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塔汉长城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长城》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金塔汉长城遗存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192
页码: 75-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2010年甘肃省开展的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金塔县博物馆成立了第四调查组,对金塔境内的汉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本次野外调查历时两年,室内整理资料及报告撰写历时四年,形成了较为详尽的资料,摸清了本县境内的汉长城现存遗迹的基本情况,成果颇丰。本次调查将县境内的汉长城按东部塞、西部塞和北部塞三条线路来调查、登记。
关键词: 金塔县 汉长城 遗存

内容

在2010年甘肃省开展的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金塔县博物馆成立了第四调查组,对金塔境内的汉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本次野外调查历时两年,室内整理资料及报告撰写历时四年,形成了较为详尽的资料,摸清了本县境内的汉长城现存遗迹的基本情况,成果颇丰。
  本次调查将县境内的汉长城按东部塞、西部塞和北部塞三条线路来调查、登记。下面分别记述。
  第一节 东部塞
  东部塞是居延塞的一部分。东部塞这种叫法与历史无关,只是我们在调查时为了区别金塔境内黑河两岸的两条汉长城线而以东、西来分别命名。东部塞就是沿黑河东岸延伸的长城线,总体走向为由南向北。
  塞墙、壕堑遗迹
  东部塞的塞墙有土墙、水险和壕堑三大类。土墙均为堆筑,材质主要有黄(沙)土和草甸土,并夹有碎石或砾石,大多为两种土质混筑而成,部分墙体中夹有红柳根茎、杨树枝等。水险则是利用河流和湖泊作为天然屏障。壕堑的建筑方法比较简单,全是中间挖壕,两侧堆垄。长城沿线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残片、铁器残片和炭烧结块。
  东部塞其最南端起于与高台交界处的黑河河道东岸的兔儿墩烽火台,南与张掖镇夷峡山险相接,最北端止于肩水金关。发现土墙16段、水险5段、壕堑1段。土墙由南向北分别是:
  辽草湾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南17.13千米处,基本呈直线状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跨过一条砾石便道,止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6.77千米处,呈南北走向,全长361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和戈壁、沙丘,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南与黑河兔儿堡河险相连,北与黑河小墩河险相接。墙体西侧200米和380米处分别有辽草湾烽火台和辽草湾1号烽火台,大截沙烽火台东南距墙体100米。因黑河在此处有一个大湾,当地人叫辽草湾。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9.8米~17.3米,高0.6米~2.1米。(照049)
  大茨湾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南10.1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地带,依砾石便道西侧,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上,止于鼎新镇双树村南9.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197.5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和戈壁、沙丘,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黑河小墩河险相连,东北与黑河大茨湾河险相接。明代小墩(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3.18千米。明代营营堡东北距墙体止点374.5米。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7.4米~11.5米,高0.5米~0.7米。
  芨芨长城 起自鼎新镇双树村东北6.3千米处,依砾石便道西侧,穿行于洪积、冲积平原和软戈壁上,止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北6.79千米处,呈南北走向,长488米。东、北两面为软戈壁,远处有流动沙丘,南面为古河岸,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侧农田中农作物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渠、路、林纵横。该墙体南与黑河双树村河险相连,北与芨芨北长城相接。高腰墩南烽火台西南距止点1.18千米。残存塞墙遗迹以黄土和砂石土堆筑,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5米~6.2米,高0.3米~0.6米。
  高腰墩长城 起自鼎新镇芨芨村西南2.7千米处的高腰墩(敌台),前段墙体在软戈壁上由西向东延伸,在距起点526米处折而向东北延伸,止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1.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155.3米。该墙体西南与芨芨北长城相连,东北与屯庄湾长城相接。东、南两面为软戈壁,远处为黑河河道,西南为高腰墩水库。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北面农田中农作物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7米~12.5米,顶宽0.4米,高0.6米~1.4米。(照050)
  骡马湖长城 起自鼎新镇芨芨村东北3.9千米处的黑河东岸,在软戈壁上穿行,跨过砾石便道和水渠后,在软戈壁上沿酒(泉)——航(天城)公路的西北侧呈西南——东北走向延伸,后折而向北延伸,止于鼎新镇芨芨村东北8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4.5千米。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南面为软戈壁,西、北面为黑河河道,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屯庄湾长城相连,东北与沙枣墩长城相接。裴家庄南敌台西南距墙体起点520米。因该处当地人称为骡马湖,我们根据塞墙的分布,分别命名为骡马湖长城1段和骡马湖长城2段。骡马湖长城1段长约2900米,墙体为砂砾石夹红柳分层叠筑,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4.2米~16米,高0.55米~0.8米。部分墙体顶部0.3米下有红柳平铺为筋,筋层厚0.2米。该段墙体紧邻公路,中间因挖掘水渠和便道已破坏消失。骡马湖长城2段长约1600米,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4.2米~16米,高0.9米~1.8米。此段塞墙因靠公路较近,加之附近有居民点和农田,由于生产生活活动频繁,部分塞墙已遭挖掘破坏而消失,有的塞墙中间被开辟为便道。(照051)
  天号东长城 起自鼎新镇上元村南3.86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约800米处的碱湖滩地草丛中蜿蜒穿梭,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鼎新镇上元村东南2.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910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西侧50米外有水渠。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沙枣墩长城相连,东北与头分长城相接。天号烽火台东北距墙体273米。墙体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5.7米~13米,顶宽0.5米,高0.3米~0.7米。该段墙体大部分穿梭在草丛之间,保存较差。中间有800多米长的两段因修建铁路被挖掘破坏而消失,个别段落因流沙掩埋也已消失。该塞墙以北近1千米的范围内已开辟为农田,塞墙无存。
  东明长城 起自鼎新镇东明村东2.82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和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东南侧1千米,在碱湖滩地上穿行,止于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0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47米。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西面为农田,田野茏葱,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西南与头分长城相连,东北与焦家湖长城相接,东明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44千米,友好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1.23千米。该段墙体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形成6个自然段。原构筑方式和结构特点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10.5米~13.5米,高0.7米~1.1米。该段墙体部分因开辟农田,形成地埂和水渠,还有的墙段被洪水冲刷只残留痕迹。调查时中间有一便道横穿而过。(照052)
  焦家湖长城 起自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07千米处,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2千米,在盐碱滩地上穿行,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鼎新镇友好村东4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589.8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面为农田,田野茏葱。该墙体西南与东明长城相连,东北与焦家湖北长城相接。友好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23千米。该段墙体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形成8个自然段。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10.2米~12.4米,顶宽0.3米,高0.65米~1.1米。该段塞墙中间有3处因修建水渠被挖掘,形成豁口。中间有一条便道横穿而过。塞墙末端有一条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军用铁路通过。塞墙以北长约2900米的范围内塞墙遗迹消失不见。该处西面为焦家湖水库,北面有农田。塞墙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活动造成的。(照053)
  永联长城 起自鼎新镇友好村西南6.3千米处,沿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西北侧约300米,在碱湖滩地上穿行,止于航天镇永联村东北4.7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996.3米。东、南、北三面为碱湖滩地,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西面为军民水库和农田,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西南与焦家湖北长城相连,东北与东胜长城相接。永联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213米,黄号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796米。该段墙体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剖面呈圆丘状,整体痕迹清晰可见,底宽9.6米~12.5米,高0.3米~1米。塞墙上面长满了骆驼刺。该段塞墙一小段被推挖成便道,有两小段因修建水渠,被拦腰切断而消失。中间离塞墙东北10米处有一觇标。该塞墙以北长约3400米的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该处东、南、北三面均有农田,因大规模开辟农田致使塞墙消失。(照054)
  东光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14千米处,沿黑河东岸的软戈壁地带穿行,跨过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止于航天镇东岔村南3.12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353.5米。周围为软戈壁,地势开阔平坦,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东胜长城相连,东北与东岔东长城相接。东光敌台东北距墙体起点180米,东岔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502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呈断续分布状,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9.7米~13米,高0.7米~1.1米。该段塞墙有两段因洪水冲刷和车辆辗压已消失,形成便道,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从塞墙上穿过,塞墙西南处有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酒(泉)——航(天城)公路。(照055)
  东光西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南3.14千米处的东光敌台,沿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侧200米,在东光长城西北侧的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1.5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19米。东、西、北三面为软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西南侧农田葱茏,渠、路、林纵横。该墙体起点东侧176米处为东胜长城止点,止点东南1.65千米处为东光长城止点。该墙体为砂砾石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11.5米~14米,顶宽0.5米,高0.6米~0.8米。该段塞墙有400多米因洪水冲刷和修建公路已消失,有3处约340米因车辆辗压和推挖破坏,地面只残留痕迹。
  东岔东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12千米处,沿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东南侧14米~253米,在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5.19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3238米。周围为软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该墙体西南与东光长城相连,东北与茨岗东长城相接。东岔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502米,茨岗东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1.2千米。该墙体为砂砾石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两侧形成斜坡面,底宽9.3米~12米,高0.6米~1.2米。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墙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塞墙已消失。(照056)
  该塞墙东北一直到地湾城东面的地湾东敌台长约21千米的范围内无发现塞墙遗迹。据金塔县博物馆刘玉林同志回忆,1986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吴礽骧同志带队对肩水金关以南地湾东梁一线长城进行调查时,该段塞墙遗迹尚存,呈土垄状。造成该段墙体损毁的主要因素是修建铁路和公路时的破坏。
  地湾东梁壕堑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2.5千米处的毛城东敌台,沿东风航天城铁路和酒(泉)——航(天城)公路东南约1000米处,在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地湾东梁敌台,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341米。西南接毛城南长城,东北接地湾东梁北长城。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4.2米,上宽7.3米,深0.2米。壕垄底宽2.5米~2.8米,顶部呈丘状,高0.1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金关长城 起自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5千米处的地湾城南敌台,跨过酒(泉)——航(天城)公路和东风航天基地军用铁路后,在软戈壁上穿行,止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7.1千米处,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671米。两侧为软戈壁,西面为黑河河道,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地湾城遗址东北距墙体259米。肩水金关遗址东南距墙体39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残存部分呈丘状土垄,底宽8.3米~9.9米,高0.3米~1米。因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墙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该段塞墙分为8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起点西南259米处为地湾城遗址,第六自然段起点西北39米处为肩水金关遗址。塞墙止于肩水金关西北的黑河东岸。(照057)
  水险分别是黑河兔儿堡河险、黑河小墩河险、黑河大茨湾河险、黑河大茨湾北河险、黑河双树村河险,均是以黑河自然水域为屏障,未发现人工构筑防御设施。
  关堡
  东部塞共发现关堡5座,其中关1座,堡4座。
  肩水金关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27.15千米处黑河东岸的砾石戈壁滩上,东南距地湾城遗址550米。1930年和1973年曾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据出土汉简而定名。
  遗址现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及一烽火台残迹,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20米,南北60米,面积7200平方米。墙体用黄土夯筑,底宽1.2米,高0.25米~1.1米,夯层0.05米~0.08米。(照058、照059)
  关门仅存两座东西相对的长方形建筑遗迹,中间为门道,宽5米。遗迹两侧向北2.5米处各留有“木柱”一根,残存地面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5米,南北6.5米。西遗址内有土墼台阶,现仅存三级;东侧遗址内无台阶,但多一隔墙。遗址与“木柱”之间以土墼砌筑的墙体相连,长2.5米。
  坞院平面呈不规则形,四面墙体仅存地面痕迹,尺寸不详。坞院内有房屋和马厩遗迹,形制和面积不清。坞院西南角有方形围墙(墩院),东墙长12.5米,南墙长13.1米,西墙长9米,北墙长4.2米,高0.25米~0.7米,墙宽0.7米~0.8米。北墙与烽火台东壁相接,西墙与烽火台南壁相接。北墙开门,院内有曲折夹道,两侧分布有住室、灶屋、仓库、院落等遗迹。
  坞院内西侧中部有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米,高3.1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
  关址保存一般,由于风雨侵蚀,1973年发掘后的遗迹多有损坏。遗址20千米内无人口居住。
  2008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主要是对遗址表面进行了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顶面冲沟加固和设置防护围栏。
  1930年,中国和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占居延汉简总数之半。发掘其他实物1311件,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棨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遗址南侧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片、炭烧结块、铁器残片、木器残件、木筋。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为黑河河道。
