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部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长城》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3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东部塞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60
页码: 75-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部塞是居延塞的一部分。东部塞这种叫法与历史无关,只是我们在调查时为了区别金塔境内黑河两岸的两条汉长城线而以东、西来分别命名。东部塞就是沿黑河东岸延伸的长城线,总体走向为由南向北。
关键词: 金塔县 汉长城 东部塞

内容

东部塞是居延塞的一部分。东部塞这种叫法与历史无关,只是我们在调查时为了区别金塔境内黑河两岸的两条汉长城线而以东、西来分别命名。东部塞就是沿黑河东岸延伸的长城线,总体走向为由南向北。
  塞墙、壕堑遗迹
  东部塞的塞墙有土墙、水险和壕堑三大类。土墙均为堆筑,材质主要有黄(沙)土和草甸土,并夹有碎石或砾石,大多为两种土质混筑而成,部分墙体中夹有红柳根茎、杨树枝等。水险则是利用河流和湖泊作为天然屏障。壕堑的建筑方法比较简单,全是中间挖壕,两侧堆垄。长城沿线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残片、铁器残片和炭烧结块。
  东部塞其最南端起于与高台交界处的黑河河道东岸的兔儿墩烽火台,南与张掖镇夷峡山险相接,最北端止于肩水金关。发现土墙16段、水险5段、壕堑1段。土墙由南向北分别是:
  辽草湾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南17.13千米处,基本呈直线状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跨过一条砾石便道,止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6.77千米处,呈南北走向,全长361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和戈壁、沙丘,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南与黑河兔儿堡河险相连,北与黑河小墩河险相接。墙体西侧200米和380米处分别有辽草湾烽火台和辽草湾1号烽火台,大截沙烽火台东南距墙体100米。因黑河在此处有一个大湾,当地人叫辽草湾。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9.8米~17.3米,高0.6米~2.1米。(照049)
  大茨湾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南10.1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地带,依砾石便道西侧,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上,止于鼎新镇双树村南9.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197.5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和戈壁、沙丘,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黑河小墩河险相连,东北与黑河大茨湾河险相接。明代小墩(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3.18千米。明代营营堡东北距墙体止点374.5米。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7.4米~11.5米,高0.5米~0.7米。
  芨芨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东北6.3千米处,依砾石便道西侧,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上,止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北6.79千米处,呈南北走向,长488米。东、北两面为软戈壁,远处有流动沙丘,南面为古河岸,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侧农田中农作物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渠、路、林纵横。该墙体南与黑河双树村河险相连,北与芨芨北长城相接。高腰墩南烽火台西南距止点1.18千米。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5米~6.2米,高0.3米~0.6米。
  高腰墩长城 起自鼎新镇芨芨村西南2.7千米处的高腰墩(敌台),前段墙体在软戈壁上由西向东延伸,在距起点526米处折而向东北延伸,止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1.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155.3米。该墙体西南与芨芨北长城相连,东北与屯庄湾长城相接。东、南两面为软戈壁,远处为黑河河道,西南为高腰墩水库。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北面农田中农作物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7米~12.5米,顶宽0.4米,高0.6米~1.4米。(照050)
  骡马湖长城 起自鼎新镇芨芨村东北3.9千米处的黑河东岸,在软戈壁上穿行,跨过砾石便道和水渠后,在软戈壁上沿酒(泉)——航(天城)公路的西北侧呈西南——东北走向延伸,后折而向北延伸,止于鼎新镇芨芨村东北8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4.5千米。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南面为软戈壁,西、北面为黑河河道,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屯庄湾长城相连,东北与沙枣墩长城相接。裴家庄南敌台西南距墙体起点520米。因该处当地人称为骡马湖,我们根据塞墙的分布,分别命名为骡马湖长城1段和骡马湖长城2段。骡马湖长城1段长约2900米,墙体为砂砾石夹红柳分层叠筑,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4.2米~16米,高0.55米~0.8米。部分墙体顶部0.3米下有红柳平铺为筋,筋层厚0.2米。该段墙体紧邻公路,中间因挖掘水渠和便道已破坏消失。骡马湖长城2段长约1600米,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4.2米~16米,高0.9米~1.8米。此段塞墙因靠公路较近,加之附近有居民点和农田,由于生产生活活动频繁,部分塞墙已遭挖掘破坏而消失,有的塞墙中间被开辟为便道。(照051)
  天号东长城 起自鼎新镇上元村南3.86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约800米处的碱湖滩地草丛中蜿蜒穿梭,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鼎新镇上元村东南2.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910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西侧50米外有水渠。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沙枣墩长城相连,东北与头分长城相接。天号烽火台东北距墙体273米。墙体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5.7米~13米,顶宽0.5米,高0.3米~0.7米。该段墙体大部分穿梭在草丛之间,保存较差。中间有800多米长的两段因修建铁路被挖掘破坏而消失,个别段落因流沙掩埋也已消失。该塞墙以北近1千米的范围内已开辟为农田,塞墙无存。
