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隋王朝统治下的金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隋王朝统治下的金塔
分类号: K231.2
页数: 4
页码: 103-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朝统一中国后,对地方行政和基层组织进行了改革,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这些措施包括实行正长制、均田制、兵农合一政策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隋朝还重视教育的发展,设立了国子监和国子祭体制,并提倡佛教事业。
关键词: 隋王朝 地方建制 金塔县

内容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静帝宇文阐年幼,隋国公杨坚辅政。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自立为帝,国号隋,并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587年)灭梁,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380余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行政建制
  隋初地方建制沿袭州、郡、县三级,后来,隋文帝、隋炀帝父子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酒泉郡,置酒泉镇,镇设都大将,隶甘州。仁寿二年(602年),酒泉镇从甘州分出,设肃州,州置总管,领福禄县(包括金塔县)。酒泉称肃州由此开始。隋大业元年(605年),罢肃州,福禄县归张掖郡管辖。大业十三年(617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包括金塔县)。
  隋初,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5家为保,5保为里,4里为党,皆置“正”,以相检察。开皇九年(589年),又改百家为里,置长1人;500家为乡,置正1人,处理本乡诉讼争议。后来,以乡正处理诉讼不公,遂罢之。设坊对州县城郭进行管理,每坊置坊主1人、佐3人,以与乡里行政组织相区别。
  统治措施
  杨坚在位进行了很多改革。他对边疆尤其是河西,采用了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边疆局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隋立国仅38年,而与突厥的战争则从开皇元年(581年)到大业三年(607年),持续了26年之久,可以说隋与突厥的战争贯穿整个隋朝历史。这对地处战争前沿的金塔产生了巨大影响。隋朝初年,突厥多次寇掠河西一带。金塔是突厥进攻河西的前沿,经常受到袭扰。隋文帝在边境修堡障、竣长城、屯聚重兵,以防御突厥进攻。同时,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和以谋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施用反间计,分化瓦解突厥,削弱其势力。直到开皇十九年(599年)将其彻底消灭,从此,突厥在历史上消失。
  隋文帝实行“正长制”,即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里,设里正,四里为党,设党长,这是基层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查户口。当时金塔所在的张掖郡有三个县:张掖、山丹、福禄(包括金塔县),即现在的张掖市和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总共只有6126户。若按县平均,每县只有2042户。这与《地理志》等书籍的记载相一致。查实户口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均田。隋朝规定,男女3岁以下为黄,10岁以下为小,17岁以下为甲,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乃免。从诸王以下至民众,都给永业田。最多的给100顷,一般民众男丁80亩,女丁只有40亩。河西地旷人稀,一般平民夫妻可分140亩永业田。均田使民众有了自己的土地可种,荫户有了独立的门户,提高了民众农桑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财富增加,这对巩固边防、安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文帝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文帝颁诏书:“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一改过去军士在地方无户籍的规定,将户籍定在州郡,在均田中亦可分到土地,兵和农就完全合一了。实行府兵制,农业生产有劳动力,副业生产也有劳动力,生产得到了发展。保卫边境安全有府兵,府兵中又有乡兵。乡兵又叫部曲,大部分时间在坞壁中。有如此兵农合一的府兵,外有将士卫边,内有部曲防盗治安,为发展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这是隋文帝对凉州镇将子干的诏命,也是对河西的基本政策。由于河西走廊一带经常遭到吐谷浑和突厥的寇扰,从西汉后期、东汉及魏晋南北朝以来,河西一带坞堡(亦称坞壁)林立。
  充分利用和加强这些坞壁,不失为因地制宜的好办法。它在平时既可生产粮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积累一些,以防备战乱和灾荒;敌方来了,也不易被劫掠,适当时候还可出击敌人。由于坞壁经济的不断发展,隋代自立国近二十年后,河西一带,尤其是张掖已成为当时西部的国际贸易市场,裴矩专管市场的“交市”。
  隋代还鼓励将生产的粮食储存起来,在内地设有大仓,在州郡县也设有仓库,各地还设有义仓。义仓又叫社仓。这种义仓本是民间的自助储备,但朝廷却分上、中、下三等纳税。并将义仓归州郡管理,对旱俭之年实行救助。
  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隋朝建立之初,将国子监从太常寺独立出来专管教育,这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和国子祭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保证,促进了学校的兴盛。
  隋文帝“雅好符瑞”,非常佞佛,尊佛教为国教。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即令境内之民听任出家,在河西营窟造寺。杨坚还多次下诏保护佛教造像,提倡佛教事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当时佛教及相关文化事业的发展,仅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开凿于隋朝的洞窟就有94个。
  裴矩与《西域图记》
  隋大业元年(605年),为了发展西域的商路交通,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矩驻张掖,隋大业元年至九年间(605—614年),裴矩往来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间,主持与西域各民族和西方各国贸易及交流等事宜。裴矩利用和胡商接触的便利条件,倾心结交西域各国官吏、商人等,注重了解西域各国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服饰物产等,尽力搜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用彩色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将所记、所画的撰写成《西域图记》三卷,成为一部有丹青绘像、有地图、有记述的相当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西域图记》详细总结记录了当时从敦煌通往西域的三条道路,即北道(又叫新北道)、中道(即汉代的北道)和南道。对西域丝路完全明确化,为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隋炀帝西巡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为了拓通丝绸之路,经营西域商贸“互市”,保证长治久安,决定西巡。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二十日,隋炀帝一行离开东都洛阳,于二月十一日到达西京长安,三月二日离开长安后溯渭河西上,经武功、扶风(今陕西凤翔县)、至天水,经陇西(今甘肃陇西、渭源一带)、狄道(今甘肃临洮),出临津关(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黄河南岸)渡黄河,到达西平(隋西平郡治,在今青海乐都),陈兵讲武,演习军事。入长宁谷(今青海西宁市北川河谷地),过星岭(今青海大通县北),十九日宴群臣于金山之上(今青海门源县南达坂山)。二十一日过浩门河(今青海门源县境内的大通河)。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七日派遣诸将围困吐谷浑主于覆袁川(黑河上游,青海祁连县一带),吐谷浑的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口来降。六月八日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十一日至张掖。
  在张掖期间,隋炀帝登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六月二十一日,在张掖举行盛会,谒见西域各国君主及使臣,举行盛大的商品交易会,史称“万国博览会”。高昌王、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炀帝随即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四郡。这次“万国博览会”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六月二十三日,隋炀帝大赦天下,然后车驾东还。
  隋炀帝西巡,历时近10个月。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巡幸河西的中原王朝帝王。此次西巡,行程数千公里,途经今陕西、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隋炀帝西巡和对吐谷浑征伐的胜利,彻底解除了丝绸之路上的威胁,隋的力量一直推进到且末、鄯善、伊吾等广大地区。中原与西域、西亚交往的所有道路全部畅通,南北门户洞开,为后来丝绸之路贸易的更加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此,隋朝在西北的开拓事业达到了顶点,其地“东南皆至于海,西北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隋书·地理志》)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