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晋与十六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晋与十六国时期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11
页码: 77-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晋时期,金塔归属于凉州管辖,酒泉地区设有酒泉、敦煌两郡。西晋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但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金塔一带的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庄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出现,金塔也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更迭。
关键词: 西晋时期 割据政权 金塔县

内容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西晋泰始元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史称晋武帝)逼迫魏元帝曹奂让位,建立西晋王朝,定都洛阳。金塔归于西晋政权统治。
  西晋时期
  西晋统一后,全国设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在西北地区,西晋仍沿用汉制,西域长史府统辖西域各国,北边是匈奴,南边是鲜卑。今甘肃一带,有凉、秦、雍三州。河西地区属凉州,凉州刺史部统辖八郡,仍领戊己校尉。酒泉境内设酒泉、敦煌两郡。酒泉郡领禄福、会水、安弥、乐涫、骍马、表氏、延寿、玉门、沙头九县。今金塔县东部属会水县,西部属禄福县。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改禄福县为福禄县。
  西晋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特别是晋武帝时期,改革行政区划,调整经济政策,减免赋税,发展商品贸易,任用清廉官吏,整顿地方秩序,使社会经济有较大恢复和发展。
  西晋建立后,地方豪强势力受到王权势力庇护,得到进一步发展,以致“门阀世族”和“豪门著姓”几乎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当时,选官要看家族,取士要看阀阅,以致形成尊贵者永远尊贵,而卑贱者永远卑贱的社会现象,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卷45《刘毅传》)。
  这一时期,金塔周边的敦煌兴起了索、汜、宋、阴、张等豪门望族,或以家学成就影响当世,或在割据政权中留下事迹,尤以出自“累世官族”的敦煌大族索氏最有影响,其中以索靖、索父子最为著名。还有索袭、索紞两位著名学者,在通晓经纬阴阳占卜术数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西晋时期敦煌令狐氏势力发展也很快,一度成为地方领袖,割据一方。
  酒泉也兴起了一些著姓家族,同样家大业大,门生、宾客众多。如汜腾,他施舍家族一次就散去合钱50万的家产。另如宋纤,仅门下弟子就有三千人。
  这一时期门阀著姓统治社会,地方封建势力明显加重,成为地主经济制度的食利者。门阀著姓发展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可以做到“闭门为士”(《晋书》卷26《食货志》)。一旦有战乱发生,庄园主可以利用庄园内坚固的城堡和依附于自己的劳动者组织部曲和家兵,内守外攻。后来庄园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垒”“堡壁”“坞堡”“坞壁”等称谓。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统一全国后颁布“占田令”,规定官吏可按照官品占有10~50顷的田地,同时拥有1~50户的劳动者作佃客,这个法令为豪强庄园发展提供了保证。此后北方战乱不断,大批流民为酒泉乃至河西一带的豪强地主庄园所收容,许多官僚、大姓也带领宗族、宾客涌入,以寻找新的庄园基地。由于金塔一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也成为豪强地主争相占有的对象。金塔境内现在还遗存的许多坞壁遗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时期,金塔一带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畜牧产品数量多。与畜牧业有关的肉、奶、皮、角、骨、毡毯等畜产品加工,是庄园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类型。
  西晋末至东晋,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兴起,纷纷进入中原建立割据政权。河西的汉、鲜卑、氐、羌、匈奴等民族杂居相处日久,势力日强,趁西晋和东晋王朝无暇西顾之际,也先后拥兵割据,建立了前凉、后凉、北凉、西凉政权。此外,前秦和后秦也一度控制过河西,形成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凉时期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张轨被任命为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统辖河西地区,前凉政权由此肇基。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前凉永宁元年)张茂继位,称凉王,前凉政权进入割据时期。至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建元十二年)前凉灭亡,历9主,共76年。
