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夏时期的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456
颗粒名称: 五代宋夏时期的手工业
分类号: TS-0
页数: 3
页码: 095-0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五代宋夏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迅速,包括畜产品、农产品、制盐业、金属冶炼、金银加工、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等方面。金塔县的酿酒业也得到了发展,酒的种类很多,有麦酒、粟酒等,由官府专营。同时,金塔县的纺织业也比较发达,主要纺织原料是棉花、麻和羊毛,棉花织成布后由染布匠染色。
关键词: 金塔县 五代时期 手工业

内容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至宋景祐三年(1036年),今金塔县一带由甘州回鹘政权占据。回鹘政权统治下的金塔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纺织、文绣、冶金、攻玉等甚为精巧,这一时期金塔的手工业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五代宋夏时期的畜产品加工 金塔境内有皮匠专门从事酿皮子(熟皮子,即鞣皮子,通过加工使皮子柔韧)和皮具加工,制作皮袄、皮靴、皮帽、皮衣及车辆、马匹挽具等生活及生产用品,畜毛织成褐,羊毛织成毡毯等用品,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
  五代宋夏时期的农产品加工 金塔境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粮食加工,如酿酒、做醋等。金塔酿酒业到西夏时期逐渐兴盛,酒的种类很多,有麦酒、粟酒等,酒的生产和销售也由官府专营。官府专事各种酒的生产,并在境内各地对酒实行专卖。
  五代宋夏时期的制盐业 西夏政府设盐铁使专门负责盐、铁的开采、管理和销售。金塔(今酒泉市肃州区以北)以出产岩盐而著称。西夏统治时期,金塔境内形成了以池盐生产为核心的盐业加工生产体系,池盐生产分天然采掘和人工畦种两种。天然采掘,是在纯粹由风吹日晒等自然条件下形成于野外的盐池卤泽之中,经人工采掘的生产方法。受干旱少雨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金塔池盐是“池中盐常自生”而成。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大,产量不稳定。人工畦种,是将盐水引入人工开挖的盐田中,盐田由人工修筑,整块盐田又成若干小块,为畦。畦中盐水经日晒风吹,水分蒸发后就形成盐。据文献记载,“划田灌水”式的人工畦种法始于先秦时期,至隋唐五代之际在金塔境内被大规模采用,并进入普及阶段,逐渐成为池盐生产的主要手段。
  五代宋夏时期的金属冶炼 西夏统治时期金塔境内盛产矿石,同时西夏时期在铁冶炼中采用木制的“门扇式”竖式风箱,大大提高了冶铁的温度,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鼓风冶铁技术。西夏冶铁的另一个特点是掌握了冷锻硬化工艺。宋淳祐元年(1041年),宋朝陕西安抚判官田况在上书言边事时指出:夏人“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证明西夏掌握了持续高温与冷锻硬化技艺,所以当时金塔境内的冶铁技术相当先进。金塔县境内的冶炼业兴起,在居延一带(今金塔县东部)出现军械制造,采用“冷锻法”技艺打制兵器,盔甲坚韧光滑。还制造火器军械,所造“旋风炮”,可置于驼鞍上发射拳头般大小卵石,很有威力。同时,金塔的锻铁制造有了一定的规模,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农具的需要,剩余部分还用于同周边政权及各民族交换。金塔境内冶炼业生产的生活用品有针、砧、锅、铲、铃、壶、锁、犁、耙、锄、镰、锹等;铜器生产主要有佛像、牙具、饰件等。
  五代宋夏时期的金银加工 西夏时期金塔一带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铸、锻、焊、抛光、切削、钻孔、鎏金等工艺技术,加工的金银产品有生活器具、佛像、装饰品、祭祀用具等。西夏法律中对金银器具加工、金银耗减等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
  五代宋夏时期的玉器加工 金塔所产玉器采用质地优良、花纹美观的黑河流域黑石精雕细琢而成,另外,金塔玉器加工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肃州及周边地区的采玉口。在今祁连山鹰膀沟,保留有一个西夏时期的采玉口。据说,西夏时期的玉工们为采制一块质地优良的老山玉,常常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过“栈道”,翻“断魂梁”和终年积雪的悬崖峭壁,才能找到玉料洞口。
  五代宋夏时期的纺织业 五代西夏时期,金塔境内畜牧业发达,皮毛原料充足,毛织业成了居民比较普遍的家庭副业。主要纺织原料是棉花、麻和羊毛,棉花织成布,由染布匠染色。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有关金塔工业发展历程和历史变化,是一部据实载述、综述历史、横展成就、着眼实用的典籍史册。本书融纪实传记为一体,荟文字图片于全卷,全面反映金塔县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原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性。全书上承远古巧工精华,下纳现代商企卓著,纂辑古今文献,荟萃四方举要。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抚金塔之经济,问工业之生产,励振兴之壮志”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专业性史话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