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置威虏卫和威远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433
颗粒名称: 明代置威虏卫和威远卫
分类号: K294.2
页数: 5
页码: 058-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立了多个卫所,加强了明朝西部边防。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明朝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镇番卫、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等卫所。明宪宗成化元年后,沿长城一线,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墩墩有守兵,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关键词: 明代 威虏卫 威远卫

内容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冯胜为征西将军,进军河西走廊。同年六至七月间,先锋傅友德率军大败瓜州、沙州元军,酒泉纳入明朝统治。洪武九年(1376年),明王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三司”。地方置府、州、县。酒泉、敦煌属边境要地,推行军政合治的卫、所两级管理体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迁至甘州(今张掖)。明王朝为经营西域,从肃州以西至哈密,次第建立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
  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年-1395年),明朝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河西卫、所的设立,加强了明朝西部边防。
  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赤金蒙古叛明,占据肃州城。明廷急调西宁侯宋琥率军平乱,赤金蒙古投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六月,鞑靼阿儿台部6000余骑侵犯肃州,掠牲畜1.4万余头。八月,明军征讨阿儿台部,鞑靼骑兵行动迅速,在明军到来之前远逃,明军无功而返。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吐鲁番阿黑麻诱杀哈密忠顺王罕慎,自立为王,占据哈密,并不断袭扰瓜州、沙州一带,对肃州边防构成巨大威胁。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明政府派人规劝阿黑麻归附朝廷,未能成功。弘治七年(1494年),明政府关闭嘉峪关,固守肃州。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甘肃巡抚都御史许进及总兵刘宁率兵抵达肃州,出师哈密,吐鲁番兵败逃。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以后,吐鲁番阿黑麻的继任者速坛满速儿联合瓦剌部,屡屡侵入瓜州、沙州、玉门等地,烧杀抢掠。次年九月,攻破嘉峪关,侵入肃州,掠夺大量牛羊人众而去。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吐鲁番速坛满速儿又率兵大掠肃州,进兵甘州。“以二万骑入甘州,焚庐舍,剽人畜”(《哈密志》《明经世文编》卷三三一),被都御史甘肃巡抚陈九畴打败,满速儿等逃至嘉峪关外。为防止吐鲁番回鹘与瓦剌入侵内地,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政府二次封闭嘉峪关。自明朝第一次闭嘉峪关至满速儿退至嘉峪关外这一时期,沙州、瓜州军民每年要向吐鲁番回鹘交献妇女,交纳大批牛马,他们受不了这种苛罚,大部分相继迁入肃州。从两次闭关至清朝初期,沙州、瓜州等关西诸卫只有少量民户及营兵驻守、耕植,且经常受到吐鲁番回鹘与瓦剌的掠夺和侵扰。
  明代肃州为九边(明代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九镇,是为九边)极西之地。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明消灭元裔朵儿只伯,约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年-1505年),首次修筑肃州北部与额济纳旗通道上的边墙,即“北长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边大臣翟銮巡边,发现嘉峪关附近原有长城早已“墙壕淤损”,遂与李端澄发起修筑嘉峪关南北两翼的“西长城”。“西长城”南起卯来泉,北至野麻湾,五十四里,又向西北延伸约十五里至石关儿(即汉初所置的玉石障),命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完工。明穆宗隆庆四年至六年(1570年-1572年),廖逢节新修下古城至高台镇夷堡长城一百三十二里,与高台长城连接。明神宗万历元年至二年(1573年-1574年),重修北长城之西段,即新城至两山口长城六十里。万历三年(1575年),又开挖临水暗门至苦水界牌墩的边壕一道,宽2丈,深至见水,长38里,东与高台双井子边壕相接,作为防止北寇的二道防线。从弘治年间起到万历年间约90年时间,肃州境内长城展筑、重筑、补修、新添4次,全长180华里。同时长城内外共筑各路烽燧及守望墩台204座,境内墩设哨兵2名,境外墩设哨兵3至5名,日夜守望不辍。今嘉峪关、酒泉一带尚有当时所筑一大墩五小墩联成一组的“五里墩”遗迹。
