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金塔境内的古老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1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金塔境内的古老民族
分类号: K232
页数: 6
页码: 28-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地区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活动着羌、氐、戎、月氏、乌孙等民族。这些民族之间交替占据、和平相处或相互攻伐。他们以农业、畜牧业和游牧为主要生计,创造了丰富的游牧文明。羌族以养羊业为主,氐族以农耕为主且具有发达的手工业,戎族是氐羌族转化而来,月氏和乌孙都是起源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涉及酒泉、敦煌、张掖、伊犁等地。其中,月氏和乌孙在西域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这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金塔地区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金塔县 民族 游牧文明

内容

先秦时期金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一时期金塔境内活动的主要是羌、氐、戎、月氏、乌孙等民族。他们交替占据,或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或相互攻伐,兵戈相向。他们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迁徙,创造了丰富的游牧文明。
  羌族
  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分布广阔、影响深远的民族。今天河西走廊沿祁连山一带是他们当时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从我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出现羌人的名字和某些记事。甲骨文中最早的“羌”字是个独体象形字,为人戴羊角之象。孙海波《甲骨文编》“羌”字下注云:“此象人饰羊首之形,盖羌族人民之标识也。”这其实是羊图腾装扮在文字形体上的反映。《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许慎把羌族同“牧羊”联系起来,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以养羊业为主要生存形态的部族。
  殷商卜辞中言及该族男性为羌,女性为姜。羌、姜初为同一族体,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羌族是参与创造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部族。
  《国语·晋语》中说,华夏族两大主干成分的黄、炎二族属同一族源,而炎帝即为羌族的始祖。
  关于羌人的族源,古史学界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主张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
  到了商代,金塔境内生活的羌人,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金属冶铸业等,手工业比较发达,人口定居的时间很长,已进入青铜时代。至于民族属性,应是以崇拜羊的羌戎族成分为主。
  西周时原有的甘肃羌人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羌人部落随其酋豪被周王分封于中原各地而整体迁入中原,与华夏人交融,到战国时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仍留居甘肃一带的羌人数量已大为减少,青海的部分羌人趁机迁入甘肃。当时生活在金塔一带的羌人,他们以氏族部落为社会组织形式,逐水草而居从事畜牧业生产,兼有狩猎、采集活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也兼行一些简单的农业种植。
  西周以后,羌族几乎从文献记载中消失,根据学界研究,倾向于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西戎,多是由羌族演化而出,即西戎中包括了羌族诸部。只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记录民族活动的用语习惯不同,造成了羌族在文献中的消失。两汉时期活跃于甘、青地区的西羌,可能是西周、春秋时期西戎中某些族系的后裔,他们又沿用了“羌”的族称。
  战国时,自公元前7世纪以后,由于秦国的强大,西部羌人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向东方乃至中原地区频繁迁徙了,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原始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兼畜牧的生产方式过渡。
  氐族
  氐族是早期金塔一带活动的少数民族之一。氐族是定居于河谷、平川等较低地带,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农耕部落人群。他们以固定农业为主兼发达的饲养业,也进行狩猎活动;他们继承了马家窑文化的冶铜技术,形成了能冶炼和制造红铜、铅铜、青铜等多种铜制品的冶铜业,还有制陶业和家庭纺织业。他们的居址为方形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使用白灰面装饰墙壁。
  他们实行土葬,有氏族公墓,葬式多样;男女二人合葬已不鲜见,且男性仰身直肢,女性或左或右侧身屈肢;墓中殉葬品差别很大,等级明显。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父权制发达,女性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贫富悬殊,私有制逐步确立,正向奴隶社会过渡。在社会组织上,由父权制大家族组成部落,为解决部落间的种种矛盾和必要时抵御外侮,逐渐形成多个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既是政治联盟,又是军事联盟,已由氏族社会进入了政治社会。
