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部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长城》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3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部塞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98
页码: 169-266
摘要: 本篇文章属于对北部塞墙遗迹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沿北山南麓边缘分布的13段塞墙和3座关堡的位置、长度和特征。文章涉及到墙体材料和构筑方式,以及地势、地貌和水险的情况。同时提到了墙体的风蚀坍塌问题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 金塔县 汉长城 北部塞

内容

北部塞东起北河湾水库西北侧的花庄墩,西至玉门花海交界处。
  塞墙、壕堑遗迹
  北部塞塞墙遗迹沿北山南麓边缘分布,个别地段塞墙分布在山岭之上,总体呈东西走向。北部塞分布地形较为复杂,既有墙体,又有壕堑,且交叉分布,个别地段则以河流和湖泊为天然屏障。共计59段,长约13千米,其中土墙26段,壕堑13段,水险20段。
  最东端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1千米处的北河湾水库西北侧起,到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5千米处的西窑一带长约20千米的范围内,塞墙遗迹较为明显,除在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5千米处的明水湾有长近5000米的一段可能是以河为险,未发现塞墙遗迹,其余地段均有塞墙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花庄墩西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1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南侧约3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81.5米。东、南两面为北河湾水库环绕,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黑河营盘堡河险相连,西南与黑河明水湾河险相接。花庄墩(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790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东低西高的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10.5米~12.5米,顶宽1.4米,高0.6米~1米。(照129)
  红砂墩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7.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北侧约14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7.28千米处,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821.6米。东、南两面为红砂墩水库环绕,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平原,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黑河明水湾河险相连,西南与红砂小墩长城相接。花庄墩(烽火台)西距墙体起点4.83千米,红砂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24米,明代红砂墩(烽火台)北距墙体50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东低西高的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4.6米~12米,高0.25米~1.40米。(照130)
  红砂小墩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7.28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0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87.1米。东、南两面为河滩地,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红砂墩长城相连,西南与沙墩子长城相接。明代红砂墩(烽火台)西距墙体起点350米。红砂小墩(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00米。红砂小墩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224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有红柳枝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筋层与筋层之间相隔0.07米~0.2米。底宽5.3米~11.5米,顶宽0.5米,高0.2米~1.75米。(照131)
  沙墩子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11.0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3.2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53.5米。东、南面为河滩地,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红砂小墩长城相连,西南与平顶山长城相接。红砂小墩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10米,红砂小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54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有红柳枝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筋层与筋层之间相隔0.07米~0.2米。底宽10米~14.5米,高0.3米~2.3米。(照132)
  平顶山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两13.2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4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856.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沙墩子长城相连,西南与石门坎长城相接。平顶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40米,石门坎堡西北距墙体止点50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9米~12米,高0.55米~1.9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3)
  石门坎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1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1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6.8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940.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平顶山长城相连,西南与西窑北长城相接。石门坎堡北距墙体70米,明代细腰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548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8米~14米,高0.3米~2.0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4)
  西窑北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9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10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928.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石门坎长城相连,西南与尖山子东长城相接。西窑南长城起点东北距墙体98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6米~2米,高0.1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5)
  西窑南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5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5.81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722.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起点北侧68米、止点北侧175米处为西窑北长城。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12米,高0.07米~0.8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6)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的尖山子和墩墩山一带,塞墙和壕堑均有发现,发现塞墙3段,壕堑1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尖山子东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5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072.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西窑北长城相连,西南与尖山子壕堑相接。尖山子东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72米,尖山子堡西北距墙体103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14米,高0.5米~2.7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7)