  东明长城 起自鼎新镇东明村东2.82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和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东南侧1千米,在碱湖滩地上穿行,止于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0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47米。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西面为农田,田野茏葱,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西南与头分长城相连,东北与焦家湖长城相接,东明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44千米,友好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1.23千米。该段墙体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形成6个自然段。原构筑方式和结构特点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10.5米~13.5米,高0.7米~1.1米。该段墙体部分因开辟农田,形成地埂和水渠,还有的墙段被洪水冲刷只残留痕迹。调查时中间有一便道横穿而过。(照052)
  焦家湖长城 起自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07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2千米,在盐碱滩地上穿行,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鼎新镇友好村东4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589.8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面为农田,田野茏葱。该墙体西南与东明长城相连,东北与焦家湖北长城相接。友好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23千米。该段墙体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形成8个自然段。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10.2米~12.4米,顶宽0.3米,高0.65米~1.1米。该段塞墙中间有3处因修建水渠被挖掘,形成豁口。中间有一条便道横穿而过。塞墙末端有一条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军用铁路通过。塞墙以北长约2900米的范围内塞墙遗迹消失不见。该处西面为焦家湖水库,北面有农田。塞墙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活动造成的。(照053)
  永联长城 起自鼎新镇友好村西南6.3千米处,沿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西北侧约300米,在碱湖滩地上穿行,止于航天镇永联村东北4.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996.3米。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西面为军民水库和农田,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西南与焦家湖北长城相连,东北与东胜长城相接。永联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213米,黄号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796米。该段墙体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9.6米~12.5米,高0.3米~1米。塞墙上面长满了骆驼刺。该段塞墙一小段被推挖成便道,有两小段因修建水渠,被拦腰切断而消失。中间离塞墙东北10米处有一觇标。该塞墙以北长约3400米的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该处东、南、北三面均有农田,因大规模开辟农田致使塞墙消失。(照054)
  东光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14千米处,沿黑河东岸的软戈壁地带穿行,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航天镇东岔村南3.12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353.5米。周围为软戈壁,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东胜长城相连,东北与东岔东长城相接。东光敌台东北距墙体起点180米,东岔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502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9.7米~13米,高0.7米~1.1米。该段塞墙有两段因洪水冲刷和车辆辗压已消失,形成便道,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从塞墙上穿过,塞墙西南处有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酒(泉)——航(天城)公路。(照055)
  东光西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南3.14千米处的东光敌台,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200米,在东光长城西北侧的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19米。东、西、北三面为软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南侧农田葱茏,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起点东侧176米处为东胜长城止点,止点东南1.65千米处为东光长城止点。该墙体为砂砾石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11.5米~14米,顶宽0.5米,高0.6米~0.8米。该段塞墙有400多米因洪水冲刷和修建公路已消失,有3处约340米因车辆辗压和推挖破坏,地面只残留痕迹。
  东岔东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12千米处,沿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东南侧14米~253米,在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5.19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3238米。周围为软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东光长城相连,东北与茨岗东长城相接。东岔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502米,茨岗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1.2千米。该墙体为砂砾石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9.3米~12米,高0.6米~1.2米。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墙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塞墙已消失。(照056)
  该塞墙东北一直到地湾城东面的地湾东敌台长约21千米的范围内无发现塞墙遗迹。据金塔县博物馆刘玉林同志回忆,1986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吴礽骧同志带队对肩水金关以南地湾东梁一线长城进行调查时,该段塞墙遗迹尚存,呈土垄状。造成该段墙体损毁的主要因素是修建铁路和公路时的破坏。
