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小叉庙塔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陈来全墓塔之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286
颗粒名称: 金塔县小叉庙塔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陈来全墓塔之分析
分类号: K878.8
页数: 13
页码: 392-4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上东沟村西的小叉庙塔,这座塔是土坯砌筑的喇嘛塔,相传塔内葬有道士陈来祝之躯,故应属道士墓塔。在验收金塔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阶段工作过程中,发现金塔县两次参与文物普查时对小叉庙塔题记砖存在误读,进而导致对这一不可移动文物的误解。文章纠正了这些误解,并根据砖上的文字确定了塔主为道士陈来全。
关键词: 陵墓 文化遗址 金塔县

内容

小叉庙塔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上东沟村西,属金塔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叉庙遗址的组成部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复查,其形制为土坯砌筑的喇嘛塔。相传塔内葬有道士陈来祝之躯,故应属道士墓塔。2009年底,笔者在验收金塔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阶段工作过程中,发现金塔县两次参与文物普查时对小叉庙塔题记砖存在误读,进而导致对这一不可移动文物的误解。现撰此文,以期对金塔县“三普”资料的整理、甘肃河西全真道龙门派传播情况的研究等工作有所帮助。
  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
  金塔县两次文物普查时将此塔塔主定为“陈牙机”,其依据是在塔体上发现了两块题记砖或塔主牌位砖,记录砖上文字为“仙翁长来字通真执皇清遇恩师全城真人之仙迁。陕西省同州府学门徒王连城”。笔者检对实物与照片,发现他们所录文字并不准确,“长”“遇”“迁”实为“派”“羽”“逝”的误录,所谓“牙机”可能为“来祝”二字,而且第一、第二两行中的文字窜行混淆,第三行后六字缺录。
  砖为两块,磨光拼接。笔者据此砖照片,发现砖上文字均为楷体阴文,共3行42字,其文为:
  仙翁派来全字通真号来祝
  皇清羽恩师陈真人之仙游
  陕西省同州府学门徒王连城复城,姓名赵复明立
  首行11字揭示塔主的身份方面的四点信息:一是他属道教“仙翁派”,二是名为“来全”,三是字为“通真”,四是号为“来祝”。中行11字稍大,表明塔主亡故,同时也揭示塔的三点重要信息:一是为清代人,二是姓陈,三是他是一位高道故称“真人”。由这两行可知塔主为清代仙翁派道士,姓名为陈来全,字通真,号为来祝。第三行18字略小,表明与这位道士有关系的两个人:一是门徒王连城(法名复城),二是赵复明,均为其徒。
  金塔县文物调查时认为塔主牌位砖中的“羽恩师”即“遇恩师”,也就是说“羽”为“遇”的误写。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实际上,“羽”字是道教中常用并且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字,有飞升成仙之意。唐宋以来诗文中习惯把道士称为“羽流”“羽衣”“羽客”“羽人”“羽士”。道教著作中也爱用“羽”字,以示与俗有别。如,元至元十四年安西王授李道谦提点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令旨中说:“高真人(高道宽)率所属道众,修醮告天,屡获灵就,故尝赠以金冠锦服,于今五载。今已羽化,继传者必选其人”。《碧苑坛经》记载,王常月曾说“我龙门乃始于元朝邱祖……欣遇皇朝……因在都中开坛凤戒,寒暑八载,风动千真。羽俗有缘,莫不皈依戒定,直入清虚妙道”。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说“昔我长春真君于元世祖时广行戒法,流演太上清静律宝,心心相印,祖辈相传,皆守静默而厌有为,单传秘受,不能广行,是以羽流道师鲜睹威仪,几不知玄门有戒矣”。许多与道教、道士有关的金石文字或碑刻中使用“羽”字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聊举数例:
  至大定丁亥仲秋,闻重阳真人度马宜甫为门生,公(谭处端)径赴真人所,祈请弃俗服羽,执弟子礼。真人会之以颂,便宿于庵中。
  ——《长春子谭真人仙迹碑铭》
  屡赐师号,为羽流之宗。
  ——《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墓志》
