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的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467
颗粒名称: 蒙元时期的手工业
分类号: TS
页数: 2
页码: 097-0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朝在金塔鼓励手工业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原材料,发展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其中民间手工业包括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和城镇手工作坊。但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元朝分封制、军事化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规模小、工艺简单。
关键词: 金塔县 蒙元时期 手工业

内容

元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对手工业进行管理,鼓励手工业发展。金塔外来移民众多,内地各类手工业技术在此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交流,中亚、南亚和欧洲的许多手工业门类和技术人员经纳怜站道进入中原地区,使金塔的手工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元朝官府手工业规模庞大,需要大量原材料,而获取原材料的方式也有多种。有直接经营自然资源,取山林川泽物产,由政府组织各种工匠采伐加工;取岁贡土特产品加工的;有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一些原材料;也有通过课税向国家编户进行征收;还有取外国贡物为原料;各局就本单位所需的物料直接向匠人进行科征。元朝诸王分地中的手工业也拥有大批工匠,有的贵族还承包冶官矿,因此,金塔境内的一些金属采矿业已颇具规模。
  蒙古族正是由于征服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手工业,尤其在征服西夏、金朝后,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朝统治金塔时期,畜牧业较为发达。蒙元时期,原党项族“衣皮毛”的生活习俗仍然存在。据史料记载,金塔等地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皮毛原料充足,从事毛纺织生产的人员较多,普通民众都用羊、驼毛制作毡、毯和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等各种毛皮制品,当地毛皮加工业较发达。也是当地最主要的手工业行业。
  据记载,西域早已盛产的木棉,在金塔乃至河西地区普遍种植,棉花作为纺织业原料的来源,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衣着习俗,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推广。由此,也使得麻的种植及其纺织业受到冲击。麻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主要作用也由织布转变为造纸这一特殊行业。麻的种植面积减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棉花松软而温暖,适用于御寒,可以作为皮、毛的替代品,这种作用是丝、麻所不具备的。第二,棉布柔软性胜于麻布,结实耐用性胜于绸缎,而且价格较低。第三,种麻每亩仅收二三十斤,其单位面积产量远远赶不上棉花。第四,纺麻线所要花费的时间和工夫比纺棉线要大得多。纺麻线之前,必须先进行“绩麻”的工作,即先将麻的纤维劈细,再用糊状的物料,或用其他接续的方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才可以供纺线之用。棉花的并条工作相对简单,花费气力少,效率较高。
  元朝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手工业的政策和法令,加之匠籍制度的确立以及大批专业工匠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在民匠差雇方面,元政府也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如编制民匠簿籍,设专门的机构管理,实行轮番就役,等等。由此可见,当时河西地区乃至金塔从事手工业的匠户众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当然,这种做法属于扰民取民之举,但客观上却有利于民间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和发展,不致失传。不过在金塔等地,民间手工业多数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一些城镇的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手工作坊,产生了作坊主和雇工。但总体上工艺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太大,如皮毛加工、玉器制作、砖瓦制作、兵器和农具锻造等。
  总体上看,元朝金塔民间手工业生产较为广泛,包括棉织、丝织、矿冶、制瓷、造纸、印刷、制盐等众多行业。但在元朝落后的分封制、军事化社会生产关系下,民间手工业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依附于农牧业发展,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因而门类少、规模小,工艺比较简单。元朝后期,随着官营手工业的衰败和匠役制度的破坏,民匠的负担日益沉重,金塔民间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有关金塔工业发展历程和历史变化,是一部据实载述、综述历史、横展成就、着眼实用的典籍史册。本书融纪实传记为一体,荟文字图片于全卷,全面反映金塔县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原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性。全书上承远古巧工精华,下纳现代商企卓著,纂辑古今文献,荟萃四方举要。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抚金塔之经济,问工业之生产,励振兴之壮志”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专业性史话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