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塔精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278
颗粒名称:
金塔精粹
分类号:
K878.6
页数:
6
页码:
369-3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和造型特点,以及金塔的建筑风格和碑铭石刻。覆钵式塔是一种实心建筑,由基座、塔身、塔脖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具有深厚的佛教内涵。金塔为土木结构,整体造型像一个“金”字,寓意着五行相生。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刚好占卜了一年。碑铭石刻记录了金塔寺的修建和重修历史。
关键词:
金塔
佛教
建筑风格
碑铭石刻
内容
构造特点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和造型与印度的窣堵坡基本相同,是一种实心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做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覆钵式塔有八种不同的风格。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最多见的为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亞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角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塔身,也称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身多是圆肚,也有的做出棱角。塔脖子,又称为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也有的做成象征性的光面。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塔脖子和塔刹象征着佛的头部,巨大的塔身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内涵。
金塔为土木结构,基座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须弥座八角四层,中为覆钵形塔身。塔刹由下大上小的九层相轮,托起一个木构八角的华盖,八角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铸宝珠顶。宝塔上锐下圆,如古铜胆瓶状,土质塔身,高五丈、围七丈,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
金塔整体造型像一个“金”字,寓意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塔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可以说是一组数字的巧妙搭配。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刚好占卜了一年。另外12生肖中盘龙意示5个,卧虎意示7个。塔顶高5尺,围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是塔基的补释。
碑铭石刻
重修塔院寺序
粤稽梵宫之建,其来尚有创者,不有创者无以作其始,不有继者无以述其后。然作述相承渊源继绪是前人创建有以告待继起之作。后人补缺足以全重修之功。由是寺殿借以永固而庙貌赖以维新。则重修之绩与创始之勋并垂千秋矣!如我金塔寺之有塔,不知仿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迨明万历二十三年设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至清康熙四十二年,每至夜半塔地击唤鸣磐郎诵经声人或闻之。有昭毅将军孙讳一贵,比丘僧性贵会士耆成彩、黄纡、张有宝、梁弧等议曰:塔地之异征由佛祖之感应,盖于斯地而创建大雄宝刹为一方之呵护。为作善之征兆。佥曰“美举也”。因募化十方鸠工庀材装修宝塔高大其址。建立正殿三间前承抱厦,两庑十间,中殿三间,前殿三间次第兴筑。工程虽云告竣而房皆土覆,终非坚久之图。。延今凡三十载,僧弟子可法住持于寺,每思先师创之于前,欲延悠久劝善无穷。然乌鼠穿啄风雨摧残任其颓蔽无以终创者之志。因与善士陶光洛等竭力惮虑苦募资财觅工练土将前后殿宇暨舞殿覆瓦,更建钟鼓楼二座以竟其功,较昔改观庶称永固之禅堂。随寺香火田地一段,东至官边,南至官边,西至官路,北至官路。隶麦一斗八升永做常处香火之资。噫!此等创建自无而有,此等之重修历久而固。是作者建者其功永垂不朽矣!故勒碑。
雍正十年岁次壬子季秋谷旦吏部候选训导杨景震熏沐撰。
化主:性贵、寂慧
徒:可法
重修金塔寺塔院寺
闻之道非佛不传,法非佛不玄。盖佛之说所以包含玄微契理,真如合万法而归于一者也。佛岂可易言哉,况生迦维远离华夏,不过徒从景慕之思耳,谁能得登堂入室乎?不知佛虽在西域教法流于东土以来,中国之人由是路出人,是不啻亲炙其光辉而游于大觉之门也。于是天子王公至于庶人缺心佛道者竞竞奉法,从此因心生佛因佛设寺。建塔寺者庄严佛法弘道之始基也。吾酒泉郡北有金塔寺焉,不知始于何年创之何帝,迨后倾颓全无,然其基尚存焉。后有孙公一贵,于康熙四十二年躬鹰简命巡守是地,每夜辄闻斯地有鼓钟管龠之音。感化于心,顿然醒悟同山右僧性贵咸登法舟。遂一念之诚,募化十方修寺建塔造立金象。想是举也,固为二公,素为厚善君子奉教之人。考其本然总由我佛智慧广大普度迷津,而使我辈踊跃鼓舞喜归于正觉大法之途也。但其工力浩大未能一举而成。至今年日又久总不能大其观瞻。兹有僧弟子可法者欲光大其寺貌以绪先师之迹,未能克遂。幸有山右张子玉庆者,纯心善道曕睹其寺欢然发心,将契僧遂破资囊,施苦力所蓄六十金,但独力难成,于是合本地之绅衿、士庶、贵官、长老处心募化勉勉不已。将前后殿宇焕然一新,使其寺宇壮大其观,登斯地者无不啧啧称曰:诚可谓此地之风景金城之保障也。不惟群黎百姓得觐佛法,而且巩固皇家奠定安社稷,无不赖佛力之洪庥。今工已告竣但恐泯没无传有负僧徒勤畅之诚,与贵官长老竞竞奉法建寺竞力,遂勒石以铭,以志其不朽云尔。
