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置金塔县和鼎新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435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置金塔县和鼎新县
分类号: K294.2
页数: 4
页码: 067-0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金塔县和鼎新县的历史发展、社会状况和区划调整。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两县经历了频繁的兵乱、自然灾害和国民党政府的榨取,导致民众生活困苦。马仲英、马步芳等军阀驻兵酒泉,对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抗战时期,两县人民积极参与抗战,并成立难民救济支会。马步青修筑甘新公路时,对当地人民进行了敲诈勒索。民国时期,金塔县和鼎新县的区划进行调整。金塔县因金塔寺得名,而鼎新县则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得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金塔县 鼎新县

内容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至民国十八年(1912年-1929年),金塔县、鼎新县境内兵乱频繁,滋扰民众。北洋军阀窃取民国政权后,榨取民财,涸泽而渔。官僚机构和军费的增加,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当局对人民的盘剥有甚于前。
  民国三年(1914年)起下令开征田产、房产税、验契税、印花税、屠宰税、烟酒公卖税、农具税、鸦片通过税。同时,数次发行“短期公债”或“有奖公债”,向民众摊派,但本金、利息或奖金均未还付。为解决财政困难,当局还大开烟禁,残害人民,长期准令民间种大烟以征收重税。
  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金塔县、鼎新县大旱成灾,禾苗枯萎无收。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27年-1933年),金塔县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加之残酷的剥削使劳动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许多农民饿死于道旁。金塔县、鼎新县曾设赊饭场两处,每天乞食饥民达四五千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国民政府甘肃省督办刘郁芬给南京国民政府的电报可谓对当时灾情的真实写照:“甘肃各地近年天灾兵祸,田庐漂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也已啖罄。”金塔县、鼎新县的年景与此大同小异,可称百年不遇。
  民国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年(1930年-1941年),马仲英、马步芳军驻兵酒泉。这是马家军队为非作歹、搜刮敛财的12年,也是金塔县、鼎新县人民群众灾难深重的12年。
  民国十九年(1930年),马仲英突袭张掖县城,然后派兵占据了酒泉城,并由所属“黑鹰团”团长马正荣率部驻酒泉。“黑鹰团”官兵纪律松弛,如同土匪,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致使距酒泉最近的金塔县乡村鸡犬不宁,老百姓个个提心吊胆,畏如虎狼。
  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马仲英在新疆军事失利,率残部二次入踞酒泉。国民党中央任命马仲英为新编第三十六师师长,并划酒泉、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6县为其防地。马仲英为扩充实力,以此6县为驻防筹饷区,抓兵、征派捐款。金塔县、鼎新县民众叫苦连天,农商各界疲于供应徭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酒泉各县人民积极参加抗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酒泉各县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支会”,接待安置难民。
  抗日战争时期,甘新公路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运输线,大量国际援华物资由新疆经河西走廊运往内地。为了运输苏联志愿军和援华物资,国民党政府决定修通酒泉至额济纳旗的大道,由马步青负责修筑。当时国民政府拨了筑路经费,但马步青将部分修路款装入私囊,并以修路、养路为名,对金塔县、鼎新县人民大肆敲诈勒索。为修桥涵,任意砍伐树木、拉运木材、损坏农民车辆,累死的牛、骆驼、马不计其数,征用的民工,不仅不发工资,而且三五个月不准替换。金塔县、鼎新县老百姓深受其害。
  民国三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2年-1949年),为国民党中央军驻军时期。金塔县、鼎新县时有驻军扰乱民众。捐税征收有增无减,各种杂捐名目不下百种。加之军需供给数额巨大,币值不稳,社会治安异常混乱,散兵所到之处抢劫、奸淫,无恶不作,金塔县、鼎新县人民苦不堪言。
  1949年9月26日,金塔县和平解放。1949年9月28日,鼎新县和平解放。
  金塔县和鼎新县区划调整 民国时期,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金塔县,东部隶属鼎新县。在金塔县城东南隅有座古塔,以“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的风姿和造型,吸引着无数游人。这座塔叫“金塔”,金塔县即由这座“金塔”得名。
  “金塔”坐落在金塔寺内,是金塔寺的主建筑。金塔寺昔名塔院寺(因金塔寺在金塔镇塔院村境内,当地人习惯称为塔院寺)。“金塔”修筑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金塔”用黏土夯筑,筑塔时用芨芨草绳作筋,辅助黏土砌成,人们称之为“筋塔”。后来“筋塔”不知是毁于兵燹,还是年久失修,没有记载,“筋塔”遂流传为“金塔”。鼎新县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得名。按境内毛目城、双树墩和天仓堡呈三足鼎立之势,取革故鼎新之意,称鼎新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时设置的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设安肃道,统辖酒泉各县。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甘肃设七道,改安肃道为边关道,道尹改为观察使。县以下行政建制仍沿清的“房班”、“隅坊”制度,典史署改为警备队和监狱署,儒学署改为劝学所。同年,改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为金塔县;改高台分县为毛目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毛目县为鼎新县,改边关道为安肃道,改观察使为道尹,潘龄皋任安肃道道尹,驻酒泉。安肃道辖酒泉、高台、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七县。各县下设皂班、屯班、快班“三班”,兵、刑、吏、礼、工、户“六房”。保正、乡约管行政,农官管农田水利,耆老管教化。各县成立警备队,警备队设队长1人,司令由县知事兼任,总司令由道尹兼任。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县属六房,改组合并,设立科、局,农村照旧实行坊隅制。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甘肃设六个行政区,改安肃道为安肃行政区,领酒泉、高台、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7县。改道尹为行政长,改县知事为县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乡约制,推行区、村、闾制。区下为村,村下为闾。同年,改毛目县为鼎新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撤销坊隅,设立区、乡制,乡下设闾,闾下为邻。各设区、乡、闾、邻长一人,分管所辖地区的民事、赋税、差役等事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国民党酒泉县党部执行委员会成立。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底,全县城乡有国民党员369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改安肃区为行政督察区,裁撤乡、闾,编保、甲。十户一甲,十甲一保,保上设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甘肃省正式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任该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和驻地县县长。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酒泉。同年六月一日,酒泉专员公署正式成立,领酒泉、高台、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7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取消联保,实行乡镇保甲制。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有关金塔工业发展历程和历史变化,是一部据实载述、综述历史、横展成就、着眼实用的典籍史册。本书融纪实传记为一体,荟文字图片于全卷,全面反映金塔县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原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性。全书上承远古巧工精华,下纳现代商企卓著,纂辑古今文献,荟萃四方举要。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抚金塔之经济,问工业之生产,励振兴之壮志”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专业性史话著述。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郁芬
相关人物
马仲英
相关人物
马正荣
相关人物
马步青
相关人物
潘龄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鼎新镇
相关地名
玉门市
相关地名
安西镇
相关地名
天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