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在金塔的防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7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明代在金塔的防务
分类号: E254
页数: 8
页码: 139-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地处明朝北部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元残余势力的侵扰。为了巩固边防,明王朝在金塔境内设置卫所的同时,修筑了长城和墩台、修建了城堡等措施加强防务。明长城大部分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山前地带修建,一小部分位于河西走廊南侧。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贯彻和实践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从材质上以黄土夯筑为主,个别墙体、烽火台和敌台还夹杂其他材料。关堡与长城墙体距离不等,敌台可分为依墙而建和骑墙而建,烽火台在长城内外均有分布,充分体现出防御功能。
关键词: 明朝 金塔 边防防务

内容

由于金塔地处明朝北部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元残余势力的侵扰,为了巩固边防,明王朝在金塔境内设置卫所的同时,采取了修筑长城和墩台、修建城堡等措施加强防务。
  修建长城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问题。如何加强对蒙古贵族的防卫能力,再次成为君臣关注的焦点。侵略哈密的兵部右侍郎张海提出“或当增筑墩墙,或当修理壕堑”的提议,后被采纳。此后,明王朝从国库中拨银,开始修筑甘肃镇的边墙。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集中修筑,甘肃镇的边墙基本告成。据《明会典》载:到万历前期,甘肃镇“现存城垣堡寨四百九十五座,关隘一百四处”(《大明会典》卷130《镇戍》)。
  甘肃镇长城就是为了保卫河西走廊而修建的,大部分是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山前地带修建,有一小部分是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在西宁卫的北侧和西侧。其主线东端起自黄河岸边的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由东南向西北,经安宁、皋兰、西固、永登、天祝、古浪、凉州、民勤、永昌、山丹、甘州、临泽、高台、金塔、肃州,抵嘉峪关。在嘉峪关又有封堵河西走廊的南北向长城,将整个河西走廊控制在长城以内。
  金塔境内明长城的具体线路从金塔镇塔院村东南12千米处金塔夹山南麓的杨家井烽火台起,由西南向东北穿过金塔——石泉子公路,止与高台交界处的红口子一号烽火台。这段长城完工于隆庆六年(1572年)。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充分贯彻和实践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从材质上,以黄土夯筑为主,个别墙体、烽火台和敌台还夹杂有沙石、红柳、芦苇等材料。从形制上,明长城墙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人工夯筑墙体,为主要类型;一类是壕堑,系平地或在山腰挖掘而成,既有与墙体共同设防,也有单独为防;一类是不便筑墙的山地或河流沿岸,充分利用自然险阻,辅以关堡和烽火台进行防御。关堡与长城墙体距离不等,有的依托墙体而建,有的则远离长城墙体。依据与长城墙体的位置关系,敌台可分为两种:依墙而建和骑墙而建。烽火台在长城墙体内外均有分布,大多坐落在高、险之处,或联合其他长城设施,或独立连成线,充分体现出防御功能。每隔5000米左右设一烽火台。
  明代称长城为“边墙”,是由城墙、关、城堡、墙台、烟墩和驿传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墙体一般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墙基宽4米,高5米,大墙上建烽火台,底边长8~12米,高12米左右。墩的南侧与墙面标齐,北侧凸出。正面无马道,是用绳梯向上攀登。大墙上有巡道,宽一米多。筑长城时,凡经过城池或堡寨,均留城门洞,门外一侧筑瞭望台。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薄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或叫女儿墙,主要作用是保护守城将士的人身安全,防止守卫和巡逻的将士不慎坠下墙去。卷门暗道用以供守城士卒上下。壕沟是就地掘壕,深度多在4米以上,口宽达10米,两侧培筑土垣。据2007年长城调查结果,金塔境内现存长城墙体1段,全长1620.80米;壕堑6段,全长14165.80米;沿线有关堡1座,烽火台13座。
