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塔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168
颗粒名称:
金塔城(堡)
分类号:
K878.3
页数:
6
页码:
208-213
摘要:
本文记载了金塔城的变迁与发展历程。从《肃州新志》和民国《创修金塔县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金塔城的建立与历史沿革。同时,文中还介绍了金塔城在民国时期的状况,包括城门楼、城墙、护城壕、街巷等。新中国成立后,金塔城经历了城门、城墙的拆毁和街巷的扩建更名等变迁。
关键词:
金塔县
金塔城
遗址
内容
概况
据《肃州新志》记载:金塔分州城,向在王子庄威虏堡,本威虏卫旧城。自裁卫后,雍正七年改设州同。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城。其城始于汉朝北部都尉,设在边外夹山以北平川,筑以土城,周围二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厚七尺,池阔一丈,深八尺,南北东三门,规模狭隘。嘉靖二十八年,巡抚杨博檄副使王仪等,(将)[修葺]金塔威虏各旧日城。乾隆五十一年,州同彭以懋兴工增筑城门楼堞如式,又于城外西南筑堤百丈,以捍水患,有碑志。同时修葺,终嫌卑薄。咸丰年间,山水猛发,冲塌西南隅六十余丈,至今仅存一百九十丈。同治五年,知州李元嘉、州同刘秀挹,因肃回既变,恐城头太卑,不足守御,乃培厚四尺,加高六尺,连老城共高二丈四尺,于是东南两门俱塞,仅启北门。同治十二年秋九月,州同郝遇龙以肃逆荡平,始(厂)[敞]南门,以便往来。既见墙多崩挫,门无城楼,乃于光绪元年增修南北城楼二座。门瓮甃以砖石,又筑北城外月城一道,高与城等。
据民国《创修金塔县志》记载:金塔城,原名金塔堡。在平川边外建筑,周围一百九十丈。建筑人及年月无考。明嘉靖二十八年,巡抚杨博檄付使王仪修葺此堡。清乾隆五十年,州同彭以懋来莅斯土,睹此堡之湫隘垣墉之倾圮,扩充其地。其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周四百三十丈零,雉堞七百八十数。光绪元年,州同郝迂龙重建城垣与北门瓮城门与敌楼。宣绕二年,州同冠炳寅谕饬赵积寿、刘怀基督修东门敌楼,兼葺南北二门敌楼。工竣,悬挂匾额三,南门楼“祁连绩懋”,北门楼“华夷锁钥”,东门楼“建康重镇”。民国十七年,县长黄文中饧令农民以土块补葺全城周围墙根之缺绽者。月余而工竣焉。
又据民国《创修金塔县志·县署》记载:雍正七年,始设州同一员。其旧署在威虏城附近之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住金塔堡,借居民房。三十年,前任姚公详请建修县署已准。三十九年前任瑚公在州库借银,建筑头门大堂,仪门。远不过五丈。五十五年谭公莅任斯土,见县署窄小,又详准上宪,添买张、李、杨等户地基,鸠工庀材修盖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衙役房、群房、寅宾馆、土地祠共计八十余间,又栅院7植树凿井,今仍其旧。
金塔古八景中有两景就在金塔堡:
高庙清钟
民国·李士璋
治城北有关帝庙,高出城墉,上有古钟,系前明万历年间所铸,每一击之,其声清越,合城皆闻。
巍巍庙貌跨城墉,树色苍茫起暮钟。
几点寒鸦翻夕照,一行征雁写秋容。
鲸鉴响澈三更月,鹤梦惊回万壑松。
安得痴人齐唤醒,清声破晓睡方浓。
西城古柳
民国·李士璋
城西协营,有古柳数株,均大十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殆百年前物也,民国三年秋,绿营一律裁撤,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苍然古木晚烟昏,可是当年细柳屯。
营已无存怀亚父,树犹如此泣桓温。
枯枝映月悲羌笛,老杆挐云尚壁门。
古垒萧萧余荫在,夕阳红透暮鸦翻。
金塔城的变迁与发展
直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金塔城南(在今民主路南口公园中心部位)、北(在今工商银行院内)、东(在今面粉厂院内)三城门都有城门楼,无西门。东城门狭窄,只能通过行人和乘骑。人们形象地称金塔城为“卧牛城”,是因南门似牛头,西城墙似牛背,北门似牛尾,东门似牛脐而言,是金塔人民善于勤劳耕耘的象征。城周东、南、西三面有护城壕,沟深丈许。城东南(在今县城粮食仓库院内)角有魁星楼。出北门圈城门即至北关,有东、西、北三门(俗叫栅子门),东栅门在今县医院门诊楼后东院北侧,西栅门在今金塔旅社楼门前,北栅门在今金塔信用社楼西侧。东、北栅门外与民房和农田相连,西栅门外为干河滩。城内及北关有中山路、中正路、益民路、南街、北街、仓门街、南城巷、东城巷、西城巷,柳树巷等10条街巷,总长为2850米。城内外建有山陕会馆、娘娘庙、城隍庙、关岳庙、马王庙、东狱庙等18座庙宇;有国民党金塔县党部、县参议会、县政府、警察局、自卫队、卫生院、邮政局等十几处公务处所及三百多居民住户。有大小商铺30多家,多集中于北关内,较著名的商号有灵德堂、永兴和、元新成、三积有、恒信号、集瑞源等,他们分别经营中药、日杂、土产、饮食、染坊、旅店、干鲜果等,城内及北关各设米粮市一处,东栅门外设集市,群众多集中于上午进城交易。城外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二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00余人,教职120多人。酒(泉)金(塔)公路,由南向北沿县城西侧通过。由于县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市容甚为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塔城为金塔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省、地驻金单位)及金塔镇人民政府驻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1951年将北城门拆除。1952—1956年期间,东、南二城门拆除,城垣拆毁。原有南街、北街,经扩建更名为人民街和新华街,其他街巷全部废除。1955年整修人民街和邮电街。1956年扩建民主路。1957年在人民街北侧建土木结构“宝水堂”一座,以金塔素来干旱缺水,视水为宝之意取名。1982年拆除改建砖混结构县政府礼堂一座,可容纳千余人。1972年对新华、人民、邮电、文化(东段)街和民主、东环城路北段等街道铺沥青路面,长2900米,其中新华、人民、邮电街及民主路用花岗岩石条砌边3500米,人行道铺混凝土花砖5万块,面积3200平方米。
