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时金塔的民族与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3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明代时金塔的民族与人口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3
页码: 153-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金塔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回族、蒙古族和撒里畏兀尔族等。回族人口主要来自于哈密一带的回迁;蒙古族和撒里畏兀尔族人口则是随着关西七卫部众内迁而到达金塔地区的。明朝在金塔地区实行了大规模军屯和移民屯田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该地定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的变化,金塔地区的人口有所减少。总的来说,金塔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在明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关键词: 明朝 人口 金塔县

内容

少数民族
  1.回族
  明代,金塔一带的回族主要来源于回迁的哈密一带的部众。明正统八年至正德八年(1443—1513年),哈密城先后被准噶尔汗、吐鲁番、喀什噶尔丹攻破占领,百姓流离,生计萧条。哈密及其周围地区的数万回族、畏兀儿、哈喇灰等族人民背井离乡,流落关内,其中的一部分就被安置在金塔的王子庄一带。嘉靖五年(1526年),陈九畴在金塔寺修筑城堡,安插哈密回族。
  2.蒙古族、撒里畏兀尔与其他民族
  明代,随着关西七卫部众内迁后在金塔一带的安置,大量蒙古族和撒里畏兀尔人口进入金塔。当时金塔境内安置的主要以罕东左卫、赤斤卫人口为主。赤斤蒙古卫的成分主要是蒙古人,也有一部分其他民族成分在内。“先是,苦术娶西番女,生塔力尼,又娶蒙古女,生都指挥锁合者、革古者二人。分所部为三,凡西番人居左帐,属塔力尼,蒙古人居右帐,属锁合者,而(自)领中帐。”(《明史》卷330,第8556页。)“西番”者,是当时对属于撒里畏兀尔的称谓。他们先后于正德十一、十二年和嘉靖二十八年被安置在金塔。正德年间安置的部族是总牙族(部)、察黑包族(部)等;嘉靖二十八年安置的是瓜州总牙族(部)、赤斤革力哥什族(部)、柴城儿卜木尔吉族(部)、可洛纵族(部)、苦峪族朵尔只(部)、川边族察黑包(部)、沙洲族日羔剌(部)等,账房715顶,人口4535人。畏兀儿族的风俗,据《肃镇华夷志》记载:“男发垂髻,女首加帽,孳牧为业,饮食颇同于华夏,婚媾不忌乎五服,迩年渐事耕牧,将知礼法焉。”
  这些内迁的蒙古人和撒里畏兀尔族人等少数民族人口,在金塔得到了较好安置。内迁对他们的居住、生活和风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内迁后操古突厥语的撒里畏兀尔人逐渐同操蒙古语的蒙古人相互交融,形成了自称“尧呼尔”“尧熬尔”的裕固族。在明万历年间最终落脚在今明花、靠近肃州的祁连山一带,成为后来裕固族的亚乐格家部落,这是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区韭菜沟乡和明花区明海乡的绝大部分裕固族。
  人口
  明初,由于经过元末的战乱,金塔人口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处于地旷人稀的状态。明代前期,金塔人口有了恢复性发展。中后期,由于关外人口迁入,金塔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
  明王朝建立不久,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在边疆地区实行卫所制,并在河西地区实行屯战合一的大规模军屯,屯田成为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在金塔境内设立威远卫和威虏卫。按照当时的卫所人口,一卫的人口在5000人左右,金塔境内仅两个卫就有旗兵1万人左右,如按7/10的军士屯田计算,则金塔境内的威虏、威远两卫应有屯兵7000人左右。此后,为进一步扩大屯田,明朝还直接从外省调军队来甘肃屯田,当然,这些军士也很有可能一小部分被分配到威虏卫和威远卫。明代的军屯士卒还可以带家属,有的甚至举家前来参与军屯,一部分军屯家属长期定居下来。据此算来,当时的金塔境内军屯士兵和家属大概在2万人。当然威远卫和威虏卫的设置时间较短,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到永乐三年(1405年)裁撤,仅仅维持了十年。但威虏卫裁撤后并入肃州卫,又设置了中右、中中二所,威远卫裁撤后并入镇夷千户所,设置了毛目、平朔二所,士兵数量虽大量减少,但按照当时一个所的人口在1200人左右算的话,四个所也有近5000人,加之士兵家属,总人口应该在1万人左右。
  在大规模军屯的时候,明朝还向河西大量移民屯田。如洪武初年,明朝将河北、山西、山东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甘、凉及河西一带,屯田实边。洪武四年(1371年),又将山后居民三万五千户迁入内地,散处在各卫府。这两次移民,应有部分安置在金塔。据此推算,当时金塔境内的军屯、民屯人口加起来不下2万。据明李应魁著《肃镇华夷志》记载,肃州卫“洪武中户五千八百五十五,口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五。嘉靖中户五千六百三十二,口九千九百六十三。万历中户五千三百五十二,口七千九百八十六”。很显然,这些记载并未将屯田人口、内地移民和移居肃州的关外少数民族人口计算在内。
  到了嘉靖年间,金塔一带的卫所已完全废弃,人口有所下降。据《肃镇华夷志》记载,当时的金塔寺堡“设在平川边外极冲上地,土城周围一百九十丈。东至镇夷境外桶箍湾五十里,西至下古城境外王子庄三十里,南至鸳鸯池四十里,北至天仓墩二十五里。内设守备官一员,把总官一员,军丁四百七名,马二百一十五匹。境腹墩台三十四座,境外墩台一十六座,每墩军五名”。如果据此推算的话,金塔境内的军士总数也只有600多名,较明初时已大为减少。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被安置在金塔的蒙古族、撒里畏兀尔族等关西诸卫部众人口达4535人。仅这两项有5000多人,加上镇夷所在金塔的人口和当地居民,总人口也在1万左右。较明洪武时期减少了至少一半。但据《嘉靖陕西通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肃州卫人口为8762户10830口,户均只有1.24人;镇夷千户所为1236户1680口,户均1.36人。即当时肃州卫和镇夷千户所一共才有9998户12510口。从这些数字可判断出,这些人口中也未将关外移居人口和屯田人口计算在内。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