  张轨到达凉州后,在“尊晋攘夷”与“保宁域内”的政治方针指导下,整顿吏治,重建秩序,尊奖晋室,收拢民心,建立制度,发展经济,“兴农修武,保卫州境”“辟土设郡,安置流民,徙石为田,运土植谷”,振兴文化,倡导教化,传授儒学,培育人才,稳定了张氏集团在河西的统治。
  西晋建兴二年(314年),张轨病逝于凉州,终年60岁。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及其弟张茂先后摄理州事,继续强化张氏家族在河西的势力和地位,巩固其家族统治,割据局面正式形成。
  前凉政权经过张轨奠基及张寔、张茂经营治理后,逐渐形成割据局面。东晋太宁二年(324年,前凉太元元年),张茂病死,张骏以张寔世子名分继位,时年18岁。张骏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把前凉割据政权不断推向强盛。
  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前凉太元二十三年),西域诸国朝觐张骏,结束晋初以来西域与内地阻隔的局面,前凉割据政权开始运用行政手段管理西域。之后,张骏重新划定疆域,将凉州划分为凉、河、沙三州建制。即分武威、武兴、西平、张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晋兴、广武合十一郡为凉州;兴晋、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威、汉中为河州;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都护三郡三营为沙洲。张骏假凉州都督,摄三州。前凉在诸凉政权中疆域最大,略有今甘肃河西地区、宁夏西部,青海东北部及新疆大部。
  永和二年(346年,前凉太元二十三年)五月,张骏亡,张重华继位假凉王。张重华即位后,积极采取措施革新政治,减去民众负担,安定民生,并采取“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圃,以恤贫穷”(《晋书》卷86《张重华传》)的措施,努力发展经济,使前凉政权走向强盛。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前凉永乐四年),凉州官吏推张重华为丞相、凉王、秦雍凉三州牧。此时,前凉疆域达到最大,“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到居延”,相当于今甘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张重华时期,前凉出了一名能臣谢艾。谢艾,敦煌人,生卒年不详。
  担任主簿。此人虽是一名文官,但却善于用兵。张重华的对外措施主要是抵御后赵进攻。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前凉太元二十三年),后赵兵分两路进攻前凉河州和金城,武街(今甘肃岷县西南)、金城相继失陷,直接危及前凉政权的大本营——凉州,此时凉州司马张耽力荐谢艾出战,张重华破例启用谢艾为中坚将军,配步骑五千与后赵麻秋决战,谢艾大获全胜。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后赵再次进攻凉州,又被谢艾击败。随后,谢艾又在神鸟(今武威市凉州区以南)打败麻秋军的前锋,迫使后赵退回到黄河以南。至此,谢艾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后,谢艾得到张重华重用,却被张祚与内侍赵长陷害,被迁任酒泉太守。谢艾在酒泉太守任上功绩卓著,曾主持修建酒泉旧城,晋城门(当时的南门)、鼓楼(当时的东门)至今仍保存完整。谢艾著有《谢艾集》,共8卷。谢艾在酒泉8年,加强城区防务,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张祚篡位称王后,谢艾被张祚诱杀。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前凉永乐八年),张重华病死,时年27岁,年仅10岁的儿子张曜灵继位,张祚辅政。张祚废张曜灵自立,荒淫残暴,不但不听从属下劝其施行仁政、保境安民的建议,反而滥杀无辜,罢免贤臣,猜忌群臣,导致人心离散,政权日渐没落。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凉太清十四年)八月,前秦军攻入姑臧,后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
  前秦时期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皇始元年),氐人苻健建立前秦政权。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前秦太初九年),前秦被羌人姚氏后秦政权所灭,历六主,共44年。这一时期,金塔属于前秦统治。
