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县建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417
颗粒名称: 居延县建制沿革
分类号: K294.2
页数: 5
页码: 024-0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根据考古资料,居延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两汉时期,居延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先后设置了酒泉郡、敦煌郡和张掖郡等行政区域。
关键词: 汉代 居延县 建制沿革

内容

据考古资料表明:居延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一个分支。居延地区先秦时称为“弱水流沙”,秦汉以后始称“居延”。据考证,“居延”为匈奴语,意为“天池”或“幽隐”之意。《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为疏通九郡大川,曾“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即为今日黑河——额济纳河,“流沙”则指居延泽。从远古时期开始,居延就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自古为羌戎之地,“西羌”、“西戎”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先民。先民们在这块沃土上繁衍、劳作、生息,为灿烂的中华民族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为自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两汉四百余年,是居延地区空前发展的时期。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占据河西后,居延归属匈奴右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居延地区归属汉朝政权管辖。根据周振鹤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最新考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浑邪王故居觻得城(据说是今甘州区黑水国北城)始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出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发戍甲卒18万,在“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两都尉,以卫酒泉”,保障中原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遣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当时的居延都尉府就坐落在居延泽西岸的绿洲上,其下属的烽燧障塞分别由甲渠(破城子)、卅井(博罗松治)和殄北(宗间阿玛)三个侯官管辖。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析张掖郡分置武威郡。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改置为张掖郡居延属国。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设置骊靬县。同时,酒泉郡治由觻得县移治禄福县(东汉改名福禄县),张掖郡治由张掖县移治觻得县。调整后的张掖郡辖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十县。东汉仍设张掖郡,辖县除居延、显美外,其他八县从旧。王莽篡汉后,张掖郡改称设屏郡,同时改所领县名,故“居延”改“居城”。窦融入驻河西后,又将“居城”恢复为“居延”。汉安帝时期(107年—125年),居延属国升格为郡一级行政机构,张掖郡境内分设张掖、居延二属国,不再由张掖郡辖属。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张掖分置西郡,辖日勒、删丹二县。又在居延设西海郡,将骊靬、番和划归武威郡。
  三国时期,张掖郡辖觻得、昭武、屋兰三县;西郡辖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氐池易名)五县;西海郡辖居延县。撤销二属国。西晋至前凉,张掖郡辖永平(觻得)、临泽(昭武)、屋兰三县;西郡、西海二郡辖县仍旧。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以后,居延先后被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割据。前凉张骏十二年(335年)分置建康郡,辖表氏(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乐涫(今甘肃省酒泉下河清)二县;张祚(354年—355年)时置汉阳县(今甘肃省民乐永固城);张玄靓(355年—363年)时以汉阳县地设祁连郡,辖汉阳、祁连二县;张天锡(363年—376年)置临松郡(治今民乐南古城),辖安平、和平二县(一说只辖临松县)。前秦时,今张掖境内设六郡:张掖、西郡、西海、建康、祁连、临松。后凉时,辖域除上述六郡外,在临泽置临池郡、屋兰置西安郡,共八郡,皆隶凉州。北凉前期,段业建都建康,沮渠蒙逊建都张掖期间,均兼凉州牧。
  永安十年(410年)置金山郡(今甘肃省民乐)。此期凉州辖十一郡:张掖、西海、西郡、建康、祁连、金山、临松、临池、西安、酒泉、凉宁。北凉后期,北凉建都张掖期间,张掖为凉州,武威为秦州。迁都武威后,凉州移治姑臧,张掖改置秦州,辖张掖、临池、西安、西郡、临松、祁连、金山、西海八郡(建康、酒泉、凉宁划归新置的沙州)。北魏前期,凉州移治张掖,遂称西凉州;张掖郡移治番和(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郡县改设军镇,西凉州辖武威、敦煌、袍罕、鄯善四镇,张掖军隶武威镇。北魏后期,改镇为州;张掖继续保留西凉州建制,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五郡。西魏至北周,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辖建康郡(领表氏一县)、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三县)、张掖郡,临松、西郡并入张掖郡(领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六县)。
