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墩(烽火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231
颗粒名称: 细腰墩(烽火台)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282-2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细腰墩烽火台的地理位置、修建情况和保存状况,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年羹尧的故事。细腰墩位于甘肃省金塔县火烧村东北11千米处的北河湾林业保护区内砂土台地上,整体保存较差,因常年受风雨侵蚀,外部包筑的土坯大部分坍塌缺失。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重要将领,曾任四川巡抚、川陕总督等职,后因得罪雍正皇帝而被贬谪。在年羹尧得势时,他曾为金塔人民解决了浇水问题,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感激。在年羹尧被贬谪后,他的小妾细腰妹和儿子被他的贴身奴仆年忠带走,逃到金塔隐居,后来年忠和细腰妹先后辞世,人们将细腰妹安葬在细腰墩烽火台前,并将这座烽火台改名为细腰墩。
关键词: 金塔县 文化遗址 细腰墩

内容

概况
  细腰墩(烽火台)位于大庄子乡火烧村东北11千米处的北河湾林业保护区内砂土台地上。东南距雷墩(烽火台)3.6千米,东北距红砂墩(烽火台)8.6千米,西南距火烧墩(烽火台)8.7千米。烽火台修筑于自然基础之上,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东壁底宽15米,顶宽4.9米;南壁底宽15米,顶宽6.6米;西壁底宽15米,顶宽6.9米;北壁底宽15米,顶宽5米,总高11.5米。台体内部为黄土夯筑,外部土坯砌筑。内部黄土夯筑部分夯层厚0.13米~0.2米,外部土坯规格为长0.36米,宽0.2米,厚0.09米。
  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差,因常年受风雨侵蚀,外部包筑的土坯大部分坍塌缺失,仅在西北角底部残存土坯痕迹和南壁顶部残存1.5米高的土坯砌筑痕迹,黄土夯筑的台体四壁风蚀痕迹明显,栣木孔外露。东壁外部包筑土坯坍塌无存,内部黄土夯筑台体表面露出36处栣木孔,顶部东北角有宽2米,深0.8米的坍塌,夯土缺失。南壁外部包筑土坯大部分坍塌无存,仅底部残存1.5米高的土坯砌筑痕迹,夯土台体风蚀痕迹明显,表面露出43处栣木孔。西壁外部包筑土坯全部坍塌无存,壁面风蚀严重,露出28处栣木孔。北壁外部包筑的土坯大部分坍塌缺失,仅在底部西北角残存宽2米,高1.8米的部分。顶部东北角夯土坍塌缺失,壁面露出25处栣木孔。
  年羹尧的细腰妹
  话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安徽怀远籍人士年羹尧登进士,改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以礼部侍郎衔任内阁学士。同年,皇子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并充任镶白旗旗主。年羹尧之妹年氏被选为雍亲王侧福晋,因此成为胤禛亲信。同年,年被抬入汉军镶黄旗并被任命为四川巡抚。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川陕总督。
  当时的甘肃一带属川陕总督管辖。年羹尧上任后微服私访,体察民情。金塔因地处黑河和讨赖河下游,每年都因水量分配问题与黑河上游的张掖高台和讨赖河上游的酒泉发生争执,严重时发生械斗,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年羹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命令地方官主持订立了分水案,瑜令地方严格遵守。从此,金塔人民不再为浇水犯愁,老百姓将年大总督的好记在了心中。
  后来,年羹尧在拥立雍正帝即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雍正赏识,官至抚远大将军、一等公,权倾一时。
  年羹尧因多有战功,且恃雍正帝眷顾,做事逐渐骄横,引起了雍正皇帝的不满。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将年羹尧革职,调任杭州将军。同年七月,再连续降为二等公、三等公,并降为闲散旗员。八月,年羹尧因牵扯李维钧案,再连续降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轻车都尉。