  地湾东梁壕堑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2.5千米处的毛城东敌台,沿东风航天城铁路和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约1000米处,在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地湾东梁敌台,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341米。西南接毛城南长城,东北接地湾东梁北长城。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4.2米,上宽7.3米,深0.2米。壕垄底宽2.5米~2.8米,顶部呈丘状,高0.1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金关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5千米处的地湾城南敌台,跨过酒(泉)——航(天城)公路和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在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7.1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71米。两侧为软戈壁,西面为黑河河道,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地湾城遗址东北距墙体259米。肩水金关遗址东南距墙体39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底宽8.3米~9.9米,高0.3米~1米。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墙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该段塞墙分为8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起点西南259米处为地湾城遗址,第六自然段起点西北39米处为肩水金关遗址。塞墙止于肩水金关西北的黑河东岸。(照057)
  水险分别是黑河兔儿堡河险、黑河小墩河险、黑河大茨湾河险、黑河大茨湾北河险、黑河双树村河险,均是以黑河自然水域为屏障,未发现人工构筑防御设施。
  关堡
  东部塞共发现关堡5座,其中关1座,堡4座。
  肩水金关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27.15千米处黑河东岸的砾石戈壁滩上,东南距地湾城遗址550米。1930年和1973年曾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据出土汉简而定名。
  遗址现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及一烽火台残迹,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20米,南北60米,面积7200平方米。墙体用黄土夯筑,底宽1.2米,高0.25米~1.1米,夯层0.05米~0.08米。(照058、照059)
  关门仅存两座东西相对的长方形建筑遗迹,中间为门道,宽5米。遗迹两侧向北2.5米处各留有“木柱”一根,残存地面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5米,南北6.5米。西遗址内有土墼台阶,现仅存三级;东侧遗址内无台阶,但多一隔墙。遗址与“木柱”之间以土墼砌筑的墙体相连,长2.5米。
  坞院平面呈不规则形,四面墙体仅存地面痕迹,尺寸不详。坞院内有房屋和马厩遗迹,形制和面积不清。坞院西南角有方形围墙(墩院),东墙长12.5米,南墙长13.1米,西墙长9米,北墙长4.2米,高0.25米~0.7米,墙宽0.7米~0.8米。北墙与烽火台东壁相接,西墙与烽火台南壁相接。北墙开门,院内有曲折夹道,两侧分布有住室、灶屋、仓库、院落等遗迹。
  坞院内西侧中部有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米,高3.1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
  关址保存一般,由于风雨侵蚀,1973年发掘后的遗迹多有损坏。遗址20千米内无人口居住。
  2008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主要是对遗址表面进行了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顶面冲沟加固和设置防护围栏。
  1930年,中国和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占居延汉简总数之半。发掘其他实物1311件,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棨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遗址南侧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片、炭烧结块、铁器残片、木器残件、木筋。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为黑河河道。
  兔儿堡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19千米处的黑河东岸。东南距兔儿墩(烽火台)300米,西北距辽草湾长城1.83千米。(照060)
  兔儿堡由堡、角楼、墩院、方台体四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5.4米,南北42米,面积1066.8平方米。堡位于南侧,堡东北角有角楼,角楼东侧、南侧有墩院,墩院北墙与角楼东壁相接,西墙与角楼南壁相接。堡西北9米处筑一砾石台体。墙体为砂砾石、红柳枝分层叠筑,底宽3.8米,顶宽1.3米。
  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4米,南北30米,面积492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2.4米。
  堡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沙石堆积成的墙体损毁严重,坍塌呈斜坡状,仅存痕迹。东墙仅存高0.7米~0.8米的残底。西墙南侧13.3米堡墙消失,其他已坍塌成高1.3米的残墙。南墙、北墙相对保存较好,但也有部分坍塌。
  角楼坐落在堡东北角鹅卵石堆成的台基上,平面呈矩形,东西9米,南北7.7米,面积69.3平方米。高1.4米。
  墩院位于角楼东南角,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7.6米,南墙长8.1米,西墙长3.9米,墙底宽2.7米,顶宽1.2米,高0.7米。东墙开门,宽2.4米。
  台体位于堡西北9米处,沙砾石堆筑,底部以卵石为基,平面呈矩形,东西7.5米,南北6.4米,高1.1米。东北角12米处有一直径5.3米,高1.1米的石堆,石堆西侧底部有南侧长9.1米,北侧长4.5米,底宽0.3米,顶宽0.15米,高0.25米的砾石墙基一道。
  角楼、墩院、台体保存一般,损毁严重,仅存残迹,形制基本可辨。
  该堡方圆14千米范围内无人居住。
  遗址西侧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瓮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等。
  城址周围地势起伏较大,东高西低,东、北部为沙丘,西、南侧紧邻黑河河道。
  双城子堡 位于航天镇双城村西北1.19千米处黑河东岸530米处的农田中。东南距东岔东长城起点5.9千米,东南距东岔东烽火台6.2千米。(照061)
  双城子堡仅存一墙,长157米,黄土夯筑,底宽1.2米~4.7米,高0.7米~1.4米,夯层厚0.06米~0.08米。
  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双城子堡保存状况一般,障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450米,墙底宽6米,高1.5米,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地农民开垦荒地,将城址东、西、北墙破坏,开发为农田,现仅存南墙少部分。