  威虏卫和威远卫 明代,今金塔县地境西部隶属威虏卫,东部隶属威远卫。威虏卫、威远卫既是国防前哨,又是中西交通的要冲。
  明初,甘肃地方归陕西管辖。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年-1395年),明朝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陕西行都司”驻甘州,管理河西卫、所。肃州北境,以孤红山、狼心山为实际控制线,孤红山北面的“北大路”,仍按元朝惯例,作为西北边境各民族东西往来的通道(遗迹存)。北部,以天仓头墩(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为首墩,从北向南,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墩墩有守兵,直至肃州城。沿平面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从西向东,关卡哨所,步步为营。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后,吐鲁番部族攻占哈密,进犯酒泉。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吐鲁番将领牙木兰开始归化内附。巡抚唐泽在威虏城、天仓墩、毛目城、白城子(在金塔寺堡东北)等地散处其众。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参将刘勋修葺威虏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兵备副使王仪等修复王子庄,并筑白烟墩堡、察黑包堡、东八里墩堡(今谢家墩)、西八里墩堡(又叫镇朔墩),共建城堡7座,墩台12座。同年,巡抚杨博在威虏、金塔寺、白烟墩、东八里堡、西八里堡等十多处地方安置吐鲁番帐房700余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王子庄安插吐鲁番头目哥里哥什和察黑包子之子满个虎力等。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金塔寺堡设守备一员兼管地方。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今金塔县境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堡有:金塔寺、威虏城、哥里哥什、察黑包子、东八里、西八里、白烟墩、毛目城等。其中,金塔寺和毛目城是山西、包头等地的贸易中心。
  威远卫治所威远城(今金塔县境东部),唐代修筑。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复筑,内有关帝庙。元代驻军守御。
  据《肃镇志》记载:“威远城在卫东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宋、元因之。明初立为(卫)所,后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俱逃西域。今有旗杆山,即当时招抚叛民,立旗七杆。军民竟入回夷远地,今尚有三杆峙立焉。”据考证,当今河西新湖内外及航天城为中心的老树窝一带,就是威远卫,缠腰子山就是旗杆山,威远城就在山的南坡脚下。缠腰子山北面是一片平坦川地,约20公里处是炮台山、龙峰山、虎脊山、青山头西山和东山,并有横贯东西的北大路(辙迹尚存),此乃元朝时西北(含今新疆)诸部族往来京城大都(今北京市)的大道,也是明初进犯者或来降者必经的要道。山上岗哨眺望远方,视野开阔,利于警戒防守,立旗七杆,目标明显,便于来降者辨认。山左山右,又有黑河通道两侧绵延一二百里的毛目东山和金塔北山隔河相望。这一切完全符合守护城必需的地理态势。据《新唐志》记载:“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威远卫,治威远城(今金塔县航天镇天仓办事处,唐代修筑),下辖威远、天仓、平朔(今金塔县航天镇)、毛目(今金塔县鼎新镇)四所。其境域东至毛目东山,西至金塔北山和夹墩湾,南至镇夷,北至青山头。当时主要防御对象是鞑靼人。天仓营盘村的芮公营就是当年游击将军芮钊“专司攻守”的驻军营地。
  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年-1395年),先后在河西设凉州卫、甘州五卫(前、后、左、右、中)、肃州卫、威虏卫、威远卫、安西卫、沙州卫、柳沟卫、靖逆卫和赤金所等。威远卫指挥使司驻威远城,主力部队扎营狼心山和青山头,主要防守大红山、炮台山至青山头一线,屯垦战守,兼理地方。据《重修肃州新志·烽堠》载:“夜摸墩在天仓、永宁西南,离城三百四十里,接天仓墩烽火。明初自为一所,属威远卫,后废为墩。”夜摸墩就是天仓沙门子村西北2里处山顶上的唐王墩,也叫沙门子墩,位于天仓头墩和永宁墩西南10里处,南距酒泉城340里。
  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威远城之汉人“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西域”,裁撤威远卫,并入镇夷千户所。经文物工作者考证,明初,千户所重点防线是天仓北山,治理范围乃今天仓辖区。“平朔城,镇夷城北二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门外有教军场。相传以为毛目、平朔,元时守御,明初为二所,属威远卫。”平朔城就是双城,位于航天镇双城村。
  威虏卫治所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治威虏城(今金塔县古城乡政府西南,遗址存),辖王子庄全境(现金塔县城)。