经过四十年来的建设,金塔城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县城建设的大发展时期,1983年和1984年县城建局先后请来甘肃省测绘局、西北建筑学校中专部师生规划组,在1975年县城建设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县城现状进行了测绘,并做了总体规划详细布局。1987年甘肃省建设委员会批准金塔县城总体规划。为了加快总体规划的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号召,组织动员县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挖土方、筛石头,修筑疏通街道,开挖上、下水主管道及公园等。1984年修通祁连街,1985年修通宝塔街、工农街(西段)和西城路三条街道。1987—1988年,拓宽疏通解放路土路,将旧城南原酒金公路从县电影院西侧向北,穿过南关小学与邮电街相接,跨越新华街,拆迁百货公司一门市部、新华书店、弹花厂、煤炭公司煤厂,直通工农街,全长2670米。1989年将解放路宽16.4米,长2200米的路段铺成了水泥路面。并在县糖厂、财政局、保险公司门前,架设古式固定彩门三座,增添了县城的古老景色。路两边用水泥修筑树沟各一条,人行道铺砂砖72万块,面积2.1万平方米。一条宽阔平坦,宏伟壮观,纵贯全城南北,横连东西街道,四通八达的主街道告竣于金塔县城。是年10月1日,金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学生、市民和城郊附近农民,欢欣鼓舞,伴随彩车、鼓乐队、文艺队,走向街头,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之际,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亲自为解放路铺筑工程竣工剪彩,解放路正式通车。至此,全城自东至西纵向建有东环城路、解放路、民主路、西城路、建新路;自北至南横向建有工农街、新华街、人民街、文化街、中山街、宝塔街、园林街、鸳鸯街、祁连街共14条街道,总长1.51万米,比1949年增加1.22万米,增长4.29倍。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区范围逐步扩大,到1989年城区建设面积扩大至1.8平方千米,比1949年的0.3平方千米增加1.5平方千米,扩大了5倍。城市人口由1949年的1659人增加到1989年的11932人,是1949年的7.2倍。昔日的干河滩、乱石湾(即今西城路以西至建新路和文化街以南解放路东、西两侧及工农街以北西段区域)变成了今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闹市区。县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及地属共162个单位分驻于各街道的两侧,中共金塔县委、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委员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党政机关驻人民街。县商业局百货公司、县供销社工业品公司等国营和集体的百货、五金、医药、饮食、理发、照相、旅社等商业服务业门店,城关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摊点密集于新华街中段及西城路两侧,为县城的商业中心,从早到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金塔县糖厂、脱水蔬菜厂、果酒厂、印刷厂、食品加工厂、面粉厂、棉花加工厂、农机修造厂、酒泉地区和金塔县客运汽车站等三十多个企事业单位由南往北栉比排列在解放路和西城路东、西两侧。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塔县支行和县人民医院,居于解放路和新华街十字路口旧城区的繁华区。金塔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于1987年建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街道办事处,健全了基层组织,加强了城市管理。金塔县中学、南关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解放路小学、托儿所、第一、第二幼儿园布局适中,方便城镇儿童和青少年就近入托、入园、入学。1989年在校和入园入托人数达3562人,教职工1240人,其中中小学学生3258人,教职工1205人,分别为1949年的7.1倍和7倍。至1989年金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已修建办公、营业及家属住宅楼63座。街道两旁,栽植的国槐、杨、柳等风景树木,有的初放嫩绿,有的已林荫夹道。城区以外,南濒夹山和解放村水库,四周农田连片,林带成网,形成山、水、田、林相映的秀丽风光。县城内公用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5月县广播站开始用柴油机发电,供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医院等机关单位照明。1958年改用金塔县鸳鸯池水电站水电照明,1974年后,全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生产和照明用电基本满足。到1989年14条街道和4个居民住宅区的巷道已架设路灯435盏,杆路总长1.75万米。1972年开始在县政府院内(今县政府礼堂门前东南侧)修建了高34米储水100吨的水塔,到1985年全城已修大小水塔10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都饮用上自来水。1976年开始到1989年全城已安装锅炉32座,近百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及15幢家属住宅楼供暖。1979年本县开始销售电视机,部分机关单位和个别家庭,可以收看玉门电视台的节目。1981年和1983年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先后建起36米和60米高的电视差转塔,提高了收看效果。1989年又新建81米高的电视收发塔,功率达到1000瓦,覆盖面扩大,半径达到50公里,金塔片七乡镇白天晚上都可直接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1980年开始在县城内装置自动电话机152部,到1989年已装置519部,其中家庭住宅自动电话171部。县秦剧团、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体委灯光球场、电影院、县总工会俱乐部等文化体育设施和条件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活跃了城镇干部职工和居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金塔县按“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设酒嘉后花园”的城市建设新目标,坚持“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双轮齐驱,以创建幸福美丽新金塔为目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戈壁明珠城市,现如今的金塔,宽敞笔直的城市道路,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绿树成荫的开放式广场,景色迷人的城市环境……这一切,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大漠深处的小城扑面而来的新气象。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