  该堡东侧散布极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残片。四周农田环绕,田野茏葱,渠、路、林纵横。
  东大湾城遗址 又名“毛城”,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26.8千米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东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6.6千米。西北距西大湾城遗址2.73千米。(照062、照063)
  东大湾城遗址由堡、罗城和护城壕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06米、南北长350米,面积107100平方米。堡位于西侧,堡门外东侧有瓮城,堡东、北两侧有罗城三重环围。护城壕在堡的东、北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1.4米~4.7米,顶宽0.3米~2.4米,高1.7米~7米,夯层0.18米~0.23米。
  堡分为早、晚期。早期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5米,南北100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4米,两侧各筑一门墩,宽7.5米,门道进深17.3米。门墩北侧筑有登城步道,长13米,宽3.2米。堡西南角建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5米,顶部有6.7米×4.4米的房屋基底。西墙北端筑有马面。堡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残基,东西18米,南北20米。城门外筑一瓮城,平面呈矩形,东西20.8米,南北34.2米,门南开,宽3米。晚期堡修建于宋元时期,利用早期堡北墙增筑为横长方形,与早期堡共同形成一个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西南角残存角楼1座。
  堡保存较好,东墙基本完整,南墙、北墙均坍塌有豁口,西墙外侧风沙淤积,墙体部分酥碱脱落。
  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位于堡的东侧,东西21米,南北137米,面积2877平方米。现存东、南侧城墙,高0.3米~0.85米,北墙仅存痕迹,西墙情况不明。门向不明。吴礽骧《河西长城调查与研究》推断该城建于宋元时期。
  第二重位于第一重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1米,南北155米,面积24955平方米。西南侧与第一重城叠压,现仅存东墙、南墙东段和北墙,西墙情况不明。北墙正中开门,宽6.3米,门西侧残留门墩1座,高9.1米。城东北角、东南角各有角楼1座,均已坍塌成不规则圆丘形,底部直径10.5米,高2.1米。东墙正中筑一马面,东西5.8米,南北4.5米,高3.1米。
  第三重城在第二重城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36米,南北335米,面积79060平方米。其中东、南、北三面城墙遗迹清晰可见,西墙消失无痕迹。门向不明。东南角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高10.3米。
  堡东、北墙外侧残留有护城壕,现存局部痕迹,护城壕外侧尚残存一道夯土墙。
  罗城保存一般,仅存少部分墙体。
  2009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遗址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1500余枚。同时,出土器物约350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编制的器物以及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还有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1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城内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盆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和底部残片、铁器残片、木器残件。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为黑河河道。
  地湾城遗址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11千米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东距金关长城203米,北距肩水金关遗址500米。(照064、照065)
  地湾城遗址由障城、坞院和虎落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92.4米,南北105米,面积9702平方米。其中障城位于东北角,坞院位于障城南、西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5米,顶宽3.8米,高8.4米,夯层0.2米。虎落遗迹环绕于障城和坞院的东、南、北三侧。
  障平面略呈方形,东西21.7米,南北22米,面积477.4平方米。西墙正中开门,宽3米,高5米,进深5米。障内南墙底部残存纵向地袱,保存尚好,高0.35米,宽0.5米,长10.75米。
  障保存较好,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障墙表体酥碱部分脱落,有雨水冲沟。
  坞院分为早、晚两期,平面均呈长方形。早期坞院在障南、西两侧,东墙与障东南角相接,长33米,南墙长69.5米,西墙与晚期坞院西南角相接,长14米,墙宽1.2米~1.7米,高0.15米~0.33米。坞墙黄土夯筑,夯层0.05米~0.08米。晚期坞院在障西侧,与障西墙西南角、西北角相连。南墙长37.4米,西墙长59米,北墙长49米,墙宽1.7米,高0.9米~1.3米。南墙正中开门,宽3米,内侧倚墙以土墼砌筑有两个方形门墩,边长2米,高0.7米。
  在坞院北墙以北20米外,有一道夯筑墙垣,长100米,宽1.7米,高0.2米,是否为第三重坞院,尚有疑问。
  坞院保存较差,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加之前后两次考古发掘,坞墙已坍塌,仅存残迹。
  障北墙和东墙外侧、早期坞院东墙和南墙外侧有虎落各四排,沟宽2.6米,虎落直径0.1米~0.16米,高0.13米~0.15米。
  在坞院西墙外30米处,有房屋遗迹一处,残存土坯砌筑的西墙和南墙,西墙长2米,高0.18米,南墙长1.9米,高0.15米。
  2008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程内容主要是遗址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贝格曼曾在此进行试掘,共出土简牍约2000枚。1986年9月至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汉简千余枚和少量遗物。
  遗址四周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瓮口沿残片、渔网坠、木器残件。(照047)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紧邻黑河河道。
  单体建筑
  东部塞内共发现烽火台34座,沿长城线呈南北走向。
  辽草湾1号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14千米处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夹杨树枝、红柳枝平铺为筋夯筑,夯层厚0.05米~0.11米,筋层厚0.15米,筋间距0.08米~0.14米。东壁顶宽4.5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3.4米,底宽10.1米;西壁顶宽4米,底宽11.6米;北壁顶宽3.7米,底宽10米。高2.2米。(照06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和半枚渔网坠。