  前秦建立后,势力扩张至今河南一带,接着苻健平定关中地区。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前秦寿光元年)六月,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位。苻生生性暴虐,滥杀朝臣,引起不满,人人自危。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六月,清河王苻法、东海王苻坚联合梁平老、强汪、吕婆楼等发动政变,杀死苻生,立苻坚为大秦天王。
  苻坚灭前凉后,在酒泉境内设酒泉、晋昌、敦煌三郡,隶属凉州。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命氐族贵族吕光西征西域,西域诸国皆入贡前秦。至此,前秦统一了北方。统辖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成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略有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九省区,四川东部、内蒙古南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以及今蒙古国全境。
  苻坚即位后,重用王猛,拜王猛为中书侍郎。推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严禁奢侈、惩罚豪强、广兴学校、招揽人才等政策,境内百姓安乐,国力大增,使前秦成为当时北中国最强大的政权。
  前秦时期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始开凿。当时有许多僧人来往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敦煌、酒泉、姑臧、长安之间。使敦煌、酒泉成为西域佛教文化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中心,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中继站。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八月,苻坚亲率戍卒60余万、骑兵27万攻伐东晋,被东晋谢石、谢玄率领的八万晋军在淝水打败。淝水一战后,前秦国力一蹶不振,地方势力纷纷起兵反叛,前政权迅速瓦解。当时,关中地区有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吕光在征服西域之后东返途中得到苻坚战败消息后,统领七万五千兵马急速东进,收复沿途各郡,夺取姑臧,建立后凉政权,金塔一带遂归入后凉统治。
  后凉时期
  后凉吕氏政权是由前秦政权派生出来的地方割据政权。东晋太元十年(386年)为吕光所建,元兴二年(403年,后凉神鼎三年)为后秦姚氏政权所灭。后凉历四主,共18年。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吕光率兵从长安出发西征西域。一路高奏凯歌,击败西域诸国,小国纷纷投降,一举平定西域。太元十年(385年,前秦太安元年)三月,吕光率部东返。至高昌时传来淝水之战中苻坚战败的消息,吕光以“赴难”名义号召将士急速东进。一路上高昌太守杨翰、敦煌太守姚静和晋昌太守李纯相继投降。九月,吕光大军经玉门关进入酒泉境内。将到玉门市,凉州刺史梁熙才组织抵抗。吕光急速进兵,在安弥(今酒泉市肃州区东)击败并活捉梁熙之子梁胤。十月,武威太守氐人彭济俘获梁熙,开城投降,吕光顺利进入姑臧,自领凉州刺史、护羌校尉。次年十一月,吕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羌奴中郎将、凉州牧、酒泉公。十二月,吕光攻克张掖城。随后在凉兴(今瓜州县南部)平定王穆叛乱。吕光遂在酒泉一带设酒泉、晋昌、凉兴、敦煌诸郡。至此,凉州及河西大部地区均为吕光占据。太元十四年(389年)二月,吕光改元麟嘉,在姑臧(治今武威市凉州区)南郊即三河王位,正式建立割据政权,史称“后凉”。
  吕光统治时迷信武力,不修德政,一味采取军事高压政策,导致域内人心离散,经济凋敝。在政治方面,吕光采用严刑峻法进行高压统治,杀戮凉州豪族大姓,不断激化民族矛盾,失去河西世族和民众支持,境内各民族势力不断反抗,使境内动荡不安。加之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内部臣僚多有叛乱,政权危机四伏。在经济方面,吕光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征赋税、掠夺粮食,大量粮食囤积在姑臧城中,而河西却出现谷价暴涨,甚至人吃人的困难局面。吕光在位七八年时间,没有出台过任何有关农业生产的法令。为掳掠人口,吕光盲目地将西海郡(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人口强迫迁徙到河西各郡,使居延屯田彻底遭到破坏。在文化方面,吕光自幼“不乐读书,唯好鹰马”,不重视文化发展。早在入姑臧之初,他就杀了凉州名士十余人,导致群贤离心。吕光不敢任用前凉留下的士人,最终被西凉和北凉政权所网罗。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后凉龙飞四年)十二月,吕光病死。临终前,他把政权交给儿子吕绍、吕纂、吕弘三兄弟。此时,后凉内部矛盾重重,后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而兄弟三人也为争夺政权而互相残杀,加速了后凉的灭亡。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后凉神鼎元年),吕光之侄吕隆在内外交困之中被后秦姚硕德围困,不得已向后秦请降纳贡,苟延残喘两年后,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后凉神鼎三年)八月,吕隆在南凉与北凉夹击下,彻底投降后秦,将吕氏家族、官僚旧臣及民户一万余户迁至长安,后凉政权灭亡。
