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塔经济社会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8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塔经济社会状况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大批人才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金塔经历了多个民族政权的交替统治和民族的交锋与冲突,但总体相对稳定,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在这里交汇,呈现多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当时,酒泉作为丝路重镇,已经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和经济基础,而金塔作为会水县,在酒泉的带动下,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关键词: 地方经济 河西地区 金塔县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百年间,群雄逐鹿中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金塔虽然经历了好几个民族政权的交替统治,有多次民族的交锋与冲突,但与战火频繁的中原地区相比,总体来说还是相对稳定。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在这里交汇,呈现出了鲜明的多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这一时期,酒泉作为丝路重镇,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和经济基础。而当时的会水县(今金塔县)作为酒泉面积最大的县和离酒泉最近的县,一度还并入酒泉和福禄县(今肃州区),在酒泉的带动下,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经济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历代政权多采取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奖励农耕的政策,使金塔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塔完全摆脱纯自然状态的生产境况而进入有计划的开发阶段,开始步入农业文明的新时期。中原新型生产技术马拉牛耕和生产工具铁犁木耧的不断引进,灌溉方法的改进,使农作物品种增多,亩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牧业互补的格局基本形成,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盛况。
  曹魏时期,入居河西地区的鲜卑部落,在金塔、居延一带开辟出新的畜牧基地,形成新的生产潜力。加之曹魏政权对羌胡部众采取怀柔政策,鼓励发展畜牧业,有效促进了金塔一带畜牧业的发展。此后,占据金塔的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均重视畜牧业发展。到北魏灭北凉前,北魏军队追击柔然,至张掖水(弱水)后折向北,在金塔、居延等地所见牛马漫山遍野,返回时,光马就带回100多万匹,杂畜则不计其数。可见当时金塔畜牧业发展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塔境内以皮袄、皮靴、皮帽、车饰、挽具等为主的皮革加工业,以制作刀、矛、箭、弓、驽、甲等兵器和刀、斧、锯、锸、剪、犁、锄、镰、铲、锛等农牧业生产工具为主的冶炼加工业,以加工耧车、犁、耙、耱、牛车、连枷、木锸、叉和犊车、轺车、安车的木器制作业,以酿酒、做醋为主的食品酿造业,桑产业、制盐业都有较快发展。金塔境内遗存有大量的魏晋时期的墓葬,很多墓葬是砖室结构,大量的墓砖说明了当时烧砖业的发达。从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仅陶器一类,就有陶罐、陶盆、陶壶、陶仓、陶井、陶炉、陶楼、陶灶、陶樽、陶碗、陶钵、陶盘、陶案、陶俑、陶牛、陶羊、陶鸡、陶车等数十种,上百件。这些物品说了陶器制作的发展盛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由于战争影响而时断时通,但各个地方割据政权建立以后,都很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贸易。由于金塔地处酒泉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战略孔道,商业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魏晋时期,中亚、西域各国商人经丝绸之路西段进入酒泉后,有一部分经金塔县出居延、越河套,进入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等地。西域和欧洲商人用玉石、各种毛制品、马、骆驼、棉布等与内地的锦、绢、纱、绮、罗、刺绣等丝织品,以及铁器、漆器、铜镜等物品进行交换,还用粮食交换内地的食盐。当时,在交通要道上的一些中心城市形成了都市贸易集散地,如酒泉,由于客商云集,货品聚集,商业贸易非常繁华,逐渐形成商业中心。在县城治所,是各族群众进行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当地农牧民、小手工业者在此交易,也有专业从事商贸活动的行商坐贾,还有沿丝绸之路到中原贸易的西域胡商。他们的交易行为受到当地政府的管理和保护。在农村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里已经出现集市。各族小商贩、农牧民用皮毛、粮食、牲畜、农具等手工产品,到集市上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或赚取有限零售利润。
  文化 科技 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塔文化呈现出南北交流、东西交融的特点,儒学、文化、艺术、科学相互影响和促进,金塔文化一度呈现出繁荣景象。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各个割据政权出于安定邦域、维护统治的需要都提倡儒学,并积极开办了一些公私学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任用,尤其是西凉国主李暠,注重教育,兴办学校,继承西汉以来实行的州选秀才,郡举孝廉的政策,增设秀孝之科,重视从儒生中选拔士人,不断充实统治机构。他们还重视汉文经籍的典校和编著,促进儒家经典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各地方割据政权均比较重视史书编著,尤其是注重自身历史的总结和记载。仅曹魏时期完成的著作就有十余部。敦煌人阴澹、刘昞都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著述颇丰。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泉、敦煌一带文学昌盛,诗歌、散文不乏力作,尤其是西凉国主李暠所做的《述志赋》,是存留至今的五凉乃至整个十六国时期唯一完整的赋作。全赋九百二十余字,共分六段,波澜起伏,跌宕回环,古奥典雅,情笃意切,非常感人,是南北朝文学中难得的佳作。
  魏晋时期,《博物记》记载了酒泉延寿县(今甘肃玉门市),西域龟兹发现石油。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博物学家、辞赋家对天然气燃烧的壮观和瑰丽景象都做过记载。
  造纸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终完成了由简到纸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自觉的一个时期,也是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重要时期,章草也逐渐演变为今草,行书和楷书也趋于成熟,孕育了钟繇、索靖、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举世闻名的书法家,并且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晋韵”书风也随之确立。从现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贴及传世墨迹来看,真、行、草、隶、篆众体皆备,丰富多彩,灿若群星,在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空前社会动荡与民族交融。多民族间冲突加剧,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人民饱尝战争疾苦,希望得到神灵保佑,消灾免祸,祈求平安,佛教信众日益增多。地方割据政权的君主,也亟须为自己寻找精神支柱,希望利用佛教来惩恶扬善,缓和民族矛盾,并借宗教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在北方广为流行。据《首楞严经》后记中记载:癸酉年(373年)凉州刺史张天锡,请月氏优婆塞支仑在州内正厅堂、湛露轩下,出《首楞严经》《须赖》《金光》《首如幻三日未经》4种,由龟兹(新疆库车)王世子帛延翻译。译经时,在场的有会水(今金塔县)县令马奕,可见当时会水一带信佛的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窟造塔盛行,墓室壁画,雕塑彩绘艺术发展到又一个高峰。敦煌莫高窟的许多洞窟开凿于这一时期,壁画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西域风格、敦煌本土风格和南朝风格的壁画在交融中不断发展。酒泉、嘉峪关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大量壁画墓,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境内各民族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风情、文化发展、人文景观、文化交流等情况,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研究美术史和魏晋民间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由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及西域游牧文化在此时期得到空前广泛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音乐、舞蹈、百戏艺术有了飞速发展。仅酒泉出土的魏晋墓室壁画描绘记载的乐器就有箜篌、琵琶、阮、秦筝、洞箫和长笛、手铃等;百戏艺术形式有角抵、扛鼎、筋斗、骑射、走索、眩人、幻术、弄丸、扭腰伎、东海皇公、鱼龙曼延、吞刀吐火等。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