  烽火台保存状况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东北角有较完整的墙体,夯层清晰。南壁东南角暴露有树枝、红柳枝等,底部中心有盗洞,西南角有灰堆。
  辽草湾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16千米处的黑河南岸戈壁滩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东壁底宽3.1米,南壁、西壁底宽2.5米,北壁底宽2.4米,高0.45米。(照06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已坍塌呈“一”字形,长1.7米,东壁中心有盗坑一处。
  大截沙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千米处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三角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9米~0.13米。东壁顶宽0.7米,底宽4.3米;南壁顶宽0.6米,底宽4.7米;西壁顶宽0.6米,底宽4.9米;北壁顶宽0.4米,底宽4.5米。高1.7米。(照068)
  烽火台东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西壁底部有盗挖痕迹,北壁顶部坍塌脱落呈丘状。
  东石岗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3.75千米处的砾石山丘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米,宽0.18米,厚0.12米。东壁底宽8.5米,顶宽4.1米;南壁底宽10米,顶宽6.4米;西壁底宽8.9米,顶宽1.4米;北壁底宽8.8米,顶宽5.5米。高1.4米。(照069)
  烽火台西南侧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刻划纹灰陶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底部残片、碳烧结块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南壁、北壁中心有盗挖形成的豁口。
  大茨湾汉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5.7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形制不清。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米,高0.25米。(照07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残片、夹砂灰陶罐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呈黄土堆,只存残底。
  板梁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2千米处黑河东岸一高于地表2米的沙丘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南北8.5米,东西9米,高0.3米。(照07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其东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和木简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壁已与沙丘混为一体,南壁底部有灰层暴露。
  双树汉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666米处的黑河东岸一高于地表1米的沙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5米~0.07米。底部直径6.5米,顶部直径4米,高0.5米。(照07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绳纹粗砂灰陶残片、粗砂灰陶罐残片、弦纹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粗砂灰陶罐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壁已与沙丘混为一体。
  高腰墩南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3.5千米处的软戈壁一独立的砾石沙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3米,顶部直径7.7米,高1.5米。(照07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南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罐口沿和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南壁顶部有直径4米,深0.86米的盗坑,西南角有直径3米,深0.9米的盗坑,底部3米处有灰堆暴露,西壁底部有盗坑,北壁坍塌成丘状。
  高腰墩(敌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2.4千米黑河东岸荒滩上,为高腰墩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略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16米~0.18米。台体表面有3个栣木孔,直径0.35米~0.3米,深0.15米。东壁顶宽2.1米,底宽4.2米;南壁顶宽1.8米,底宽4.9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5.1米;北壁顶宽2.75米,底宽5.2米。高5.4米。(照074)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在南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片、灰陶罐残片、素面灰陶壶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加之人为踩踏和盗挖,四壁均有酥碱坍塌,东壁顶部东北侧坍塌成斜坡,底部有一道与台体相连的土坯墙,系近期修建;南壁表面酥碱坍塌剥落,底部有现代建筑垃圾和砾石堆,西南角台体从顶部至底部坍塌;西壁表面酥碱坍塌,底部和西南角均向内凹陷,底部有一块台体剥落;北壁表层酥碱,顶部东北角已坍塌,底部西北角向内凹陷,后期用红色山石加固。
  裴家庄南敌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北4.4千米处的黑河东岸古河岸一软戈壁上,骑墙建于骡马湖长城1段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6米~0.38米,宽0.18米~0.2米,厚0.16米~0.18米。底东西5米,南北8米,高0.2米。西南角残留有一部分台体,高0.5米。(照075)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西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碗口沿残片和木器残件。
  敌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已风化坍塌,只留残底。
  天号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上元村南2.88千米处的一片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5米~0.07米。东壁底宽4.5米,西壁底宽4.5米,南、北壁底宽5.3米,高0.9米。(照07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底部有流沙淤积。
  东明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东明村东北3.9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1.3米,高1.45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等。(照077)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南角与西南角均与长城墙体相连。
