金塔县知事李士璋双方磋商议定,每年立夏后五日,酒泉、、金塔在茹公渠金上坪立案分水,两县各得水五分,分水时两县各派员监分。后来,金塔县民公推赵积寿赴省府请愿,省府朱绍良遂派员来酒泉视察。但酒泉位居上游,垦殖面积大,需水量多,河水日渐减少,境内浇灌已属不足,再无余水可分供金塔农田引灌。于是甘肃省政府在1936年派建设厅技正(技术员)王仰先往该地勘测后,初步决定在金塔供水口及鸳鸯池左侧修库蓄水,拦储夏秋山洪暴发时的过量之水,以供旱时急需。后来派工程师王力仁、杨廷玉亲临其地做调查,并选定坝址,提出建设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开工。1942年9月省政府又一次派遣工程人员,在鸳鸯池勘查测绘修建蓄水库。经呈准中央拨补库款,修建民工由两县征雇,并责成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主持进行。1943年6月开工,在酒泉设立肃丰渠工程处,主任工程师原素欣负责该项工程。1946年秋季,举行了水库放水典礼,工程历时四年。完工后的鸳鸯池水库为肃丰渠的主要工程,坝址在金塔县夹山水峡,坝体为石结构,坝高26.8米,长180米,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米,受益面积7万亩,这是河西地区也是整个甘肃,在民国时期所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工程。渠系:金塔水源,由酒泉西南、东南百余里之洮赖、红水二河发源。经过酒泉西北、下古城与临水河汇归北流,入金塔夹山口。分一支为金塔坝,由东分流。河水直通下流为王子六坝。金塔坝又分两岔,一曰金东坝,一曰金西坝。金东坝分坪三,一曰金石坝,一曰金大坝,一曰金双坝。金西坝分坪二,一曰金西坝,一曰三小岔。王子六坝总分坪六,由东渐西,一曰户口坝,二曰梧桐坝,三曰三塘坝,四曰威虏坝,五曰王子东坝,六曰王子西坝。
  二是建立了分水制度。清朝后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破坏,祁连山积雪减少,众河道水量下降。加之附近各县一部分农民迁往酒泉定居,上游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讨赖河,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来水量甚小。因此,上游各坝在大河中堵坝引水,放任自流。年复一年,原有水规自行破坏,堵河断流,成了常例。由于土地的大量集中,上游一些地主恶霸把持了水权,他们为了明浇夜退,灌湖泡荒,煽动农民群众,为其独霸水利而效力,激化了上下游之间的水利纠纷,特别是民国二年(1913年)析置金塔县,分了县也分了心,地方官各私其民,助长了地方势力,酒泉乡绅竟说“金塔所灌系山洪暴发之水”,将河水霸而不舍。每年夏秋季节,若不是洪水将上游各坝的拦河坝冲垮,下游农田滴水不见。民国十五、十六年(1926年、1927年),金塔连旱,饥荒成灾,“人民死无算”。民国十七年(1928年),黄文中(甘肃临洮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任金塔县县长,目睹民众饥饿不堪的凄惨情景和酒泉独霸水资源的极端不公,组织以赵积寿为首的水利委员会,专司均水之责。从此,金塔的“均水”成了有组织的统一行动。每年出动近千人到酒泉均水,双方械斗,致伤甚至死亡事件发生多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周济(字志拯,浙江永嘉县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任金塔县长,为政三年,每年除组织农民到酒泉均水外,还向省政府呈文,要求解决酒金两县的水利纠纷。卸任以后还以个人名义多次向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写报告,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伸张正义,为金塔争水鸣冤。这时,水利纠纷已达高潮,省政府才有所重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政府“特定分水办法,将酒泉设立夏放水之期提前十日,先由讨赖河坝人民灌溉,至芒种第一日起,令酒、金两县长带警监督,封闭讨赖河各坝口,将水由河道开放而下,俾金塔人民按粮分配,浇灌十日,救济夏禾。至大暑前五日起,如前法将红水河开放五日,藉润秋禾”。此水案由两县县长有时甚至由酒泉专员亲率一个营或团的军警监督执行。
  酒泉有大河三:曰北大河,曰清水河,曰临水河。其三河为金塔全县之水源。但北,清二水流至下古城与临水河合而为一,经茹公渠来金百有余里。卷查老案,清乾隆二十七年,经金塔士庶等具呈陈明,前分州张会同前肃州徐判令:金塔坝得水七分,茹公渠得水三分,立案为例,各资灌溉。后茹公渠因河低水高,往往堵河塞水,以致两造纷争不已。至民国十一年,蒙酒泉县长沈、奉安肃道尹王谕令,会同金塔县长李斟酌情形秉公判令。两造在临水大河内各得水五分。复令于河口镶坪均分,刊立石碑遵为成例。并断令于屡年立夏后五日分水。同请酒金两处县长会同来渠监视以照慎重永免争端。两造遵服具结立案,兹将列宪为民之苦心及分水之成数谨列于碑,以期永垂不朽云尔。