  尖山子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95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338米。东北接尖山子东长城,西南接尖山子长城。尖山子堡西北距壕堑起点132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米~4米,上宽10.5米~11.8米,深0.5米~0.8米,壕垄底宽6.4米~9.7米,顶部呈脊状,高0.3米~0.8米。因山洪冲刷、风沙侵蚀,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和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现成较多豁口,壕沟多被填平。(照138)
  尖山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前半段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半段折而向西北延伸,长1157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尖山子壕堑相连,西北与墩墩山长城相接,尖山子堡西北距墙体起点375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2米,顶宽0.3米,高0.3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9)
  墩墩山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7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38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先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后折而向西延伸,后半段又折而向西南延伸,长3034米。东、西两面为戈壁滩,南、北两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尖山子长城相连,西与北河湾壕堑相接。墩墩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80米,尖泉子烽火台西北距墙体68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5米~13.5米,高0.8米~2.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0)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4千米处的北河湾一带,洪积扇软戈壁和砾石丘陵之上发现了塞墙和壕堑遗迹6段,其中塞墙3段,壕堑3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北河湾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500米。东接墩墩山长城,西接北河湾长城。北河湾烽火台北距壕堑止点20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3.6米~4米,上宽5米~12米,深0.5米,壕垄底宽4.4米~7.7米,顶部呈脊状,高0.4米~0.7米。因山洪冲刷、风沙侵蚀,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和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形成豁口2处,壕沟多被填平。(照141)
  北河湾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38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5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前段墙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折而向西北延伸,末端折而向西南延伸,长2187米。东、西两面为戈壁滩,南、北两面为灌丛沙丘及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北河湾壕堑相连,西与北河湾长城2段相接。北河湾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23米,台子井烽火台西距墙体止点274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8米~12米,顶宽0.4米,高0.6米~1.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2)
  独山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25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4.9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36米。东、南、西三面为冲积滩地,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
  该墙体东北与北河湾长城2段相连,西南与腰墩子东壕堑相接。起点西南134米处为独山子烽火台。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0.35米~10.5米,高0.35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墙体中间有现代坟茔1处。(照143)
  腰墩子东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1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610米。东北接独山子长城,西南接腰墩子长城。北河湾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23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1米,上宽1米~3米,深0.2米~0.3米,壕垄底宽5.4米~9.4米,顶部呈脊状,高0.7米~1.3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北垄中段被人为挖掘破坏,形成一直径5米,深0.8米的坑,南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44)
  腰墩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4.9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3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299米。周围为冲积平原,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腰墩子东壕堑相连,西与腰墩子壕堑相接。腰墩子东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355米,腰墩子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40米,腰墩子南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55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13米,高0.3米~1.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5)
  腰墩子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0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29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前段为东西走向,后折而向西南,长1600米。东北接腰墩子长城,西南接石梯子长城。腰墩子烽火台东北距壕堑起点46米,腰墩子南烽火台西北距壕堑629米,石梯子堡东北距壕堑止点43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米~4米,上宽3米~8米,深0.1米~0.3米,壕垄底宽2.2米~8.7米,顶部呈脊状,高0.1米~1.4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46)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的石梯子湖和古城乡下东沟村北的孟家岗一带,由于当时这一带河(北大河)湖(石梯子湖)交错,地形复杂,2010年金塔县调查人员在调查中,有两段分别长约11千米和600米的未被发现的塞墙遗迹,我们认为可能当时分别以石梯子湖和北大河为天然屏障,未构筑防御设施。其余地段均发现有塞墙和壕堑,共4段,其中塞墙3段,壕堑1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石梯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3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40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664.5米。东、西两面为冲积平原和丘陵间杂地带,周围有冲积滩地和灌丛沙丘,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腰墩子壕堑相连,西南与石梯子湖险相接,石梯子堡西北距墙体13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1.6米,顶宽0.3米,高0.6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7)