  修葺加固城堡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杨博、兵备副使王仪共议奏筑威虏城、察黑包堡、白烟墩南空堡、八里墩堡、王子庄墩堡、金塔寺堡等7座城堡安插关西旧归各夷,以靖地方。
  金塔寺堡,即今金塔城。据《民国创修金塔县志》收录的《重修塔院寺序》(刻写于雍正十年即1732年)记载:“如有金塔寺有塔,不知妨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金塔。迨明万历。二十年设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说明金塔寺堡设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肃镇华夷志》记载:“金塔寺堡设在平川边外极冲上地,土城周围一百九十丈。东至镇夷境外桶箍湾五十里,西至下古城境外王子庄三十里,南至鸳鸯池四十里,北至天仓墩二十五里。内设守备官一员,把总官一员,军丁四百七名,马二百一十五匹。”“金塔寺堡先年属威虏,汉人居住,有房舍、遗址、碾磨之类,后因威虏归并肃州,因以安插西番日羔剌等”。又据民国《创修金塔县志》记载:“金塔城,原名金塔堡。在平川边外建筑,周围一百九十丈。建筑人及年月无考。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杨博檄副使王仪修葺此堡。”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兵备霍鹏、参将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次年,在金塔堡四周筑起塔院大墩,塔院腰墩、新营儿墩、黑沙窝腰墩、北〓门墩共13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离堡八里周围筑边墙一道,以拱卫肃州。以此推算,当时金塔堡四周的边墙总长度应为32公里。1949年,在金塔城西南,自今四坪湾林场起沿金大村、塔院村农田与石滩连接边缘向东,到边沟村何家墩湾折向北,到西沟村黑沙窝再折向西,经东星村到四清村北〓门,尚可见到一段段的边墙残垣,墙高约5米,底宽约2米,顶宽约1米,残存线路约20公里。沿边墩台相望。1958年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残墙断壁,被群众陆续拆除。
  其他几座城堡在《肃镇华夷志》中也有记载:
  威虏城 肃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威虏卫是也。闻说先年本卫军戍获
  威虏城遗址
  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后招抚迁于肃州。今中右、中中所即此卫人也。余亦有从于河西各卫者,乃首叛也。后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安插西番驻牧。今废。
  察黑包堡 离城一百一十里。察黑包本西番头目之名也,今满个虎力乃其子也。先西番归附肃州时,筑此城以自居。先年筑一城,真帖木儿加驻牧,今无。
  白烟墩南空堡 去城一百一十里。先西番朵尔只住牧,今无。
  八里墩堡 去城一百一十里。原安插头目可洛纵,先年伊与兄革力哥什同处居住,今无。
  王子庄墩堡 城北一百里。先番族头目察黑包子满个虎力耕牧,因互相攻杀,遗众顺革力哥什。
  金塔寺堡 先年属威虏,汉人居住,有房舍、遗址、碾磨之类,后因威虏归并肃州,因以安插西番日羔剌等。
  以上七堡俱嘉靖二十八年巡抚杨博、兵备王仪共议奏筑安插关西旧归各夷,以靖地方,先因迁移无常,后改建官兵。
  增筑墩台
  明代,金塔属于明王朝的“边外地”,即在“边墙”(长城)之外。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对这一带的侵扰,明王朝采取增筑墩台,派兵把守的措施有效应对。据《肃镇华夷志》载:“肃镇羌虏接壤,三面受敌,保障之务,惟恃烽堠,以为防御。”“金塔寺堡……境腹墩台三十四座,境外墩台一十六座,每墩军五名。”因此,在长城外增筑墩台,是明王朝在金塔境内采取的主要防御设施。对此,《肃镇华夷志》中记载较为详细。
  肃镇羌虏接壤,三面受敌,保障之务,惟恃烽堠,以为防御。天仓一墩,去水稍远,潜虏扑捉军戍,自永宁墩立,而虏稍远遁。他如李见嘴,墩名新添者,泛沙泉乃地名,因藏虏,亦添墩。无非为虏迹民命而设,时言日鬼门关,因此地遇虏杀人众多,故人号为鬼门关。今有救生台即永宁墩是也,墩军因筑此墩,幸不被虏害,众皆以为救生台而今不怕不回来先年墩军发出,坐天仓墩者,涕泣以死,间有不能回城者,今恃其有永宁墩故,以为必来也。由是观之,烽堠之设,关于地方要矣。
  天仓头墩 城东北三百五十里,为诸墩之首,东哨威远地方,去八十里,北虏或由镇夷、双墩儿地方,或由平朔过天仓河向西北行者,必从此经过,见则举火,而诸墩接之以达肃城;但地邈远,虏所必由,贼常至取水之处以捉墩军,而遇此墩瞭哨者,咸被虏患焉。
  永宁墩 在天仓墩东南一里,城东北三百五十里,有泉,墩军取水,北有崖头,虏常伏于其下,以待墩军,至者即捉之,人号此地为鬼门关。嘉靖三十五年正月,该兵备陈其学巡行边堠,悯念民生,五月,委指挥卢汉统兵添设此墩,虏至此地,墩即望见,至今不能潜贼,而天仓瞭哨,未有遇虏害者,人谣曰:鬼门关,今有救生台,而今不怕不回来。
