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40
颗粒名称: 人口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初,金塔由于战乱人口减少,后逐渐恢复,明中后期因关外人口迁入,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明王朝为巩固西北边疆,在金塔实行卫所制并进行大规模军屯,同时向河西地区移民屯田。推算金塔境内的军屯、民屯人口加起来不下2万,而肃州卫等记载未计算屯田人口、移民和关外少数民族人口。
关键词: 明朝 人口 金塔县

内容

明初,由于经过元末的战乱,金塔人口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处于地旷人稀的状态。明代前期,金塔人口有了恢复性发展。中后期,由于关外人口迁入,金塔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
  明王朝建立不久,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在边疆地区实行卫所制,并在河西地区实行屯战合一的大规模军屯,屯田成为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在金塔境内设立威远卫和威虏卫。按照当时的卫所人口,一卫的人口在5000人左右,金塔境内仅两个卫就有旗兵1万人左右,如按7/10的军士屯田计算,则金塔境内的威虏、威远两卫应有屯兵7000人左右。此后,为进一步扩大屯田,明朝还直接从外省调军队来甘肃屯田,当然,这些军士也很有可能一小部分被分配到威虏卫和威远卫。明代的军屯士卒还可以带家属,有的甚至举家前来参与军屯,一部分军屯家属长期定居下来。据此算来,当时的金塔境内军屯士兵和家属大概在2万人。当然威远卫和威虏卫的设置时间较短,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到永乐三年(1405年)裁撤,仅仅维持了十年。但威虏卫裁撤后并入肃州卫,又设置了中右、中中二所,威远卫裁撤后并入镇夷千户所,设置了毛目、平朔二所,士兵数量虽大量减少,但按照当时一个所的人口在1200人左右算的话,四个所也有近5000人,加之士兵家属,总人口应该在1万人左右。
  在大规模军屯的时候,明朝还向河西大量移民屯田。如洪武初年,明朝将河北、山西、山东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甘、凉及河西一带,屯田实边。洪武四年(1371年),又将山后居民三万五千户迁入内地,散处在各卫府。这两次移民,应有部分安置在金塔。据此推算,当时金塔境内的军屯、民屯人口加起来不下2万。据明李应魁著《肃镇华夷志》记载,肃州卫“洪武中户五千八百五十五,口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五。嘉靖中户五千六百三十二,口九千九百六十三。万历中户五千三百五十二,口七千九百八十六”。很显然,这些记载并未将屯田人口、内地移民和移居肃州的关外少数民族人口计算在内。
  到了嘉靖年间,金塔一带的卫所已完全废弃,人口有所下降。据《肃镇华夷志》记载,当时的金塔寺堡“设在平川边外极冲上地,土城周围一百九十丈。东至镇夷境外桶箍湾五十里,西至下古城境外王子庄三十里,南至鸳鸯池四十里,北至天仓墩二十五里。内设守备官一员,把总官一员,军丁四百七名,马二百一十五匹。境腹墩台三十四座,境外墩台一十六座,每墩军五名”。如果据此推算的话,金塔境内的军士总数也只有600多名,较明初时已大为减少。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被安置在金塔的蒙古族、撒里畏兀尔族等关西诸卫部众人口达4535人。仅这两项有5000多人,加上镇夷所在金塔的人口和当地居民,总人口也在1万左右。较明洪武时期减少了至少一半。但据《嘉靖陕西通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肃州卫人口为8762户10830口,户均只有1.24人;镇夷千户所为1236户1680口,户均1.36人。即当时肃州卫和镇夷千户所一共才有9998户12510口。从这些数字可判断出,这些人口中也未将关外移居人口和屯田人口计算在内。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