  我元至元庚寅,陞武当万寿崇宁宫……百神胥宇,羽流棲息……
  ——元许有壬《武昌路武当万寿崇宁宫碑铭》
  至我朝庚戌之岁,有羽士杨清尘者,本贯直隶天津之旧家子也。
  ——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隔马山丰施侯庙记碑》
  (詹维阳)北游京师,直至卢龙塞上,阐扬教律,羽流闻风,骈集辇下。
  ——清彭定求《詹维阳律师塔铭》
  (李青霞)为法海之司财,羽流之领袖。
  ——清刘德新《吕祖洞羽士李青霞墓志铭》
  (全德素)罢官居京师,时游白云观,与羽士晤。羽士以常住处淡泊为忧。
  ——清全德素《昌平州凤山安云观碑》
  最值得注意的是“羽化”一词,其意义比较特殊,是专门用于称呼逝世道士的。如:
  远近亦乐天师(姜善信),年七十八羽化,其夜有青虹贯斗,后葬龙门山左麓。
  ——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六
  天顺八年甲申五月十九日午时,真人(康道宁)将羽化……倡曰:“道得理清微,渊源寿永昌,羲和开大有,仁德应元纲。”言毕,端坐而逝。
  ——明郭登《素鹤祠康真人碑迹》
  (王真成)晚年居马山,自言其寿五百三十三岁,羽化于康熙七年。
  ——清王士禛《渔洋夜谭》卷七《僧道》
  (孔常桂)终日兀坐松下,静悟天机,时弄灵芝以自娱。一旦,恍然省悟,飘然羽化。”
  ——清金桂馨《逍遥山万寿宫志》
  (李玉风)全真玉峰,山开白云。无何羽化,率土崩心。
  —佳县白云观明泰昌元年《白云山起建藏经阁会首功德疏》
  (李玉风)真人厌其尘嚣,辞请问返驾,行至邯郸,羽化尸解,从者西归,山庵空锁,无复真人之迹矣。
  ——清康熙五年《白云山补藏记》碑
  (柴明玉)晚年募修,羽化二仙庵。
  ——清光绪二十八年《柴明玉律师墓碑》
  (刘祥综)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二日丑时羽化登仙。
  ——清宣统二年《刘祥综真人墓碑》
  了还授师以大道,师(傅莱宾)即辅了还以明教也。未几,了还羽化,师继座焉。
  ——民国二十年《傅至溎方丈墓碑》
  (郭守真)谢遂尘缘,垂帘闭息,功满一纪,岁在戊子秋,九月二十五日,圜坐羽化。
  ——沈阳太清宫《龙门八代祖郭真人碑》
  词组“羽化恩师”“羽化先师”也见于部分道徒为其师所竖立的墓碑上。张良庙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潘一良墓碑上题有“龙门正宗第十一代羽化恩师讳一良潘老仙灵之墓”21字。江苏金坛市茅山乾元观清光绪元年(1875年)立龙门阎祖弟子王历功碑上题有“龙门阎祖分派第十六代羽化先师历功王公之墓”20字。前者称逝去的潘一良为“羽化恩师”,后者称属龙门茅山支派的王历功为“羽化先师”。从这两通墓碑来分析,“羽化恩师”或“羽化先师”是清代龙门派道士墓碑题记中惯用的称呼方式。因此,笔者以为小叉庙塔塔主牌位砖“羽恩师”中间可能少了“化”字,应为“羽化恩师”才符合情理。不过题记中所说“仙游”的意思也是对道士弃世的另一说法。“羽恩师……仙游”与“恩师羽化”的意义相同,所以就少了“化”字。
  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
  笔者分析,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有两个方面的依据:其一,小叉庙塔主道士陈来全采用塔葬方式,与清代甘肃全真道龙门派传人塔葬风气一致。其二,道士陈来全的名字与全真龙门派传人字辈命名法相符。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支派。该派创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期,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承袭了全真教法。关于“龙门派”立名,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尊奉的开派祖师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山,故取名“龙门”;一是因丘处机的徒孙姜善信在黄河龙门创建龙门建极宫而得名。其教义秉承全真道教祖王重阳的思想,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发展迅猛,门徒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道教龙门派传人使用佛教塔葬方式,意在表明他们是兼修佛教,也是道教不断吸收佛教的某些思想的结果。北魏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改革时,就输入了佛教科仪里的斋会之法为死者超度的形式,推行佛教中斋法,“斋祠跪拜,各有成法”。南朝陶弘景提倡儒、释、道合流,常敬重佛法,率其门徒朝夕忏悔、恒读佛经,并舍身受戒,于其所居的茅山长沙馆“东位青坛,西表素塔……表两教双修之义”。