  西凉时期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后凉咸宁二年),段业和沮渠蒙逊矛盾激化,晋昌(今瓜州东南锁阳城)太守唐瑶出面联合周围六郡士人共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建都敦煌(后迁都酒泉),建年为庚子,大肆册封勋望,西凉政权正式建立。西凉政权历三主,存在22年,是历史上唯一在酒泉建都的政权。
  西凉政权建立的政治基础是河陇大姓集团联合,担任要职的多数为陇西大姓豪族与敦煌名门望族,其政权一大特色是著姓政治。李暠册封的官吏中,宋、索、汜、阴、令狐、张氏等家族的人数最多,敦煌大姓和名门之后占其中大半,并将前凉名士和贵族后裔网罗到政权集团中。李暠与这些著姓大户通过联姻互为依存,盘根错节,形成了一股足以左右当地形势的强大政治势力。李暠重用河西汉族大姓创建西凉的政策确实起到了号召作用,得到了河西大姓豪族的拥戴,为建立和巩固西凉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行著姓政治的同时,李暠尊奉东晋为正朔,得到东晋政权的认可,并实施“东伐”“西固”战略。西凉建立之初,仅占有敦煌、凉兴、晋昌、酒泉四郡之地,“地狭民稀”,实力不足。为改变这种形势,创造与北凉抗衡的条件,李暠积极偃文修武,积累物资,扩充地盘,兴办屯田,“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西凉建初元年(405年),李暠开始实施“东伐”战略,决定先迁都酒泉。春夏之交,李暠委任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和建康(治今高台县骆驼城)太守,镇守乐涫(今酒泉市下河清乡皇城遗址);以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协同其子李让镇守敦煌;任命其子李翻为酒泉太守。李暠率文武官员迁都酒泉。
  李暠迁都酒泉后,逼近北凉辖境,与北凉冲突逐渐加剧,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当初李暠迁都打算“渐逼寇穴”,以求主动,待时机成熟便可直捣张掖,一统河西,成就霸业。但是,事实却是西凉反被北凉所逼。为防范敦煌以北鲜卑和以南羌人部落对敦煌的侵扰,李暠陆续整理敦煌城防,修筑围墙,加强防守。李暠经营酒泉和充实敦煌,为的是攻守有据。在和北凉的较量中,他不敢轻举妄动。虽有壮志,但面临四面受敌的严峻形势,使他不得不采取战略守势以自保。
  经过李暠多年的励精图治,西凉逐渐呈现繁荣局面。西凉强盛时,其疆域北起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西南),南达祁连山,东至今张掖临泽一带,西抵高昌郡(今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西凉建初十三年),李暠在酒泉病逝,终年67岁。李暠共在位十八年(400—417年)。西凉国人将李暠谥号武昭王,墓地称建世陵(位于酒泉城西十五里),庙号太祖。李暠在酒泉的十三年,是西凉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李暠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到唐代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尊其父李昞(李暠的六世孙)为“元皇帝”,追尊其祖父李虎(李暠的五世孙)为“景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亲撰《凉武昭王传》,并收入房玄龄主编的《晋书》。唐天宝二年(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把李暠追尊为“兴圣皇帝”。李暠成为李氏家族史上建国称王的第一人,也是“五胡十六国”国王群体中唯一得到后世皇室追赠“皇帝”称号的国王。
  李暠死后,次子李歆被幕僚奉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尉,并大赦境内,改元嘉兴。李歆即位后,逐渐改变了李暠审慎用兵、保境安民的策略,实行严刑峻法,频繁对外发动战争,并大兴土木,使西凉国力虚耗最终走向灭亡。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西凉永建元年)七月,沮渠蒙逊引诱李歆出兵,兵败于蓼泉(今张掖市临泽县境内),被北凉军队杀死。李歆战死后,北凉军队乘胜追击,迫使李歆的几个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御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放弃酒泉,逃往敦煌。沮渠蒙逊统领大军占领酒泉城。
  北凉时期
  北凉是张掖卢水胡沮渠蒙逊在河西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公元397年建立,公元439年为北魏所灭,历五主,共43年。
  沮渠蒙逊(368—433年),卢水胡酋长,世代居住在临松郡(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北凉神玺元年),沮渠蒙逊借两位叔父因战败被吕光杀害一事,起兵反抗吕光,很快进驻乐涫(今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皇城),攻取酒泉。后又包围建康郡(今高台骆驼城),并遣使劝建康太守段业共谋大计。段业被沮渠蒙逊和沮渠男成推为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北凉政权初步形成。