吏部侯铨训导杨景震顿首拜撰
金塔寺游击仍拖沙喇嘛番功德主 孙一贵
金塔寺等处地方署都督柬串管游击 赵伦
直隶访广平营署游击管守备事 潘云龙
署陕西直隶肃州分防水利厅 朱邃
原任镇夷营中军厅 克喜龙
金塔寺营中军厅 杨富亨
金塔寺营中右哨把总 朱表
雍正十年岁在壬子九月上浣吉旦立
主持僧 可法
维修古塔序
位于县镇五华里处之古塔,乃金塔之奇观,县名之由来,其创建之年虽尚待考查,而记载有康熙四十六年、乾隆四十三年、道光二十五年、民国十二年四次维修之举。迄今时旷日久,经沧桑巨变,风雨摧残,致外表疮痍,且塔体有坍塌之虞。为绍前辈之遥,续延后世之观瞻,故受全县人民之托,遂于一九八六年募工维修,还古塔之原貌。今已工程告竣,奇观重现,特识其事而为之序。
公元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仲秋
金塔县人民政府立
注:标点符号为本书作者加
出土文物
塔原本是指安放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含义则扩充至纪念佛陀生处、成道处等圣迹,或安置佛菩萨圣像、高僧遗骨等作为礼拜、建筑之用的建筑物。在佛经中有云:本师释迦牟尼亲自向阿难尊者教示造塔的方法及规格,并以袈裟叠为四层正方,上置覆钵及锡杖以示。
在《大藏经》中,有许多关于造塔规格及意义、造塔功德及绕塔功德的经论。藏传、南传、古印度及日本的佛塔,大致都依佛示规格、比例及表义而制建,既代表佛身,也表佛之三身、三界及五大(地、水、火、风及空五大元素)。一般在佛塔中的瓶身部分,安奉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以令绕塔及顶礼者积集功德。覆钵式藏式喇嘛塔的基座很宽大,有的开辟为房间,用于存放物品或居住喇嘛。因此,不是所有的塔都有地宫的。
1987年4月维修金塔时,塔基西侧有一进深1.8米的盗洞,经维修人员进洞查看,盗洞顶端有2根直径约40厘米的立柱,没有发现地宫。
在维修塔身时,由于塔身受损严重,施工人员只能先搭架将脱落的外表皮全部铲除,在清理到覆钵体上端,与塔顶接触部位时,施工人员发现了历次维修的四层灰层,每层3厘米~4厘米。清理到第五层时,意外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十三天,从中采集到两尊彩塑释迦牟尼佛像,这一发现让文化部门非常惊喜,立即邀请甘肃省博物馆专家进行了现场查看和鉴定。
根据实地查看,专家认为第五层为明代建筑。据此考证,现存塔身始建于明代。当清理到金顶时,发现了多卷经书,其中一卷经书中夹有释迦牟尼彩画像2张,并发现里面存有记录历次维修的四块木匾。这一发现,正好与十三天发现的四层灰层相印证。经专家鉴定,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件。这些珍贵文物全部保存在金塔县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塔顶内藏的多卷经书,这些经书的书写时间在明、清两代,为研究本县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其中有一卷藏文经残卷,共90页,无装订。经书为蓝纸黄字,手写而成,据考为明代经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部大乘妙法莲花经,共7册,保存较为完整。经卷用绸缎裱糊的纸匣盛装,蓝色书皮,黄色纸张,墨书手写而成,字迹娟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还有一卷清代的藏文经,墨笔手写而成,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另有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明代木刻印本插图经卷。经卷图文并茂,经文深奥,是研究我国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卷内画有数千幅手持法器的菩萨、佛像,全都用白描手法绘制而成。他们动作各异,神态安详,逼真自然。其手法细腻舒展,虽为木刻印本,但其效果可与直接绘制的画面相媲美。展现了木刻印本技术的较高境界。实为国内遗留下此类不多经卷中之珍品。
此外,还出土有佛像(国家二级文物)画,高8厘米,宽4.7厘米,彩绘释迦牟尼座像,结跏跌座。画面用工笔技法分别表现了两尊禅坐入定的菩萨像,其神态慈和安详,五心向上静坐修行,给人一种肃穆庄重的感染力,展示了佛教修行的一种至高境界。画像虽历经数百年之久,但其色彩鲜艳如新,线条流畅,为我们尽显了明代时期彩色绘画的精湛技艺,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绘画技艺。绿琉璃塔顶(国家二级文物),质地为琉璃,绿色,高65厘米,宽46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顶部呈心状,下部鼓腹形似坛子。彩塑佛像(国家三级文物),共2尊,通高分别为31厘米,28厘米。佛像面容丰圆,双眼微合下视,着通肩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托一法器,右手自然下垂,表面施彩绘。维修宝塔牌(国家三级文物),共4块,是对每次维修情况的记载。
这些珍贵文物是塔院寺“金塔”几百年来兴衰历程的真实见证,在历代王朝的更替演进过程中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又是宝塔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塔上供奉的古佛和原塔顶的去向,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塔上古佛被英国博士哈佛窃去,幸甘肃省长指令镇守使吴追回,仍放原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塔上古佛又被贼人窃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塔上铜顶被几个军人为打鸽子而击落,抬走后杳无音讯。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