  友好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千米处的河滩地一砾石砂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米~0.4米,宽0.18米~0.22米,厚0.13米~0.14米,土坯层之间有芦草平铺为筋,厚0.01米~0.02米。东壁底宽5.7米,顶宽2米;南壁底宽5.2米,顶宽2.6米;西壁底宽6.8米,顶宽3.1米;北壁底宽6米,顶宽1.6米。高1.8米。(照07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刻划纹灰陶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底部有雨水冲沟,顶部有宽1.8米的盗坑一处。
  永联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永联村东南2.67千米处的水渠旁,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5米,高0.1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整体呈丘状。
  黄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永联村东侧4千米处的一片草滩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砾石夯筑,夯层不清。顶宽1.6米,底东西17.4米,南北16米,高1.8米。(照079)
  烽火台西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修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西壁、北壁底部均有近代坟茔,紧靠台体西北侧修建一碑楼,对台体造成了直接破坏。
  东光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南侧3千米处的一片农田中,为东光西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东西8米,南北5.8米,高1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北侧采集到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刻划纹灰陶盆口沿残片。
  敌台保存差,因长期风雨侵蚀和开垦耕地、开辟道路、修建坟茔等原因,台体脱落坍塌严重,仅存一残底。
  东岔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3千米处的软戈壁中,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0.6米,高0.4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灰陶盆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砾石堆。
  茨岗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6.1千米处的一片软戈壁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东南侧台体上暴露有2根栣木,直径0.1米~0.18米,相距0.7米。底东西14.2米,南北17米,高1.6米。(照08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
  茨岗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7.7千米处的一片软戈壁上,为茨岗东长城止点和红柳坑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7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0.8米,南北3.6米,高1.3米。(照081)
  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木筋。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期受风雨侵蚀破坏,以及人为盗挖,酥碱坍塌成低矮的圆丘状砾石堆,在底部形成斜坡,西北角中部有长3.3米,宽2米,深0.2米的凹坑。
  红柳坑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9.3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底东西13.7米,南北15.7米,高2.1米。(照08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褐陶罐腹部残片、铁器残片和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顶部东南角有土坯砌筑的台体暴露,形成露头形,长2.4米,宽1.8米,高1.2米。
  红柳坑东敌台 位于航天镇双城村东北13.4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为红柳坑长城止点和红柳坑北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6.6米,高1.75米。(照083)
  敌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墙体为砂石土和黄土堆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7米,南北60米,墙底宽6米~12米,顶宽1.3米~2米,高0.1米~0.3米,东墙开门,宽30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和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围墙(墩院)墙体坍塌严重,痕迹模糊。
  红柳坑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两岔村西南11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外包砂石土抹面。土坯长0.34米,宽0.18米,厚0.16米,顶部以下0.45米处暴露有红柳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直径16.2米,高2米。(照084)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仅存西、北墙残迹,西墙长55.4米,正中开门,宽9米,北墙长55.8米,底宽6.8米,高0.3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陶盆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顶部有一东西长2.4米,南北宽2.1米,深1.2米的长方形盗坑。台体西壁底部被推土机推挖,形成三条南北向土沟。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东、南墙已完全损毁,西、北墙仅存残迹。
  马莲井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14.5千米处的古河岸东侧砾石山丘上,为红柳坑北长城止点和马莲井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矩形,剖面呈尖簇形。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层间距0.56米~0.6米。东壁顶宽0.6米,底宽6.4米;南壁顶宽0.7米,底宽5.3米;西壁顶宽0.5米,底宽3.9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5.3米。高3.3米。(照085)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底部残片、绳纹灰陶罐口沿残片、碳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常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酥碱坍塌,顶部脱落呈尖簇状,在底部形成斜坡,西壁暴露有明显的垡子和红柳筋层,东南角有三处窑址。
