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两汉时期的金塔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4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两汉时期的金塔经济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5
页码: 57-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两汉时期是金塔地区历史上的开拓与开发时期,也是该地方经济由畜牧业向农牧业转变,进而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
关键词: 金塔县 地方经济 两汉时期

内容

两汉时期是金塔历史上第一个大开拓与开发时期,也是金塔地方经济由畜牧业经济向农牧业经济转变,进而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
  农业
  徙民实边,是汉武帝的一大国策。西汉王朝采取“移民实边”的重大战略举措,迁中原大批戍卒和劳力来居延及金塔屯田开发,这就是当时最有名的居延屯田。居延汉简记载,在居延地区除居延农都尉外,还设有肩水农都尉,是区域屯田管理机构,规模很大,包括两个屯区,北部以甲渠塞、卅井塞和居延泽包围的居延屯田区和南部以肩水东西两塞保卫的骍马屯田区。其中骍马屯田区就位于现金塔县鼎新镇和航天镇一带。通过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保护耕畜,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发展畜牧业,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的经济模式,带动了金塔地方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畅通,使西域与中原地区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使团往来,汉官胡商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各种农作物新品种,促进了金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东汉时期继续推行屯垦制度,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减免租赋,安置流民;减罪戍边,充实边郡;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更新、选用优良农作物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手工业等,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两汉时期,由于政府采取徙民实边的政策,大量迁徙中原农业发达地区居民到会水及其周边地区屯田垦殖,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众多的农作物新品种,在会水得到大力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汉代铁制农具已在金塔及酒泉、居延一带广泛使用。金塔县境内发现有汉代的犁、锸、铧、镰、锛、铲、刀等铁制生产工具,肩水金关遗址中也发现有铁镰、铁锄、铁锸等农具和刀、锛、凿等其他铁器。新式农具有耧车等。
  两汉时期,大量农作物种子从中原和西域引进金塔、居延一带,大大丰富了农作物品种结构。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记载,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居延汉简中记录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类和麦类两大类作物。粟类作物,这类作物在广义上指我国北方统称的谷子,最常见的是黍和米(即黄米、小米)。麦类作物,居延汉简中关于麦的记录简文很多,名称也不一,分别为:麦、大麦、小麦、穬麦等。还有“葱”“枲”等蔬菜类经济作物。饲草作物有茭、苇和藁等。
  根据居延汉简简文资料显示,当时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胡麻、粱米、黄谷、土麦、䅭䅣、白米、矿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柘、荠、秣、谷、菽、麦、鞠、耩、米、姜等20多种,大多属麦、米、谷三大类。此外,在肩水金关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豌豆、大蒜等实物,并有核桃、胡桃和杏核等水果核出现,说明这一时期金塔还种植蔬菜和果类等其他作物。
  随着河西地区屯田的发展,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在金塔所在的酒泉得到大力推广。当时,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在酒泉及西北其他边郡也有大范围推广,选种和施肥技术也有所发展。
  西汉中后期,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在武帝末期的数十年再次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河西及其他边郡地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丰收。大司农耿寿昌建议,在边郡地区修筑粮仓,积储粮食,谷贱时提高价格收购,保护农民利益,谷贵时减价出售,是为常平仓,民众得到很多便利和实惠。边郡农业丰收,保证了国防巩固和边境安宁,又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畜牧业
