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157
颗粒名称: 东古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15
页码: 184-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古城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3千米处的沙漠中,是一座汉唐时期的城址。该城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形制为正方形,边长分别为89米和30米,墙系夯土版筑,有瓮城。城内外暴露大量陶片、铁片、石磨残块等遗物,证明其为汉唐时期的遗址。据研究,该城可能是唐威远守捉城或汉会水县城遗址。甘肃省人民政府已将其公布为第七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东古城 金塔县 遗址

内容

概况
  东古城,又称“破城”。位于本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3千米处的沙漠中,东经99°07′07.2″,北纬40°05′15.4″,海拔1225米,西南距县城23千米。
  据2008年文物普查查明,该城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米,墙系夯土版筑,夯层厚0.04米~0.1米。东、北两墙保存相对较好,南墙仅存局部,西墙损毁严重。城墙基宽5米,上宽2.5米,残高最高处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14.8米。东墙正中偏南有一段东西向9米长的残墙,可能是瓮城残墙。据1987年文物普查记载,外城西墙也有瓮城,四角有角墩,但现已毁。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似南开,宽4.2米。城墙筑法与外城城墙相同。
  城内外暴露大量灰陶片、灰黑色陶片、黑红夹色陶片、汉砖块等物,亦见较多的残铁片、石磨残块等,并发现完整的石磨下盘一盘,其直径约45厘米。又在外城西北角发现打碎的石盆一个,直径82厘米。在城中捡到过箭头、汉唐钱币、铜顶针、耳朵挖子等物。内城有白刺灌丛大沙堆2座。该城附近的沙滩上多有芦苇生长,城周数千米内亦见零星陶片散落。据破城形制及出土遗物,该城当为汉唐时期城址。
  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大致为: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今高台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今酒泉市肃州区)接连。西与延寿县(今玉门市)遥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西总长180千米,南北宽约120千米。总面积约21600平方千米。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据考,自西汉元鼎四至六年(前114—111年)置会水县后,双古城一带农业发达,牧业兴旺,陶器烧制作坊遍布,手工业发达,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尤其东古城,既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军事战略要地,位置相当重要。延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始改酒泉郡为酒泉军,隶属于敦煌镇。至此,会水县遂废,以其地归酒泉军。东、西二古城逐渐冷落荒废,先后共经历五百五十余年历史。
  东古城被誉为金塔古八景之一:
  古城幻景
  民国·李士璋
  金双坝双古城地方,每于黎明时,陡现城郭,人物往来,历久始散,乡人见之甚众,云是古城遗址。
  唱罢鸡声曙色开,遥空隐隐显楼台。
  蓬瀛海市原虚幻,城郭人民自往来。
  一霎昙花成世界,千年废址没蒿莱。
  沧桑已变形犹在,古意苍茫化劫灰。
  2011年1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李并成教授认为该城为唐威远守捉城。
  其在《金塔绿洲历史变迁考》一文中写到:《新唐书·地理志》载,肃州酒泉郡置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酒泉守捉当位于酒泉城内或其
  左近,而威远守捉城恐应位处距酒泉城较远的绿洲北部前沿防线。破城恰处于酒泉绿洲北部,向西南直抵酒泉,东南可达张掖,向西北傍黑河而下可至唐宁寇军城(今额济纳旗马圈古城)一线,可谓戍防、通驿、控扼突厥南下的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交通地位。该城规模又与河西唐代守捉、军一类城址相当(如宁寇军城、白亭军城等),因而破城很可能即唐威远守捉城。
  本地文史学者刘兴义认为该城为汉会水县城遗址。
  其在《汉代会水县位置考》一文中写到:东古城为汉会水县城城址。其一,是与史料记载相吻合。据《汉书地理志》《西城考古录》《重修肃州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各志记载,归纳有二:一曰“众水所会”之地;二曰“在肃州东北一百四十里,其北有白亭,古曰白亭海。”按《重修肃州新志》则云:“众羌水会张掖河。”可知“众水”又称“众羌水”,点明了会水县在众羌水汇张掖河的地方。所谓“众羌水”即发源于祁连山之南(古称“羌中”之地)而向山北流之诸水,即今山丹河、张掖河与酒泉讨赖河三条河流。先有山丹河源起,西北流一百一十公里汇张掖河,又西北流四百里(称羌谷水)至鼎新大汇水口。酒泉讨赖河自西南来又名白水,东北流至暗门与红水河会,又稍北流,纳清水河(古亦称墨水),经鸳鸯池,过夹山,又东北一百八十里至会水口与张掖河会。真是“众水所汇”。会水县属酒泉郡,其位置在“肃州东北一百四十里。”按今公里计,即70公里,今已知从酒泉东门至金塔为50公里,而70公里之地,正是金塔镇五星村东北之东沙窝,位于讨赖河与黑河相会的夹角地带,与“众水相会,故曰会水”正相符合。二是规模与汉时的县城城址相符。三是地面遗物丰富。东古城周围数公里的地域内遗存有居民居住区遗迹和大量的古遗址、古窑址和古墓葬,地面散布有汉晋陶片、五铢钱、铜箭头、铜饰物、残砖片以及松绿石、红宝石及石磨残片等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据考证,大多为汉—魏晋时期的。据此证实,东古城为汉代会水县城当无误。所谓“城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今虽干涸变为沙漠,但从地势之高低,生物之状态,仍然能发现它的海域位置之所在。其海域大致在酒金公路干线之东,西南起西古城之芦洼,东北至金塔县良种场的斜长低洼区域,形成四十多华里长,犬牙交错的湖区。至于白亭,一般认为,其位置应与遗留至今的“白疙瘩”有关。“白疙瘩”,东南靠海滨,距东古城隔海约二十里,在古代,地多盐碱,终年呈现一片白色,故以白色冠地名。按此地为汉代酒泉郡通往北部障,以至居延海的边塞交通要道,沿线往往起亭、筑障。这个亭,不属农村行政建置,是军事性的站口,是通往酒泉北部障或居延肩水金关的一个腰站,是过往人员食宿之处,备有“传舍”(即今指国营旅社、客店之类)、烽燧、凉亭等,故称白亭。其海亦名白亭海。随着时代的变迁,郡县废而亭障毁,烽燧倾倒,传舍已毁,形成废墟。因而笔者认为,彼时之“白亭”,逐渐变为今日的“白疙瘩”。