  酒泉初等国民小学校教员兰谷茹生蕙丹书
  河南南阳府王盛义镌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赵宗晋(甘肃天水县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金塔县长。他实地察看,周密思考后和酒泉县长凌子惟联名向省政府递呈“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报告。认为兴修鸳鸯池水库,蓄积冬春余水是解决金塔干旱和两县水利纠纷的良策。该工程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开工,至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竣工,蓄水量1200万立方,可供7万亩农田灌一次水。施工期间,酒泉和金塔每天各出民工两千名,累积工日86万个,国家投资法币16亿元。这座水库就是酒、金两县人民团结用水的象征。
  工业
  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主要有木器、铁器、纺织、缝纫、制鞋、皮革、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酿酒、采煤等,分散于城乡各地。最普遍的是生产工具的加工和制作,以及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器物、用品的生产。冶铁业和铁器业方面主要是制造和修理简单农具的铁匠铺,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农产品加工作坊遍及各乡镇,主要是榨油业和粮食加工业。小麦、玉米、糜、谷的加工由农户各自进行。手工棉纺织是全县农户的主要副业之一。土布生产以自给为主,除供本地使用外,还有部分输往邻县。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毛纺编织,也是金塔农村的重要副业。造纸作坊多用芨芨草、马莲草、烂棉花等为原料,所造纸都为土纸,不能供印刷用。铁工,多为私营专业铁器店铺,无论城乡、集镇、屯堡,都有固定的铁匠铺,主要生产农具、日用家具、钉马掌及建筑用具,有时也制造一些刀矛之类的兵器,以维持生计。铸工,主要在城镇开办生铁炉院,以铸造农耕器具,犁铧、耧铧、车瓦车钏、炉条、火盆、熨斗、灯盏、锅、盆、钟、键等杂品。铜、锡、焊匠,多为小本经营,或有挑炉灶走乡串户,钉锅、制锁、铸造日用杂件。银匠,主要在城市设银楼、匠铺,主造首饰、镯、戒指、儿童饰品等。印染业,主要以土布加工染色为主。煤炭开采主要是私人经营,窑主聘请技师,选好矿点,雇用民工开凿,以人力背运出窑,年产量仅能维持县城和农村人民的生活用煤。制砖业,农村各地在修建学校庙宇等公共建筑时,根据需要才造窑烧砖,一般很少作为常年生意。
  民国十五年(1926年),金塔县开始有了公办工业,开始成立“民生工厂”,生产少量民用毛毡,兼作缝纫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塔县创建民众工厂一处,生产棉、毛织品和铜铁锅、盆等12种产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金塔县兴建手工织布厂,生产宽面布;兴建毡坊,生产毛毡、毛衣、毛套、毛袜、围巾、栽毛毯等;兴建制鞋铺,生产布鞋、毛鞋、皮鞋等;兴建制帽作坊,生产瓜皮帽(俗名小帽)、毡帽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金塔县设手工毛纺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金塔县把木、石、泥、席、铜、铁、银、皮、缝、染、纸、裱等作坊和工匠进行登记,组织成12个坊业。金塔县还有淘金、挖煤等矿产开采者。
  民国时,由于工业不发达,县境内没有官办矿业,只有民间为生活自用而采挖的少数零星矿点。据民国时期《创修金塔县志》记载,早年民间采挖的矿产有:塞水石(石膏),产于天泉寺,用于绘塑及入药;土粉(俗名白土),产于白水泉,用于粉墙;石灰,产于夹山青山寺,用于粉墙;红土,产于天仓北山,用于粉墙;煤炭,产于老君庙(梧桐沟),用于燃料;金矿,产于铅炉子沟;铅矿,产于铅炉子沟。