  兔儿堡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19千米处的黑河东岸。东南距兔儿墩(烽火台)300米,西北距辽草湾长城1.83千米。(照060)
  兔儿堡由堡、角楼、墩院、方台体四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5.4米,南北42米,面积1066.8平方米。堡位于南侧,堡东北角有角楼,角楼东侧、南侧有墩院,墩院北墙与角楼东壁相接,西墙与角楼南壁相接。堡西北9米处筑一砾石台体。墙体为砂砾石、红柳枝分层叠筑,底宽3.8米,顶宽1.3米。
  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4米,南北30米,面积492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2.4米。
  堡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沙石堆积成的墙体损毁严重,坍塌呈斜坡状,仅存痕迹。东墙仅存高0.7米~0.8米的残底。西墙南侧13.3米堡墙消失,其他已坍塌成高1.3米的残墙。南墙、北墙相对保存较好,但也有部分坍塌。
  角楼坐落在堡东北角鹅卵石堆成的台基上,平面呈矩形,东西9米,南北7.7米,面积69.3平方米。高1.4米。
  墩院位于角楼东南角,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7.6米,南墙长8.1米,西墙长3.9米,墙底宽2.7米,顶宽1.2米,高0.7米。东墙开门,宽2.4米。
  台体位于堡西北9米处,沙砾石堆筑,底部以卵石为基,平面呈矩形,东西7.5米,南北6.4米,高1.1米。东北角12米处有一直径5.3米,高1.1米的石堆,石堆西侧底部有南侧长9.1米,北侧长4.5米,底宽0.3米,顶宽0.15米,高0.25米的砾石墙基一道。
  角楼、墩院、台体保存一般,损毁严重,仅存残迹,形制基本可辨。
  该堡方圆14千米范围内无人居住。
  遗址西侧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瓮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等。
  城址周围地势起伏较大,东高西低,东、北部为沙丘,西、南侧紧邻黑河河道。
  双城子堡 位于航天镇双城村西北1.19千米处黑河东岸530米处的农田中。东南距东岔东长城起点5.9千米,东南距东岔东烽火台6.2千米。(照061)
  双城子堡仅存一墙,长157米,黄土夯筑,底宽1.2米~4.7米,高0.7米~1.4米,夯层厚0.06米~0.08米。
  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双城子堡保存状况一般,障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450米,墙底宽6米,高1.5米,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地农民开垦荒地,将城址东、西、北墙破坏,开发为农田,现仅存南墙少部分。
  该堡东侧散布极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残片。四周农田环绕,田野茏葱,渠、路、林纵横。
  东大湾城遗址 又名“毛城”,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26.8千米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东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6.6千米。西北距西大湾城遗址2.73千米。(照062、照063)
  东大湾城遗址由堡、罗城和护城壕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06米、南北长350米,面积107100平方米。堡位于西侧,堡门外东侧有瓮城,堡东、北两侧有罗城三重环围。护城壕在堡的东、北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1.4米~4.7米,顶宽0.3米~2.4米,高1.7米~7米,夯层0.18米~0.23米。
  堡分为早、晚期。早期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5米,南北100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4米,两侧各筑一门墩,宽7.5米,门道进深17.3米。门墩北侧筑有登城步道,长13米,宽3.2米。堡西南角建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5米,顶部有6.7米×4.4米的房屋基底。西墙北端筑有马面。堡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残基,东西18米,南北20米。城门外筑一瓮城,平面呈矩形,东西20.8米,南北34.2米,门南开,宽3米。晚期堡修建于宋元时期,利用早期堡北墙增筑为横长方形,与早期堡共同形成一个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西南角残存角楼1座。
  堡保存较好,东墙基本完整,南墙、北墙均坍塌有豁口,西墙外侧风沙淤积,墙体部分酥碱脱落。
  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位于堡的东侧,东西21米,南北137米,面积2877平方米。现存东、南侧城墙,高0.3米~0.85米,北墙仅存痕迹,西墙情况不明。门向不明。吴礽骧《河西长城调查与研究》推断该城建于宋元时期。
  第二重位于第一重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1米,南北155米,面积24955平方米。西南侧与第一重城叠压,现仅存东墙、南墙东段和北墙,西墙情况不明。北墙正中开门,宽6.3米,门西侧残留门墩1座,高9.1米。城东北角、东南角各有角楼1座,均已坍塌成不规则圆丘形,底部直径10.5米,高2.1米。东墙正中筑一马面,东西5.8米,南北4.5米,高3.1米。
  第三重城在第二重城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36米,南北335米,面积79060平方米。其中东、南、北三面城墙遗迹清晰可见,西墙消失无痕迹。门向不明。东南角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高10.3米。
  堡东、北墙外侧残留有护城壕,现存局部痕迹,护城壕外侧尚残存一道夯土墙。
  罗城保存一般,仅存少部分墙体。
  2009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遗址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1500余枚。同时,出土器物约350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编制的器物以及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还有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1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城内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盆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和底部残片、铁器残片、木器残件。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为黑河河道。
  地湾城遗址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11千米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东距金关长城203米,北距肩水金关遗址500米。(照064、照065)
  地湾城遗址由障城、坞院和虎落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92.4米,南北105米,面积9702平方米。其中障城位于东北角,坞院位于障城南、西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5米,顶宽3.8米,高8.4米,夯层0.2米。虎落遗迹环绕于障城和坞院的东、南、北三侧。
  障平面略呈方形,东西21.7米,南北22米,面积477.4平方米。西墙正中开门,宽3米,高5米,进深5米。障内南墙底部残存纵向地袱,保存尚好,高0.35米,宽0.5米,长10.75米。
  障保存较好,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障墙表体酥碱部分脱落,有雨水冲沟。
  坞院分为早、晚两期,平面均呈长方形。早期坞院在障南、西两侧,东墙与障东南角相接,长33米,南墙长69.5米,西墙与晚期坞院西南角相接,长14米,墙宽1.2米~1.7米,高0.15米~0.33米。坞墙黄土夯筑,夯层0.05米~0.08米。晚期坞院在障西侧,与障西墙西南角、西北角相连。南墙长37.4米,西墙长59米,北墙长49米,墙宽1.7米,高0.9米~1.3米。南墙正中开门,宽3米,内侧倚墙以土墼砌筑有两个方形门墩,边长2米,高0.7米。
  在坞院北墙以北20米外,有一道夯筑墙垣,长100米,宽1.7米,高0.2米,是否为第三重坞院,尚有疑问。
  坞院保存较差,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加之前后两次考古发掘,坞墙已坍塌,仅存残迹。
  障北墙和东墙外侧、早期坞院东墙和南墙外侧有虎落各四排,沟宽2.6米,虎落直径0.1米~0.16米,高0.13米~0.15米。
  在坞院西墙外30米处,有房屋遗迹一处,残存土坯砌筑的西墙和南墙,西墙长2米,高0.18米,南墙长1.9米,高0.15米。
  2008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程内容主要是遗址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贝格曼曾在此进行试掘,共出土简牍约2000枚。1986年9月至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汉简千余枚和少量遗物。
  遗址四周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瓮口沿残片、渔网坠、木器残件。(照047)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紧邻黑河河道。
  单体建筑
  东部塞内共发现烽火台34座,沿长城线呈南北走向。
  辽草湾1号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14千米处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夹杨树枝、红柳枝平铺为筋夯筑,夯层厚0.05米~0.11米,筋层厚0.15米,筋间距0.08米~0.14米。东壁顶宽4.5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3.4米,底宽10.1米;西壁顶宽4米,底宽11.6米;北壁顶宽3.7米,底宽10米。高2.2米。(照06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和半枚渔网坠。
  烽火台保存状况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东北角有较完整的墙体,夯层清晰。南壁东南角暴露有树枝、红柳枝等,底部中心有盗洞,西南角有灰堆。
  辽草湾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16千米处的黑河南岸戈壁滩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东壁底宽3.1米,南壁、西壁底宽2.5米,北壁底宽2.4米,高0.45米。(照06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已坍塌呈“一”字形,长1.7米,东壁中心有盗坑一处。
  大截沙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17千米处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三角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9米~0.13米。东壁顶宽0.7米,底宽4.3米;南壁顶宽0.6米,底宽4.7米;西壁顶宽0.6米,底宽4.9米;北壁顶宽0.4米,底宽4.5米。高1.7米。(照068)
  烽火台东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西壁底部有盗挖痕迹,北壁顶部坍塌脱落呈丘状。
  东石岗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3.75千米处的砾石山丘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米,宽0.18米,厚0.12米。东壁底宽8.5米,顶宽4.1米;南壁底宽10米,顶宽6.4米;西壁底宽8.9米,顶宽1.4米;北壁底宽8.8米,顶宽5.5米。高1.4米。(照069)
  烽火台西南侧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刻划纹灰陶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底部残片、碳烧结块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南壁、北壁中心有盗挖形成的豁口。
  大茨湾汉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5.7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形制不清。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米,高0.25米。(照07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残片、夹砂灰陶罐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呈黄土堆,只存残底。
  板梁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南2千米处黑河东岸一高于地表2米的沙丘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南北8.5米,东西9米,高0.3米。(照07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其东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和木简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壁已与沙丘混为一体,南壁底部有灰层暴露。
  双树汉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双树村东南666米处的黑河东岸一高于地表1米的沙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5米~0.07米。底部直径6.5米,顶部直径4米,高0.5米。(照07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绳纹粗砂灰陶残片、粗砂灰陶罐残片、弦纹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粗砂灰陶罐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壁已与沙丘混为一体。
  高腰墩南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3.5千米处的软戈壁一独立的砾石沙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3米,顶部直径7.7米,高1.5米。(照07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南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罐口沿和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南壁顶部有直径4米,深0.86米的盗坑,西南角有直径3米,深0.9米的盗坑,底部3米处有灰堆暴露,西壁底部有盗坑,北壁坍塌成丘状。
  高腰墩(敌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西南2.4千米黑河东岸荒滩上,为高腰墩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略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16米~0.18米。台体表面有3个栣木孔,直径0.35米~0.3米,深0.15米。东壁顶宽2.1米,底宽4.2米;南壁顶宽1.8米,底宽4.9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5.1米;北壁顶宽2.75米,底宽5.2米。高5.4米。(照074)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在南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片、灰陶罐残片、素面灰陶壶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加之人为踩踏和盗挖,四壁均有酥碱坍塌,东壁顶部东北侧坍塌成斜坡,底部有一道与台体相连的土坯墙,系近期修建;南壁表面酥碱坍塌剥落,底部有现代建筑垃圾和砾石堆,西南角台体从顶部至底部坍塌;西壁表面酥碱坍塌,底部和西南角均向内凹陷,底部有一块台体剥落;北壁表层酥碱,顶部东北角已坍塌,底部西北角向内凹陷,后期用红色山石加固。
  裴家庄南敌台 位于鼎新镇芨芨村北4.4千米处的黑河东岸古河岸一软戈壁上,骑墙建于骡马湖长城1段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6米~0.38米,宽0.18米~0.2米,厚0.16米~0.18米。底东西5米,南北8米,高0.2米。西南角残留有一部分台体,高0.5米。(照075)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西侧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碗口沿残片和木器残件。
  敌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已风化坍塌,只留残底。
  天号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上元村南2.88千米处的一片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5米~0.07米。东壁底宽4.5米,西壁底宽4.5米,南、北壁底宽5.3米,高0.9米。(照07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底部有流沙淤积。
  东明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东明村东北3.9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1.3米,高1.45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等。(照077)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东南角与西南角均与长城墙体相连。
  友好烽火台 位于鼎新镇友好村东南3千米处的河滩地一砾石砂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米~0.4米,宽0.18米~0.22米,厚0.13米~0.14米,土坯层之间有芦草平铺为筋,厚0.01米~0.02米。东壁底宽5.7米,顶宽2米;南壁底宽5.2米,顶宽2.6米;西壁底宽6.8米,顶宽3.1米;北壁底宽6米,顶宽1.6米。高1.8米。(照07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刻划纹灰陶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底部有雨水冲沟,顶部有宽1.8米的盗坑一处。
  永联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永联村东南2.67千米处的水渠旁,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5米,高0.1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整体呈丘状。
  黄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永联村东侧4千米处的一片草滩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砾石夯筑,夯层不清。顶宽1.6米,底东西17.4米,南北16米,高1.8米。(照079)
  烽火台西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修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西壁、北壁底部均有近代坟茔,紧靠台体西北侧修建一碑楼,对台体造成了直接破坏。
  东光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南侧3千米处的一片农田中,为东光西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东西8米,南北5.8米,高1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在台体北侧采集到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刻划纹灰陶盆口沿残片。
  敌台保存差,因长期风雨侵蚀和开垦耕地、开辟道路、修建坟茔等原因,台体脱落坍塌严重,仅存一残底。
  东岔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3.3千米处的软戈壁中,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直径10.6米,高0.4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灰陶盆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砾石堆。