  在河西地区,自东向西,均有氐人分布,并留下了许多与氐族有关的地名和水名,如氐池县、氐置水等。氐人有众多分支,各有称号。除了外徙的氐人逐渐被汉化外,留居原地的大多氐人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组织。
  自夏商周开始,氐人与中原王朝就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诗经·商颂》中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逸周书·王会篇》中也有周成王时“氐羌以鸾鸟县”而鸾鸟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鸟“鸾凤”,同时也是神农炎帝氏族所奉的图腾。从中也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与氐族之间所存在的深厚的渊源关系。
  戎族
  戎族是早期活动在酒泉境内的古老少数民族之一。戎族是氐羌族转化而来。
  考古证明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是以羌人为主体的西戎诸部落的遗存。在商代或商周之际,甘肃洮河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的一些部族曾大规模东徙,在陇东、陕西西部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
  商代中晚期,商王朝多次征伐杀戮氐羌人,抓捕氐羌人做奴隶和祭祀、随葬的人牲,使氐羌人口大减(包括向各地逃跑的),力量削弱;后来又有许多氐羌人参加周人灭商的战争,并迁往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成为西周王朝的藩臣,使留在西部的氐羌力量进一步削弱。而这时,东夷族群的畎夷西迁,在陕甘地区扎根,逐渐与当地的羌氐戎人和北狄族群交融,发展成为当时西部最强大的部族——犬戎。那时,犬戎非常厉害,不仅征服了周围的氐羌戎狄人;攻占同族群西迁来的赢秦人的据点西垂(在甘肃礼县),多次打败赢秦的军队,杀死赢秦的首领;屡屡侵犯周人的土地;甚至成为公元前771年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王朝的主力军,战功赫赫。
  春秋战国时期,甘肃境内有西部诸戎。后来,周、秦多次对西戎作战,特别是赢秦人,长期征讨戎人,从公元前9世纪的秦庄公、襄公,到公元前7世纪的秦穆公,与戎人的战争不断,秦穆公时取得了对诸戎国的全面胜利,这就是《史记·秦本纪》记载的“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据《左传》记载,陆浑戎原居住于瓜州(今敦煌)。前637年,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做了俘虏,归国时诱陆浑戎东迁伊川。东迁的陆浑戎受到晋国的安置,成为其附庸,并分为两支。一支居西称“姜氏之戎”,另一支居东称“允姓之戎”。到了晋平公时期晋国霸业衰落,陆浑戎便叛晋归楚。前525年,晋卿荀吴灭掉了陆浑之戎。
  当时,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陆浑之戎、大夏等。
  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谋士由余的良策,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
  月氏
  月氏是自春秋以来就活动于酒泉至敦煌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关于月氏的情况,古代史料中多有记载。《史记·大宛列传》云: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疆,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在战国末期到秦时,月氏强盛,匈奴曾一度受其控制;曾打败过匈奴,迫使匈奴头曼单于降服,把儿子冒顿送到月氏作为人质;又击溃了同在敦煌、祁连间游牧的乌孙,杀死乌孙王难兜靡,夺其地盘,迫使乌孙人亡走匈奴。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强大起来,与月氏展开了对河西地区的争夺,最后月氏被打败,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离开酒泉,沿着天山北部,到达原为塞族人居住的伊犁河流域,史称大月氏;后来,又被乌孙王昆莫借匈奴兵打败,月氏与当地的塞人一起再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攻占原希腊人统治,后已分裂的“大夏”国地(今俄罗斯南部和阿富汗等地)。公元1世纪,建立了著名的贵霜王国,成为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中亚地区的强大国家,并创造了犍陀罗佛像艺术,使佛教迅速向外传播,声威远播。而留居于张掖、酒泉一带祁连山南部的一部分月氏人,依附羌人,散居于羌族地区,史称小月氏。后来因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小月氏中的多数人迁到甘、青间的河湟地区,包括令居(今永登),称为“湟中月氏胡”;少部分留在张掖地区,与汉族杂居,依附汉朝,称为“义从胡”,后来分别交融于羌、汉等民族。
  月氏是游牧民族,随畜移徙,盛产马匹。溯其族源,月氏族应为夏王朝灭亡时有虞氏西逃的一支。
  月氏和大夏一样,虽然起源于中原,但却都属于欧罗巴种的塞族。月氏语言亦属印欧语系。
  乌孙
  关于乌孙的历史,《汉书·西域传》记载: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羹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乌孙原本和月氏族一样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是一支规模不大的游牧部族。分居于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西为乌孙,东为月氏,大致以今张掖之山丹县为界。后来乌孙被月氏攻灭,首领难兜靡被杀,部分依附于匈奴。难兜靡之子昆莫长大后,在匈奴的帮助下打败了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度远徙至大夏国境。胜利后的乌孙人遂留居于原大月氏占据的塞族故地,势力逐渐强盛,最终脱离了匈奴的控制。
  关于乌孙人的族源,学术界也众说纷纭,即有匈奴说、突厥说、西戎说、塞种说等。就目前所能检索到的资料立论,谓乌孙属吐火罗族的意见,在诸说中比较可取。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