  孟家岗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400米处分布,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3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42米。周围地貌为冲积滩地、戈壁、丘陵间杂,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梯子湖险相连,西北与北大河孟家岗河险相接,石梯子西2号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105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9米,高1米~1.4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8)
  孟家岗西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28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500米处分布,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24千米处,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前半段墙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半段墙体由东向西延伸,长793.6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北大河孟家岗河险相连,西南与孟家岗西壕堑相接,石梯子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6米,高1.4米~2.2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9)
  孟家岗西壕堑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38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5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94米。东接孟家岗西长城,西接瓦窑长城。石梯子西烽火台西南距壕堑起点76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4米,上宽8.5米,深0.4米。壕垄底宽5米~8.6米,顶部呈脊状,高0.8米~1.5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分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千米处的瓦窑一带,发现了2段交叉分布的塞墙遗迹。分别是:
  瓦窑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2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穿过砾石便道后,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总体呈东南——西北走向,前半段由东向西延伸,后半段由东南向西北延伸,长3286米。周围为冲积平原、河滩地和丘陵地带,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段墙体东南与孟家岗西壕堑相连,西北与长头山长城相接。第四自然段与瓦窑支线长城相交,第六自然段与长头山长城相交。瓦窑烽火台西北距墙体370米,石莹山烽火台东南距墙体510米。第四自然段与瓦窑支线长城相交,第六自然段与长头山长城相交。该段墙体构筑方式分为两种,平地处的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山上墙体为沙石土夹块石垒筑。底宽9米~11米,高0.75米~2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0)
  瓦窑支线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7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9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775.5米。周围为冲积平原、河滩地和丘陵间杂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起点处与瓦窑长城相交,石莹山烽火台东距墙体起点160米,瓦窑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325米。该墙体起点处与瓦窑长城相交,在瓦窑长城南侧呈西北——东南向延伸,与瓦窑长城形成45°的夹角。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9.5米~10米,高0.8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的长头山一带,发现了长约3200米,呈断续分布的塞墙遗迹2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长头山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9.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前段墙体由南向北延伸,后段墙体折而向西北延伸,长2367.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瓦窑长城相连,西北与北海子长城相接。长头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144米,长头山北烽火台北距墙体止点14.5米。该段墙体为红柳夹砂石土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0米,高0.4米~1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1)
  长头山南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8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6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846.4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北距瓦窑长城止点250米。石莹山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400米,长头山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25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3.5米~8米,高0.4米~0.7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2)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65千米处的北海子一带,长约9100米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由于这一带紧邻北海子湖,湖泊水量的自然增减可能对墙体造成了严重损毁。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6千米处的石营堡一带的北山南麓发现了2段塞墙遗迹,在这2段塞墙遗迹之间有长约1100米的消失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石营堡东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9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5千米处,总体呈东西走向,先由东向西延伸,后折而向西北延伸,又折而向西南延伸,末端又折而向西北延伸,长580.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北海子长城相连,西与石营堡长城相接。北海子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4千米,石营堡东南距墙体止点723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7米~7.4米,高0.7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
  石营堡西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距砾石便道北侧约22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72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前段墙体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后段墙体折而向西南延伸,长1736.5米。周围地貌为冲积平原,南面为北海子湖,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营堡长城相连,西北与黄水沟长城相接。石营堡西南距墙体起点341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3米~8米,高0.3米~1.17米不等。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3)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千米处的黄水沟一带,发现了2段塞墙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黄水沟长城1段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7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距砾石便道北侧约15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总体呈东南——西北走向,自起点起墙体先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后折而向西南延伸,后又折而向西北延伸,末端又折而向西南延伸,长2943.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营堡西长城相连,西北与黄水沟长城2段相接。黄水沟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25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10米,高0.35米~1.4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4)