  茨岗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6.1千米处的一片软戈壁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东南侧台体上暴露有2根栣木,直径0.1米~0.18米,相距0.7米。底东西14.2米,南北17米,高1.6米。(照08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
  茨岗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7.7千米处的一片软戈壁上,为茨岗东长城止点和红柳坑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7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0.8米,南北3.6米,高1.3米。(照081)
  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木筋。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期受风雨侵蚀破坏,以及人为盗挖,酥碱坍塌成低矮的圆丘状砾石堆,在底部形成斜坡,西北角中部有长3.3米,宽2米,深0.2米的凹坑。
  红柳坑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9.3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底东西13.7米,南北15.7米,高2.1米。(照08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褐陶罐腹部残片、铁器残片和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顶部东南角有土坯砌筑的台体暴露,形成露头形,长2.4米,宽1.8米,高1.2米。
  红柳坑东敌台 位于航天镇双城村东北13.4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为红柳坑长城止点和红柳坑北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6.6米,高1.75米。(照083)
  敌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墙体为砂石土和黄土堆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7米,南北60米,墙底宽6米~12米,顶宽1.3米~2米,高0.1米~0.3米,东墙开门,宽30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和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围墙(墩院)墙体坍塌严重,痕迹模糊。
  红柳坑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两岔村西南11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外包砂石土抹面。土坯长0.34米,宽0.18米,厚0.16米,顶部以下0.45米处暴露有红柳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直径16.2米,高2米。(照084)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仅存西、北墙残迹,西墙长55.4米,正中开门,宽9米,北墙长55.8米,底宽6.8米,高0.3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陶盆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顶部有一东西长2.4米,南北宽2.1米,深1.2米的长方形盗坑。台体西壁底部被推土机推挖,形成三条南北向土沟。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东、南墙已完全损毁,西、北墙仅存残迹。
  马莲井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14.5千米处的古河岸东侧砾石山丘上,为红柳坑北长城止点和马莲井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矩形,剖面呈尖簇形。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层间距0.56米~0.6米。东壁顶宽0.6米,底宽6.4米;南壁顶宽0.7米,底宽5.3米;西壁顶宽0.5米,底宽3.9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5.3米。高3.3米。(照085)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底部残片、绳纹灰陶罐口沿残片、碳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常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酥碱坍塌,顶部脱落呈尖簇状,在底部形成斜坡,西壁暴露有明显的垡子和红柳筋层,东南角有三处窑址。
  马莲井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西岔村西南15.8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东西19.6米,南北17米,高2米。(照086)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平面呈方形,边长50米,底宽5.8米,高0.10米~0.3米,西墙有一宽5.8米的豁口。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和口沿残片、碳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痕迹模糊,坐向不明。
  马莲井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16.9千米处的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东西13.5米,南北15米,高1.1米。(照087)
  敌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内挖土外堆垄,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52米,南墙长64米,西墙长41米,北墙长63米,墙底宽6米~8米,高0.2米~0.5米,西墙西北角开门,宽10米。内侧西南角有直径4.6米,高1.1米的土堆。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东侧采集有弦纹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等。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和倾倒垃圾破坏,四壁均已风化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有长5.5米,宽4.4米,深0.7米的盗坑一处,底部外东北角5米处有一直径3米,高0.6米的建筑垃圾堆。围墙(墩院)墙体坍塌严重,痕迹模糊。
  毛城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南19.1千米自然黄土台地基础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8米,顶部直径2.8米,高2.1米。西南壁有一栣木孔,直径为0.08米。(照08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西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炭烧结块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东墙长63米,西墙长56米,北墙长36米,底宽6米,高0.75米。南墙开门,门外有曲尺回臂,长26米,高0.5米。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痕迹模糊。
  毛城东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2.5千米处的软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毛城南长城止点和地湾东梁壕堑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5米,宽0.25米,厚0.17米。直径18.6米,高3.6米。(照089)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砂板石块及砾石,南壁顶部和西壁西南角暴露出土坯台体。敌台西北角有三处窑址呈一字型排列,窑址南、北两侧有呈东南——西北走向墙基痕迹。
  地湾东梁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软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地湾东梁壕堑止点和地湾东梁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3米,宽0.23米,厚0.13米。底东西18.5米,南北19米,高4.5米。(照090)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南侧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碗口沿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西南侧窑址处采集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砂板石块及砾石,东壁顶部暴露出土坯台体。台体西南处有三处窑址呈“一”字型排列。
  地湾城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戈壁中一砾石丘陵上,为地湾东梁长城止点和金关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3米,宽0.19米,厚0.13米。底东西3.2米,南北8.5米,高3.4米。(照091)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绳纹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炭烧结块。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散落有沙砾石,东壁、南壁顶部有土坯台体暴露,中部垡子清晰可见,北壁底部有通信塔拉线一根。
  金关北1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8.6千米黑河东岸的软戈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9米,宽0.25米,厚0.17米。东壁顶宽1.4米,底宽12.5米;南壁顶宽1.4米,底宽6米;西壁顶宽1.4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15.3米,高3.45米。(照09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台体顶部暴露有土坯和红柳筋,南壁西侧底部有宽5.2米,高1.4米,深0.6米的盗坑一处,台体东、南、北三面因筛石取砂挖成许多凹坑。
  金关北2号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0千米处的黑河东岸一平坦的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9米,宽0.25米,厚0.17米。东壁顶宽2.8米,底宽10.6米;南壁顶宽2.8米,底宽6米;西壁顶宽2.8米,底宽10.6米;北壁顶宽2.8米,底宽6米,高2.1米。(照09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陶罐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丘状,遍布砂砾石。东壁顶部被雨水冲刷形成凹坑,底部有一处宽0.25米,高0.5米,深0.5米的凹坑,底部有呈南北走向地埋光缆线紧挨台体通过,西壁底部有一直径2米,高0.9米的凹陷。
  三棱沙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1.3千米处的黑河东岸软戈壁上,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三层土坯夹一层红柳根茎分层叠筑,土坯长0.45米,宽0.25米,厚0.15米,红柳根茎层厚0.01米~0.02米。东壁顶宽0.8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1米,底宽14米;西壁顶宽0.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1.4米,底宽14米,高4.4米。(照094)
  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平面呈长方形,砂砾石堆筑,东西22米,南北35米,底宽6.3米~7.8米,顶宽1.4米~1.5米,高0.9米~1.2米,南墙正中开门,宽3米,高1.2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布满砂砾石。南壁顶部以下1.4米处有一长0.5米,宽0.2米,深0.2米的凹坑。围墙(墩院)墙体损毁严重,已风化坍塌呈丘状土垄。
  三棱沙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3.7千米处的黑河东岸的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三角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7米~0.11米。东壁顶宽1.9米,底宽7.2米;南壁顶宽1.9米,底宽10米;西壁顶宽1.9米,底宽9米;北壁顶宽1.9米,底宽12.5米,高1.7米。(照09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碳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东南侧底部有长1.4米,高0.2米,深0.5米的凹陷,南壁东南侧底部向内凹陷,底部外侧5.6米处有一风力所致的圆弧形凹坑,南北长5.5米,东西宽2.8米,深0.4米,西壁西南侧有盗洞一处,北壁东北侧暴露有夯土台体,宽、高各1米。
  三棱沙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7.25千米处的黑河东岸软戈壁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三角形。三层土坯夹一层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47米~0.5米,宽0.23米~0.25米,厚0.15米~0.17米,红柳根茎层间距0.52米。底东西17.8米,南北19米,高1.7米。(照09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台体中心被推挖掏空形成边长3米的方形大坑,将台体一分为二。东壁底部外东北侧2米处有东西长14米,南北宽5.6米,高2米的土坯堆。南壁底部外西南侧2米处有南北长9.8米,东西宽5.6米,高1.7米的垡子堆。
  相关遗存
  东部塞内调查登录汉长城沿线相关遗存4处,均为窑址群。
  马莲井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14.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东北距马莲井东烽火台1.56千米、距马莲井北敌台3.16千米,西北距红柳坑北长城止点(马莲井敌台)68米。(照097)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最东南端,直径6.4米,高0.2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34米,直径6米,高0.3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33.5米,直径4.4米,高0.4米。窑址四周散落有大量黑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毛城东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22.5千米处的软戈壁上,西南距毛城南长城止点和地湾东梁壕堑起点(毛城东敌台)42米、距毛城南烽火台、毛城南烽火台窑址群3.48千米,距毛城南长城起点(马莲井北敌台)5千米。(照098)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南端,直径6.2米,高0.3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42米,直径3米,高0.2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42米,直径5.1米,高0.25米。窑址四周散落有黑色、土黄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地湾东梁敌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6.2千米处的软戈壁上,东北距地湾东梁壕堑止点和地湾东梁长城起点(地湾东梁敌台)39米,西南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毛城东敌台)、毛城东敌台窑址群2.34千米。(照099)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向西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端的一堆砂砾石之中,直径4.8米,高1.1米;2号窑址位于东距1号窑址25米处的丘陵之间的凹地中一堆积石中,直径7.3米,高0.5米;3号窑址位于东距2号窑址38米处的丘陵之上,直径3.2米,高0.2米。窑址四周散落有黑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毛城南烽火台窑址群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31.3千米处,东南距毛城南烽火台100米,东北距毛城东敌台3.48千米、距毛城东敌台窑址群3.48千米,西南距毛城南长城起点(马莲井北敌台)1.58千米。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3座,平面均呈圆形,自东南向西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位于窑址群最东南端,直径6.3米,高0.3米;2号窑址距1号窑址西北52.1米,直径5.9米,高0.2米;3号窑址距2号窑址西北43.5米,直径6.7米,高0.3米。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第二节 西部塞
  塞墙、壕堑遗迹
  西部塞沿黑河西岸分布,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塞由于地处黑河西岸的山前冲积扇平原,部分塞墙在山岭和山坡上穿行,洪水冲刷对塞墙破坏较大,大部分地段未发现塞墙遗迹,现存的塞墙遗迹只有13段。其中土墙10段,水险3段,总长约38千米。分别是:
  金关西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9.31千米处的肩水金关对面的黑河西岸,墙体前段沿黑河冲积平原由东北——西南延伸,后段折而向西北延伸,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7.54千米处的实疙瘩北敌台,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817.5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东南面紧邻黑河河道,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金关西烽火台西距墙体292米,实疙瘩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93.8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残存墙体基础以黄土和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9米~13.8米,高0.7米~1.4米。
  实疙瘩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7.54千米处的实疙瘩北敌台,沿黑河西岸山前地带,依山脚边砂砾石便道的西北侧分布,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5.21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384.5米。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周围为黑河冲积平原,西北面为北山山脉,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金关西长城相连,西南与黄毛土沟长城相接,其间有北沙河敌台。实疙瘩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93.8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残存墙体基础以黄土和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6米~11.7米,高0.2米~1米。(照100)
  黄毛土沟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5.21千米处,沿黑河西岸山前地带,依山脚边缘分布,穿过砂砾石便道后,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2.82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524.2米。周围为洪积、冲积平原,西北面为北山山脉。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实疙瘩西长城相连,西南与黑河大湾北河险相接,其间有地兔西敌台。窜地兔烽火台西距墙体1.85千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沙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6米~12米,高0.2米~1.5米。
