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简史》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6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在这一时期,金塔先民掌握了钻孔技术,开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制陶业逐渐成熟。社会组织形态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农业发展使人们逐渐定居,集体生活逐渐形成。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是此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金塔境内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狩猎、采集和畜牧业成为生活的主要方式,石器制作和陶器加工技术得到提升,建筑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 金塔县 新石器时代 经济社会状况

内容

距今1万年左右,金塔境内的原始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先民已开始磨制石器,形式多样,用途转移。很多石器钻孔安上木柄,制成复合工具,证明人们掌握了钻孔技术。距今5000年左右,金塔先民普遍使用方形、圆形的半地下穴式房屋,亦有挖基打墙的地面建筑。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和墓葬中,发现粟粒等植物种子,说明金塔已有了原始的种植业。从古墓葬中,发现有大量羊头、羊骨等随葬品,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这说明人类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不断改进狩猎的工具和方法,捕获动物增多,开始了“拘兽以为畜”,并加以驯养的早期畜牧业。这一时期,多数遗址有陶窑,陪葬物中有大量的彩壶、瓮、罐、瓶、碗、盆、钵、盂等陶器,形式多样,造型优美,胎薄面光,说明制陶业已趋于成熟。男性墓葬中多是石刀、石斧,女性墓葬中则多是纺轮,说明当时金塔境内的先民已出现了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
  文化遗存
  金塔境内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文化特征与整个甘肃地区的文化特征基本相同。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金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是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距今4300—4000年。
  马家窑文化遗存所展示的社会进步程度,达到了甘肃地区进入青铜时代之前的最高水平。综观马家窑文化遗存各方面情况,可以初步做出这样的判断:马家窑文化开始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至少发展到晚期,即马厂类型时,对偶家庭已相当稳固,父系氏族社会基本确立。以农业与畜牧
  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为基础,又以灿烂的彩陶艺术为其文化特征,在跨时千年的演进历程中,分布地域日渐扩大,显示了甘肃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金塔境内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均为马厂类型,代表性遗址有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均包含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因素)。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向西发展到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一带。其陶器纹饰较马家窑类型有所简化,数量减少,制作也逐渐粗糙,但种类则较前繁多,有的器物口沿上还钻有便于携带的小系孔,其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在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磨制很精细的石刀、石斧、石镰、石锄、石凿等生产工具和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并有大量的绿松石、贝壳和铜器残片。在缸缸洼遗址内发现窑址4处,均已坍塌。四周遍布夹砂红陶罐和彩陶罐残片,部分陶器形状、花纹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社会组织形态
  随着锄耕农业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定居。形成较大的村落,一般在河流中上游,离河岸较远、地势较高的台地上,水源便利,生产、生活方便,居住安全。住宅形式以半圆或方形半穴居比较盛行,房屋的功能也有初步区分,出现了较为大型的房屋,表明已经有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场所。
  新石器时代金塔境内原始居民的生产力水平已有较大提高,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增多,这使人们有剩余时间从事社会活动,因此有可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农业的初步发展,为原始人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通过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这使原始人类能够在一定区域逐渐定居,形成聚落,开始出现简单的集体生活形式。
  这时的社会组织以原始共产制为所有制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组成氏族公社。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则开始由氏族公社
  向家族公社转变。随着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劳动效率提高,社会剩余产品逐渐增多,部落首领有了更大权力,产品分配不均衡现象开始出现,社会出现等级差别,开始向等级社会迈进,离文明时代越来越近。
  社会经济状况
  新石器时代末期,金塔境内的经济社会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先民们在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水源充足、环境相对稳定的河谷冲积平原上,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用石锄翻土,播种庄稼,用石刀、石镰等收割庄稼,用石斧砍断树木,用石锤切断、打制石器,并经磨制等方法,对石器进行二次加工,制造精细的石器。
  狩猎、采集、捕鱼作为农业的补充,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狩猎的手段,可能主要是用“石球”打击,在集体的配合下,猎取野鹿、野猪、野牛等动物。采集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天采集野菜,秋天采集胡桃树上的胡桃和灌木林中的野果,或挖取可食的植物根茎。用这些采集到的东西补充食物和调剂饮食。
  畜牧业开始萌芽,人们开始饲养家畜补充食物的不足。
  由于定居和群聚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简单的陶器加工。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学会了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还有用鸟兽类骨头制成的骨器和蚌器,骨锥、骨针、骨凿、蚌刀等,制造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学会了烧制陶器和制作装饰品,一些先进的手工技艺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简单的纺织开始出现,如织渔网等。
  人们利用自然洞穴的同时,学会了挖洞建造半穴居的房屋,用来遮风挡雨,抵御严寒,防止野兽袭击。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经历了由半地穴或地穴到地面建筑的过程。
  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精细的磨制工具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在满足需要之外,还略有剩余,私有产品业开始出现,氏族聚落逐渐形成,进入氏族社会。

知识出处

金塔简史

《金塔简史》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事记史的方法,记述了金塔自远古时期以来,特别是西汉置会水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00多年以来金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通过对金塔历代历史沿革的更替、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的记录,去见证金塔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演变进程,揭开金塔多彩而又神秘的历史面纱。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