  直到此时,年羹尧预感到自己要出事,他明白他一旦出事势必牵累到家人。有一天,年羹尧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奴仆年忠说:“我可能迟早要有不测,我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我的小妾细腰妹和尚未成年的儿子。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我想把他们母子二人托付给你,你带他们隐姓埋名,悄悄去西北偏远之处暂避一时,如果我没事我就接你们回来,你将我的这件铠甲带上,作为信物。”年忠背着铠甲和孩子,带着细腰妹连夜出城,向西一路赶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们来到了酒泉,看到了城门上贴出的告示,一打听是追讨年羹尧家眷的,知道年羹尧已被满门抄斩了。他们一刻也不敢停留,连夜向北逃去。当他们来到金塔时,看到这里地处偏僻,老百姓淳朴厚道,就在一户农家落脚,改姓“连”。连忠帮他们种地养畜,细腰妹帮他们一边料理家务,一边抚养孩子。就这样他们寄居在别人家过了好多年。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时雍正皇帝已死,乾隆皇帝即位,为年羹尧平反,年忠和细腰妹才将家事讲出。当大家听说是年羹尧的家眷和后人后,更加关心和帮助,他们毕竟没有忘记年羹尧当年为金塔人民做的好事。当地老百姓帮他们盖起了房屋,开垦了土地,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年羹尧的儿子也娶妻生子,就在金塔扎根立世,延续着年家血脉。后来年忠和细腰妹先后辞世,人们将细腰妹安葬在一座烽火台前,为了纪念她,将这座烽火台改名为细腰墩。这件铠甲作为年氏的信物,被年家后人即金塔的“连”家人作为传家宝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
  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破四旧”,要求连家人交出铠甲。连家人为了保住这件铠甲,把它藏在水槽下面、麦草堆里和窖里面,使这件铠甲幸免于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连家后人感到要想保存好这件铠甲,还是由公家来保管更合适。于是,他们将铠甲送到了当时的酒泉博物馆。如今,这件铠甲,已被肃州区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在展厅展出。
  西窑墩的锁阳救康熙
  金塔县东北方向有一座古烽台,名叫西窑墩(也叫细腰墩)。
  金塔民间相传,清圣祖康熙有一次微服私访,从王子庄启程,要到毛目(今鼎新一带)去。康熙皇帝骑着马,沿着北山边的牛车道迤逦前行。此时正值饥荒月,走了几十里后,已经是人困马乏了,他忍着饥渴,巴望有个村子,好歇息歇息,讨口水喝。康熙走了几家,没有讨到半口水,更不要说是吃饭了。他只好拉着马,继续向前走。走了一阵,康熙下马歇息。他触摸到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细细端详,一个水紫色纺锤形的东西埋在沙里,他就发狠用手刨起来,越往下颜色越黑。康熙无心刨了,就顺手掰了下来,可里面却白嫩似豆腐,不由得让他口水直流,索性咬了一口。嗬!甜滋滋、凉森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半截下肚了,他才觉得有点涩味,原来这东西是根甜梢涩。他就在别的白刺旁边又寻找开了。刨一个,吃一个。口里还念叨说:“这东西要横匍着长,根再粗些,才好哩!”不一会儿,康熙皇帝饥也充了,渴也消了。他把剩下的几个装在褡裢里,就上路了,骑马走了老远,还回头望着那个村子。
  后来,康熙把那东西拿给路人看,才知道那东西叫锁阳,并知道那村子叫西窑村。康熙感叹地说:“西窑的锁阳真甜,既能解渴,又能充饥,能救人哪!”
  从此,西窑墩的锁阳救康熙的故事传为佳话。
  细腰墩随想
  空旷的戈壁上
  垒起一座坚守的希望
  渗透泥土的汗水
  早已干涸
  化作白云飘散
  墩台上栖息的鸟儿
  孤独守望着远去的英魂
  大漠是你的男人
  荒芜的无一丝雄气
  风沙肆意蹂躏
  你忍受剧痛,但没有哭泣
  从此,学会了坚强
  起风了
  摇曳的芦苇荡
  依稀可见贼虏藏匿的身影
  放一把烽火
  是众志成城的号角
  袅袅青烟
  在你细细的腰身上
  汇聚成铜墙铁壁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