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174
颗粒名称: 鼎新城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故址的概况、变迁。
关键词: 金塔县 名胜古迹 鼎新城

内容

概况
  鼎新城故址,位于县城东北90千米处,距黑河东岸2.5千米。清初为屯军营驻地,时称“营尔街”。清同治八年(1869年),毛目县丞李彭监修营尔城告竣,后改为鼎新城。周围三里三,墙高2丈,基宽3丈,顶宽1丈,开东、南二门,都有瓮城。为毛目屯田县丞驻地,民国2年(1913年)析置毛目县,为县政府治所,今为鼎新镇政府驻地。
  据民国《新修鼎新县志》记载:邑城西北围以湖潭,东北临渠,周三里三分。自同治八年,县丞李彭建筑,迄今七十年矣。同治前无城可守,仅守屯堡。光绪四年,县丞晏英建修东瓮城。光绪十三年,县丞蔡世德建南门瓮城。民国二十五年,县长戴瑾珊补修全城,并于城之附近建筑碉堡,斯时东门倾颓又重建焉。
  鼎新城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鼎新城呈不规则之正方形,城围约3.3华里,城墙用土筑成,高2丈,基宽3丈,顶宽1丈,垛口俱全。有东南两座城门,都附设瓮城。东城门上建有敌楼(亦叫城门楼),上悬“万古英灵”匾额;东南角建有三层魁星楼,三彩六角,角带风铃,有画壁雕梁,蔚为壮观。城区街道呈“井”字形,机关和居民宅院皆沿街建之,宅舍多为平顶。街道马路两旁栽有成行的白杨树,大树参天,夏秋季节绿荫蔽日。县政府设在城西衙门街,县府大院内有房舍数十间,正房有脊。县政府机关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军事5科,并秘书、合作、户籍、会计等室。与县政府平行的机关有国民党县党部、参议会、司法处;其他单位有补给站、无线电台、警察队、自卫队、看守所、银行、邮政局、卫生院、完校、粮食仓库等。上面、中兴两乡公所均设在城内。商户铺面有“义兴隆”“福兴厚”“鼎兴源”三家;中药铺仅“恒德堂”一家;染作坊一家;饮食、杂货铺面八家。古建筑及名胜古迹有城隍庙、龙王庙、马王庙、老君庙、文庙、关帝庙、仙姑庙、岳王庙、魁星楼等。这些庙宇有的被机关占用(如自卫队设在龙王庙,县党部、参议会设在文庙内)。城外无关栅。城内常住人口300余人,商家及来往行人稀少,市面萧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鼎新。军队和地方干部接管了鼎新,成立了鼎新县人民政府,鼎新城遂成了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鼎新县建制撤销,与金塔县合并,原鼎新县辖区建河东区,鼎新城即成为区公所所在地。此后又历经变迁,现为鼎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解放后40余年来,鼎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辛勤劳作,建设家园,尤其是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事业及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鼎新古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为鼎新镇党政机关驻地,但其市镇容貌已远非昔日古县城可比,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公路由南向北再折向东穿城而过,形成主街道;沿主街道整建扩建的4条小“十字街”及沿街布建的机关单位和居民宅院,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街道两旁的人行道和流水小渠用水泥砖铺筑和衬砌,新栽植的槐树、垂柳等风景树木已叶嫩绿;坐落于城镇中心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和企业公司综合楼拔地而起,办公楼后院西南角落里残存的一段古城墙作为唯一的古城遗址,与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年来,鼎新镇按照规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要求,以镇区总体规划为主线,突出改革、建设两大重点,狠抓新型集镇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改善集镇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500余万元,狠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扩容工程,鼎新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流、信息流、商贸流集散地雏形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敬老院、卫生院、中小学、汽车站、宾馆、集贸市场一应俱全,商贸区、生活区、功能区明显,城镇亮化、绿化、美化标准逐步提高,集镇聚集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日趋完善,集镇品位明显提升。鼎新镇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二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并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文明镇”;甘肃省建设厅授予“全省村镇建设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