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43
颗粒名称: 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4
页码: 160-16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明代金塔地区的文学创作和宝卷流传情况,以及金塔宝卷的特点和价值。金塔宝卷是一种流行于明清以来的民间说唱文学,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包含儒、释、道德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宣卷”,念卷人要洗手漱口,点上香,向西方跪拜,待静心后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中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活动。金塔宝卷的结构特点是韵散结合,在开头、过渡、结尾处都有固定格式。
关键词: 明朝 文化 金塔县

内容

明代,金塔地处边陲,文学创作主要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民生产生活为主。同时,一种新的民间文学样式——宝卷,开始在金塔民间广泛流传,为明代金塔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塔宝卷,是一种流行于明清以来的民间说唱文学,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历经宋的谈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剧等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德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金塔宝卷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篇幅一般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写宝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辟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金塔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接佛人”。所谓接佛人,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再接着念“阿弥陀佛”。金塔宝卷的结构特点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韵文的比重多于散说。和变文一样,金塔宝卷在开头、过渡、结尾处都有一些固定格式。一般的开头是:“××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善男信女虔诚听,增福延寿得消灾。”当然,句数多少可以灵活变化,最长者可达30句,短者只有4句,类似变文中的押座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常常有“正是(真是)”引起的感叹诗,在韵文过渡到散说中间,也有感叹诗。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句数长短不限。散说和韵文的过渡中间,有时增加有明确曲调的一组唱词。如《蜜蜂宝卷》:
  “却说这一段因果故事出在大宋真宗天禧年间……正是:可恼吴氏太不良,设计要害先儿郎。明枪易躲人能躲,暗箭难防祸难防。展宝卷蜜蜂计高声朗诵,诸善男和信女细听明……关住门儿坐,天上掉下祸。”就比较典型。明代金塔宝卷中,《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曲调最为常见。金塔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当地民间曲调。现已搜集到的宝卷有20多个曲调,常见的有《哭五更》《达摩佛》《莲花落》《唱道情》《浪淘沙》等。它们和敦煌曲子中的定格联章调《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很相似。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发展灵活安排。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括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如《牧羊宝卷》结尾:“听卷若是听得真,永消灾难保安宁。老人听卷寿命长,中年听卷子孙旺。少年听了这本卷,夫妻团圆一世闲。妇女听卷有好处,一家和气家人睦。诸佛菩萨常拥护,永护听卷善男女。一句了然再不提,宝卷圆满针对针。”
  金塔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郁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作为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形式,是活着的敦煌变文。《金塔宝卷》除了具有和全国各地宝卷的共同特点外,更有其自身的不同的特点:第一,《金塔宝卷》的搜集、发掘和整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祖国宝卷珍品的数量和内容。第二,《金塔宝卷》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版本。据考证:金塔的《韩祖成仙宝传》《七真天仙宝传》《综录》最早者为1702年,可见《金塔宝卷》源远流长,为宝卷产生的时代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第三,《金塔宝卷》是国内独存、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宝卷,是活的宝卷。明代金塔宝卷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金塔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对于研究中国俗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最早、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酒泉(包括金塔)历史沿革的文献,是编纂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肃镇华夷志》,撰修者是时任前翰林院庶吉士、巡按直隶广州监察御史、钦差整饬肃州兵备副使的李应魁。
  李应魁,四川内江人,进士出身。泰昌元年(1620年),在肃州任右参将,天启元年(1621年)升为按察使、凉州分守道。《肃镇华夷志》原书共四卷,首创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当时,任肃州兵备道副使的张愚首创初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张愚调离肃州,书稿编纂工作也因此停止。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李应魁任肃州兵备道副使,将此书稿重新整理,在张愚书稿基础上最终完成了这部地方史志专著。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陕甘等处兵粮分巡宁夏道、按察司副使高弥高重刊。
  《肃镇华夷志》记录了酒泉地区上启春秋战国时期、下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对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进军河西、收复酒泉到万历后期二百多年沿革历史进行了翔实记载。
  《肃镇华夷志》共分四卷,卷一图说(出舆图20幅)、沿革(疆里、郡名、番夷附)、山川(形胜附)3目;卷二水利(桥梁附)、风俗、物产、户口、城池、军制、马政、屯田、戎器、兵饷、驿传(铺舍附)、公署、学校、坛璇、祠祀(寺观附)、古迹、诗歌17目;卷三景致、堡寨、关隘、烽堠、奉使、宦籍6目;卷四人才、节孝、流寓、仙释、灾降5目。此外还有“属夷内附”,包括种属、族类、住处、风俗、货利5目。总计36目,约20万字。
  《肃镇华夷志》记述的范围为当时的肃州兵备道所辖的肃州卫和镇夷守御千户所。据《肃镇华夷志》记载:肃州卫的里至范围“东至镇夷所属盐池驿一百四十里,西至嘉峪关七十里,南至雪山一百五十里,北至黑山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白城子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大钵和寺三百里,东北至天仓墩三百二十里”。据此可知,当时的肃州卫大体包括现在的肃州区、金塔县和嘉峪关市。当时金塔境内设有金塔寺堡,统辖金塔全境,是肃州卫和镇夷守御千户所所辖十八座城池中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一座。书中对金塔寺堡所辖的里至范围、防守兵力部署、修筑的墩台都有明确记述,特别是对金塔寺堡范围内的城池、古迹、堡寨、烽堠记载较为详尽。在“内地驻牧番夷”和“属夷内附”两部分中,详细记述了明代东迁诸卫在金塔境内的安置情况以及内附各部的族属、来源、人口、语言、迁徙、生产风俗习惯以及相互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珍贵史料,为研究金塔境内及周边地区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肃镇华夷志·物产》中记载的“回回大麦”即是玉米。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在明代中期从海路和陆路传入我国。这一记载中对玉米的称谓说明,在肃州地区种植的玉米是经丝绸之路由西亚传入我国。它不仅是我国较早记载玉米种植的地方志,也是证明明代中后期陆路丝绸之路继续发挥沟通东西方交流作用的有力佐证之一。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