  双岔北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1.83千米处,位于黑河西岸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砂砾石便道的西北侧分布,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0.6千米处的双岔敌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397米。东、南两面为黑河流域,西、北两面为山前冲积平原,北面远处为北山山脉,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黑河大湾北河险相连,西南与西大湾北长城相接。西大湾城遗址西北距墙体止点686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仅存墙体基础,原构筑方式不详,土质以黄土和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9.4米~12米,高0.45米~0.6米。(照101)
  西大湾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8千米处,位于黑河西岸山前地带,沿山脚边缘砂砾石便道西北侧分布,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6.4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881.5米。东、南面为砂砾石丘陵,西、北面为山前冲积扇平原,北面远处为北山山脉,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西大湾北长城相连,西南与马庄子长城相接。沙河墩(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215.38米,马庄子堡西北距墙体止点1.66千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仅存墙体基础,原构筑方式不详。土质以黄土和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5.5米~10.3米,高0.2米~1.3米。(照102)
  马庄子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6.4千米处,位于黑河西岸山前地带,沿山脚边缘分布,穿过砂砾石便道,止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3.68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922米。东、南面为砂砾石丘陵,西、北面为山前冲积扇平原,北面远处为北山山脉,墙体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西大湾长城相连,西南与沙门子北长城相接,马庄子堡西北距墙体1.53千米,沙河墩(烽火台)西距墙体40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仅存墙体基础,原构筑方式不详。土质以黄土和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7.3米~16.7米,高0.3米~1.4米。(照103)
  沙门子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东北3千米处,位于黑河西岸山前地带,沿山脚边缘砂砾石便道东南侧分布,前段在冲积滩地上由北向南延伸,后折而向西南延伸,中后段在戈壁滩上略向西偏延伸,止于航天镇大湾村西北1.04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679.3米。沿线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墙体起点西北1.5千米处有航天镇大湾村居民点和大片农田,渠、路、林纵横。该墙体东北与沙门子北长城相连,西南与湾湾长城相接。沙门子烽火台西南距墙体20米,明代长房墩(烽火台)西距墙体48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仅存墙体基础,原构筑方式不详。土质以青灰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5米~13.7米,高0.2米~1.7米。(照104)
  湾湾长城 起自航天镇大湾村西北1.04千米处,位于黑河西岸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分布,穿过戈壁便道,止于航天镇大湾村西北2.01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458米。东、南、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墙体东南侧有大片农田,渠、路、林纵横。该墙体东北与沙门子长城相连,西南与二杰北长城相接。湾北烽火台东南距墙体1.71千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仅存墙体基础,原构筑方式不详,土质以青灰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断续延伸,底宽6.7米~7.5米,高0.5米~0.8米。 (照105)
  二杰长城 起自航天镇二杰村东北984.9米处,位于黑河西岸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砂砾石便道西北侧分布,止于航天镇二杰村西567.12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303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滩地和砂砾石丘陵,东南面为黑河和村庄、农田,地势开阔,渠、路、林纵横。该墙体东北与二杰北长城相连,西南与黑河中丰村河险相接,其间有下五分敌台。清代二杰楼遗址西南距墙体止点198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7米~10.3米,顶宽0.3米,高0.3米~1.4米。(照106)
  天仓长城 起自航天镇天仓村东北565.8米处黑河西岸的砾石丘陵上,位于黑河西岸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砂砾石便道东南侧分布,止于航天镇西岔村西北3.64千米处的上五分敌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559米。周围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中丰村长城相连,西南与地红山长城相接。明代五分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00米,五分汉烽火台西距墙体96.62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5米~10.2米,高0.45米~2.1米。(照107)
  水险分别位于黑河大湾北段、黑河国光村段和黑河营盘堡段,均以黑河天然水域为屏障,未发现人为构筑的防御设施。
  关堡
  西部塞内共发现关堡3座。
  西大湾城遗址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4.5千米处的黑河西岸。东距东大湾城遗址1.6千米,西南距西大湾长城2千米,北距西大湾北长城670米。(照108、照109)
  西大湾城遗址由城址和护城壕两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10米,南北180米,面积37800平方米。墙体为黏土夯筑,底宽5米,顶宽2.3米,高8米,夯层0.2米。门已坍塌无存。城址内分布有11处房屋遗迹,仅存残底。
  西大湾城遗址保存较好。墙体受雨水风沙侵蚀及黑河河水冲刷,东墙南段墙体已坍塌无存,仅存北段87米部分;南墙东段大部分墙体坍塌无存,仅存西段63米部分;西墙南部及中部分别有5.5米和12米长的两处豁口,墙体内侧有坍塌堆积形成的斜坡;北墙东段48米部分墙体顶部坍塌严重,西侧有两处豁口,墙体因风沙和雨水侵蚀有部分脱落。城内地面因雨水冲刷形成多条纵横交错的深沟。
  遗址东、北两侧墙体外15米处挖有护城壕沟,剖面呈倒梯形。东侧壕沟因沙土掩埋及河水冲刷,残存部分长10米,宽3米,深0.4米,外垄与地面持平;北侧壕沟保存较好,长210米,宽4米,深0.5米,外垄底宽1.6米,高0.3米。
  1998年,金塔县在西大湾城东南侧的黑河西岸修筑防洪堤470米。2011年,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对遗址表面进行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遗址东侧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垂帐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铁器残片、木器残件。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面为黑河流域,南面为冲积平原与黑河河道,西、北面为山前冲积平原和北山山脉。
  马庄子堡 位于航天镇沙门子村东北7.1千米处黑河西岸砾石戈壁滩。西北距西大湾长城起点1.6千米,东北距西大湾城遗址约4千米。(照110)
  堡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米,面积400平方米。堡墙黄土夯筑,底宽3.6米,顶宽0.8米~3米,高7.6米,夯层厚0.1米。南墙正中开门,宽2.5米,高5米。
  堡保存一般,因墙体风化坍塌脱落,在堡内堆积形成斜坡。四个墙角外侧坍塌形成缺口,坍塌部分呈土丘状。东南角缺口长3.6米,宽2.7米,东北角缺口长2.8米,宽2.5米,西南角缺口长5米,宽3.5米,西北角缺口长2.45米,宽2.3米,高1.9米。
  该堡东侧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
  堡周围地势平坦,四面均为黑河冲积平原,灌丛沙丘环绕。
  营盘堡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东北2.1千米处黑河西岸的风蚀台地上。西南距花庄墩(烽火台)3千米,西北距茵窝东烽火台3千米。(照111)
  营盘堡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0米,面积640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内有红柳平铺为筋,底宽5.5米~9米,顶宽2.2米~3米,高3.2米~5.9米,夯层厚0.08米~0.13米。
  堡坐北向南,南墙正中开门,宽6米,高4米。门的前方有矩尺型曲臂(回门),南北9米,东西16.8米,底宽5.2米,顶宽1.8米,高3米。
  堡的四角各筑一角楼,东南角角楼,南北底宽4.3米,东西底宽5.5米,顶宽3米。西南角角楼底宽5.5米,顶宽2米。西北角角楼,东西底宽6.8米,南北底宽4米,顶宽1米。东北角角楼,底宽6.8米,顶宽1.6米。高3.7米。
  堡东、西、北墙各筑有马面一座。东墙马面底宽5.6米,顶宽2.5米,高3.5米;西墙马面底宽3.4米,顶宽1.6米,高3.5米;北墙马面底宽4.8米,顶宽2.7米,高3.2米。
  堡保存一般。常年受雨水风沙侵蚀,大部分夯土版筑的墙体被破坏。堡的四壁均不同程度风化酥碱,并在墙体两侧坍塌成斜坡。东墙表皮酥碱,有凹口,长3米~7米,坍塌呈丘状。
  该堡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红柳枝。
  堡四周地势平坦,东南为黑河冲积扇平原,北面为戈壁。
  单体建筑
  西部塞内共发现烽火台16座,沿长城线分布。从南向北依次是:
  茵窝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10.6千米处的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梯形。土坯、块石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37米,宽0.21米,厚0.07米,红柳根茎层厚0.03米~0.05米,层间距0.07米~0.25米。东壁顶宽4.6米,底宽9.3米;南壁顶宽5米,底宽10米;西壁顶宽6.3米,底宽10.4米;北壁顶宽6米,底宽12米。高2.3米。(照11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南壁顶部东南角和西南角有完整土坯裸露,可看到土坯间有红柳枝平铺为筋,并有石块杂呈其间,西壁西北角坍塌严重,北壁中心被盗挖成一上宽2米,下宽1米,深4.3米的豁口,有土坯、石块裸露。台体顶部树有一木质三脚觇标。
  长丰敌台 位于航天镇国光村东北1.48千米处的黑砾石山顶上,为黑河国光村河险止点和地红山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东壁顶宽2米,底宽5.3米;南壁顶宽2.6米,底宽5.3米;西壁顶宽2米、底宽5.3米;北壁顶宽2米,底宽5.3米。高0.4米。(照113)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和底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仅存残底,西壁西北角有豁口,台体底部南侧散落有黑色石块。
  地红山小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上五分村西北3千米处的一土红色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外部锈砂石块砌筑,内部土坯砌筑,土坯长0.28米,宽0.18米,厚0.08米。底东西3.2米,南北3.6米,高1.65米。台体顶部中心有边长1.45米,高0.45米的块石堆。(照11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和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底部有石块垒筑的长3.6米,宽1.6米,高0.25米的小圈,西壁石块坍塌成三角形,北壁顶部暴露有木筋。
  地红山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上五分村西北7.2千米处的100多米高的土红色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块石、黄土夹红柳根茎垒筑,红柳根茎层厚0.1米,层间距0.2米。东壁顶宽1.8米,底宽8.8米;南壁顶宽1.8米,底宽7.4米;西壁顶宽1.8米,底宽7.4米。北壁与山脉连成一体,成悬崖,无法测量,高5.1米。(照115)
  台体顶部有高0.15米的积薪。
  烽火台北侧小房址处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和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有踩踏痕迹,南壁中部坍塌,西壁顶部二分之一处坍塌成斜坡,北壁坍塌,与山体悬崖成一体。
  上五分敌台 位于航天镇天仓村西1.2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为天仓长城起点,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夹红柳、芦草根茎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植物根茎层厚0.02米,层间距0.13米。东壁顶宽6.7米,底宽6.7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西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高2.2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粗砂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和灰陶罐底部残片。(照116)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暴露有红柳枝、芦草筋层。
  五分汉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天仓村北443米于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6米~0.08米。东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西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高2米。(照117)
  烽火台南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刻划纹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和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东北角坍塌呈斜坡状,东南侧有台体暴露;南壁东南侧有台体暴露,夯层明显;西南侧坍塌成斜坡,中间有贯通上下的雨水冲沟;西壁西北角顶部有较少的台体暴露,有雨水冲刷的沟壑;北壁顶部暴露有少量夯层,底部有台体残块堆积。
  下五分敌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西南3.8千米处的黑色砾石山顶上,骑墙建于二杰长城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夹砾石垒筑,土坯长0.38米,宽0.2米,厚0.18米。东壁顶宽6.3米,底宽12.2米;南壁顶宽5.2米,底宽14.8米;西壁顶宽6米,底宽11.8米;北壁顶宽4.5米,底宽11.5米。高3米。(照118)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在南侧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有土坯暴露,南、北两侧有雨水冲刷的豁口;南壁东侧有土坯暴露,中间顶部至底部有一豁口;西壁、北壁坍塌脱落呈丘状,表面遍布大量的黑色砾石块。
  湾北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沙门子)西南3.8千米处的20米高的独立土红色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块石、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3米,宽0.15米,厚0.08米,红柳根茎层厚0.6米。东壁顶宽2.5米,底宽5.6米;南壁顶宽2.2米,底宽5.8米;西壁顶宽1.7米,底宽4.8米;北壁顶宽1.6米,底宽5.5米,高4.2米。顶部有厚1.3米的土坯层。(照119)
  烽火台南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残片、灰陶残片和席子残片。(照042)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用土坯侧立砌筑,下部用石块黄泥砌筑,东北角底部为原山石基础,高1.1米,宽2.5米,东南角坍塌成斜坡,中部靠下有一宽0.6米,深1米,高1米的盗洞;南壁下部块石坍塌在底部形成斜坡。西壁酥碱坍塌较为严重,顶部有部分土坯,红柳平铺为筋,下部块石外包层已坍塌形成斜坡,内为碎石填筑;北壁较完整,顶部土坯酥碱,东北角有小部分坍塌。
  沙门子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沙门子)东北2.4千米灰质岩石山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梯形。黄土夹砾石夯筑,夯层厚0.06米~0.08米。东壁顶宽4.3米,底宽5.7米;南壁顶宽4.1米,底宽5.5米;西壁顶宽1.1米,底宽5.3米;北壁顶宽3.7米,底宽5.5米。高0.7米。(照12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底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仅留台基,东北角缺失,南壁中部坍塌成斜坡,西南角缺失,西壁西南角成斜坡,北壁坍塌成斜坡,有夯层暴露。
  沙河墩(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东北6.4千米处的黑河西岸的丘陵上,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38米,宽0.2米,厚0.14米。东壁顶宽4.3米,底宽5.5米;南壁顶宽4.1米,底宽5米;两壁顶宽1.1米,底宽5.7米;北壁顶宽3.7米,底宽5米。高8.5米。(照121)
  烽火台南侧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和底部残片、木筋、草鞋残件、衣服残件和麻绳。(照036、照037、照038)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顶部有宽1.4米,进深4米的东西向豁口。东壁顶部豁口以下有宽1.6米,深0.2米的雨水冲沟,底部有长1.5米,宽2米,高0.4米的黄土斜坡,东南角坍塌形成凹坑。南壁有土坯暴露,下半部有明显坍塌形成的凹坑,东南角坍塌严重,有宽1.9米的缺失。西壁顶部有宽1.2米,进深1.3米的豁口,西北角、西南角均坍塌。北壁有土坯暴露,西北角坍塌形成宽3米,高3米,进深1米的缺失。底部东南角有灰堆,上部分为积薪层。
  双岔敌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东北10.6千米处的一风蚀台地上,为西大湾北长城止点和双岔北长城起点,骑墙而建,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尖簇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8米~0.42米,宽0.2米,厚0.13米~0.15米。东壁顶宽0.8米,底宽11.6米;南壁顶宽0.6米,底宽2.7米;西壁顶宽1米,底宽4.9米;北壁顶宽0.8米,底宽2.55米。高7.9米。(照122)
  台体西南20米处有直径7.4米,高1.6米的积薪层。敌台南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和铁器残片。(照045)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南壁、北壁有土坯暴露,底部东南角有灰堆,上部分为积薪层。
  窜地兔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6千米处的灌丛沙丘中一高5米的土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外部土坯一平一立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土坯长0.36米~0.4米,宽0.22米~0.25米,厚0.1米,夯层厚0.08米~0.1米。东壁顶宽1.2米,底宽5.9米;南壁顶宽1.1米,底宽6.2米;西壁顶宽1.55米,底宽5.9米;北壁顶宽0.8米,底宽6.4米。高9.3米。(照123)