到金代,龙门派祖师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师父王重阳认为三教平等,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先后创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平等会”等宗教组织,续度全真七子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创立了全真教。他常以《孝经》《般若心经》《道德经》教授门徒,而其弟子全真七子往往援引佛教禅宗和宋代理学“体用”范畴来论证性命双修的道理。全真龙门派在发展中也许吸收了太一教、真大道继法嗣者受秘箓法物、为高道建塔作墓的风气,与佛教近似。
  全国各地全真龙门派道观中普遍存在龙门派道士的墓塔。作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也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据1931年(昭和六年)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的考察,该观塔院内有住持、监院、律师的墓塔,如第二代住持杨旭初、第六代监院李阳玉、第七代张来如、第八代杜阳春等均有墓塔,复有第七、八、九代监院宝塔,第十七代律师孟教龄塔,第十八代律师郑永祥宝塔,第十八代方丈吕永震宝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住持高仁峒宝塔,第二十一代律师刘至融宝塔。陕西楼观台现存有道光四年(1824年)龙门正宗第一十六代刘合侖衣钵塔铭,其中记载刘合侖为羽化律师张本悟(本名张寿山)建塔立碣、庐墓三载之事。河南南阳玄妙观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宗璿塔,塔上有濮文暹撰《南阳玄妙观张耕云道士砖塔铭》刻石。辽宁沈阳三教堂后院有郭守真砖塔,据记载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郭守真羽化,其徒葬之于三教堂后院,次年“起塔立祠”,塔铭称其云“德同天地,塔砌云根”。据笔者所知,目前甘肃也存在几处龙门派道士墓塔:一是两当县张家乡太渠村天心道人塔。二是榆中兴隆山新庄湾山顶的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及弟子冯阳贵、康阳全墓塔。三是平凉崆峒山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杨永龄墓塔、第十九代传人雍元兴墓塔、第二十五代传人李信和塔(即映雪山人塔)。四是白银四龙镇剪金山刘道塔。五是敦煌莫高窟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王圆箓墓塔。六是临夏万寿观右侧塔院中的道士塔群,其中有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杨阳旭、杨阳克、王阳宏“三仙塔”、第二十一代传人王圆箓塔等。本文探讨的金塔县小叉庙塔即为第七处,应算是新发现的一处龙门派道士墓塔。
  小叉庙塔题记砖所记陈真人有名、字、号,其名与清代全真龙门派传人“来”字辈命名法相符。龙门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传人命名的《百字谱》,即传人法名均按此谱中的字为辈分。关于全真道的宗谱,目前在甘肃所见最早的是白银市平川区福寿山石刻中的清雍正四年(1726年)“太上混元宗派图”,石刻下部文字泐蚀脱落,现将残文附志于此:
  五祖七真传流宗派。为禁除不守清规整肃道教事,切……圣旨查理不知宗派、紊乱道教人等:昔东华帝群座……真人续度丘、刘、谭、马、郝、王、孙。自昔至今流传宗派……士投拜明师,参求大道,须用宗派牒文云游天下……太上门下弟子真修行者通府州县执此派单验实……山道人三五成群,夜聚晓散,骚扰庙宇,劫财伤人……明送官,依律治罪,庶道教不知紊乱棍徒难以潜……东华帝群传至重阳祖师,续度七真,宗派开列于……
  教门此系丘真人,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人,传“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随山派系刘真人名处玄,字通妙,号长春(应为“生”)子,山东莱州府掖县人,传“思道明仕仁德,全真性复常,景高……”。无为派系谭真人,名处立(应为“端”),字通妙,号长真子,河南府洛阳县人,传“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遇仙派系马真人名处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传“自元来正志,冲寿……”。茅(应为“华”)山派郝真人,名太古,字大通,号广陵子,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传“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嵛山派系王真人名处一,字净通,号玉阳子,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传“清净无为道,志诚有姓名……”。清凉(应为“静”)派系孙真人,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山东登州府宁海县人,传“全真通玄理,大道德无……”。太上混元宗派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圣师 金木水火土