  黄水沟长城2段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地带,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86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1683.7米。周围地貌为冲积平原和河滩地,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黄水沟长城1段相连,西与常家岗长城相接。黄水沟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5米,常家岗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130.8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7.6米,高0.35米~0.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5)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6千米处的常家岗一带,发现了1段塞墙和1段壕堑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常家岗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86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地带,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7.87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822米。周围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黄水沟长城2段相接,西与常家岗壕堑相连。常家岗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130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芦草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3米~14米,高0.6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6)
  常家岗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7.8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8.9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1274.5米。东接常家岗长城,西接常家岗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1.4米~2.7米,上宽2.7米~6.1米,深0.3米~0.8米。壕垄底宽3.6米~9.1米,顶部呈脊状,高0.2米~0.9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该段壕堑以西长约3千米的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这一带周围地貌为洪积滩地,因山洪冲刷已消失。(照157)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1.5千米处的北沙窝一带,向西到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6千米处的沙枣园子自然保护区西侧长约35千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壕堑遗迹,共8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北沙窝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1.28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21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937.5米。东南接常家岗壕堑2段,西北接床窝子壕堑1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1.8米,上宽2.7米~4.1米,深0.4米~0.8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7.9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1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床窝子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21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6.49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297米。东南接北沙窝壕堑,西北接床窝子壕堑2段。床窝子井北烽火台东南距壕堑止点906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7米~3.1米,上宽3.5~9.6米,深0.15~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11米,顶部呈丘状,高0.3米~1.6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58)
  木头井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1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45千米处的床窝子敌台,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07.5米。东南接床窝子壕堑2段,西北接木头井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3.4米~5.2米,上宽7.2米,深0.5米~0.68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9米,顶部呈丘状,高0.1米~0.6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盆地坑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4.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7.6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011米。东南接木头井壕堑3段,西北接盆地坑壕堑2段。盆地坑西烽火台东距壕堑54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5米~5.5米,上宽2.5米~5.5米,深0.2米~0.5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4.1米~10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59)
  廿里小墩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9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0.38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369米。东南接盆地坑壕堑2段,西北接廿里小墩壕堑2段。廿里小墩(烽火台)东距壕堑96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2米~4.2米,上宽4.4米~7.5米,深0.3米~0.4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8.1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实存963米,消失406米。(照160)
  银盘大墩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5.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8.87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180.5米。东南接廿里小墩壕堑3段,西北接沙枣园子壕堑。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4米~5.8米,上宽5.8米~8.5米,深0.25米~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6米~10.3米,顶部呈丘状,高0.5米~0.7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沙枣园子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8.8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1.9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086米。东南接银盘大墩壕堑,西北接沙枣园子西壕堑1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7米~6.5米,上宽6.5米~8.5米,深0.3米~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6米~10米,顶部呈丘状,高0.3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61)
  沙枣园子西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1.9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2.3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22米。东南接沙枣园子壕堑,西北接沙枣园子西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2米~4.2米,上宽4.4米~7.5米,深0.3米~0.4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8.1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在该段壕堑以西,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6千米处的沙枣园子天然植被封育保护区内的沙丘之中长约5200米的区域内,没有发现一点塞墙和烽火台的痕迹,可能这一带的塞墙早已被沙丘掩埋了。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1千米处的芦草井一带的沙漠腹地之中,发现了2段以红柳、梭梭木为筋叠筑的长城墙体,遗迹清晰可见。由东向西分别是:
  芦草井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0.5千米处,穿行于沙漠腹地中,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566.5米。周围为沙漠、戈壁环绕,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沙枣园子西长城相连,西南与芦草井长城2段相接。芦草井长城1段窑址群西南距墙体32.5米。该段墙体为沙土夹红柳、梭梭木分层叠筑。土质以沙土为主,质地粗疏,顶部红柳和梭梭木绝大多数已腐朽,厚约0.8米。底宽5.5米~9米,顶宽1米~3.1米,高0.5米~2.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照162)
  芦草井西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3.8千米处,穿行于沙漠腹地中,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6.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006米。周围地貌为流动沙丘和灌丛沙丘,西面有极少的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芦草井长城2段相连,西南与玉门市花海子长城1段相接。该段墙体为沙土夹红柳、梭梭木分层叠筑。土质以沙土为主,质地粗疏,顶部红柳和梭梭木绝大多数已腐朽,厚约0.8米。底宽3米~12.2米,顶宽1.1米~3米,高1米~2.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照163、照164)
  关堡
  北部塞内共有关堡6座。
  石门坎堡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7.63千米处的丘陵之上。北距石门坎长城50米,东距平顶山烽火台1.2千米。(照165)
  石门坎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5米,南北37米,面积1128.5平方米。墙体为砂砾石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9米~10米,顶宽1米~2.7米,高2.8米~4米,红柳根茎层厚0.09米~0.1米,层间距0.4米。东墙正中开门,宽3.5米,进深4米,高2.8米。
  堡的东北角筑一角楼,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米,南北宽9米,面积90平方米。东南角与堡东墙相接,西北角与堡北墙相连,顶宽2.6米,高4米。
  堡内有南北向砂砾石墙一道,北部与角墩相连,底宽5米,顶宽2.3米,高0.54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砂砾石堆积成的墙体坍塌呈斜坡状。堡北墙东北角有盗坑一处,东北角角楼南墙底部有盗坑一处,顶部有盗坑一处。
  该堡东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壶底部残片、灰陶残片。
  该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南面为灌丛沙丘,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和北山山脉。
  尖山子堡 位于大庄子乡政府东北13.9千米处一座山包上。北距尖山子长城220米,东北距尖山子东烽火台1.5千米。(照166)
  尖山子堡由三座堡院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平面呈西小东大的不规则菱形。尖山子烽火台位于堡中心最高处,三座堡院以烽火台为中心分布于东南侧、西侧和北侧。墙体用块石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个别墙体土坯砌筑,底宽4米~6米,顶宽3.5米,高1米~2米,土坯长0.38米,宽0.25米,厚0.18米。北侧围墙中部开门,宽3.5米,进深5米。
  东南侧堡院平面呈葫芦状,随山势而建。东墙长50米,南墙长45米,西墙长50米,墙体坍塌呈三棱状,底宽4米,高1米。
  西侧堡院平面呈椭圆形,围墙与烽火台西南侧、西北侧相连,随山势而建,东墙长56米,南墙长53米,西墙长63米,北墙长62米,底宽6米,顶宽3.5米,高1.8米。在堡院西南角有一道向外延伸长7.5米的墙体,底宽6米,顶宽3.5米,高1.8米。
  北侧堡院平面近似三角形,围墙与烽火台东北侧相连,个别墙体土坯砌筑,随山势而建,东墙长97米,西墙长105米墙体坍塌呈三棱状,底宽6米,高2米。在堡院的正西方有一道向外延伸呈三棱状的墙体,长10米,底宽6米,高2米。
  烽火台为砂石土堆积而成,剖面呈梯形。东西底宽8米,顶宽5米,南北底宽13.2米,顶宽8.4米,高3.7米。西侧有登台步道,宽1米,长3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沙石堆积成的墙体被破坏。堡的四面墙体均风化酥碱,向两侧坍塌成斜坡状,北墙东北角内侧有盗坑两处。
  该堡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瓮腹部残片、木器残件、衣服残件和麻编织品。(照031、照032、照033)
  堡坐落在一处高低不同的六座2米~10米高的山包之上,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南面为灌丛沙丘,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及北山山脉。
  石梯子堡 位于东坝乡黑树窝村东北3.8千米处的黑石山顶上。东距石梯子长城起点425米,距腰墩子南烽火台1.76千米。(照167)
  石梯子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4米,南北29米,面积696平方米。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东、南、西三墙为内外夹墙,内墙底宽2米~2.5米,高0.8米~2米;外墙底宽2米~4米,高1.4米~2米,顶宽1米~2.6米,夹墙内、外间距1.5米,红柳根茎层厚0.02米,层间距0.1米。南墙正中开门,宽4.5米,高1.4米。
  堡的东北角筑一角楼,平面呈矩形。底部边长东西10米,南北7米;顶部边长东西8.9米,南北5.8米,高1.9米。顶部有两堆直径0.8米,高0.2米的石块堆。
  堡整体保存较差,受雨水风沙侵蚀,大部分红柳、砂砾石叠筑的墙体被破坏。堡的四面墙体均不同程度风化酥碱,并向墙体两侧坍塌成斜坡,角楼东壁上部有盗坑一处。
  该堡南侧灰堆中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
  该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东、西、北面均为北山山脉,南面为灌丛沙丘。
  孟家岗西堡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4千米处的一处土红色砾石山丘上。北距孟家岗长城50米,东北距石梯子西烽火台1.2千米。(照168)
  孟家岗西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2米。南北25米,面积800平方米。东墙长22.5米,南墙长30.5米,西墙长25米,北墙长32米,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5米~6米,顶宽2米,高0.7米~1.2米,红柳根茎层厚0.01米~0.03米。东墙正中开门,宽3.3米。
  堡东北角筑一角楼,墙体用砾石、黄土、红柳分层叠筑,底宽11米,上宽3米~4.4米,高4米,筋层厚0.02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蚀,大部分砂砾石叠筑的墙体被风化剥蚀坍塌。堡的四面墙体均风化酥碱,向墙体两侧坍塌形成斜坡。
  该堡西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四面为灌丛沙丘环绕,北面远处为冲积滩地和北山山脉。
  石营堡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东北5.45千米处的一座黑石山包上。西南距石营堡西长城300米,东南距石营堡东长城700米,东距北海子烽火台2.37千米。(照169)
  石营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1米,南北24.1米,面积747.1平方米。东墙长24.1米,南墙长31米,西墙长21.2米,北墙长28.7米。墙体为片石、夯土、土坯夹植物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1.95米~3.4米,顶宽1.5米~2.1米,高1.5米~8.9米,夯层0.08米~0.1米。土坯长0.3米,宽0.2米,厚0.09米,植物根茎层厚0.05米~0.08米,块石层厚0.07米~0.09米。南墙正中开门,宽4.9米。
  东侧100米外山顶有直径4米,高0.3米的灰堆一处,有大量炭烧结块堆积。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蚀,部分墙体坍塌呈豁口状,在墙基部形成斜坡堆积。东墙中部形成一长6米,深0.8米的豁口。南墙基部有长4米,高2.2米,深0.8米的凹坑。东南墙角顶部有长4米,深0.8米的豁口一处。西南墙基部残留高1米,宽0.8米的夯筑基础。西墙中部顶部有长1.5米,深0.9米的豁口一处。北墙中部有长8.3米,深1米的豁口一处。东北角有长2.4,深0.9米的豁口一处。
  该堡东侧散布大量灰陶残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为北山山脉和山前冲积平原,南面为北海子湖。
  银盘大墩堡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2.22千米处的残丘地上。东南距盆坑西烽火台8.7千米,北距银盘大墩壕堑起点346米。(照170)