  马莲井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西岔村西南15.8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东西19.6米,南北17米,高2米。(照086)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平面呈方形,边长50米,底宽5.8米,高0.10米~0.3米,西墙有一宽5.8米的豁口。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和口沿残片、碳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痕迹模糊,坐向不明。
  马莲井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16.9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东西13.5米,南北15米,高1.1米。(照087)
  敌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内挖土外堆垄,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52米,南墙长64米,西墙长41米,北墙长63米,墙底宽6米~8米,高0.2米~0.5米,西墙西北角开门,宽10米。内侧西南角有直径4.6米,高1.1米的土堆。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东侧采集有弦纹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等。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和倾倒垃圾破坏,四壁均已风化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有长5.5米,宽4.4米,深0.7米的盗坑一处,底部外东北角5米处有一直径3米,高0.6米的建筑垃圾堆。围墙(墩院)墙体坍塌严重,痕迹模糊。
  毛城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19.1千米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8米,顶部直径2.8米,高2.1米。西南壁有一栣木孔,直径为0.08米。(照08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西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炭烧结块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东墙长63米,西墙长56米,北墙长36米,底宽6米,高0.75米。南墙开门,门外有曲尺回臂,长26米,高0.5米。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痕迹模糊。
  毛城东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2.5千米处的软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毛城南长城止点和地湾东梁壕堑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5米,宽0.25米,厚0.17米。直径18.6米,高3.6米。(照089)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砂板石块及砾石,南壁顶部和西壁西南角暴露出土坯台体。敌台西北角有三处窑址呈一字型排列,窑址南、北两侧有呈东南——西北走向墙基痕迹。
  地湾东梁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软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地湾东梁壕堑止点和地湾东梁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3米,宽0.23米,厚0.13米。底东西18.5米,南北19米,高4.5米。(照090)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碗口沿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西南侧窑址处采集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砂板石块及砾石,东壁顶部暴露出土坯台体。台体西南处有三处窑址呈“一”字型排列。
  地湾城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地湾东梁长城止点和金关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3米,宽0.19米,厚0.13米。底东西3.2米,南北8.5米,高3.4米。(照091)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绳纹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沙砾石,东壁、南壁顶部有土坯台体暴露,中部垡子清晰可见,北壁底部有通信塔拉线一根。
  金关北1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8.6千米黑河东岸的软戈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东壁顶宽1.4米,底宽12.5米;南壁顶宽1.4米,底宽6米;西壁顶宽1.4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15.3米,高3.45米。(照09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台体顶部暴露有土坯和红柳筋,南壁西侧底部有宽5.2米,高1.4米,深0.6米的盗坑一处,台体东、南、北三面因筛石取砂挖成许多凹坑。
  金关北2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0千米处的黑河东岸一平坦的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9米,宽0.25米,厚0.17米。东壁顶宽2.8米,底宽10.6米;南壁顶宽2.8米,底宽6米;西壁顶宽2.8米,底宽10.6米;北壁顶宽2.8米,底宽6米,高2.1米。(照09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陶罐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遍布砂砾石。东壁顶部被雨水冲刷形成凹坑,底部有一处宽0.25米,高0.5米,深0.5米的凹坑,底部有呈南北走向地埋光缆线紧挨台体通过,西壁底部有一直径2米,高0.9米的凹陷。
  三棱沙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1.3千米处的黑河东岸软戈壁上,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三层土坯夹一层红柳根茎分层叠筑,土坯长0.45米,宽0.25米,厚0.15米,红柳根茎层厚0.01米~0.02米。东壁顶宽0.8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1米,底宽14米;西壁顶宽0.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14米,高4.4米。(照094)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平面呈长方形,砂砾石堆筑,东西22米,南北35米,底宽6.3米~7.8米,顶宽1.4米~1.5米,高0.9米~1.2米,南墙正中开门,宽3米,高1.2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布满砂砾石。南壁顶部以下1.4米处有一长0.5米,宽0.2米,深0.2米的凹坑。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已风化坍塌呈丘状土垄。