  隋代前期,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并县撤郡,由州辖县。甘州撤金山、兰池、万岁、仙堤,并入山丹县;撤销安弥、表氏,并入福禄县;改永平县为酒泉县,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县。隋大业初改州为郡,改甘州为张掖郡,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张掖为甘州;析甘州之福禄县与瓜州之玉门县另置肃州。甘州辖张掖、删丹二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甘州为张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甘州。唐代曾设安北都护府和“宁寇军”,统领居延地区军政事务。“安史之乱”期间,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居延地区先后被吐蕃、回鹘、契丹所占据。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河西被吐蕃占领后,置武威、敦煌两个军镇,甘州隶属武威军镇。五代,甘州为回鹘所居。
  北宋至南宋,西夏占据甘州后,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南宋时改镇夷郡、番和郡为州,镇夷郡直辖镇夷、番和州及西凉府;撤宣化府置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及删丹县。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居延地区被西夏占据,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西夏在这里设置了黑山威福军司和黑水燕军司(今金塔县境东部)等机构。
  元代,甘州前后设过两个省级都会。1205年始,成吉思汗四次出兵,途经居延地区以击河西。1226年,元军破黑山威福军司和黑水镇燕军司(今金塔县境东部),居延地区归附元军。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同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甘肃行中书省,辖七路二直隶州,即甘州、永昌、肃州、沙州、亦集乃、宁夏府、兀剌海路和山丹、西宁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居延地区的军事务,属甘肃行中书省所辖。由于元代疆域空前扩大,居延地区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和漠北的交通枢纽,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各类佛教寺庙、古塔以及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随处可见。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将军冯胜率军取甘州,在张掖置甘肃卫,并攻克亦集乃路。居延地区成为甘州卫(辖今金塔县境东部)和肃州卫(辖今金塔县境西部)的边外地。汉时在居延地区修筑的军政设施及其屯垦设施也逐渐被废弃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从庄浪(今永登)移陕西行都司于张掖,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及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古浪、高台、碾伯四个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明政府在张掖设甘肃镇,辖属四道:分巡西宁道(驻甘州卫城)、分守西宁道(驻凉州卫)、肃州兵备道(驻肃州卫)、西宁兵备道(驻西宁卫)。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改分巡西宁道为甘山道。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撤销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撤销甘州卫置张掖县,山丹卫改为山丹县,撤销高台、镇夷二户所(今金塔县境东部),设置高台县。雍正七年(1729年),高台县划归肃州。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改甘山道为甘肃道,移治肃州。以张掖县丞分驻东乐,置东乐分县。乾隆十五年(1750年),甘州府分张掖置抚彝厅(甘州分府)。至此,甘州府下辖二县(张掖、山丹)、一分县(东乐)、一厅(抚彝)。
  民国二年(1913年),存道废府,州、厅、分县俱称县;撤销甘州府;抚彝厅、东乐分县改称抚彝、东乐县。张掖、山丹、东乐、抚彝四县归河西道(治武威)管辖;高台县属边关道(治酒泉)。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张掖等四县由省直辖,高台县仍属安肃行政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抚彝县改为临泽县;东乐县改为民乐县,并移治洪水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区,河西设第六、第七两个行政区,张掖、山丹、民乐、临泽县属六区(治武威),高台县属七区(治酒泉)。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工业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有关金塔工业发展历程和历史变化,是一部据实载述、综述历史、横展成就、着眼实用的典籍史册。本书融纪实传记为一体,荟文字图片于全卷,全面反映金塔县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原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性。全书上承远古巧工精华,下纳现代商企卓著,纂辑古今文献,荟萃四方举要。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抚金塔之经济,问工业之生产,励振兴之壮志”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专业性史话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居延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