  银盘大墩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5米,南北21.1米,面积643.55平方米。西南角有一房屋遗址,东北角有一角楼,堡内可见8间房屋址墙基痕迹。堡墙黄土夯筑和土坯砌筑,东墙前期土坯砌筑,后期加筑夯土墙,长21.1米,底宽3.7米,顶宽2米,高7.6米。南墙土坯垒砌,长30.5米,底宽1.2米,顶宽0.5米,高3.7米~7.6米。西墙黄土夯筑,长21.1米,底宽2.1米,顶宽1.1米,高6米~7.6米,墙中部有红柳、芦草根茎平铺为筋,筋层厚0.01米。北墙黄土夯筑,长30.5米,底宽5.9米,顶宽1.9米,高6.9米,夯层厚0.12米,土坯长0.33米,宽0.18米,厚0.12米。南墙东侧开门,宽5米,高4米。
  堡东北角筑一角楼,底部东西3.9米,南北4.5米,顶部东西1.9米,南北2.8米,高3.2米。
  堡西南角有一房屋遗址,南北5.9米,东西4.9米,墙高1.7米。2011年7月13日新发现7间房屋址墙基痕迹,房屋呈前后两排分布,进深2.9米,墙基宽0.18米~0.4米。前排房屋址1号宽3.8米,2号宽1.78米;后排房屋由东向西,1号屋址宽2.93米,2号屋址宽1.3米,3号屋址宽1.4米,4号屋址宽2.2米,5号屋址宽2.5米。
  堡东北角18米处有积薪两处,呈土丘状,外层有0.15米厚黄土堆积,内为红柳积薪。东西向排列,1号积薪堆宽1.4米,长2.6米,高1.4米;2号积薪堆宽1米,长1.8米,高1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因受风雨侵蚀,堡的四面墙体均有部分风化酥碱破坏,在墙基部坍塌成斜坡。东墙有25个栣木圆洞,东北角有宽1.6米,深2.4米的豁口一处,底部有夯筑角墩一座。南墙西南角有豁口两处,宽0.4米~0.6米,深0.6米~1米。北墙西北角有豁口一处,宽3.8米,深1.8米,门内1米处有宽1.8米,长3米,深2.3米的盗洞一处。
  该堡内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四面为灌丛沙丘环绕,北面远处为冲积滩地及北山山脉。
  单体建筑
  北部塞内共发现烽火台33座,依长城线由东向西分布。
  花庄墩(敌台)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10.6千米处的北河湾水库中心一红色小山包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外部土坯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土坯长0.35米,宽0.2米,厚0.1米,夯层厚0.07米~0.1米。东壁顶宽4.8米,底宽5.1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8.4米;西壁顶宽5.2米,底宽6.6米;北壁顶宽6.5米,底宽7.7米。高3.6米。(照171)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口沿残片、腹部残片及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可见红色山岩裸露。西壁、北壁坍塌呈马鞍形。外包土坯坍塌严重,只残留北壁一小部分,底部北侧残存一围墙。
  红砂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8.13千米处的一高于地面10米的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砾石块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东壁顶宽1米,底宽6.2米;南壁顶宽1米,底宽6米,西壁坍塌;北壁顶宽1米,底宽6米,高0.7米~0.9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口沿残片、灰陶壶底部残片、碳烧结块及簇头半枚。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东壁底部有红柳筋暴露,南壁顶部有直径1米,高0.3米的小石堆,底部可见块石基础,西壁仅留残底,北壁底部西北角暴露有栣木,东北角暴露有红柳筋。
  红砂小墩(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0.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29米,宽0.16米,厚0.08米。底东西8米,南北11米,高0.9米。(照17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及灰陶甑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风化脱落较严重,东北角有盗洞一处。南壁西南角有两个直径2.3米,深0.63米的盗洞。西壁坡底山沟有灰堆暴露,有一直径3.4米,深0.7米的盗洞,中心暴露有一段土坯砌筑的墙体。北壁西侧有一个直径2.5米,深0.5米的盗洞。
  红砂小墩西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15千米处的丘陵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砂砾石夹红柳根茎夯筑,夯层不清。直径8.4米,高1.5米。(照17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及弦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西壁、北壁底部暴露有平铺的红柳枝。
  沙墩子(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8千米处的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厚0.09米~0.14米,土坯长0.33米,宽0.16米,厚0.09米。东壁顶宽2.2米,底宽7.3米;南壁顶宽3米,底宽8米;西壁顶宽5米,底宽4.8米;北壁顶宽3.4米,底宽6.7米。高2.5米。(照17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及红柳筋。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南壁顶部中心和西侧底部各有盗洞一处,西壁底部北侧有宽1.2米,高1.3米,深0.8米的盗洞一处,内有墙体暴露,中心填满木炭块及土坯残块。
  平顶山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3.3千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剖面不规则梯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不清,土坯长0.33米~0.4米,宽0.16米~0.19米,厚0.09米。东壁顶宽2.8米,底宽5.3米;南壁顶宽4.8米,底宽7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4米;北壁顶宽5.2米,底宽7米,高1.36米~2.1米。(照17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东北侧底部有大量的青稞、谷子,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铁器残片、木箅子及若干青稞、谷子。(照029、照030)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土坯平铺3层的台体已酥碱成丘形,底部有土坯堆成斜坡状,西壁中心有土坯及芨芨草等杂物砌筑的一段墙体。
  尖山子东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14.6千米黑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垒砌,夯层厚0.08米,土坯长0.3米,宽0.17米,厚0.1米。东壁顶宽1米,底宽10米;南壁顶宽3.7米,底宽4.7米;西壁顶宽2.1米,底宽3.1米;北壁顶宽4米,底宽5米。高0.4米~0.8米。(照17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腹部残片和灰陶瓮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已坍塌呈不规则土堆状,东南角暴露出一小块土坯台体。南壁东南角、西南角暴露有土坯台体,土坯4层平铺,上铺芦草为筋,外抹厚0.06米的草泥。台基外1米处有3块直径0.14米~0.22米,高0.24米的圆柱形土坯,土坯中心有1~2根草绳。西壁内有土坯暴露。北壁西北角残存一小块夯筑台体,西侧坍塌呈斜坡,中间被盗挖形成一直径2.2米,高0.4米的土堆。
  墩墩山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5千米处的一独立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梯形。下部土坯砌筑,顶部块石垒筑,土坯长0.3米,宽0.17米,厚0.1米。东壁顶宽5米,底宽10米;南壁顶宽4米,底宽8.4米;西壁顶宽6米,底宽11米;北壁顶宽6米,底宽10米。高1.75米。(照17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台体顶部有直径1米,高0.7米和直径0.8米,高0.3米的块石堆两处。东壁西南角有直径1.7米,深0.9米的盗洞一处。南壁台体底部至山下有宽6米,厚0.6米的灰堆,内有秸秆、灰陶片、骨头等物。西壁有土坯墙暴露,顶部西北角有宽1.5米,高3米,深1.4米的盗洞;底部西北角有宽2米,高1.5米,深0.5米的盗洞,洞内暴露有土坯砌筑的墙体。(照034、照035)
  尖泉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1千米处的丘陵地带中一小黑砾石山顶上,共2座,分为1号、2号,东西排列。平面均呈葫芦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1号为黄土夯筑,2号为砾石堆筑。1号东壁顶宽5米,底宽7米;南壁顶宽5米,底宽10米;西壁顶宽5米,底宽10米,北壁顶宽5米,底宽10米,高0.5米~1.2米;2号东壁顶宽2.3米,底宽4米;南壁顶宽4.8米,底宽6.4米;西壁顶宽1.6米,底宽4.3米;北壁顶宽5米,底宽7米,高0.7米~1.25米。(照17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壶底部残片、刻划纹灰陶瓮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照044)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1、2号南壁均暴露有红柳筋。1号西壁坍塌成斜坡,与2号烽火台紧接,2号西壁由石块垒筑而成,已坍塌。2号北壁由碎石堆筑,底部有一处长5米,宽3米,深1.5米的盗洞。
  北河湾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8.8千米处的一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散落有砾石、夯土块和土坯残块,构筑方式不明,夯层和土坯尺寸不清。东壁底宽1.5米,南壁底宽1.2米,西壁底宽1.1米,北壁底宽1.2米。高0.7米。(照17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底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和绳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整体呈低矮的土丘状。台体东侧6米处有东西3米,南北5米,深0.3米的灰坑一处,内有木、秸秆、碎骨等。