  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按肃州自汉武开疆,文武不分,其酒泉郡太守、长史、都尉,无非掌兵之官……明制卫、所,置都指挥、千户,以司地方;设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以司攻守……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管理钤束,分番教阅,置屯遣戍……”又据清代《重修肃州新志》和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本卫(威虏卫)军戎获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民众潜逃,城堡空虚,遂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裁威虏卫,并入肃州为中右、中中二所。
  威虏卫故址位于金塔县古城乡政府西南200米处。城平面呈方形,边长4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0.16米~0.18米,墙残高4.5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城墙遗址犹存。
  金塔移民与山西大槐树 “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金塔县居民中很早就流传着关于自己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故事。
  据民国年间的《洪洞县志》和《增广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元朝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凭借山河之险,幸免战乱,社会比较安定。大量难民流向山西,那里已是人满为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明朝从山西向陇东、河西移民。据考证:明代的巩昌府、平凉府、甘州五卫、靖虏卫、镇蕃卫即今天水、甘谷、会宁、陇西、镇原、张掖、民乐、靖远、景泰、酒泉、民勤等地,都曾是洪洞移民的迁入地。当时,凡是出移山西各府州县的老百姓,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发给川资、路引(路费和移民证),然后再迁徙各地。民国年间的《洪洞县志》和《增广洪洞县大槐树志》中记载: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广济寺,寺旁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树冠如巨伞。明王朝在广济寺设局驻员,负责登记迁散移民事宜。当时迁移,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当地百姓举家迁移时,扶老携幼,哭声震天,其状不忍目睹。当移民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曾经养育他们的热土时,在最后一瞥中寻找家乡最有纪念意义的标识物时,就只有一棵大槐树了。
  当时以大槐树为象征的晋南地区属三晋古地,传统文化氛围浓厚。酒泉、金塔成为移民的重要集居地之一,移民为金塔古文化发展添入了活力。比如元宵节的放烟火、扎花灯、舞龙灯以及端午节的包粽子、悬艾枝,腊八节的腊八粥等节日礼俗也与三晋古地大体一致。
  现在,往昔的山西广济寺早已灰飞烟灭。洪洞县人民政府在原先的广济寺旧址上建立了“大槐树公园”,园内高高地竖一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有关金塔工业发展历程和历史变化,是一部据实载述、综述历史、横展成就、着眼实用的典籍史册。本书融纪实传记为一体,荟文字图片于全卷,全面反映金塔县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原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性。全书上承远古巧工精华,下纳现代商企卓著,纂辑古今文献,荟萃四方举要。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抚金塔之经济,问工业之生产,励振兴之壮志”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专业性史话著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冯胜
相关人物
傅友德
相关人物
刘宁
相关人物
陈九畴
相关人物
翟銮
相关人物
李端澄
相关人物
廖逢节
相关人物
洪武
相关人物
唐泽
相关人物
刘勋
相关人物
杨博
相关人物
赵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
肃州区
相关地名
哈密市
相关地名
河西区
相关地名
民勤县
相关地名
西宁市
相关地名
吐鲁番市
相关地名
沙州镇
相关地名
玉门市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嘉峪关市
相关地名
关西镇
相关地名
辽东街道
相关地名
大同市
相关地名
蓟州区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长城乡
相关地名
新城区
相关地名
威远县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东八里乡
相关地名
包头市
相关地名
黑河市
相关地名
二里镇
相关地名
山河镇
相关地名
陇东镇
相关地名
天水市
相关地名
甘谷县
相关地名
会宁县
相关地名
陇西县
相关地名
镇原县
相关地名
靖远县
相关地名
景泰县
相关地名
民勤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