  沮渠蒙逊“有勇略,多计谋”,投奔段业后不断建立功业。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北凉神玺二年)六月,段业由建康迁入张掖。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北凉永安元年)开始,沮渠蒙逊利用各种手段削弱段业势力,并率军围攻张掖,段业被沮渠蒙逊所杀。六月,梁中庸等人共同推举沮渠蒙逊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定都张掖。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北凉永安十一年),沮渠蒙逊占领姑臧。次年,沮渠蒙逊迁都姑臧。同年冬,沮渠蒙逊在谦光殿自称河西王,改元玄始,仿吕光称三河王旧例,设置百官,修缮宫殿,建城门及诸多庙宇殿阁。至此,北凉开始王权统治。
  北凉政权建立后,凉州境内四凉一秦五个政权并立。北凉东与建都于姑臧的氐族后凉政权为邻,南与建都于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的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抗衡,西与建都于酒泉的汉人李氏西凉政权接壤。建都于苑川(今甘肃省榆中县境内)的鲜卑乞伏氏西秦政权势力强大,经常干预河西事务。沮渠蒙逊不断巩固内部政权,稳定周边形势,采取示外以弱,结好邻邦、驱逐南凉,迁都姑臧、严明纪律,统一法度、休养生息,减轻徭役、推崇儒学,广揽人才等一系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文化的积极政策,使北凉逐渐强大。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北凉玄始二年),南凉乐都被西秦攻占,南梁灭亡。沮渠蒙逊开始集中力量西进,准备统一河西走廊。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北凉玄始九年),沮渠蒙逊对西凉发动全面进攻。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蓼泉设伏兵打败西凉军队,李歆被杀死。七月,北凉军队攻占酒泉。421年初,沮渠蒙逊攻入敦煌城,杀死李恂,西凉灭亡。北凉尽得酒泉、敦煌等地。
  元嘉十九年(442年),北凉又向西掠取鄯善、高昌等地,西域36国称臣。至此,沮渠蒙逊统一河西走廊。据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记载,北凉盛时,置3州、统14郡、领57县。其中凉州治福禄(今酒泉市肃州区),统张掖、临池、西郡、临松4郡,领12县;沙州治敦煌,统敦煌、酒泉、建康、凉兴、晋昌5郡,领23县;秦州治姑臧,统武威、昌松、番禾、广武、金城5郡(秦州为北凉后期所置),领22县。金塔仍为会水县,隶酒泉郡。
  沮渠蒙逊是个开明的君主。他推崇儒学,重视选用儒家知识分子,是北凉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对“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晋书》卷129《沮渠蒙逊载记》)。敦煌士人张穆和以儒学著称的刘昞被沮渠蒙逊提拔为中书侍郎和秘书郎,得到重用。北凉还集中了阚骃、张湛、索敞、阴兴、宗钦、程骏、程弘、宋繇等一大批儒学硕士,这对北凉进一步汉化起到促进作用。沮渠蒙逊善于招揽人才,鼓励臣下直言献策,广泛听取臣僚建议。沮渠蒙逊对持不同政见者也能包容,并一视同仁。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北凉永安元年),沮渠蒙逊下达劝课农桑的教令,要求各级官吏明于督察、增加生产,制定典章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沮渠蒙逊深知经济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同时他注重反躬自省,不断调整政策,实行仁政,让利于民。
  沮渠蒙逊对金塔当时最大的贡献是修建了“王子庄”。北凉玄始十年(421年)沮渠蒙逊西巡酒泉北过夹山,见此处土地辽阔,气候适宜,杂草丛生,薪林遍地,实为天然草场,放牧佳地。于是决定让其子沮渠牧犍任酒泉太守,带领部分胡人留驻此地,放牧牲畜。沮渠牧犍留此之后,辗转数十里率众放牧。一天,沮渠牧犍发现一处地方小溪遍地,流水潺潺,水清草茂,绿树成荫,便产生了在此兴建庄园、定居放牧的想法。北凉玄始十一年三月,沮渠牧犍开始抽调人力,筹集材料,选定吉日,动工兴建。历时数月,一座崭新的庄院落成。庄园以土筑围墙,墙高丈余,建筑宏伟,占地百亩。此庄建成之后,游牧众人安居其地,白天外出放牧、夜晚回庄安宿。“不牧畜夜遁,不惧寒风凛冽”。几年间,这儿便牛羊成群,秩序安定,牧民富庶。夏日,更是一派明媚景象:“野芳发幽香,水草嫩且租,小憩藉草坐,小鸟啼啁啁。握竿欲垂钓,溪水碧波流。”北凉永和元年(433年),沮渠蒙逊病逝,沮渠牧犍离此继任河西王位。此后,人们便把此地称作“王子庄”,其遗址位于今金塔县中东镇、古城乡一带。
  北凉永和元年(433年),沮渠蒙逊病死,其子沮渠牧犍即位。沮渠牧犍即位后纵情享乐,沉湎酒色,荒殆政事。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夏,被拓跋焘围困于姑臧,在兄弟投降、外无援兵的困境下,沮渠牧犍只得率文武5000余人面缚而降,北凉政权灭亡。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