  三棱沙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3.7千米处的黑河东岸的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三角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7米~0.11米。东壁顶宽1.9米,底宽7.2米;南壁顶宽1.9米,底宽10米;西壁顶宽1.9米,底宽9米;北壁顶宽1.9米,底宽12.5米,高1.7米。(照09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碳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东南侧底部有长1.4米,高0.2米,深0.5米的凹陷,南壁东南侧底部向内凹陷,底部外侧5.6米处有一风力所致的圆弧形凹坑,南北长5.5米,东西宽2.8米,深0.4米,西壁西南侧有盗洞一处,北壁东北侧暴露有夯土台体,宽、高各1米。
  三棱沙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7.25千米处的黑河东岸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三角形。三层土坯夹一层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47米~0.5米,宽0.23米~0.25米,厚0.15米~0.17米,红柳根茎层间距0.52米。底东西17.8米,南北19米,高1.7米。(照09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台体中心被推挖掏空形成边长3米的方形大坑,将台体一分为二。东壁底部外东北侧2米处有东西长14米,南北宽5.6米,高2米的土坯堆。南壁底部外西南侧2米处有南北长9.8米,东西宽5.6米,高1.7米的垡子堆。
  相关遗存
  东部塞内调查登录汉长城沿线相关遗存4处,均为窑址群。
  马莲井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14.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东北距马莲井东烽火台1.56千米、距马莲井北敌台3.16千米,西北距红柳坑北长城止点(马莲井敌台)68米。(照097)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最东南端,直径6.4米,高0.2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34米,直径6米,高0.3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33.5米,直径4.4米,高0.4米。窑址四周散落有大量黑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毛城东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22.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西南距毛城南长城止点和地湾东梁壕堑起点(毛城东敌台)42米、距毛城南烽火台、毛城南烽火台窑址群3.48千米,距毛城南长城起点(马莲井北敌台)5千米。(照098)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南端,直径6.2米,高0.3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42米,直径3米,高0.2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42米,直径5.1米,高0.25米。窑址四周散落有黑色、土黄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地湾东梁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软戈壁上,东北距地湾东梁壕堑止点和地湾东梁长城起点(地湾东梁敌台)39米,西南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毛城东敌台)、毛城东敌台窑址群2.34千米。(照099)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向西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端的一堆砂砾石之中,直径4.8米,高1.1米;2号窑址位于东距1号窑址25米处的丘陵之间的凹地中一堆积石中,直径7.3米,高0.5米;3号窑址位于东距2号窑址38米处的丘陵之上,直径3.2米,高0.2米。窑址四周散落有黑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毛城南烽火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1.3千米处,东南距毛城南烽火台100米,东北距毛城东敌台3.48千米、距毛城东敌台窑址群3.48千米,西南距毛城南长城起点(马莲井北敌台)1.58千米。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南端,直径6.3米,高0.3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52.1米,直径5.9米,高0.2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43.5米,直径6.7米,高0.3米。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玉林
相关人物
吴礽骧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金塔县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鼎新镇
相关地名
双树村
相关地名
鼎新镇
相关地名
芨芨村
相关地名
上元村
相关地名
友好村
相关地名
航天镇
相关地名
永联村
相关地名
东岔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辽草湾长城
相关专题
大茨湾长城
相关专题
芨芨长城
相关专题
高腰墩长城
相关专题
骡马湖长城
相关专题
天号东长城
相关专题
东明长城
相关专题
焦家湖长城
相关专题
永联长城
相关专题
东光长城
相关专题
东光西长城
相关专题
东岔东长城
相关专题
地湾东梁壕堑
相关专题
金关长城
相关专题
肩水金关
相关专题
兔儿堡
相关专题
双城子堡
相关专题
东大湾城遗址
相关专题
地湾城遗址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辽草湾1号烽火台
相关作品
辽草湾烽火台
相关作品
大截沙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东石岗烽火台
相关作品
大茨湾汉烽火台
相关作品
板梁烽火台
相关作品
双树汉烽火台
相关作品
高腰墩南烽火台
相关作品
高腰墩(敌台)
相关作品
裴家庄南敌台
相关作品
天号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东明烽火台
相关作品
友好烽火台
相关作品
永联烽火台
相关作品
黄号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东光敌台
相关作品
东岔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茨岗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茨岗北敌台
相关作品
红柳坑烽火台
相关作品
红柳坑东敌台
相关作品
红柳坑北烽火台
相关作品
马莲井敌台
相关作品
马莲井东烽火台
相关作品
马莲井北敌台
相关作品
毛城南烽火台
相关作品
毛城东敌台
相关作品
地湾东梁敌台
相关作品
地湾城南敌台
相关作品
金关北1号烽火台
相关作品
金关北2号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三棱沙南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三棱沙烽火台
相关作品
三棱沙北烽火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