  台子井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9千米一圆丘形山顶上,平面呈勺状,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夹红柳根茎夯筑,夯层厚0.08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0.07米,间距0.15米。东壁顶宽3米,底宽6.5米;南壁顶宽7.5米,底宽10.7米;西壁顶宽3.8米,底宽6米;北壁顶宽6米,底宽10.6米。高0.9米~1.95米。(照18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绳纹、素面灰陶残片和铁器残片、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中心有直径3米,进深1.2米的盗洞一处,内暴露有红柳根茎。东壁有一条块石堆筑的斜坡道,北壁坍塌成丘状,东侧有一斜坡道。台体底部有一长5米,宽3米,深0.55米的盗洞。
  独山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2千米处10米高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散落有夯土块、石块和红柳枝,构筑方式不明,夯层不清。东壁底宽5米,南壁底宽5.1米,西壁底宽4.2米,北壁底宽4.3米,高0.3米。(照18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和红柳筋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台顶有碎石堆4处,直径0.8米~0.5米,高0.8米~0.15米。地表留有小石块、黄土和许多红柳枝。南壁顶部中心有长0.9米,高0.9米,深0.8米盗洞一处,西壁西北角有直径0.6米,深0.15米的盗洞一处。
  腰墩子东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2.1千米处的一高1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底东西6.7米,南北6米,高0.4米~1.5米。(照18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壶、罐残片和绳纹灰陶罐残片及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东壁东南角有一直径0.8米,进深0.7米的盗洞,内有厚0.15米的芦草平铺为筋,南壁底部可见红柳平铺为筋,北壁有雨水冲沟。
  腰墩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3.7千米处的砾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东壁底宽4.2米,顶宽3.4米;南壁底宽3.8米,顶宽2.6米;西壁顶宽3.3米,底宽3.9米;北壁顶宽1.9米,底宽3米。高5米。(照18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和弦纹灰陶罐腹部、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酥碱,有3处宽0.3米~0.4米,高0.3米~0.9米,深1.7米~2.2米的小坑。南壁有脚窝痕迹,顶部有一处宽1.2米的豁口和贯通裂缝,底部东南角有宽1.4米,高1.1米,深2.1米的凹坑。西壁顶部有酥碱,底部西南角有凹陷。北壁中部以下有一高0.85米,宽0.5米的裂缝直至底部,底部高1.77米处有4个直径0.2米~0.22米的栣木对穿圆孔,部底有一直径2米,高0.3米的黄土斜坡。
  腰墩子南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南4.6千米处的黑砾石独立山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半圆形。散见有黄土、砾石,原构筑方式不明,夯层不清。直径17.5米,高1米~2.45米。(照18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南壁底部有块石垒筑的长1.4米,宽1.4米,高0.4米的小石坞一处。台体顶部残留有航标架底部木桩3根。
  石梯子西1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东北6.7千米处的北山山脉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灰白石块、黑石块、黄土夹红柳根茎垒筑。东壁顶宽1.2米,底宽7.5米;南壁顶宽1.4米,底宽8米;西壁顶宽2米,底宽7.3米;北壁顶宽1米,底宽8米。高3米。(照18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灰陶罐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顶部有一处长1.9米,高1.1米,深1.1米的盗洞。东壁有踩踏痕迹和采矿点,底部暴露有红柳;南壁顶部有盗坑一处,矿点7处,西壁有矿点3处,北壁与山脉相连,形成一残绝壁,暴露有红柳根茎。
  石梯子西2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3千米处的北山山脉一土红色山头上,平面呈勺形,剖面呈半圆形。土红色石块、砂砾石夹红柳枝、芦草分层垒筑。东壁顶宽5米,底宽15米;南壁顶宽3.5米,底宽15米;西壁顶宽6米,底宽15米;北壁顶宽5.3米,底宽15米。高0.7米。(照18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腹部残片和弦纹灰陶残片、红柳筋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南壁顶部有平铺草筋和踩踏痕迹。西壁西侧有长15米,顶宽0.7米,底宽1.4米,高1.4米呈斜坡状的步道直通台顶。北壁山脚下块石坍塌,红柳筋杂呈其间,顶部有一处长1.1米,宽0.6米,深0.9米的盗洞。
  石梯子西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15.8千米处的一砾石山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6米~0.1米。东壁底宽4.2米,南壁底宽6米,西、北壁底宽6米,高0.7米。(照18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红陶罐口沿残片和衣服残片。(照043)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四壁已无踪迹,南侧残存一夯土块。
  瓦窑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1千米处的北山北侧70米处一砾石山背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外部黄土、砾石夹红柳、芦草根茎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厚0.08米~0.1米,土坯长0.3米,宽0.2米,厚0.1米。东壁顶宽2.3米,底宽4米;南壁顶宽2.7米,底宽5.6米;西壁顶宽2.5米,底宽6.5米;北壁顶宽2.2米,底宽6米。高1.6米。(照188、照18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口沿残片和绳纹灰陶残片、渔网坠、箭镞残件、五株残片、铁器残片等。(照041)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东壁暴露有土坯和红柳、芦草根茎,南壁山坡下有灰堆。
  石莹山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7千米处的一独立的黑砾石山包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三角形。砾石、黄土夹红柳根茎夯筑,红柳根茎层厚0.07米~0.1米,间距0.11米~0.15米。东壁顶宽1.7米,南壁顶宽2.3米,西壁顶宽1.7米,北壁顶宽2.3米,底部直径12米,高3.2米。(照19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素面灰陶残片、粗砂灰陶罐耳部残片和灰陶瓮口沿残片。(照048)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东壁顶部东南角缺失,暴露有红柳枝,南壁上部暴露有红柳枝。
  长头山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5千米处的黑砾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石土、石块夹红柳、芦苇根茎垒筑。底宽13米,高2.3米。(照19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和木器残件。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台顶有一长5.6米,宽4.3米,深1.47米的不规则矩形盗洞。东壁坍塌成丘状,基部有盗洞2处。南壁暴露有芦草、红柳筋。台体底部有6处采矿点。
  长头山北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9.4千米处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底东西20米,南北18米,高1.6米。(照19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台体顶部西角有砾石堆,东、南平地有灰层暴露。南壁底部中心连接一长30米,宽8米,高0.4米的砾石砂梁。
  长头山北1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11.31千米处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底东西18.5米,南北18.3米,高1.45米。(照19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顶部有3堆直径约0.5米,高约0.1米的黑色块石堆和碳烧结块,东南20米处有灰层。