  会水县名称的由来
  汉代会水县,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取名。
  据《肃州新志校注》记载:“会水旧日县,在州城东北,以众羌水会此得名。”这里的众羌水是指发源于祁连山羌人居住地、流经张掖、酒泉,汇聚于会水县的诸条河流的统称,如黑河、摆浪河、洪水河、讨赖河等。另据《重修肃州志》记载:“会水县(今金塔县境西部)在肃州东北(百)四十里处,两汉时属酒泉郡。‘众水所会,故曰会水’。”据考证:会水指北大河、黑河相汇的地方(在今金塔县大庄子乡境内)。会水县城故址在金塔县金塔镇境内。
  会水:西汉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阚骃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因黑河沿途汇有山丹河和黎园河、摆浪河,讨赖河在下古城汇有红水河和清水河,两河又在金塔县境内相会成海,故曰会水,北有白亭,又名白亭海,从水得名,叫会水县。
  旧志:“白亭海,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水。”禄福县之呼蚕水,亦谓之讨赖河。源出祁连,下流合清水河、沙河、经会水县入张掖河。或说讨赖河折而东北,合清水、沙河,东经下古城南,折而北流,出边,为天仓河,又东经金塔寺北三十里,至镇夷界合张掖河。以今天的观念看是源出南山的或当地的众小水先后合入东西两条较大的河流黑河(弱水)、讨赖河,然后这两条河又在今金塔县的鼎新镇附近交会,最后向东北流入居延海。会水县故址当在今金塔县东北双古城遗址。
  会水绿洲的毁灭
  金塔,古称会水。之所以称为“会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众水所会,故曰会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在金塔一带设置会水县,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大致为: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今高台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今酒泉市肃州区)接连;西与延寿县(今玉门市)遥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西总长360里,南北宽约240里,总面积约21600平方公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据《西域考古录》《重修肃州新志·古迹》记载:“东古城滩城址,即会水县,城北即众羌水会张掖河。”其县城就是金塔县羊井子湾乡东北部沙漠之中的东古城,城垣遗迹尚存。遗址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米,墙系夯土版筑,夯层厚0.04米~0.1米。东北两墙保存相对较好,南墙仅存局部,西墙损毁严重。城墙基宽5米,上宽2.5米,残高最高处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4.8米。东墙正中偏南有一段东西走向9米长的残墙,可能是瓮城残墙。据1987年文物普查记载,外城西墙也有瓮城,四角有角墩,但现已毁。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址周围地表分布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石磨残块及其他遗物,文化层厚0.2米~0.7米。地表采集有灰陶瓮、石磨盘及五铢钱币、铜饰件等。城址东南400米处有窑址两座。
  当时的会水县的县域面积虽很大,但适宜人类生存的会水绿洲,主要指今金塔县境东北部,以汉会水县城为中心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现今当地人所说的东沙窝一带。这里过去是黑河和讨来河两河交汇之地,植被茂盛,土质肥沃,十分适宜人类生存。就是这样一处美丽的“众水所会”之地,现在却成为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昔日的繁华只能从浩瀚的沙漠中遗存的十余座古城址和地表遍布的大量残陶片以及古窑址、古墓葬中依稀可辨。会水绿洲到底是何时毁灭的?它又是什么原因毁灭的呢?民间有一个“古会水绿洲一夜之间被沙埋没”的传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足为信。为了弄清它真正的沙漠化时间及原因,笔者花费大量时间,跑遍了古会水的绝大多数遗迹,并翻看了大量资料,对会水绿洲沙漠化的原因和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下面从两个方面做一探讨。
  沙漠化成因
  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绿洲造成破坏。
  我们先来看看金塔早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金塔历史悠久,可向上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在古会水一带先后发现了缸缸洼、火石梁、二道梁、火石滩等多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类型的古遗址及遗物,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期古会水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由于会水一带丰足的水草条件,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时期,先后有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游牧民族在这块热土上耕耘。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后,西汉王朝在金塔境内始置会水县,这也是金塔最早的建置。为了经营河西,阻止匈奴南下,汉王朝在酒泉郡北部,黑河通道险要位置处的会水、居延一带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设置防御体系。首先,是在会水县境内的东部和北部修筑了两条汉长城,将会水绿洲有效地控制在了两条长城相交的三角地带内;其次,是在会水和居延地区在修筑大量军事设施的同时,兴修水利,移民屯田,一方面是开发这一带地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扼守居延通道;第三,是在会水和居延的交界处设置了“固若金汤”的肩水金关。