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两汉时期的金塔教育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4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两汉时期的金塔教育文化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6
页码: 6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两汉时期金塔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教育方面,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发展,官学分为太学、学、校、庠、序五级,私学也兴起。科技方面,农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得到了发展,造纸和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岩画、壁画等艺术形式。宗教方面,原始的匈奴宗教在金塔地区存在,同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司法方面,汉代的司法程序和刑罚在文献中有所记载。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金塔地区 教育

内容

两汉时期,一方面随着金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金塔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锋与碰撞,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会水的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司法等有了显著的进步。
  教育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学制系统。
  西汉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定学制系统。官学分为五级,即太学、学、校、庠、序五级,其中太学为中央官学,为国家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属大学性质;学和校分别设在郡国和县一级,属中学性质;庠和序分别设在乡和里,大致可算小学性质。每个学、校各置经师一人,每个庠、序各置《孝经》师一人,地方官学都是学习儒经的。
  西汉文教兴盛以后,私学也发展了起来,包括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的蒙学。西汉末年,中原动荡,不少士人避居河西。先后迁往酒泉、敦煌的名门望族有索、张、曹等大姓,他们除拥有雄厚的财富外,还有深厚的儒学渊源,他们带来许多文化典籍、著作和儒学知识。他们在当地建立学馆,著书立说,授徒讲学,传授儒家经典,把源于中原地区的儒学传播到河西,极大地促进了酒泉文化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初级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居延汉简可知,与会水相邻的居延地区当时已有了蒙学书籍和习字、小九九的文字记载。
  科学技术
  两汉时期,农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达到了新的水平,造纸、印刷等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学方面,汉代,由于居延大规模的屯田和移民实边,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会水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原地区发明的耧车和代田法,也在会水得以推广,因“用力少而得谷多”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西汉成帝时著名农学氾家胜之著的《氾胜之书》也称《农书》。《农书》总结了农业生产的六个基本环节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并总结了禾(谷子)、黍、麦、豆、麻和桑等十多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对指导当时农业生产、发展本地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金塔肩水金关遗址发现的汉代纸张,在我国造纸史上占有突出位置。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肩水金关遗址的发掘中,发现麻纸两张。一张与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木简共存,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开,长宽为21×1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显微观察和化学鉴定表明,它是由本色废旧麻絮、绳头、布料等制成,以苧麻为主要成分,纤维有明显的分丝帚化现象。另一张出土于汉平帝以前的地层,长宽为11.5×9厘米,暗黄色,尚含麻筋,线头和碎布头,结构显得较为松弛。这表明至迟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遥远的边塞已有了质量较高的纸。
  两汉时期的天文历法已经渐趋成熟。汉代的历法研究和运用,从居延汉简的年历表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律历水平已经很高了。罗振玉、王国维把这些记载有日月干支的简牍定名为“历谱”,如“元康三年历谱”“永光三年历谱”等。这些历谱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
  居延汉简中发现了大量的“医简”,居延医简称得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病历。这说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是丸、散、丹、剂等治疗药物配剂,都能在出土汉简中查到实例。
  文学
  秦汉时期,金塔境内的文学艺术尚处于开创阶段,形式主要有文学、史学等,表现手法简单,艺术风格古拙质朴,带有更多原始韵味。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自发向自觉过渡的重要阶段,涌现了众多的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地处西北边陲的金塔,随着移民屯田的推进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地区的史传、诗歌等文学也在金塔境内的会水、居延等地兴起和传播。
  1973年在肩水金关出土的一枚汉简中写有“谨奉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这是居延汉简中记载的一位戍边军人写给心爱的名叫春君姑娘的未及发出的书信,堪称穿越千年的“不朽的情书”,也是发现的当时最短的四言诗。
  绘画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岩画、墓葬壁画、砖石画、木版画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古拙自然、生动质朴,表现手法简练而朴素,具有明显的早期艺术特征。