  北海子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东南13.7千米处的一高5米的灰质岩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石块夹红柳根茎垒筑。东壁顶宽4.5米,底宽7.3米;南壁顶宽3.4米,底宽6.1米;西壁顶宽3.9米,底宽5.7米;北壁为原山体,顶宽4.6米,底宽无法测量,高1.3米。(照19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粗砂灰陶罐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顶部有块石散布,南壁暴露有芦草平铺为筋。
  黄水沟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千米处的一冲积平原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台体直径20米,高1.7米。(照19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和刻划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南壁有一处长5.1米,宽4.6米,深0.3米的盗洞。底部有2处现代坟圈,与台体分别相距1.3米,西侧有一独立的坟堆。
  常家岗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7千米处的一片风蚀台地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丘形。砾石堆筑。底部直径24米,高0.8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底部残片和刻划纹灰陶罐残片、绳纹灰陶罐残片以及铁器残片、碳烧结块、箭镞残件等。(照046)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底部灌丛沙丘环绕。
  生地湾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5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23米,宽0.19米,厚0.1米~0.12米。东壁顶宽2.3米,底宽5.7米;南壁顶宽0.5米,底宽5.4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5.4米;北壁顶宽0.5米,底宽3米,高2.2米。(照19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和少量其他遗物,采集有素面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铁器残片、碳烧结块和虎落尖桩。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东北角有宽1.5米,进深0.8米的台体塌陷,土坯暴露。南壁有一处直径0.5米,深0.3米的凹陷。西壁顶部呈锯凿状。北壁东北角有土坯暴露,西北角底部有一处直径0.9米,深0.2米的凹陷。
  床窝子敌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2千米处,四周灌丛沙丘环绕,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3米。东壁顶宽0.5米,底宽3.47米;南壁顶宽1.5米,底宽2米;西壁顶宽2.5米,底宽3.3米;北壁顶宽0.5米,底宽1.6米。高4米。(照197)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和底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和铁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坍塌成不规则的上小下大形,顶部有鸟窝,南壁剥蚀成葫芦形,西壁坍塌脱落,底部形成三角形斜坡,北壁坍塌成不规则形。
  盆坑西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6千米处的一片台地中,平面呈不规则炬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夹芦草根茎砌筑,土坯长0.3米~0.4米,宽0.12米,厚0.11米~0.13米,芦草根茎层厚0.3米。东壁顶宽3.3米,底宽8.8米;南壁顶宽1.7米,底宽3.3米;西壁顶宽2.7米,底宽8.8米;北壁顶宽1.6米,底宽3.2米。高1.7米。(照19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壶口沿残片和灰陶盆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靠近墙体有用土坯垒筑的羊圈,东西9.3米,南北5.5米,高1米。西南角有盗洞一处。西壁暴露有芦草筋,底部有灌丛沙丘。
  廿里小墩(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9.6千米的砾石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7米,宽0.18米,厚0.1米。东壁顶宽1.5米,底宽4.7米;南壁顶宽3.3米,底宽4.1米;西壁顶宽2.3米,底宽4.7米;北壁顶宽3.3米,底宽4米。高4.2米。台体顶部有女墙,高0.8米,宽0.6米。(照19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坍塌成不规则形,底部北侧塌陷形成底宽3.7米,顶宽1米的斜坡,南侧有土坯暴露。南壁顶部酥碱坍塌,有宽1.1米的豁口一处,西侧从中部向内凹陷,有土坯暴露。西壁酥碱坍塌,北侧中部凸出尖角,暴露有芦草筋,底部有斜坡状土堆。北壁底部坍塌,中部残留三角形,两边黄土坍塌成斜坡,下部暴露有土坯和芦草筋。
  床窝子井北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7.4千米砾石丘陵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丘形。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3米,宽0.18米,厚0.12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间距0.1米。顶部呈“一”字型,东西1.5米,底东西5.8米,南北5米,高0.8米。(照20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和炭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酥碱坍塌成丘状,底部有红柳筋和栣木直立露头,南壁、西壁酥碱坍塌成丘状,北壁酥碱坍塌,暴露有红柳筋。
  木头井敌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2.3千米处的一开阔的洪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东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西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高2米。(照201)
  敌台周围散落有许多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壶口沿残片等。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北壁顶部暴露有红柳枝和栣木。台体底部东南生长有红柳一丛。
  相关遗存
  北部塞内调查登录汉长城沿线相关遗存1处,为窑址群。
  芦草井长城1段窑址群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0.7千米处的沙漠中,西北距芦草井长城1段32.5米。(照202)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5座,平面均呈圆形。1号、2号窑址自南向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直径2.2米,高0.2米;2号窑址在1号窑址南8.5米处,东西1.3米,南北2米,高0.2米,烧结块厚0.1米。3号、4号、5号窑址自南向北呈“一”字型排列。3号窑址在2号窑址西北185米处,直径2.1米,高0.1米,烧结块厚0.08米;4号窑址在3号窑址南2米处,直径1.5米,高0.1米,烧结块厚0.08米;5号窑址在4号窑址南6米处,直径1.9米,高0.15米,烧结块厚0.1米。窑址群内散落有大量黑色、土红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航天镇
相关地名
营盘村
相关地名
大庄子乡
相关地名
双新村
相关地名
下东沟村
相关地名
西坝乡
相关地名
西移村
相关地名
东坝乡
相关地名
黑树窝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花庄墩西长城
相关专题
红砂墩长城
相关专题
红砂小墩长城
相关专题
沙墩子长城
相关专题
平顶山长城
相关专题
石门坎长城
相关专题
西窑北长城
相关专题
西窑南长城
相关专题
尖山子东长城
相关专题
尖山子壕堑
相关专题
尖山子长城
相关专题
墩墩山长城
相关专题
北河湾壕堑
相关专题
北河湾长城
相关专题
独山子长城
相关专题
腰墩子东壕堑
相关专题
腰墩子长城
相关专题
腰墩子壕堑
相关专题
石梯子长城
相关专题
孟家岗长城
相关专题
孟家岗西长城
相关专题
孟家岗西壕堑
相关专题
瓦窑长城
相关专题
瓦窑支线长城
相关专题
长头山长城
相关专题
长头山南长城
相关专题
石营堡东长城
相关专题
石营堡西长城
相关专题
黄水沟长城1段
相关专题
黄水沟长城2段
相关专题
常家岗长城
相关专题
常家岗壕堑
相关专题
北沙窝壕堑
相关专题
床窝子壕堑
相关专题
木头井壕堑
相关专题
盆地坑壕堑
相关专题
廿里小墩壕堑
相关专题
银盘大墩壕堑
相关专题
沙枣园子壕堑
相关专题
沙枣园子西壕堑
相关专题
芦草井长城
相关专题
芦草井西长城
相关专题
石门坎堡
相关专题
尖山子堡
相关专题
石梯子堡
相关专题
孟家岗西堡
相关专题
石营堡
相关专题
银盘大墩堡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花庄墩(敌台)
相关作品
红砂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平顶山烽火台
相关作品
尖山子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墩墩山烽火台
相关作品
尖泉子烽火台
相关作品
北河湾烽火台
相关作品
台子井烽火台
相关作品
独山子烽火台
相关作品
腰墩子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腰墩子南烽火台
相关作品
石梯子西烽火台
相关作品
瓦窑烽火台
相关作品
石莹山烽火台
相关作品
长头山烽火台
相关作品
长头山北烽火台
相关作品
北海子烽火台
相关作品
黄水沟烽火台
相关作品
常家岗烽火台
相关作品
生地湾烽火台
相关作品
床窝子敌台
相关作品
盆坑西烽火台
相关作品
木头井敌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