  在畜牧业发展上两汉统治者采取设立马政,鼓励发展家庭养殖业,保护耕畜等措施推动了金塔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养殖品种主要是牛、马、羊、驼等。此外,还有鸡、狗、兔等。东汉时期河西及整个西北地区畜牧业都很发达。史书记载,东汉西北“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后汉书·西羌传》)建武初年(25年),窦融击败金城郡的先零羌封何种,获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后窦融等河西五郡太守上奏归附朝廷,除官僚宾客相随外,还有“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后汉书·窦融列传》),足见当时河西畜牧业的发达。
  手工业
  两汉时期,金塔境内的工业主要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手工业。这些行业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主要有铁器加工、毛、麻纺织与编织、草编制品、皮革毡毯制品、木器加工、烧砖制陶、食品酿造等。
  居延肩水金关出土了西汉昭、宣、元、成时期的遗物2300多件,其中包括金属器、竹木器、丝、麻、毛织品、皮革制品、陶器、漆器和货币、残刀剑、箭、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笔、砚、渔网等物。在金塔汉代遗址中还出土了陶纺轮等纺织工具,说明汉代会水纺织业已普及。麻布则是当时常见的衣物原料,汉简中麻布及其制品的记载很多,在金塔肩水金关遗址发现了很多麻布及用麻布制作的鞋、袜、帽和铠甲衬里等。
  金塔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木器,大致可分为生产工具(如锛、泥抹和木钻杆等)、生活用具(如木塞、木锥、木匙、木梳、袜板、楦头等)、
  房舍配件(如户牡、木拉手等)、守御器(如转射)和书写材料(如木牍、觚、两行等)。
  草编用品在金塔境内许多汉代遗址、墓葬中,都有发现。其中席又有“苇席”“蒲席”和“纴席”之分。“苇席”与“蒲席”指所用材料有别,苇席用芦苇,蒲席用蒲草,“纴席”当即衽席,它与苇席、蒲席之别,即在于材料质量的高下。
  汉代随着西域地区开发与经营,军民屯垦规模扩大,因官衙民宅建设需要,会水烧砖、制陶业发展较快,并具有一定规模。在金塔现存的许多汉代遗址、墓葬和边塞沿线,都发现有大量汉代制陶窑址和残陶片、砖块等实物。在许多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了很多陶制的釜、罐、盆、壶、甄、仓、井、灶和牛、羊、猪等动物偶像以及轺车等,多为泥质灰陶,也有极少数砂质红褐陶。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汉代会水烧制陶器已很普遍了。
  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金塔境内已有了酿酒行业。西汉时酿的酒,不是现在经过蒸馏的烧酒,而是未经过蒸馏、提纯的水酒。肩水金关汉简中还有关于豉、酱的记载,说明这时人们已掌握了制作豉、酱的技艺。此外,汉简中还多见有“麴”字,“麴”(同“曲”)可酿酒,也可酿醋、酱等调味食品。
  商业贸易
  汉代时,金塔一带的商业贸易逐渐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后,丝绸之路得以畅通,随着中西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两汉时期的商业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由于会水地处丝绸之路和“草原丝路”南北连接的孔道,加之,会水是北通居延的必经之路,东西、南北商业贸易的繁荣毫无疑问带动了会水商业贸易的繁荣。
  转射
  当时金塔的市场大致可分为设在乡村地区的基层市场(集市)和郡县治所市场两类。不仅在乡、里设有乡村集市,而且在邮驿机构所在的交通要道和人口聚居的大坞壁也设有集市。不论官私用度,都可到市场购买。汉代市场上买东西,除了现钱交易,还有贳买(即赊买)和贳卖(即赊卖)。但这种贳买或贳卖要立契约,契约要有“旁人”(即中人)和“任人”(保人)。旁人是见证人,保人是担保者。
  此外,还有“私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当时百姓或由内地到边郡的生意人所进行的商品贸易活动,二是现役屯戍吏卒的“私市”贸易活动。这两类情况均得到官府的许可和承认,因而是合法的。这些“私市”贸易人,对汉简中边塞地区的经济生活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汉代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各类商品繁多。既有米、麦、姜、韭、葱等和鱼及各种肉类,也有牛、马、羊、鸡等家畜家禽;既有布币、衣物、鞋帽,也有工具、车辆、茭草;既有刀剑兵器和药材,也有奴婢、田宅及其他杂物。这些商品除金属器和布帛等物是从外地转运而来外,其他基本上都是本地所产。
  汉代为加强市场秩序管理,在京师及各郡县市场都设有市令、长、丞和市掾、市啬夫等,有时也笼统地称为“市吏”。
  汉代向商人征的税,分关税和市租两类,前者称“过往税”,后者称“收益税”或“交易税”。
  赀算,是汉代一项重要经济制度。两汉时算赋时有修改,但总的看来,大同小异。西汉的财产税以十万为计算标准,不够十万,免税,十万以上每“万钱算百二十七钱”,也就是每万钱交百二十七钱。算是计算单位,百二十钱为一算。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