  雍正四年三月初三日给付巩昌府靖远卫人氏龙门派……发心弟子住持吴阳正号尘清……
  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初九日本山住持康通立敬书
  此段文字原本是雍正四年(1726年)由官方或官方管理道教团体的某机构给付福寿山住持、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吴阳正的一件文书,全图后落款明标“雍正四年三月初三日给付巩昌府靖远卫人氏龙门派……发心弟子住持吴阳正号尘清”。此段文字后列的全真七宗立派概况中,首列丘真人一系是按“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传承的,这就是全真龙门派的字辈。可惜的是,由于文字泐蚀脱落,图中全真七宗的字辈已不全。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中的有完整的《龙门百字谱》,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这一相当于偈语的百字诗句。按谱,第一代为“道”字辈,第二代为“德”字辈,第三代为“通”字辈,依次类推,至第十三代即“来”字辈。清闵一得《金盖心灯》列有龙门派14代传承世系,将龙门派创建追溯到元代的赵道坚,称“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白云观,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由此,可知福寿山石刻中所谓的“太上混元宗派图”正是龙门派字辈诗,仅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这20字。以此再分析小叉庙塔题记砖,陈来全当属“来”字辈为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而其法徒王复城、赵复明当属“复”字辈第十四代传人。
  目前,国内也发现了大量有关全真道龙门派“来”字辈的证据。据赵卫东先生研究,山东长清隔马丰施侯庙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隔马山丰施侯庙记碑中有“阳”“来”“复”3辈,其中“来”字辈的有“石来玉”“商来池”“口来口”3人;“复”字辈的有“潘复湘”“李复吉”2人;嘉庆二十五年重修隔马山丰施侯庙记碑中列有“一”“阳”(误为“养”,“白养先”为“白阳仙”之误写)“来”“本”“合”“教”6字辈,其中“来”字辈有“王来修”,“复”字辈有王复兴。据张广保先生研究,山东青州弥河镇上院村修真宫现存明万历年间重修修真宫碑列有发心弟子“苏阳臣,徒弟宋来夏、宋来春、李来迎,姪董来用,徒孙魏复庆、李复寿、赵复集、蒋复馨,重孙张本曾、傅本茂、张本盛、李本旺。”其中列有“阳”“来”“复”“本”4个字辈(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年,第213页)。据樊光春先生考察,陕西佳县白云观中有28通录有道众名单及字派的碑刻,其时间上限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龙门派第六代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作住持,下限至1995年,传承18代,绵延388年,派字有“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合”“教”,其中所录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有贺来锦、苗来馦、李来佺,梁来馪,刘来馥、张来口、高来聪、高来照、张来鹤、董来建、刘来祥、张来存、牛来鉴、魏来灏、刘来宗,第十四代传人有张复禄、张复礼、韩复林、郝复修、闫复成、蒋复海、王复柱、王复显、高复仲、高复继、马复如、马复玉。陕西留坝张良庙现存的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立潘一良方丈墓碑上列有其门徒有“阳”“来”“永”等字辈,其中“来”字辈的有“袁来义”“鲁来仪”“胡来泰”“陈来长”。华山清顺治十三年(1735年)重修白云峰碑、汉中台山宫观、周至县终南山楼观台相关碑石也有。我们认为陈来全为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的依据,一方面考虑至其名中有“来”字,同时,也考虑至其门徒中王复城、赵复明的名字中有“复”字。
