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10
颗粒名称: 文化遗存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5
页码: 9-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夏、商、西周时期有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坝文化。这些遗址包括缸缸洼、火石梁、二道梁和白山堂古铜矿遗址等,它们分布广泛,文化类型多样,包括四坝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等。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这些遗址对于研究金塔历史文化、探索中国古代冶金史和青铜文化起源发展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塔县 西周时期 文化遗址

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金塔境内孕育着特征明显、地域性较强的青铜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因最先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四坝文化的分布,主要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和西部祁连山以北地区,东起山丹,西至新疆哈密盆地,北及黑河下游,南涉疏勒河中上游一带。考古资料表明,四坝文化晚于马厂类型文化,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当地文化的交融,并受到齐家文化和来自北方的某些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支青铜文化。
  金塔境内四坝文化类型的古遗址迄今发现了十多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处:
  缸缸洼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7公里处的沙漠腹地。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区、窖藏区、墓葬区4部分组成。遗址地表密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并有少量灰陶残片。遗址东部为窖藏区,夹砂红陶、彩陶残片堆积如山,覆盖层厚度为0.3~0.9米。遗址中西部为制陶区,残存烧制陶器的窑址四座。一号窑长宽各1米;二号窑残底呈圆形,直径1.4米;三号窑长2米,宽1.5米,炉门南开,门口宽0.3米;四号窑仅存灰层,范围模糊,灰层中有木炭残块。遗址西部是墓葬区,多为竖穴土坑墓。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和征集的文物有双耳彩陶罐、双耳盆、石刀、石斧、石纺轮等69件。陶罐壁薄而硬,造型美观,带有人字形或菱形黑色陶纹。石器通体磨光,多穿孔。从遗存的窑址和大量残陶片看,这是一处陶器烧制作坊,其文化类型主体属四坝文化,兼有少量马厂文化类型的遗物,距今约4100—3600年。自发现至今,共采集陶器22件、石器300余件、骨珠两串。2013年,缸缸洼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石梁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九组东北14公里处的戈壁沙漠中。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7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由制陶区、墓葬区和冶铜址3部分组成。地表遍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少量细泥红陶片。远眺,整个遗址如烈火般通红,故名。遗址内发现和采集有陶器、石刀、石勺等。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细,陶器类型多样,有精细的几何花纹,既有夹砂素面红陶片,又有细泥薄壁蛋壳陶、蓝纹陶片,其文化类型主体属青铜时期四坝文化,兼有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3600年。遗址内灰堆中有大量的炭结块、孔雀石和碎铜片,文化层厚度为0.3~2.2米,并出土有类似冶炼工具坩埚的两把石勺。这些充分证明,这是一处青铜时期的陶器烧制作坊和青铜冶炼场遗址。2013年,火石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梁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北13.7千米处的沙漠中。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6万平方米。地表散见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并暴露有刮削器、矿石、黑釉渣等物。遗址中心台地上有一南北宽2米、东西长4米的冶铜址,冶铜址东南10米处有一灰堆,呈圆形,直径3米,其东南20米处另有一处灰堆,呈圆形,直径10米,地表有铜锈块、炭烧结块等。采集有夹砂素面陶罐、夹砂彩陶罐、石器等遗物,根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为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遗存。2011年,二道梁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位于金塔县白山堂铜矿(现名亚泰有色金属公司)西北2.2公里的低山丘陵地带。遗址南北长382米,东西宽185米,总面积27925平方米。在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原始矿坑一座,南北长19.7米,东西宽9.1米,深4.8米。矿坑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的痕迹,四周散见铜矿石和磨制的开采用的硬石工具。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有石凿、石锤、石斧、石刀等。地表残留有极少量的红陶残片。在矿坑东南约200米处的一座丘陵山上,发现大量用于打制开矿石器的硬石块,虽已风化但石质坚硬,并在山坡地带发现已打制好的原始石器。据考古专家从遗物判断,属于骟马文化类型。这处古代铜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以及文化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探索中国冶金史和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2011年,白山堂古铜矿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地窝遗址: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4.05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有一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呈正方形,边长4.5米,房屋中心有一灶坑,呈圆形,直径1米,灶坑底部有红色烧结层。房屋东南6米处有一石块堆,中心有火烧迹象。遗址中心风蚀台地沟壑纵横,夹砂红陶片遍布,有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属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类型,它为研究金塔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的文化聚落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这些遗址均未经正式发掘,但其遗址内暴露有大量的陶器、细石器、打制及磨制石器、骨器以及碎铜块、铜矿石等,从这些遗物的特征看,它们的主体遗存都与四坝文化雷同,兼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因素。
  四坝文化的房址为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半地穴式均为长方形,地面经硬化处理,并有1个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平地起建式房址较复杂,多为长方形。储藏坑和烧烤坑形制多样。陶窑为4座一组,窑室多呈圆形,这一点与在缸缸洼遗址内发现的4座陶窑相吻合。四坝文化的房屋遗迹,在金塔境内仅在一个地窝遗址内发现,为半地穴式,呈正方形,边长4.5米,因未经正式发掘,具体建筑结构不详。但房屋中心有一灶坑,呈圆形,直径1米,底部有红色烧结层,这很有可能就是烧烤坑。房屋东南6米处有一石块堆,中心有火烧迹象,推测可能是当时祭祀用的。
  在缸缸洼遗址内发现有墓葬,暴露有人骨、兽骨、陶器残片、铜器、玉器残件和绿松石珠、玛瑙珠、贝蚌品等珍贵饰物。该遗址未经正式发掘,墓葬具体形制、葬制和随葬器物不清,但从与此文化类型相同的酒泉火烧沟、干骨崖等遗址清理和发掘的墓葬看,墓室常见的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竖穴偏洞墓或带龛墓。部分墓有木质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其次是二次扰乱葬,也有侧身屈肢葬与合葬。合葬墓人数2~6人不等,以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居多。此外也有一男二女或一女二男的合葬墓,和齐家文化墓葬情况类似,这应当是一夫一妻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婚姻形态并存的现象。还有一些被认为是父子合葬墓,反映了父系家族制的存在。墓向无序,东西向和南北向都有,东北向与西北向的比例较大。随葬器物情况不尽相同,以陶器为主,数量相差悬殊,少者仅1件,多者达19件。少数墓的随葬品中含金、银、铜、玉器和绿松石珠、玛瑙珠、贝、蚌品等珍贵饰物。盛行以羊、猪、狗、牛、马等畜类为随葬品,尤其是羊和猪十分普遍。个别规模较大的墓葬存在人殉、人祭现象。墓葬中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的大量存在,表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已相当稳固。人殉、人祭现象的存在,显示出贵族政治体制已露端倪。种种迹象说明,四坝文化时期社会已处于父权制下的军事民主阶段。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