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26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878.8
页数: 5
页码: 334-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分布着数十处西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多为砖室墓,出土有陶、铜等文物,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金塔县 古墓葬 东沙窝汉晋墓群

内容

在金塔县东沙窝一带分布着数十处古墓葬,据考古调查属于西汉至魏晋时期。由于这些古墓葬绝大多数为砖室墓,加之这一带沙漠化严重,土质松软,风沙将地面剥蚀严重,好多墓葬孤悬于外。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当地人挖墓砖衬砌渠道,修建圈舍,对墓葬造成了极大破坏。
  青沙梁南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芦草沙丘、风蚀台地中暴露砖室墓4座,封土为沙砾堆筑、圆形。南北一字形排列,其中1号、4号墓墓顶砖部分暴露于地表,2号、3号墓顶砖已遭破坏。墓室呈长方形,单室券顶。2号墓长4.5米,宽1.6米;3号墓长4米,宽1.5米。出土的器物有灰陶罐、瓮、绿釉壶、仓、灶、井、案、碗和“长宜子孙”铜镜等。
  臭芦草窝1号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风蚀台地及沙砾戈壁相间地带中,可见18座封土堆,均沙砾堆积,3个一组自东北向西南排列。封土底径3米~5米,残高1.5米~2米,有的墓室已暴露在外。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及砖块,据推测为砖室墓。
  转嘴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风蚀台地与砾石戈壁中,有封土堆20余座。其中6座墓已塌陷,墓砖暴露,墓道向东。1号墓道长12米,宽1.4米;2号墓道长9.8米,宽1.5米。墓室为长方形,长6.2米,为券顶砖室墓。地表散见大量灰砖,采集有灰陶罐、盘及五铢钱等。
  西沙草井南2号墓群 位于东坝镇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7000平方米。分布于风蚀台地与砾石戈壁中,地表散见灰色条砖,可见5座砖室墓,已完全暴露,均为券顶。1号墓封土底径3.5米,高2米。3号墓封土直径7米,高1.4米。2号墓已破坏,墓室为长方形,长5.5米,宽2米。出土有陶罐、壶、灶、釜、甑和五铢钱等。
  三道沙巷东口1号墓群 位于大庄子乡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布于风蚀台地中,地表有墓葬暴露。系竖穴土坑墓,棺木已损。墓穴长2.2米,宽0.8米~1米,仰身直肢葬。出土物有陶罐、壶、灶及五铢钱等。
  臭芦草窝3号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为砖券双室墓,1989年被盗。经清理,出土有铜马、羽人灯、釜鼎、甑等随葬品20余件。其中铜马被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骆驼刺湾墓群 位于大庄子乡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灰陶片,并有铜器的碎片。暴露有砖室墓6座,因被破坏,仅残存墓底。墓底部有0.1米厚的草木灰,人骨架放置其上。采集有铜镞及墨书有“厝”字的陶片等。
  三道沙巷井西墓群 位于大庄子乡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500平方米。地表可见沙砾堆筑封土堆4座,均呈圆丘形。其中3号墓封土直径6米。1号、2号墓为砖室墓,墓室的平面呈方形,边长分别为5米和6米,墓顶已被破坏,早期被盗。3号、4号墓封土上有盗坑。
  古墩墓群 位于三合乡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8年1号墓被盗。为券顶砖室墓,有前、中、后三室,后室长2.2米,宽1.8米,中、前室不清。出土有陶瓮、罐、规矩铜镜和五铢钱币等物。
  龚家岗墓群 位于东坝镇境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万平方米。暴露3座券顶砖室墓。1号、2号为单室墓,3号为双室墓。1号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深1.8米,距地表7米。出土铜镜1面、五铢钱数枚。
  驴尾巴梁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风蚀台地及戈壁中散见11座封土堆,平面呈圆形,间距15米~90米不等,均沙砾堆积。大部分遭破坏,周围散见大量灰色条砖和绳纹灰陶片,推测为砖室墓。
  孤孤洼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分布于砾石戈壁中,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散见封土堆20余座,多呈圆丘状。采集有五铢线、绳纹灰陶片等。