  烽火台南侧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外包土坯层坍塌,内部夯土层酥碱,底部东北角、东南角坍塌,分别形成长1.8米,进深1.5米,高3.10米和长1.8米,进深2.2米,高3.1米的缺失。南壁外包土坯层坍塌,暴露有直径0.1米~0.35米的栣木洞,东南角、西南角缺失。西壁外包土坯层只残留中间一小部分。北壁外包土坯已坍塌,散落在底部,内部夯土层酥碱。
  地兔西敌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5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骑墙建于黄毛土沟长城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夹芦草根茎、草绳砌筑,土坯长0.22米~0.24米,宽0.18米,厚0.15米,草绳直径0.06米,芦草根茎层厚0.02米。东壁顶宽1.8米,底宽10米;南壁顶宽1米,底宽4.1米;西壁顶宽1.8米,底宽9.6米;北壁顶宽1米,底宽11.3米。高3.6米。(照124)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盗挖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东壁外包土坯层坍塌,呈直角三角形,台体底部前有房屋痕迹。南壁坍塌成斜坡,暴露有夯层,东南角、西南角3米外有灰坑,有盗挖痕迹。西壁坍塌成斜坡,表面有碎砾石。北壁坍塌成丘体状,东北角至顶部有部分黄土,其余为砾石表面。(照039、照040)
  北沙河敌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东北16.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骑墙而建于实疙瘩长城上,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矩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夯层厚0.06米~0.08米,土坯长0.38~0.4米,宽0.18米~0.2米,厚0.1米~0.15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层间距0.6米~0.8米。东壁顶宽3米,底宽6.1米;南壁顶宽2.3米,底宽5.3米;西壁顶宽5.4米,底宽6.1米;北壁顶宽2.1米,底宽5.2米。高7.5米。(照125)
  敌台西南侧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粗砂灰图五五地兔西敌台平、立面图陶罐底部残片和灰陶罐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顶部有豁口,内有木棍暴露,底部有明显夯层,东南角向内凹陷呈方形坑,内有土坯台体暴露,上方有裂缝和雨水冲沟。南壁夯层清晰,西南角坍塌成豁坑,东南角向内凹陷,有一条雨水冲沟和裂缝。西壁外包夯土层已消失,土坯裸露酥碱。北壁外包夯土层上半部坍塌,西北角向内凹陷。台体顶部暴露有红柳、芨芨草筋。
  实疙瘩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东北17.5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夹块石夯筑,夯层不清。顶宽1米,底部直径15米,高2.1米。(照126)
  烽火台西南侧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残片和红柳筋。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表面散布大量砾石。东南处有一砾石堆,台体顶部有宽1米,高0.2米的石块堆。
  金关西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五组东北18.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之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4米~0.47米,宽0.23米~0.25米,厚0.14米~0.17米。东西顶宽2.4米,南北顶宽1.5米,底部直径11.7米,高2.6米。(照127)
  烽火台东侧散布大量的灰陶残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方点纹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表面散布大量砾石。南壁有盗洞一处,外部宽1.1米~1.6米,长2.6米,深3.5米,内部宽0.6米,长1.2米,深1.1米,暴露有土坯和草筋,周围散落土坯。西壁、北壁为砾石铺底,底部生长有白刺。
  实疙瘩北敌台 位于航天镇东岔村东北22.9千米处的黑河西岸砾石戈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夹砂石土夯筑,夯层不清。底部直径10.4米,高1.7米。
  敌台东南侧有围墙(墩院),平面呈长方形,墙体黄土夯筑,东、西、北三面墙体消失,仅存南墙残迹,长27.4米,底宽2米,顶宽1.2米,高0.5米。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台体东侧采集有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布满砂砾石。围墙(墩院)东、西、北三面墙体消失,仅存南墙残迹。
  相关遗存
  西部塞内调查登录汉长城沿线相关遗存1处,为窑址。
  窜地兔烽火台窑址 位于航天镇大湾村东北16.7千米处的软戈壁上,东南距窜地兔烽火台71米,西北距实疙瘩长城起点1.64千米。(照128)
  该窑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米,南北3米,高0.2米。窑址内散落有大量深红色烧结物,厚0.15米。
  窑址整体保存差。窑室已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第三节 北部塞
  北部塞东起北河湾水库西北侧的花庄墩,西至玉门花海交界处。
  塞墙、壕堑遗迹
  北部塞塞墙遗迹沿北山南麓边缘分布,个别地段塞墙分布在山岭之上,总体呈东西走向。北部塞分布地形较为复杂,既有墙体,又有壕堑,且交叉分布,个别地段则以河流和湖泊为天然屏障。共计59段,长约13千米,其中土墙26段,壕堑13段,水险20段。
  最东端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1千米处的北河湾水库西北侧起,到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5千米处的西窑一带长约20千米的范围内,塞墙遗迹较为明显,除在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5千米处的明水湾有长近5000米的一段可能是以河为险,未发现塞墙遗迹,其余地段均有塞墙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花庄墩西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1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南侧约3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3.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81.5米。东、南两面为北河湾水库环绕,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沿线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黑河营盘堡河险相连,西南与黑河明水湾河险相接。花庄墩(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790米。该段墙体因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东低西高的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10.5米~12.5米,顶宽1.4米,高0.6米~1米。(照129)
  红砂墩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7.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北侧约14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7.28千米处,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821.6米。东、南两面为红砂墩水库环绕,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平原,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黑河明水湾河险相连,西南与红砂小墩长城相接。花庄墩(烽火台)西距墙体起点4.83千米,红砂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24米,明代红砂墩(烽火台)北距墙体50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两侧坍塌形成东低西高的斜坡面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底宽4.6米~12米,高0.25米~1.40米。(照130)
  红砂小墩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7.28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沿山脚边缘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0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87.1米。东、南两面为河滩地,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红砂墩长城相连,西南与沙墩子长城相接。明代红砂墩(烽火台)西距墙体起点350米。红砂小墩(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00米。红砂小墩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224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有红柳枝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筋层与筋层之间相隔0.07米~0.2米。底宽5.3米~11.5米,顶宽0.5米,高0.2米~1.75米。(照131)
  沙墩子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11.0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3.2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53.5米。东、南面为河滩地,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红砂小墩长城相连,西南与平顶山长城相接。红砂小墩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10米,红砂小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54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有红柳枝平铺为筋,筋层厚0.05米,筋层与筋层之间相隔0.07米~0.2米。底宽10米~14.5米,高0.3米~2.3米。(照132)
  平顶山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两13.2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4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856.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沙墩子长城相连,西南与石门坎长城相接。平顶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40米,石门坎堡西北距墙体止点50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9米~12米,高0.55米~1.9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3)
  石门坎长城 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1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100米处分布,止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6.8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940.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平顶山长城相连,西南与西窑北长城相接。石门坎堡北距墙体70米,明代细腰墩(烽火台)北距墙体1548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8米~14米,高0.3米~2.0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4)
  西窑北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9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10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928.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石门坎长城相连,西南与尖山子东长城相接。西窑南长城起点东北距墙体98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6米~2米,高0.1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5)
  西窑南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9.35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5.81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722.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起点北侧68米、止点北侧175米处为西窑北长城。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12米,高0.07米~0.8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6)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的尖山子和墩墩山一带,塞墙和壕堑均有发现,发现塞墙3段,壕堑1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尖山子东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5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072.5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西窑北长城相连,西南与尖山子壕堑相接。尖山子东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72米,尖山子堡西北距墙体103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堆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14米,高0.5米~2.7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7)
  尖山子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95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338米。东北接尖山子东长城,西南接尖山子长城。尖山子堡西北距壕堑起点132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米~4米,上宽10.5米~11.8米,深0.5米~0.8米,壕垄底宽6.4米~9.7米,顶部呈脊状,高0.3米~0.8米。因山洪冲刷、风沙侵蚀,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和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现成较多豁口,壕沟多被填平。(照138)
  尖山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3.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前半段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半段折而向西北延伸,长1157米。东、南、西三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尖山子壕堑相连,西北与墩墩山长城相接,尖山子堡西北距墙体起点375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2米,顶宽0.3米,高0.3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39)
  墩墩山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2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7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38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先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后折而向西延伸,后半段又折而向西南延伸,长3034米。东、西两面为戈壁滩,南、北两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尖山子长城相连,西与北河湾壕堑相接。墩墩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180米,尖泉子烽火台西北距墙体68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5米~13.5米,高0.8米~2.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0)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4千米处的北河湾一带,洪积扇软戈壁和砾石丘陵之上发现了塞墙和壕堑遗迹6段,其中塞墙3段,壕堑3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北河湾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500米。东接墩墩山长城,西接北河湾长城。北河湾烽火台北距壕堑止点20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3.6米~4米,上宽5米~12米,深0.5米,壕垄底宽4.4米~7.7米,顶部呈脊状,高0.4米~0.7米。因山洪冲刷、风沙侵蚀,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和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形成豁口2处,壕沟多被填平。(照141)
  北河湾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9.38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5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千米处。呈东西走向,前段墙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折而向西北延伸,末端折而向西南延伸,长2187米。东、西两面为戈壁滩,南、北两面为灌丛沙丘及冲积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北河湾壕堑相连,西与北河湾长城2段相接。北河湾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23米,台子井烽火台西距墙体止点274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8米~12米,顶宽0.4米,高0.6米~1.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2)
  独山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25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4.9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36米。东、南、西三面为冲积滩地,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
  该墙体东北与北河湾长城2段相连,西南与腰墩子东壕堑相接。起点西南134米处为独山子烽火台。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0.35米~10.5米,高0.35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墙体中间有现代坟茔1处。(照143)