  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较为活跃。民国时期,金塔县城有贸易市场两处,大小商铺多家,多集中于北关内。较著名的商号有灵德堂、永兴和、元新成、三积有、恒信号、集瑞源等。它们分别经营中药、日杂、土产、餐饮、染坊、旅店、干鲜果等。城内及北关各设米粮市一处,东栅子门外设集市,群众多集中于上午进城交易。板地屯庄,也是民国时金塔较大的一处商贸市场,是金塔境内颇有名气的手工业品与农副产品交换集散地。后来许多行商逐步变成坐商,开办商号铺面。中药铺有西安人屈怀德的天兴德,王建生的永泰堂,公天明的义兴明,杨宗正的正和公;三货铺有李贵迁的万顺贵,雷全的任盛和,李贵喜的贵成泰,邹德运的德兴福,高台人陈进堂的进义和,酒泉某人的灵盛西以及金塔人王天存的天德堂。此外,还有油坊、染坊、铁木匠铺等作坊,特别是收甘草和种大烟年份的收获季节,行商小贩走乡串户,络绎不绝,附近条件较好的农户家中都住上了买卖人。鼎新县只有县城贸易市场一处,商贩三十多家,较大的商号有“义兴隆”“福兴厚”“鼎兴源”三家;中药铺仅“恒德堂”一家;染作坊一家;餐饮、杂货铺面八家。金塔、鼎新两县的商铺主要经营百货、土产、日杂、五金、中药、粮、棉、油、肉、果品、蔬菜等。其中甘草、皮毛、棉花、土布为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
  金融业
  民国时期,金塔的金融业不发达。民国九年(1920年)金塔境内始用银圆。民国十九年(1930年)流通纸币,每张抵铜圆20枚或50枚、100枚不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金塔县县长周志拯,为了限制高利贷剥削,减轻农民负担,成立金塔县农民低利借贷所,赵积寿为第一任主任,以后继任的有王安世、雷声昌等人。曾发行地方货币“金塔县借贷所券”,面额一吊,抵铜圆100枚,群众称“油布贴子”,不久自行退出流通领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流通法定通货(简称“法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流通关金券(全称“海洋金单位兑换券”)。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流通金圆券。1949年前夕,流通银圆券。但由于货币贬值,市场交易多以小麦为等价物,同时再度流通银圆和铜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国农民银行甘肃省银行在金塔设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鼎新县设金库和汇兑所,以实物发放农贷。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成立中国农民银行金塔县支行,办理存贷、吸收股金、发放农工商贷款。
  税收
  民国时期,金塔的税收以田赋为主。田赋以地丁征收,一般按所征粮、草折银两征收。征收实物称本色,按市价折征银两,称折色。民国前期,酒泉各县田粮一般为本七折三。草束,大草每束18斤,小草每束7斤。1916年起,一律按7斤计算,折收银圆。但是,酒泉田赋征收实物比重仍较大。在征收田赋过程中,还有几种附加税,即耗羡、百五经赞、盈余等。解放战争时期,苛捐杂税进一步增加。全省统计,正税26种,新增税捐23种。各地方自行临时摊派尚不计算在内。据《创修金塔县志》记载,金塔县“原额正粮,除梧桐坝沙压粮二十石四斗外,实征粮一千三百零三石七斗二升八合,原额应征七斤。芦草二万九千六百七十五束七分一厘,折合大草一万一千五百五十六束二分二厘,内除十五年呈报梧桐坝沙压地共七斤草五百二十三束八分七厘,折合大草一百O四束外,实征大草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三束二分二厘”。商业交易税则按行业设置机构征收,据《创修金塔县志》记载,金塔县的税捐征收机构“百货厘金局:光绪十二年始设,征税最轻值百两之货祗征一两。后至民国愈形增加,照依担头按百分之五征收。牲畜分局:设于清光绪十六年,照商价按三分税率收。至民国十五年按八分征收,又加义务捐一分,印花税一分。印花分局:设于民国五年,由本县商会代办,其印花照地方商民情形分配。烟酒分卡:设于民国七年,酒每百斤征大洋四元五角,烟视优劣定税多寡。皮毛分局:设于民国八年,其征收方法,照依货之粗细,价格之大小征收。禁烟善后局:征收等项办法,凭照一张净重五百两为准。每两收税洋一角五分。每凭照一张收税洋八角。
  毛重十两除皮一两。印花每两收票费洋六厘”。差徭,自清代“摊丁入亩”后,在汉族地区已经很少。民国时期,甘肃临时省议会倡议“裁革支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除在兴修水利、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方面征发民力外,其他方面很少动用民力。民国初年是扰民最少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开始滥用民力。国民军征兵、征畜(车)和征派粮秣频繁,是民国扰民最严重的时期。
  道路交通