  小叉庙塔及其题记砖龙门派第十三代“来”字辈、第十四代“复”字辈传人资料的发现在酒泉地区尚属首次。此前,我们仅知酒泉地区最早有“永”字辈龙门派传人。1928年常住敦煌三危山并在山顶修建王母宫的王永金属龙门派第十八代“永”字辈,和王圆箓的师父盛道人为同辈道士。王圆箓为第十九代“圆”字辈,其下传的姚明善和赵明裕为第二十代“明”字辈,赵明裕再传的方至福为第二十一代“至”字辈。据樊光春先生调查,敦煌市西云观所传承的是全真龙门派法嗣,敦煌市道教协会首任会长为“崇”字辈,第二任会长为“信”字辈,第三任会长为“高”字辈,显然是从“永”字辈直至今“高”字辈。有人猜想王圆箓的师父盛道人可能是由刘一明一枝下传的,但是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若把范围稍稍放大来考虑,便可发现早在刘一明之前河西走廊西端即有龙门派“一”“阳”字辈传人在活动的迹象。据清人钟起赓纂修的《甘州府志》记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人易一元募建道德庵,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会司魏阳洞、于阳海建修紫阳宫,道德庵有易阳慧、易阳泰(实为坤道即道姑,误为尼姑)二人实际为“阳”字辈的坤道。现在根据小叉庙陈来全、赵复明的资料的发现和认识,可以肯定酒泉地区早在刘一明之前已有龙门派“来”“复”字辈的传人活动。这个发现丰富了全真龙门派在河西走廊尤其酒泉地区传播情况的研究史料。
  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
  关于金塔县小叉庙塔出现的时间,金塔县文物普查认为是清雍正时期。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多角度具体分析。
  按照小叉庙题记砖上的文字,陈来全字通真,号来祝,是道教“仙翁派”传人,而“陕西省同州府学”出身的王连城为其门徒。同州即今陕西省大荔县,同州府相当于今渭南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同州为同州府,府治大荔,下辖大荔、朝邑、郃阳、澄城、韩城、白水、蒲城、华阴共8县及华厅1散厅,1913年废除。由此可知,小叉庙塔出现的年代上限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樊光春先生对明清时期全真道宗派传承情况进行了梳理,在他编制的《西北全真道宗派传承分布表》中,关于龙门派“来”“复”字辈出现情况是:汉中东部,出现于清前期(1644—1735年)和中期(1736—1820年);汉中西部及张良庙,出现于清中期和后期;华山及关中东部(蒲城万斛山、韩城城隍庙、澄城玉泉观),出现于清前期;楼观及周边(含重阳宫及今盩厔、鄠县),出现于清前期;关中中部(长安丹霞观、琥功聚仙宫、西安八仙庵、临潼朝元阁、老母殿),出现于清前期和中期;佳县白云观,“来”字辈出现于清前期;安康各县,出现于清中期;平凉崆峒山及周边,“复”字辈出现于清中期;榆中兴隆山,出现于清中期。上述各地情况表明,陕甘两省“来”“复”字辈主要出现在清前期和中期。借鉴这一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出小叉庙塔出现、陈来全羽化弃世的时间当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之前。
  陈来全、赵复明既然是全真龙门派道士,为什么不称“龙门派”而标为“仙翁派”?笔者以为,在明中晚期及清初西北地区龙门派宗派名称并不统一,不同地域内有不同的称呼,或称“长春道派”“丘祖派”“丘真人派”等不同名称。明杨道宾撰《李赤肚传》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度化李彻度入道的崂山道士为“丘长春十代孙清静遨蓬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只是有“丘长春第某代”的说法,不见“龙门派”称法。王岗先生据此条史料推断可能“在十七世纪初甚至十六世纪末已有人提及‘长春道派’,而且这一说法已在传播流行”。龙门派第八代传人伍守阳在《天仙正理真论增注》自序中题曰“大明崇祯十二年己卯秋丘真人门下第八代分符领节弟子冲虚伍守阳序”,其中所谓“丘真人门下”盖言其本人属“丘真人门派”或“丘祖派”。而陕西陇县龙门洞定心峰(又名香炉峰、望山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铁塔铭中有“邱祖派下山主黄本善”等字,明标为黄本善属“丘祖派”。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曾言“世传《西游记》,则丘祖门下史真人弟子所为”,这里称史真人乃“丘祖门下”也就是说属于“丘祖派”。要之,无论“丘真人门下”“丘祖门下”还是“丘祖派”,其意义都相同的。因而,“仙翁派”与“丘祖派”一样,应是其中的一种称呼,或者说“仙翁派”乃“丘仙翁派”的简称。