  腰墩子东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1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610米。东北接独山子长城,西南接腰墩子长城。北河湾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23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1米,上宽1米~3米,深0.2米~0.3米,壕垄底宽5.4米~9.4米,顶部呈脊状,高0.7米~1.3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北垄中段被人为挖掘破坏,形成一直径5米,深0.8米的坑,南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44)
  腰墩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4.9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5.3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299米。周围为冲积平原,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腰墩子东壕堑相连,西与腰墩子壕堑相接。腰墩子东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355米,腰墩子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40米,腰墩子南烽火台东北距墙体止点55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13米,高0.3米~1.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5)
  腰墩子壕堑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0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29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前段为东西走向,后折而向西南,长1600米。东北接腰墩子长城,西南接石梯子长城。腰墩子烽火台东北距壕堑起点46米,腰墩子南烽火台西北距壕堑629米,石梯子堡东北距壕堑止点43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米~4米,上宽3米~8米,深0.1米~0.3米,壕垄底宽2.2米~8.7米,顶部呈脊状,高0.1米~1.4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46)
  在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的石梯子湖和古城乡下东沟村北的孟家岗一带,由于当时这一带河(北大河)湖(石梯子湖)交错,地形复杂,2010年金塔县调查人员在调查中,有两段分别长约11千米和600米的未被发现的塞墙遗迹,我们认为可能当时分别以石梯子湖和北大河为天然屏障,未构筑防御设施。其余地段均发现有塞墙和壕堑,共4段,其中塞墙3段,壕堑1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石梯子长城 起自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3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400米处分布,止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5.6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664.5米。东、西两面为冲积平原和丘陵间杂地带,周围有冲积滩地和灌丛沙丘,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腰墩子壕堑相连,西南与石梯子湖险相接,石梯子堡西北距墙体13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1.6米,顶宽0.3米,高0.6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7)
  孟家岗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26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400米处分布,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3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42米。周围地貌为冲积滩地、戈壁、丘陵间杂,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梯子湖险相连,西北与北大河孟家岗河险相接,石梯子西2号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105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9米,高1米~1.4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8)
  孟家岗西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28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南侧约500米处分布,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24千米处,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前半段墙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后半段墙体由东向西延伸,长793.6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北大河孟家岗河险相连,西南与孟家岗西壕堑相接,石梯子西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米~6米,高1.4米~2.2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49)
  孟家岗西壕堑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38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5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94米。东接孟家岗西长城,西接瓦窑长城。石梯子西烽火台西南距壕堑起点76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底宽2.4米,上宽8.5米,深0.4米。壕垄底宽5米~8.6米,顶部呈脊状,高0.8米~1.5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分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千米处的瓦窑一带,发现了2段交叉分布的塞墙遗迹。分别是:
  瓦窑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2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穿过砾石便道后,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总体呈东南——西北走向,前半段由东向西延伸,后半段由东南向西北延伸,长3286米。周围为冲积平原、河滩地和丘陵地带,北面为北山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段墙体东南与孟家岗西壕堑相连,西北与长头山长城相接。第四自然段与瓦窑支线长城相交,第六自然段与长头山长城相交。瓦窑烽火台西北距墙体370米,石莹山烽火台东南距墙体510米。第四自然段与瓦窑支线长城相交,第六自然段与长头山长城相交。该段墙体构筑方式分为两种,平地处的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山上墙体为沙石土夹块石垒筑。底宽9米~11米,高0.75米~2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0)
  瓦窑支线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7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9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775.5米。周围为冲积平原、河滩地和丘陵间杂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起点处与瓦窑长城相交,石莹山烽火台东距墙体起点160米,瓦窑烽火台西南距墙体止点325米。该墙体起点处与瓦窑长城相交,在瓦窑长城南侧呈西北——东南向延伸,与瓦窑长城形成45°的夹角。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9.5米~10米,高0.8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的长头山一带,发现了长约3200米,呈断续分布的塞墙遗迹2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长头山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85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9.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前段墙体由南向北延伸,后段墙体折而向西北延伸,长2367.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瓦窑长城相连,西北与北海子长城相接。长头山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144米,长头山北烽火台北距墙体止点14.5米。该段墙体为红柳夹砂石土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7米~10米,高0.4米~1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1)
  长头山南长城 起自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8千米处的洪积扇软戈壁,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止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65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846.4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北距瓦窑长城止点250米。石莹山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400米,长头山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250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3.5米~8米,高0.4米~0.7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2)
  在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65千米处的北海子一带,长约9100米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由于这一带紧邻北海子湖,湖泊水量的自然增减可能对墙体造成了严重损毁。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6千米处的石营堡一带的北山南麓发现了2段塞墙遗迹,在这2段塞墙遗迹之间有长约1100米的消失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石营堡东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9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浅山地带,沿砾石便道北侧约20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5千米处,总体呈东西走向,先由东向西延伸,后折而向西北延伸,又折而向西南延伸,末端又折而向西北延伸,长580.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北海子长城相连,西与石营堡长城相接。北海子烽火台西南距墙体起点1.4千米,石营堡东南距墙体止点723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7米~7.4米,高0.7米~1.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
  石营堡西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距砾石便道北侧约22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72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前段墙体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后段墙体折而向西南延伸,长1736.5米。周围地貌为冲积平原,南面为北海子湖,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营堡长城相连,西北与黄水沟长城相接。石营堡西南距墙体起点341米。该段墙体风蚀坍塌严重,原构筑方式不详,现仅存砂石土堆筑的墙体基础。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3米~8米,高0.3米~1.17米不等。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3)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千米处的黄水沟一带,发现了2段塞墙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黄水沟长城1段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72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浅山地带,距砾石便道北侧约150米处,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总体呈东南——西北走向,自起点起墙体先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后折而向西南延伸,后又折而向西北延伸,末端又折而向西南延伸,长2943.5米。东、西、北三面为冲积平原,南面为河滩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南与石营堡西长城相连,西北与黄水沟长城2段相接。黄水沟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25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10米,高0.35米~1.4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4)
  黄水沟长城2段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地带,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86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1683.7米。周围地貌为冲积平原和河滩地,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黄水沟长城1段相连,西与常家岗长城相接。黄水沟烽火台东北距墙体起点25米,常家岗烽火台西北距墙体止点130.8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4.2米~7.6米,高0.35米~0.6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5)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6千米处的常家岗一带,发现了1段塞墙和1段壕堑遗迹。由东向西分别是:
  常家岗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86千米处,位于北山山脉南麓的山前地带,在洪积扇软戈壁上分布,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7.87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2822米。周围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该墙体东与黄水沟长城2段相接,西与常家岗壕堑相连。常家岗烽火台西北距墙体起点130米。该段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芦草分层叠筑。土质以砂石土为主,质地粗疏,并夹有小砾石,底宽5.3米~14米,高0.6米~1.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随山势起伏延伸。(照156)
  常家岗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7.8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8.9千米处,呈东西走向,长1274.5米。东接常家岗长城,西接常家岗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1.4米~2.7米,上宽2.7米~6.1米,深0.3米~0.8米。壕垄底宽3.6米~9.1米,顶部呈脊状,高0.2米~0.9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该段壕堑以西长约3千米的范围内未发现塞墙遗迹,这一带周围地貌为洪积滩地,因山洪冲刷已消失。(照157)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1.5千米处的北沙窝一带,向西到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6千米处的沙枣园子自然保护区西侧长约35千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壕堑遗迹,共8段。由东向西分别是:
  北沙窝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1.28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21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937.5米。东南接常家岗壕堑2段,西北接床窝子壕堑1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1.8米,上宽2.7米~4.1米,深0.4米~0.8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7.9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1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床窝子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21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6.49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297米。东南接北沙窝壕堑,西北接床窝子壕堑2段。床窝子井北烽火台东南距壕堑止点906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7米~3.1米,上宽3.5~9.6米,深0.15~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11米,顶部呈丘状,高0.3米~1.6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58)
  木头井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1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45千米处的床窝子敌台,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07.5米。东南接床窝子壕堑2段,西北接木头井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3.4米~5.2米,上宽7.2米,深0.5米~0.68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9米,顶部呈丘状,高0.1米~0.6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人为踩踏、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盆地坑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4.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7.6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011米。东南接木头井壕堑3段,西北接盆地坑壕堑2段。盆地坑西烽火台东距壕堑540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5米~5.5米,上宽2.5米~5.5米,深0.2米~0.5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4.1米~10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59)