  金塔、鼎新两县公路交通在民国以前和民国初期都十分落后。“金塔交通梗塞,而其往来附近之地,南通酒泉,北通蒙古,东通高台,由双井而入大道。西通玉门,由花海子而入其境。东北通鼎新,由营盘过黑河而至其地。”(《创修金塔县志》)道路闭塞不畅,崎岖难行。交通运输主要依靠畜力、畜力车、驮运为主的民间运输方式。民间运输十分萧条。直到抗日战争期间,金塔公路建设才有了进展,交通运输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民国十六年(1927年),整修酒泉通往金塔的道路,使之能通行铁、木轮大车和胶轮大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建酒建(酒泉至建国营)公路酒泉至金塔段,当年完成53千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修建金塔以北路段,当年完成155千米。同年12月1日成立酒建支线工程处,次年4月开工至12月31日全部竣工。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11日,酒泉至额济纳旗公路全线通车,全长397千米。1948年,再次整修酒建公路(由酒泉经金塔、过天仓、越青山头,抵达建国营)。酒金线,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河西三条支线之一。北起金塔县疙瘩井,向南经白山堂铜矿、营盘、金塔县城到酒泉,是一条连接酒泉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省际干线公路。1945年至1946年因为准备内战的需要,采用征工制,抽调当地驻军兵工,调派酒泉、金塔、鼎新民工,按丙等公路标准修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鼎新县动员民力令各保分段整修镇夷石峡到沙井子的道路,全长八十公里。民国时,金塔县境内建有东官坝桥、户口坝桥和西官坝桥三座较大的桥梁。鼎新县境内建有营田桥、大坝桥、秋号桥和殷家大桥四座。
  邮政业
  民国以前,金塔、鼎新是通过驿铺来传递邮件的,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两县相继设立邮寄代办所来传递邮件。民国元年(1912年),在金塔城内商号设立邮寄代办所一处,经理一人,邮差二人。开通酒泉到金塔、金塔至鼎新两条邮路,传送肃州、金塔、鼎新一带往来之信件报纸。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金塔邮寄代办所改为邮政局。邮运仍为步班和骡马班,从酒泉经金塔而达鼎新,由2名邮差交替,3日为一班,大庄子头墩为金、鼎邮件交接点。农村有乡邮员2人,分别担负城西片(今中东片)和城北片(今东坝片)的投递工作。鼎新县,自民国元年(1912年)冬,设立邮寄代办所一处,负责由酒泉经金塔而达鼎新的邮件传递,三天一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匪患频繁,来往公文增多,加之,国军驻防额济纳旗,该旗增设邮局,邮件传送往返需要两个星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鼎新邮政代办所,但由于经费无法落实,由国民党党部社会服务处暂时代理邮政事务。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夏,邮政业务由附设银行办理。鼎新邮局每年春冰消融及冬令冻河之时,不能行走,转由高台处送往邮件,需要二十多天,因邮政延迟关系,又在河西营增置电话一处,每有消息的时候,由负责人员传送县政府,大大方便了邮件的传送。1949年,金塔、鼎新两县的邮政局代办的函件种类有信函、明信片、新闻纸、书籍印刷物、贸易契、商务传单、货样、平快、代收货价、挂号信函、存证信函、存局候领邮件、保值函件、保价信函等。各类函件都可按挂号交寄。信函、明信片、新闻纸、书籍印刷物、贸易契、商务传单、货样等都可按航空交寄。除保值、保价和代收货价邮件外,均可按快递挂号交寄。
  电信
  民国前,金塔没有电信机构和设备,依靠烽燧传递信号。金塔、鼎新两县电信最早始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是年10月,金塔至营盘通电话,有电话单机2部。电路架至天仓营盘收报后,再有专人传递鼎新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鼎新县城内设无线电台1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鼎新县政府开始设立收音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经费缺乏而停办。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鼎新县政府设立电台一处,用于收集情报。在城东门外关岳庙又设防空电台,专用于接收防空情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在营盘设立电话站,以接听金塔电话而后再传到鼎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金塔县城内设无线电台1处,多为军用服务,每日可与兰州、酒泉联系。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