  按目前资料来看,龙门派正式称呼出现是比较晚的,大体来说是在明末清初。清陈铭珪推猜包括龙门派在内全真道诸宗派兴起于明代,他在所著《长春道教源流》中说:“今世全真教,大抵长春法嗣为多,所谓龙门派也。然询之道教中人,云嗣马丹阳者为遇山派,嗣谭长真者为南无派,嗣刘长生者为隋山派,嗣王玉阳者为崑嵛派,嗣郝广宁者为华山派,嗣孙清静者为清静派。考长春及诸真门人,无有以派名者,诸派之兴,其起于明代欤?”而其所编《丘祖全书》收录的《丘祖语录》后附有潘静观所做的《语录后序》,署名“皇明永乐十三年龙门弟子潘静观拜序”。这个潘静观是清顺治、康熙间道士,因而序言称“皇明永乐十三年”显然错误,暴露其是假讬并且晚出的痕迹。日本学者森由利亚认为《丘祖语录》并非邱处机及其弟子所作,而是明代以后龙门派弟子所造。赵卫东先生认为《丘祖语录》是经长期口口相传,最后在明末清初形成文字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是,龙门派第八代法嗣谭守诚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羽化之际曾说“一心静极万缘消,独露真容月正高。自在希夷堪湛寂,龙门法律柏林操”的偈语,他已称“龙门”律宗为派。又清人彭定求所撰的《詹维阳律师塔铭》记载詹太林“时当崑阳王律师金陵行道之后,其嗣心月谭律师以先生为入室高弟,付龙门派第九传”,而詹太林羽化于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彭氏撰写塔铭大致在康熙五十二年,此时“龙门派”一词已广为人知。此外,《龙门心法》一书题为王常月传、詹太林校、唐清善演。王常月为龙门派第七代传人,也是龙门律宗的创始者,于顺治十三年(1735年)被封为国师,三次奉旨在北京白云观主讲经论,开坛传戒,收受道徒,使得全真龙门派在顺治康熙间形成中兴气象。大概从现存文献来看“龙门派”的提法可能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间出现的。
  然而,“龙门派”这一名称在陕西西部和甘肃流行的时间要迟一些,大约到雍正至乾隆前期。樊光春先生梳理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全真道主要宗派,发现清初称“丘祖派”,陇县龙门洞定心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铁塔铭文中即是如此,而陕西盩厔县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辛口峪凤凰山玉皇庙碑有“先师刘姓,清教其道号也,系龙门派凤翔府宝鸡县钓鱼台住持”。笔者见到的白银市平川区福寿山石刻中的“太上混元宗派图”石刻,虽然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官方或官方管理道教团体的某机构“雍正四年三月初三日给付”福寿山住持、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吴阳正等道士的一件文书,其后明刻有“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初九日”“本山主持康通立敬书”等字,可见石刻落款文字是在乾隆二十八年形成的。也就是说在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之间,“龙门派”的名称才在甘肃中部流行起来的。不过,小叉庙塔及其题记砖的出现并不早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而且当时在酒泉一带尚未有“龙门派”的正式宗派名,而是以“仙翁派”或“丘仙翁派”来标识的。我们以为,白银市平川区福寿山石刻中的“太上混元宗派图”正好为金塔县小叉庙塔出现的年代提供了下限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也就是说小叉庙塔题记砖的出现、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当不晚于此年。