  夜摸墩 在天仓、永宁西南,离城三百四十里,接天仓墩烽火,国初时为一所,属威远卫辖,嘉靖三十五年,千户李相在此营按伏,适当城角墩颓,内出一纸,上计筑此墩城用钱若干文,纸因年远,见风腐烂,止得李相之言如此云。盖亦当时此处使钱亦如古迹也。今因为烽堠,先年贼常捉墩军,因至此处,设兵按伏山营,获功二次,前后斩首五六级焉。兹则北虏或由墩北盐沟,或由镇夷、毛目墩空过天仓河去处至此,天仓或不能见,而此墩见之,则烽火可以达肃城。万历二十年,参将杨溶统兵至此湾,获功七十二级,以克大捷。
  岔口墩(营盘墩) 去城三百三十里,瞭夜摸墩烽火,北虏或由墩空到此,亦起火以达红沙墩。
  红沙墩 去城二百二十余里,接夜摸墩烽火,北虏或不由顺墩从迤北沙窝潜至此地,则亦举火以传于李见嘴墩。
  李见嘴墩 去城三百九十余里,界于红沙半截二墩之中,先年红沙半截相去二十余里,中有沙沟一道,南有芦草大湖,林木稠密,沙窝险峻,北虏乘风夜行,或由孤红山一带潜入沙河,藏于湖内,两下墩军瞭哨不见,或人里境剽掠,或截墩军夜后,被害甚多。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内,兵备陈其学委千总指挥卢汉添筑墩台一座,至今此处不能藏贼,而哨瞭者咸免虏害矣。
  沙半截墩(垒墩子) 城北二百七十里,旧瞭红沙,今瞭李见嘴,虏由镇夷东、沙夹墩等处西来,过天仓河亦透此墩而起火达城。
  细腰儿墩 去城二百五十里,竞联半截烽火以传火烧墩,北虏至此者少。
  火烧墩 去城二百三十里,离细腰儿墩十里,迤西墩空无人,虏由孤红山后避墩潜行者,常时忽至此墩,见则举火达城。
  昌平头墩 去城二百二十里,瞭接火烧烽火,虏或由孤红山避迤西墩塘,竟入羊头泉以至牛头湾沙窝潜住,常截换班墩军哨马,今差兵护送,贼鲜至。
  昌平二墩 去城一百九十里,接头墩烽火。
  昌平三墩 去城一百九十里,接二墩烽火。
  昌平四墩 今改名新四墩,去城一百七十里。以上四墩俱通羊头泉贼径。
  威虏后墩 去城一百六十里,瞭昌平四墩烽火。
  威虏城墩 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瞭后墩烽火。先年有西番居住,今无矣。
  东八里墩 先年威虏卫之八里墩也,已崩颓,去肃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杨博委参将刘勋筑威虏堡,修周围墩,北虏由石城来者,常至于此。
  王子庄墩 去城一百里,瞭八里墩并镇、朔三墩烽火,但钵和寺、孤红山之虏由夜行瞭望不见。
  上半截墩 去城八十余里,接王子庄烽火,止是西虏由钵和寺地方来者至此,天仓之虏不能至此。
  威虏旧四墩 此下又分一路,乃极北延边之墩,去城一百七十余里,虏由孤红山来者,咸至此焉。
  永安墩 即威虏之北八里墩也。去城一百三十里。嘉靖二十七年,参将刘勋修筑威虏,仍筑此墩,虏由墩而过者至此径,北来亦至此。
  镇北墩 去城一百五十里,孤红山来者亦至于此。
  镇朔头墩 今废。
  镇朔二墩(镇朔墩) 去城一百四十里,此处为虏交过之路,北虏往西,西虏往北,俱经道于斯。
  白烟墩 城北一百三十里。冲要同前。
  镇朔三墩 城东北一一百一十里。即王子庄西八里墩是也。止是西虏潜至者有乏。先年西番朵尔只等在此耕牧,有营堡,遇警传火,由王子庄以达城焉。此又一路也。
  革力哥什营墩 去城一百二十里,因先年安插西番族,故名焉。瞭望镇北墩烽火,西北虏寇俱可交至于此,亦冲要之边寨也。
  察黑包营墩 城东北,有革力哥什又二路也。去城一百二十里,先年有西番驻牧,故即此以名其墩焉,不接各处烽火,止是贼由天仓等处来者,此处举火而金塔寺接之,以达肃城。
  双古城墩 城东北一百一十五里。
  大沙窝墩 城东北一百二十里。
  上石梯子墩 城东北一百九十里。
  下石梯子墩 城东北一百九十里。
  流沙坡墩城 东北一百一十五里。
  大柳林墩 城东北一百四十五里。
  陈千户古墩 城东北一百七十里,万历二十五年兵备井陉霍鹏呈议修筑。
  河口腰墩 城东北一百八十里。万历三十九年兵备泽州王忠显议筑。
  金塔寺墩 有营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北虏由镇夷地方自双树儿过河,经桶箍湾、顺天仓河潜至此地。先年西番日羔剌部属适当其锋,出大口子而古城、临水等处俱有备。万历二十四年,兵备井陉霍鹏、
  参将宁夏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四角添墩,惟西北角墩瞭察黑包烽火,三十五年议筑边墙,添筑流沙坡墩、陈千户古墩,近如天仓等处有警,则烽火接流沙坡,达金塔,通肃州城。
  新营儿墩 城东北九十九里。
  南〓门墩 城东北五十五里。
  塔院大墩 城东北九十五里。
  塔院腰墩 城东北一百里。
  沙山大墩 城东北一百里。
  沙山腰墩 城东北一百里。
  黑沙窝大墩 临水东北,离城一百三十里。
  黑沙窝腰墩 城东北一百五里。
  北〓门墩 城东北一百五里。
  察黑坝大墩 城东北一百三里。
  察黑坝腰墩城东北一百里。
  西俺头墩 城东北九十七里。
  干河腰墩城东北九十五里。
  北〓门腰墩 城东北一百五里。
  从《肃镇华夷志》记载可知,金塔境内的墩台以最北面的天仓头墩为首墩,由北向南,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墩墩有守兵,直至肃州城,沿北面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从西向东,关卡哨所,步步为营。若有贼虏侵入,则烽火相望,直传肃州。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