  廿里小墩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9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0.38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369米。东南接盆地坑壕堑2段,西北接廿里小墩壕堑2段。廿里小墩(烽火台)东距壕堑96米。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2米~4.2米,上宽4.4米~7.5米,深0.3米~0.4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8.1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实存963米,消失406米。(照160)
  银盘大墩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5.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8.87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180.5米。东南接廿里小墩壕堑3段,西北接沙枣园子壕堑。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4米~5.8米,上宽5.8米~8.5米,深0.25米~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6米~10.3米,顶部呈丘状,高0.5米~0.7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沙枣园子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38.87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1.9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086米。东南接银盘大墩壕堑,西北接沙枣园子西壕堑1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7米~6.5米,上宽6.5米~8.5米,深0.3米~1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6米~10米,顶部呈丘状,高0.3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照161)
  沙枣园子西壕堑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1.9千米处,穿越荒漠戈壁、低矮山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区域,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2.3千米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22米。东南接沙枣园子壕堑,西北接沙枣园子西壕堑2段。该壕堑采用开挖成壕,两侧堆垄的方式修筑。底宽2.2米~4.2米,上宽4.4米~7.5米,深0.3米~0.4米。壕垄夹有砾石、红柳,底宽5.5米~8.1米,顶部呈丘状,高0.2米~0.8米。由于风雨侵蚀、风沙淤积埋压、山洪冲刷等,以及机动车辗压、牲畜活动,大部分壕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壕堑有较多豁口,壕垄大部尚存,壕沟多被填平。
  在该段壕堑以西,西坝乡西移村西北46千米处的沙枣园子天然植被封育保护区内的沙丘之中长约5200米的区域内,没有发现一点塞墙和烽火台的痕迹,可能这一带的塞墙早已被沙丘掩埋了。
  在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1千米处的芦草井一带的沙漠腹地之中,发现了2段以红柳、梭梭木为筋叠筑的长城墙体,遗迹清晰可见。由东向西分别是:
  芦草井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0.5千米处,穿行于沙漠腹地中,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566.5米。周围为沙漠、戈壁环绕,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沙枣园子西长城相连,西南与芦草井长城2段相接。芦草井长城1段窑址群西南距墙体32.5米。该段墙体为沙土夹红柳、梭梭木分层叠筑。土质以沙土为主,质地粗疏,顶部红柳和梭梭木绝大多数已腐朽,厚约0.8米。底宽5.5米~9米,顶宽1米~3.1米,高0.5米~2.5米。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照162)
  芦草井西长城 起自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3.8千米处,穿行于沙漠腹地中,止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6.5千米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006米。周围地貌为流动沙丘和灌丛沙丘,西面有极少的戈壁,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该墙体东北与芦草井长城2段相连,西南与玉门市花海子长城1段相接。该段墙体为沙土夹红柳、梭梭木分层叠筑。土质以沙土为主,质地粗疏,顶部红柳和梭梭木绝大多数已腐朽,厚约0.8米。底宽3米~12.2米,顶宽1.1米~3米,高1米~2.3米。整体呈丘状土垄延伸。(照163、照164)
  关堡
  北部塞内共有关堡6座。
  石门坎堡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17.63千米处的丘陵之上。北距石门坎长城50米,东距平顶山烽火台1.2千米。(照165)
  石门坎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5米,南北37米,面积1128.5平方米。墙体为砂砾石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9米~10米,顶宽1米~2.7米,高2.8米~4米,红柳根茎层厚0.09米~0.1米,层间距0.4米。东墙正中开门,宽3.5米,进深4米,高2.8米。
  堡的东北角筑一角楼,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米,南北宽9米,面积90平方米。东南角与堡东墙相接,西北角与堡北墙相连,顶宽2.6米,高4米。
  堡内有南北向砂砾石墙一道,北部与角墩相连,底宽5米,顶宽2.3米,高0.54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砂砾石堆积成的墙体坍塌呈斜坡状。堡北墙东北角有盗坑一处,东北角角楼南墙底部有盗坑一处,顶部有盗坑一处。
  该堡东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壶底部残片、灰陶残片。
  该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南面为灌丛沙丘,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和北山山脉。
  尖山子堡 位于大庄子乡政府东北13.9千米处一座山包上。北距尖山子长城220米,东北距尖山子东烽火台1.5千米。(照166)
  尖山子堡由三座堡院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平面呈西小东大的不规则菱形。尖山子烽火台位于堡中心最高处,三座堡院以烽火台为中心分布于东南侧、西侧和北侧。墙体用块石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个别墙体土坯砌筑,底宽4米~6米,顶宽3.5米,高1米~2米,土坯长0.38米,宽0.25米,厚0.18米。北侧围墙中部开门,宽3.5米,进深5米。
  东南侧堡院平面呈葫芦状,随山势而建。东墙长50米,南墙长45米,西墙长50米,墙体坍塌呈三棱状,底宽4米,高1米。
  西侧堡院平面呈椭圆形,围墙与烽火台西南侧、西北侧相连,随山势而建,东墙长56米,南墙长53米,西墙长63米,北墙长62米,底宽6米,顶宽3.5米,高1.8米。在堡院西南角有一道向外延伸长7.5米的墙体,底宽6米,顶宽3.5米,高1.8米。
  北侧堡院平面近似三角形,围墙与烽火台东北侧相连,个别墙体土坯砌筑,随山势而建,东墙长97米,西墙长105米墙体坍塌呈三棱状,底宽6米,高2米。在堡院的正西方有一道向外延伸呈三棱状的墙体,长10米,底宽6米,高2米。
  烽火台为砂石土堆积而成,剖面呈梯形。东西底宽8米,顶宽5米,南北底宽13.2米,顶宽8.4米,高3.7米。西侧有登台步道,宽1米,长3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袭,大部分沙石堆积成的墙体被破坏。堡的四面墙体均风化酥碱,向两侧坍塌成斜坡状,北墙东北角内侧有盗坑两处。
  该堡北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瓮腹部残片、木器残件、衣服残件和麻编织品。(照031、照032、照033)
  堡坐落在一处高低不同的六座2米~10米高的山包之上,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南面为灌丛沙丘,西面为戈壁滩,北面为冲积滩地及北山山脉。
  石梯子堡 位于东坝乡黑树窝村东北3.8千米处的黑石山顶上。东距石梯子长城起点425米,距腰墩子南烽火台1.76千米。(照167)
  石梯子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4米,南北29米,面积696平方米。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东、南、西三墙为内外夹墙,内墙底宽2米~2.5米,高0.8米~2米;外墙底宽2米~4米,高1.4米~2米,顶宽1米~2.6米,夹墙内、外间距1.5米,红柳根茎层厚0.02米,层间距0.1米。南墙正中开门,宽4.5米,高1.4米。
  堡的东北角筑一角楼,平面呈矩形。底部边长东西10米,南北7米;顶部边长东西8.9米,南北5.8米,高1.9米。顶部有两堆直径0.8米,高0.2米的石块堆。
  堡整体保存较差,受雨水风沙侵蚀,大部分红柳、砂砾石叠筑的墙体被破坏。堡的四面墙体均不同程度风化酥碱,并向墙体两侧坍塌成斜坡,角楼东壁上部有盗坑一处。
  该堡南侧灰堆中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
  该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东、西、北面均为北山山脉,南面为灌丛沙丘。
  孟家岗西堡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5.4千米处的一处土红色砾石山丘上。北距孟家岗长城50米,东北距石梯子西烽火台1.2千米。(照168)
  孟家岗西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2米。南北25米,面积800平方米。东墙长22.5米,南墙长30.5米,西墙长25米,北墙长32米,墙体为砂石土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5米~6米,顶宽2米,高0.7米~1.2米,红柳根茎层厚0.01米~0.03米。东墙正中开门,宽3.3米。
  堡东北角筑一角楼,墙体用砾石、黄土、红柳分层叠筑,底宽11米,上宽3米~4.4米,高4米,筋层厚0.02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蚀,大部分砂砾石叠筑的墙体被风化剥蚀坍塌。堡的四面墙体均风化酥碱,向墙体两侧坍塌形成斜坡。
  该堡西侧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四面为灌丛沙丘环绕,北面远处为冲积滩地和北山山脉。
  石营堡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东北5.45千米处的一座黑石山包上。西南距石营堡西长城300米,东南距石营堡东长城700米,东距北海子烽火台2.37千米。(照169)
  石营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1米,南北24.1米,面积747.1平方米。东墙长24.1米,南墙长31米,西墙长21.2米,北墙长28.7米。墙体为片石、夯土、土坯夹植物根茎分层叠筑而成,底宽1.95米~3.4米,顶宽1.5米~2.1米,高1.5米~8.9米,夯层0.08米~0.1米。土坯长0.3米,宽0.2米,厚0.09米,植物根茎层厚0.05米~0.08米,块石层厚0.07米~0.09米。南墙正中开门,宽4.9米。
  东侧100米外山顶有直径4米,高0.3米的灰堆一处,有大量炭烧结块堆积。
  堡整体保存一般。受雨水风沙侵蚀,部分墙体坍塌呈豁口状,在墙基部形成斜坡堆积。东墙中部形成一长6米,深0.8米的豁口。南墙基部有长4米,高2.2米,深0.8米的凹坑。东南墙角顶部有长4米,深0.8米的豁口一处。西南墙基部残留高1米,宽0.8米的夯筑基础。西墙中部顶部有长1.5米,深0.9米的豁口一处。北墙中部有长8.3米,深1米的豁口一处。东北角有长2.4,深0.9米的豁口一处。
  该堡东侧散布大量灰陶残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残片。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为北山山脉和山前冲积平原,南面为北海子湖。
  银盘大墩堡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2.22千米处的残丘地上。东南距盆坑西烽火台8.7千米,北距银盘大墩壕堑起点346米。(照170)
  银盘大墩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5米,南北21.1米,面积643.55平方米。西南角有一房屋遗址,东北角有一角楼,堡内可见8间房屋址墙基痕迹。堡墙黄土夯筑和土坯砌筑,东墙前期土坯砌筑,后期加筑夯土墙,长21.1米,底宽3.7米,顶宽2米,高7.6米。南墙土坯垒砌,长30.5米,底宽1.2米,顶宽0.5米,高3.7米~7.6米。西墙黄土夯筑,长21.1米,底宽2.1米,顶宽1.1米,高6米~7.6米,墙中部有红柳、芦草根茎平铺为筋,筋层厚0.01米。北墙黄土夯筑,长30.5米,底宽5.9米,顶宽1.9米,高6.9米,夯层厚0.12米,土坯长0.33米,宽0.18米,厚0.12米。南墙东侧开门,宽5米,高4米。
  堡东北角筑一角楼,底部东西3.9米,南北4.5米,顶部东西1.9米,南北2.8米,高3.2米。
  堡西南角有一房屋遗址,南北5.9米,东西4.9米,墙高1.7米。2011年7月13日新发现7间房屋址墙基痕迹,房屋呈前后两排分布,进深2.9米,墙基宽0.18米~0.4米。前排房屋址1号宽3.8米,2号宽1.78米;后排房屋由东向西,1号屋址宽2.93米,2号屋址宽1.3米,3号屋址宽1.4米,4号屋址宽2.2米,5号屋址宽2.5米。
  堡东北角18米处有积薪两处,呈土丘状,外层有0.15米厚黄土堆积,内为红柳积薪。东西向排列,1号积薪堆宽1.4米,长2.6米,高1.4米;2号积薪堆宽1米,长1.8米,高1米。
  堡整体保存一般。因受风雨侵蚀,堡的四面墙体均有部分风化酥碱破坏,在墙基部坍塌成斜坡。东墙有25个栣木圆洞,东北角有宽1.6米,深2.4米的豁口一处,底部有夯筑角墩一座。南墙西南角有豁口两处,宽0.4米~0.6米,深0.6米~1米。北墙西北角有豁口一处,宽3.8米,深1.8米,门内1米处有宽1.8米,长3米,深2.3米的盗洞一处。
  该堡内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铁器残片。
  堡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北高南低,四面为灌丛沙丘环绕,北面远处为冲积滩地及北山山脉。
  单体建筑
  北部塞内共发现烽火台33座,依长城线由东向西分布。
  花庄墩(敌台)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10.6千米处的北河湾水库中心一红色小山包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外部土坯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土坯长0.35米,宽0.2米,厚0.1米,夯层厚0.07米~0.1米。东壁顶宽4.8米,底宽5.1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8.4米;西壁顶宽5.2米,底宽6.6米;北壁顶宽6.5米,底宽7.7米。高3.6米。(照171)
  敌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罐口沿残片、腹部残片及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可见红色山岩裸露。西壁、北壁坍塌呈马鞍形。外包土坯坍塌严重,只残留北壁一小部分,底部北侧残存一围墙。
  红砂东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8.13千米处的一高于地面10米的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砾石块夹红柳根茎分层叠筑。东壁顶宽1米,底宽6.2米;南壁顶宽1米,底宽6米,西壁坍塌;北壁顶宽1米,底宽6米,高0.7米~0.9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褐陶罐口沿残片、灰陶壶底部残片、碳烧结块及簇头半枚。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东壁底部有红柳筋暴露,南壁顶部有直径1米,高0.3米的小石堆,底部可见块石基础,西壁仅留残底,北壁底部西北角暴露有栣木,东北角暴露有红柳筋。
  红砂小墩(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0.4千米处的砾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29米,宽0.16米,厚0.08米。底东西8米,南北11米,高0.9米。(照17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及灰陶甑底部残片。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风化脱落较严重,东北角有盗洞一处。南壁西南角有两个直径2.3米,深0.63米的盗洞。西壁坡底山沟有灰堆暴露,有一直径3.4米,深0.7米的盗洞,中心暴露有一段土坯砌筑的墙体。北壁西侧有一个直径2.5米,深0.5米的盗洞。
  红砂小墩西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15千米处的丘陵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砂砾石夹红柳根茎夯筑,夯层不清。直径8.4米,高1.5米。(照17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及弦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西壁、北壁底部暴露有平铺的红柳枝。
  沙墩子(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1.8千米处的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厚0.09米~0.14米,土坯长0.33米,宽0.16米,厚0.09米。东壁顶宽2.2米,底宽7.3米;南壁顶宽3米,底宽8米;西壁顶宽5米,底宽4.8米;北壁顶宽3.4米,底宽6.7米。高2.5米。(照17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及红柳筋。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南壁顶部中心和西侧底部各有盗洞一处,西壁底部北侧有宽1.2米,高1.3米,深0.8米的盗洞一处,内有墙体暴露,中心填满木炭块及土坯残块。
  平顶山烽火台 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13.3千米丘陵上,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剖面不规则梯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不清,土坯长0.33米~0.4米,宽0.16米~0.19米,厚0.09米。东壁顶宽2.8米,底宽5.3米;南壁顶宽4.8米,底宽7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4米;北壁顶宽5.2米,底宽7米,高1.36米~2.1米。(照175)
  周围散落有灰陶片,东北侧底部有大量的青稞、谷子,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铁器残片、木箅子及若干青稞、谷子。(照029、照030)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顶部土坯平铺3层的台体已酥碱成丘形,底部有土坯堆成斜坡状,西壁中心有土坯及芨芨草等杂物砌筑的一段墙体。
  尖山子东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14.6千米黑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垒砌,夯层厚0.08米,土坯长0.3米,宽0.17米,厚0.1米。东壁顶宽1米,底宽10米;南壁顶宽3.7米,底宽4.7米;西壁顶宽2.1米,底宽3.1米;北壁顶宽4米,底宽5米。高0.4米~0.8米。(照17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腹部残片和灰陶瓮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东壁已坍塌呈不规则土堆状,东南角暴露出一小块土坯台体。南壁东南角、西南角暴露有土坯台体,土坯4层平铺,上铺芦草为筋,外抹厚0.06米的草泥。台基外1米处有3块直径0.14米~0.22米,高0.24米的圆柱形土坯,土坯中心有1~2根草绳。西壁内有土坯暴露。北壁西北角残存一小块夯筑台体,西侧坍塌呈斜坡,中间被盗挖形成一直径2.2米,高0.4米的土堆。
  墩墩山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5千米处的一独立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梯形。下部土坯砌筑,顶部块石垒筑,土坯长0.3米,宽0.17米,厚0.1米。东壁顶宽5米,底宽10米;南壁顶宽4米,底宽8.4米;西壁顶宽6米,底宽11米;北壁顶宽6米,底宽10米。高1.75米。(照17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台体顶部有直径1米,高0.7米和直径0.8米,高0.3米的块石堆两处。东壁西南角有直径1.7米,深0.9米的盗洞一处。南壁台体底部至山下有宽6米,厚0.6米的灰堆,内有秸秆、灰陶片、骨头等物。西壁有土坯墙暴露,顶部西北角有宽1.5米,高3米,深1.4米的盗洞;底部西北角有宽2米,高1.5米,深0.5米的盗洞,洞内暴露有土坯砌筑的墙体。(照034、照035)