  金塔境内没有发现早期岩画,也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壁画。1973年,金塔境内的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木版画一幅,属昭、宣时期。画面高20厘米,宽25厘米。有两块木版组成,中间两侧用细麻绳连缀。画面以纯黑绘制,右边一棵大树,树下系一匹黑马。画法先以黑线勾勒出马的轮廓,再以黑色填充。马昂首嘶鸣,尾巴上翘。马后方站立一人,侧面,略有胡须,结成发髻,着长袍,束腰带。树上攀缘两人,双手紧握树干。左边一人在奔跑,天空中有五只小鸟飞向大树。这幅画可能是当时戍边士卒所画,线条古拙简练,形象生动。
  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书法由篆变隶,由隶变为章草、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笔法不但日臻成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金塔境内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为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肩水金关汉简立足于汉代文化生态,书体多姿多彩,不仅有正规的隶书,也有介于隶楷之间的行书或称新隶书,不仅有近于楷体的字体,还有类似于现今美术字的字体,草书更为发达。汉简中篆、隶、草、行并存。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有史晨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的风格:包容性极强。反映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现象,为研究汉字结构发展提供了大量墨宝真迹。
  音乐 舞蹈
  秦代和汉初金塔境内生活的羌、匈奴等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已成为当时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乐器有胡笳、琵琶、鼙鼓、胡篪等,还有笛,此后又有羌笛,吹出悠扬婉转的乐曲,引起古代无数文人墨客遐想。1974年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一件竹质单管乐器,通长约24厘米,管口直径约1.5厘米,三面开七孔。据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俗称的横吹乐器。横吹就是笛的别名,演奏时一鼓和角相伴。
  当时流行的少数民族舞蹈为胡舞。《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特别是胡人进退有序的舞蹈风采,作为异域文化的象征,引发了汉代人们对其的关注。匈奴人还有走马、摔跤、斗骆驼等娱乐活动。
  肩水金关汉简
  简牍,是我国优秀的古文化遗存物。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简称肩水金关汉简,是众多简牍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之冠,多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与关注。
  肩水金关汉简,是指出土于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的肩水金关遗址及其附近的地湾城(肩水侯官所)和大湾城(肩水都尉府城)遗址,总计17000余枚,属居延汉简的一部分。
  肩水金关汉简绝大多数是木制的,只有极少数是竹简。就形制而言,有牒、检、板、檄、椠、简、两行、觚、册、符、传、过所、削衣等分类。通常完整的简牍每枚长23厘米左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尺牍),最长达88.2厘米,最短的仅3.8厘米。其中纪年简的上限始于西汉昭帝始元时期,下限至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其中西汉武帝时期和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以后的简数量极少。昭帝至新莽时期的年号简基本上是连续的,属于宣帝时期的最多。
  肩水金关汉简内容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文物价值。
  政治方面包括汉代的养老制度、抚恤制度、吏制等内容;经济方面有关于农垦屯田的记载,其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储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和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定量等,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军事方面,肩水金关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障的文书档案,文中所记载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见的为驽;科技文化方面,肩水金关汉简中记载有《九九表》,同时,居延纪年简多载有年月日,一般在月名与日序之间注明朔旦,这无疑是研究两汉朔、闵排列的第一手资料。
  汉律与司法
  居延汉简中涉及汉代司法程序的事例较多,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司法程序大体分为事由、举劾、验问、无以证、送证人、鞫系书、劾、遣书、诏所名捕、狱证、送囚、捕亡、刑名等几大类。
  汉代的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徙边、罚金、禁锢、赎刑、族刑连坐等八大类。汉简中对汉代的刑罚也有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汉代的诉讼程序规定,除一般民事和轻微的刑事纠纷强调“以道譬之”,即按封建伦理道德,晓以道理进行调解外,其他程序均应按《囚律》《捕律》《令》《狱令》执行。
  宗教
  秦汉之际,匈奴人占据金塔。在宗教信仰上,匈奴人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有巫师占卜施法,这是一种较原始的萨满教。
  汉代在我国宗教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外来宗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西汉时,佛教已传至我国龟兹、于阗等地。汉通西域以后,佛教开始从塔里木盆地经酒泉,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平帝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以南立白马寺,这是中国境内由官方资助建立的第一所有文献可考的佛寺。
  大约到公元2世纪晚期,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由于桓帝笃好佛教,民间建祠、造像、礼佛之风的盛况空前。同时也出现和培养了一批略识梵文、粗通胡语,且可与西僧共事翻译佛经的中国沙门和信士者。于是,有规模地翻译佛经正式开始,胡僧传法布教事业也从此正式开始。佛教由仅知顶礼膜拜偶像“神明之耶”的简单宗教仪法,进入输入佛典、探索义理而加以弘扬阐发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