  综合前面的分析,小叉庙塔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年)之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纂成的《甘州府志》记载了全真道龙门派在河西传播的情况,其中提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人易一元募建道德庵,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会司魏阳洞、于阳海建修甘州城紫阳宫,易一元应属龙门派“一”字辈,魏阳洞、于阳海应属龙门派“阳”字辈。樊光春先生统计分析,西北地区龙门派平均传续年份每代约13.7年。若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一”字辈传人为基准,按樊光春先生的分析结果推断,经13.7年即雍正四年左右河西地区当有“阳”字辈传人,而白银福寿山石刻中的“太上混元宗派图”后确有雍正四年(1726年)时任福寿山道观住持的吴阳正为证。从雍正四年再经13.7年即乾隆四年左右当有第十三代“来”字辈传人,复经13.7年即乾隆十八年左右当有第十四代“复”字辈传人。若以乾隆十一年有“阳”字辈传人为基准,经13.7年即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当有“复”字辈传人。两种结果均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之间,间接证明小叉庙塔的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之间是可信的。
  小叉庙的兴建、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来全等人的活动与清雍正年间在肃州屯田有很大关系。据清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本朝康熙雍正间,节经肃州卫守备曹锡钺、监牧通判毛凤仪招徕户民,垦辟土田”,尤其自雍正十年以来因平定准噶尔之乱,军需至重,于是“设官督种,分粮以为什么驻防军糈之用”。屯田政策为包括今金塔县在内的整个酒泉市得至有效开发,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到雍正年间宗教建筑尤其是道教庙宇宫观大量出现,如金塔寺堡马王庙于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金塔寺堡龙王庙、王子庄东坝龙王庙、王子庄西坝总圣宫、金塔寺下坝仙姑庙等分别于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创建。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来全及其徒王复城、赵复明开展宗教活动的小叉庙很可能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现就金塔县小叉庙塔及其塔主可得出三个基本认识:第一,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第二,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第三,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大约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年)之间。
  基于这三个认识,我们认为包括小叉庙塔在内的小叉庙遗址可能是清代早中期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市传播的一处重要遗迹。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酒泉地区尤其是敦煌全真龙门派的源流存在争议,以前仅知酒泉地区最早有“永”“圆”“明”“至”“信”“崇”“高”等字辈的龙门派传人。况且发现敦煌藏经洞的王圆箓早在酒泉时曾“以盛道人道行高洁,稽首受戒”而成为龙门派传人。王圆箓的法徒赵明玉称其在莫高窟“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以此推理王圆箓大约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前后至莫高窟的,而跟随盛道人并受戒当在光绪七年(1881年)前后。盛道人大约是嘉庆至光绪间人,属“永”字辈第十八代,而小叉庙塔塔主陈来全为“来”字辈第十三代,其法嗣王复城、赵复明是“复”字辈第十四代,明显比盛道人早许多年,这是其一。其二,王圆箓在酒泉时随盛道人受戒,表明酒泉存在龙门派律宗传戒活动。而此地传戒活动可能与真人陈来全一系有关。陈来全的门徒王复城原籍在陕西同州府,似乎表明师徒们来自陕西。如果陈来全师徒确来自陕西,则很可能受戒于在陕西陇州景福山传戒三次的第十二代律师袁清举,也就是说酒泉市全真龙门派可能与龙门派律宗有渊源关系。因此,小叉庙塔、小叉庙遗址对研究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市的发展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摘自《酒泉文化遗产研究文集》,作者系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陇右文博》编辑部主任王科社)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