  尖泉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1千米处的丘陵地带中一小黑砾石山顶上,共2座,分为1号、2号,东西排列。平面均呈葫芦形,剖面呈不规则圆丘形。1号为黄土夯筑,2号为砾石堆筑。1号东壁顶宽5米,底宽7米;南壁顶宽5米,底宽10米;西壁顶宽5米,底宽10米,北壁顶宽5米,底宽10米,高0.5米~1.2米;2号东壁顶宽2.3米,底宽4米;南壁顶宽4.8米,底宽6.4米;西壁顶宽1.6米,底宽4.3米;北壁顶宽5米,底宽7米,高0.7米~1.25米。(照17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壶底部残片、刻划纹灰陶瓮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等。(照044)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1、2号南壁均暴露有红柳筋。1号西壁坍塌成斜坡,与2号烽火台紧接,2号西壁由石块垒筑而成,已坍塌。2号北壁由碎石堆筑,底部有一处长5米,宽3米,深1.5米的盗洞。
  北河湾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8.8千米处的一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散落有砾石、夯土块和土坯残块,构筑方式不明,夯层和土坯尺寸不清。东壁底宽1.5米,南壁底宽1.2米,西壁底宽1.1米,北壁底宽1.2米。高0.7米。(照17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底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和绳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整体呈低矮的土丘状。台体东侧6米处有东西3米,南北5米,深0.3米的灰坑一处,内有木、秸秆、碎骨等。
  台子井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7.9千米一圆丘形山顶上,平面呈勺状,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夹红柳根茎夯筑,夯层厚0.08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0.07米,间距0.15米。东壁顶宽3米,底宽6.5米;南壁顶宽7.5米,底宽10.7米;西壁顶宽3.8米,底宽6米;北壁顶宽6米,底宽10.6米。高0.9米~1.95米。(照18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绳纹、素面灰陶残片和铁器残片、炭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在底部形成斜坡。顶部中心有直径3米,进深1.2米的盗洞一处,内暴露有红柳根茎。东壁有一条块石堆筑的斜坡道,北壁坍塌成丘状,东侧有一斜坡道。台体底部有一长5米,宽3米,深0.55米的盗洞。
  独山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北6.2千米处10米高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散落有夯土块、石块和红柳枝,构筑方式不明,夯层不清。东壁底宽5米,南壁底宽5.1米,西壁底宽4.2米,北壁底宽4.3米,高0.3米。(照18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残片、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残片和红柳筋等。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仅存残底。台顶有碎石堆4处,直径0.8米~0.5米,高0.8米~0.15米。地表留有小石块、黄土和许多红柳枝。南壁顶部中心有长0.9米,高0.9米,深0.8米盗洞一处,西壁西北角有直径0.6米,深0.15米的盗洞一处。
  腰墩子东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2.1千米处的一高1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黑砾石山顶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圆丘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底东西6.7米,南北6米,高0.4米~1.5米。(照18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素面灰陶壶、罐残片和绳纹灰陶罐残片及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圆丘状。东壁东南角有一直径0.8米,进深0.7米的盗洞,内有厚0.15米的芦草平铺为筋,南壁底部可见红柳平铺为筋,北壁有雨水冲沟。
  腰墩子(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西北3.7千米处的砾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东壁底宽4.2米,顶宽3.4米;南壁底宽3.8米,顶宽2.6米;西壁顶宽3.3米,底宽3.9米;北壁顶宽1.9米,底宽3米。高5米。(照18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和弦纹灰陶罐腹部、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酥碱,有3处宽0.3米~0.4米,高0.3米~0.9米,深1.7米~2.2米的小坑。南壁有脚窝痕迹,顶部有一处宽1.2米的豁口和贯通裂缝,底部东南角有宽1.4米,高1.1米,深2.1米的凹坑。西壁顶部有酥碱,底部西南角有凹陷。北壁中部以下有一高0.85米,宽0.5米的裂缝直至底部,底部高1.77米处有4个直径0.2米~0.22米的栣木对穿圆孔,部底有一直径2米,高0.3米的黄土斜坡。
  腰墩子南烽火台 位于大庄子乡双新村东南4.6千米处的黑砾石独立山丘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半圆形。散见有黄土、砾石,原构筑方式不明,夯层不清。直径17.5米,高1米~2.45米。(照18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低矮的圆丘状。南壁底部有块石垒筑的长1.4米,宽1.4米,高0.4米的小石坞一处。台体顶部残留有航标架底部木桩3根。
  石梯子西1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东北6.7千米处的北山山脉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三角形。灰白石块、黑石块、黄土夹红柳根茎垒筑。东壁顶宽1.2米,底宽7.5米;南壁顶宽1.4米,底宽8米;西壁顶宽2米,底宽7.3米;北壁顶宽1米,底宽8米。高3米。(照18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灰陶罐底部残片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顶部有一处长1.9米,高1.1米,深1.1米的盗洞。东壁有踩踏痕迹和采矿点,底部暴露有红柳;南壁顶部有盗坑一处,矿点7处,西壁有矿点3处,北壁与山脉相连,形成一残绝壁,暴露有红柳根茎。
  石梯子西2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5.3千米处的北山山脉一土红色山头上,平面呈勺形,剖面呈半圆形。土红色石块、砂砾石夹红柳枝、芦草分层垒筑。东壁顶宽5米,底宽15米;南壁顶宽3.5米,底宽15米;西壁顶宽6米,底宽15米;北壁顶宽5.3米,底宽15米。高0.7米。(照18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腹部残片和弦纹灰陶残片、红柳筋等。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南壁顶部有平铺草筋和踩踏痕迹。西壁西侧有长15米,顶宽0.7米,底宽1.4米,高1.4米呈斜坡状的步道直通台顶。北壁山脚下块石坍塌,红柳筋杂呈其间,顶部有一处长1.1米,宽0.6米,深0.9米的盗洞。
  石梯子西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15.8千米处的一砾石山丘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6米~0.1米。东壁底宽4.2米,南壁底宽6米,西、北壁底宽6米,高0.7米。(照187)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红陶罐口沿残片和衣服残片。(照043)
  烽火台保存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四壁已无踪迹,南侧残存一夯土块。
  瓦窑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1千米处的北山北侧70米处一砾石山背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外部黄土、砾石夹红柳、芦草根茎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夯层厚0.08米~0.1米,土坯长0.3米,宽0.2米,厚0.1米。东壁顶宽2.3米,底宽4米;南壁顶宽2.7米,底宽5.6米;西壁顶宽2.5米,底宽6.5米;北壁顶宽2.2米,底宽6米。高1.6米。(照188、照18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口沿残片和绳纹灰陶残片、渔网坠、箭镞残件、五株残片、铁器残片等。(照041)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东壁暴露有土坯和红柳、芦草根茎,南壁山坡下有灰堆。
  石莹山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6.7千米处的一独立的黑砾石山包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三角形。砾石、黄土夹红柳根茎夯筑,红柳根茎层厚0.07米~0.1米,间距0.11米~0.15米。东壁顶宽1.7米,南壁顶宽2.3米,西壁顶宽1.7米,北壁顶宽2.3米,底部直径12米,高3.2米。(照19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残片、素面灰陶残片、粗砂灰陶罐耳部残片和灰陶瓮口沿残片。(照048)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东壁顶部东南角缺失,暴露有红柳枝,南壁上部暴露有红柳枝。
  长头山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7.5千米处的黑砾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石土、石块夹红柳、芦苇根茎垒筑。底宽13米,高2.3米。(照191)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和木器残件。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台顶有一长5.6米,宽4.3米,深1.47米的不规则矩形盗洞。东壁坍塌成丘状,基部有盗洞2处。南壁暴露有芦草、红柳筋。台体底部有6处采矿点。
  长头山北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西北9.4千米处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底东西20米,南北18米,高1.6米。(照192)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少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台体顶部西角有砾石堆,东、南平地有灰层暴露。南壁底部中心连接一长30米,宽8米,高0.4米的砾石砂梁。
  长头山北1号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北11.31千米处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底东西18.5米,南北18.3米,高1.45米。(照193)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夹砂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顶部有3堆直径约0.5米,高约0.1米的黑色块石堆和碳烧结块,东南20米处有灰层。
  北海子烽火台 位于古城乡下东沟村东南13.7千米处的一高5米的灰质岩石山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丘形。砂砾石、石块夹红柳根茎垒筑。东壁顶宽4.5米,底宽7.3米;南壁顶宽3.4米,底宽6.1米;西壁顶宽3.9米,底宽5.7米;北壁为原山体,顶宽4.6米,底宽无法测量,高1.3米。(照194)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粗砂灰陶罐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和碳烧结块。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顶部有块石散布,南壁暴露有芦草平铺为筋。
  黄水沟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2千米处的一冲积平原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圆丘形。砂砾石夹石块垒筑。台体直径20米,高1.7米。(照195)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素面灰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和刻划纹灰陶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南壁有一处长5.1米,宽4.6米,深0.3米的盗洞。底部有2处现代坟圈,与台体分别相距1.3米,西侧有一独立的坟堆。
  常家岗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7千米处的一片风蚀台地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丘形。砾石堆筑。底部直径24米,高0.8米。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底部残片和刻划纹灰陶罐残片、绳纹灰陶罐残片以及铁器残片、碳烧结块、箭镞残件等。(照046)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整体呈一低矮的圆丘状,底部灌丛沙丘环绕。
  生地湾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4.5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23米,宽0.19米,厚0.1米~0.12米。东壁顶宽2.3米,底宽5.7米;南壁顶宽0.5米,底宽5.4米;西壁顶宽2.2米,底宽5.4米;北壁顶宽0.5米,底宽3米,高2.2米。(照196)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和少量其他遗物,采集有素面灰陶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铁器残片、碳烧结块和虎落尖桩。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东北角有宽1.5米,进深0.8米的台体塌陷,土坯暴露。南壁有一处直径0.5米,深0.3米的凹陷。西壁顶部呈锯凿状。北壁东北角有土坯暴露,西北角底部有一处直径0.9米,深0.2米的凹陷。
  床窝子敌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8.2千米处,四周灌丛沙丘环绕,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3米。东壁顶宽0.5米,底宽3.47米;南壁顶宽1.5米,底宽2米;西壁顶宽2.5米,底宽3.3米;北壁顶宽0.5米,底宽1.6米。高4米。(照197)
  敌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和底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和铁器残片。
  敌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坍塌成不规则的上小下大形,顶部有鸟窝,南壁剥蚀成葫芦形,西壁坍塌脱落,底部形成三角形斜坡,北壁坍塌成不规则形。
  盆坑西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6千米处的一片台地中,平面呈不规则炬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夹芦草根茎砌筑,土坯长0.3米~0.4米,宽0.12米,厚0.11米~0.13米,芦草根茎层厚0.3米。东壁顶宽3.3米,底宽8.8米;南壁顶宽1.7米,底宽3.3米;西壁顶宽2.7米,底宽8.8米;北壁顶宽1.6米,底宽3.2米。高1.7米。(照198)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口沿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壶口沿残片和灰陶盆口沿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底部形成斜坡。东壁靠近墙体有用土坯垒筑的羊圈,东西9.3米,南北5.5米,高1米。西南角有盗洞一处。西壁暴露有芦草筋,底部有灌丛沙丘。
  廿里小墩(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9.6千米的砾石戈壁滩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剖面呈不规则梯形。土坯砌筑,土坯长0.37米,宽0.18米,厚0.1米。东壁顶宽1.5米,底宽4.7米;南壁顶宽3.3米,底宽4.1米;西壁顶宽2.3米,底宽4.7米;北壁顶宽3.3米,底宽4米。高4.2米。台体顶部有女墙,高0.8米,宽0.6米。(照199)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腹部残片、灰陶罐口沿和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和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一般,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盗挖、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坍塌成不规则形,底部北侧塌陷形成底宽3.7米,顶宽1米的斜坡,南侧有土坯暴露。南壁顶部酥碱坍塌,有宽1.1米的豁口一处,西侧从中部向内凹陷,有土坯暴露。西壁酥碱坍塌,北侧中部凸出尖角,暴露有芦草筋,底部有斜坡状土堆。北壁底部坍塌,中部残留三角形,两边黄土坍塌成斜坡,下部暴露有土坯和芦草筋。
  床窝子井北烽火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7.4千米砾石丘陵冲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剖面呈丘形。土坯夹红柳根茎砌筑,土坯长0.3米,宽0.18米,厚0.12米,红柳根茎层厚0.05米,间距0.1米。顶部呈“一”字型,东西1.5米,底东西5.8米,南北5米,高0.8米。(照200)
  烽火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罐底部残片、灰陶盆口沿残片和炭烧结块、铁器残片。
  烽火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沙漠化,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东壁酥碱坍塌成丘状,底部有红柳筋和栣木直立露头,南壁、西壁酥碱坍塌成丘状,北壁酥碱坍塌,暴露有红柳筋。
  木头井敌台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22.3千米处的一开阔的洪积平原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剖面呈半圆形。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东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西壁顶宽6.7米,底宽12米;北壁顶宽6.2米,底宽12.2米。高2米。(照201)
  敌台周围散落有许多灰陶片,采集有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绳纹灰陶残片、灰陶壶口沿残片等。
  敌台保存较差,因长年风雨侵蚀,以及人为踩踏破坏,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在底部形成斜坡,北壁顶部暴露有红柳枝和栣木。台体底部东南生长有红柳一丛。
  相关遗存
  北部塞内调查登录汉长城沿线相关遗存1处,为窑址群。
  芦草井长城1段窑址群 位于西坝乡西移村西北50.7千米处的沙漠中,西北距芦草井长城1段32.5米。(照202)
  该窑址群内共有窑址5座,平面均呈圆形。1号、2号窑址自南向北呈“一”字型排列。1号窑址直径2.2米,高0.2米;2号窑址在1号窑址南8.5米处,东西1.3米,南北2米,高0.2米,烧结块厚0.1米。3号、4号、5号窑址自南向北呈“一”字型排列。3号窑址在2号窑址西北185米处,直径2.1米,高0.1米,烧结块厚0.08米;4号窑址在3号窑址南2米处,直径1.5米,高0.1米,烧结块厚0.08米;5号窑址在4号窑址南6米处,直径1.9米,高0.15米,烧结块厚0.1米。窑址群内散落有大量黑色、土红色烧结物。
  窑址群整体保存差。窑室已全部损毁,倒塌呈丘状土堆,仅存残底。
  窑址群存在的自然破坏因素主要有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和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踩踏等。存在病害主要有返潮、酥碱和啮齿动物打洞等。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