  板地井墓群 位于金塔镇境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砾石戈壁中,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散见封土堆20余座。大多数早期被盗,为砖室墓,周围散见大量墓砖和灰陶片。
  这些古墓葬是研究金塔县汉魏晋时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的有力实物依据。古人曰:“墓葬非藏枯骨也,乃藏人心也。”通过古墓葬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墓主人所处的时代、身份,而且还可以通过墓葬方式和随葬物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水平、民情风俗、文化面貌以及民族关系、劳动方式、生产工具、房屋建筑、服装式样、文化体育、传统道德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这些古墓葬可以说是当时金塔一带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经清理发掘部分古墓葬,从墓室结构和随葬物品看,绝大多数为汉魏晋时的墓葬,后期墓葬极少。墓葬的形制大多是门前带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洞室墓。因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长方形砖券单墓室、砖土结合单墓室、有砖券墓门的前后双室墓和砖券拱顶的砖砌圹穴的小孩墓、瓮棺葬以及土洞墓。方向以东西向者多,南北向者少。从地域上分,大坡梁——天泉寺墓群多为土洞墓,东沙窝汉墓群以及三合、东坝的汉墓多为砖室墓。
  墓葬器物组合形式及陈列位置也极其特殊。有比较简单的器物组合型,墓内只有陶瓮和陶罐;有较复杂型,除陶罐和瓮外,还有陶壶3件、陶盆3件、陶仓3件,这已成定律;有实用器物已逐渐消失、反映生活方面的陶质模型器物大大增加的墓葬器物组合型;有具有一定延续和发展的器物组合型,例如墓室常有缺仓、少壶的现象;有的还出现了陶车、陶牛、俑人,猪、羊、狗、鸡等家禽和家畜,这一变化应是自汉武帝以来庄园经济日益发展的写照,是中国古墓葬在随葬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墓葬中众多的铜镜,不仅可以印证时代,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般而言,铜镜为日光镜者,它的时代应是西汉晚期;有四神规矩镜、尚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者,其时代应在东汉早期至中叶;有支规矩镜、四神规矩镜和四乳四神镜者,它的时代应在王莽时期至东汉晚期。
  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证,金塔县汉代墓葬器物组合形式的一般演变次序为:西汉晚期是瓮和罐,有时加上3件陶壶,王莽时期是3壶、3盆、3仓和灶、梯等炊具的组合;东汉早期至中叶是在3壶、3盆、3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案、盘、樽、碟、耳环、勺等墓中致祭的陈设器物组合;东汉晚期除案、盘等祭奠器物继续存在外,又有少量陶件、俑人、鸡、猪、羊、狗等动物偶像。
  据史料记载,在西汉前期普遍流行木椁墓,日用的陶器仍有寰底带绳纹的。西汉中期,开始出现了砖室墓,陶器上的绳纹基本消失,仓、灶、井等陶质明器逐渐增多,通行“五铢钱”。西汉后期北方的边远地区继续使用木椁墓外,已流行砖室墓,墓内出现彩色壁画,仓、灶、井等陶质明器进一步普及。新莽时期,砖室墓已在全国普及,其墓室顶部有隆起呈穹隆状的。东汉前期,木椁墓开始消失,砖室墓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壁画进一步盛行,陶质明器除仓、灶、井、猪圈、楼阁等模型外,还普遍流行犬、羊、鸡等各种动物的偶像,开始用买地卷随葬。东汉后期,流行砖室墓和画像石墓,还盛行用镇墓瓶随葬。曹魏至西晋初,墓葬多是由斜坡墓道、甬道、两侧带耳室的方形前室和长方形后室的砖墓和单室砖墓以及小型长方竖穴墓。西晋中晚期,具前后室的双室墓减少,多为单室方形砖墓和长方形竖穴洞室墓。大型墓葬都有长墓道,一般在25米以上。北朝时期,大中型墓绝大多数都是方形单室的砖木或洞室墓,大型墓室和墓道两侧壁面都绘有壁画。根据以上资料表明,金塔县境内的大坡梁——天泉寺墓群内的墓葬大多数为西汉、东汉至魏晋初期的墓葬,东沙窝古墓群内的墓葬大多数为西汉末期至魏晋时期的墓葬。
  从金塔县境内发现的大量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充分说明,金塔县境内在汉朝时已有了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从众多的墓室结构和出土的随葬器物以及随葬器物的不同组合,说明金塔县境内在汉朝时经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已实现了安居乐业。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