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河西地区的威胁,给会水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社会安定,加之会水绿洲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会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至西汉中期已是农牧兴盛、社会繁荣。东汉初年,光武帝为了尽快恢复遭到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推行讲文休武,与民休息以“柔道”治天下的政策,会水一带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东汉中期已达到鼎盛时期。曹魏政权时期,先期河西四郡先后叛乱,被地方豪强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会水一带的农民流离失所。曹魏政权控制河西之后,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经营河西地区,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社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西晋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曾呈现出短暂的繁荣局面。尤其是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改福禄县(今酒泉肃州)为会水县,充分说明了会水的影响力。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进入大分裂时代。这一时期,在会水一带活动的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后来,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政权,会水又归其所有。玄始十年(421年)他西巡酒泉北过夹山,被会水一带丰足的水草所吸引,留下其子沮渠牧犍在此驻牧。牧犍在会水西部修建了豪华的驻庄供游牧众人居住,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王子庄”。这也是会水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直到永和七年(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后,此地被鲜卑族攻占。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会水县弃,按水系将金塔县境西部(王子庄)并入酒泉,金塔县境东部(毛目县)并入张掖,至此,历时500余年的会水县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直至民国2年(1913年)金塔县正式成立前的1300余年间,会水一带再没有单独设县。这说明从北魏后会水绿洲就开始沙漠化了。到了隋朝时,河西走廊(包括会水)北面的突厥已十分强大,南面的吐谷浑也逐渐强盛,经常骚扰河西一带,隋文帝虽对河西“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但会水所在的张掖郡(当时会水已撤县,归并到福禄县,而福禄县当时又归张掖郡管辖)人口并不多,《随书·地理》上载:张掖郡统县三:张掖、山丹、福禄;三县只有6126户,比敦煌郡7779户少,比武威郡11750户更少。确实是“河右,土旷人稀。”尤其是会水作为北方突厥南下的必经通道,加之南北朝后期以来的频繁战火,此处的居民早已流离失所,远走他乡,绝少人烟了。唐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快了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济发展,会水作为走廊北部的盲肠,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加之,在唐末五代时期,会水先后被吐蕃、回鹘奴隶主控制达二百七十年之久,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乱,会水绿洲在一步步走向毁灭。唐武宗时(841—846年),吐蕃衰乱,强酋论恐热与尚婢婢相互攻杀,大掠伊(哈密)、西(吐鲁番)、瓜(瓜洲)、甘(张掖)、肃(酒泉)、兰(兰州)、鄯(青海乐都)、廓(青海化隆)八州。特别是凶恶残暴的论恐热,所到之处,对当地各族人民“焚掠庐舍,驱掠人民”。接着是瘟疫四起,“民物涂炭,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其时,河西天大雷电、晦冥烈风,飞雪千里,人畜沿途死丧,败走归唐。”从此,金塔县境内先民们苦苦经营了数千年的会水绿洲逐渐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东沙窝。在以后的岁月里,会水绿洲的历史变成了一片空白。
  上游水源减少,过度垦荒放牧,导致绿洲退化。
  古时的会水县地处黑河和讨赖河交汇的冲积扇上,由于黑河和讨赖河上游水源广,加之上游用水量小,两条河流在会水汇聚成海(白亭海),水源充足,植被繁茂,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游牧民族理想的乐园。但它的东部和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西部也有大片的流动沙丘,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种“绿洲”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从历史资料看,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这一带水源都很充足。特别是经过两汉时期300多年的苦心经营,会水一带已发展成为一片较具规模的农耕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人口流离失所,而河西一带虽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走马灯似的交相占有,但总体局势却保持了相对稳定。大批中原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来到了河西一带。会水一带,人口急剧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了短暂的繁华景象。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黑河、讨来河上游的张掖、酒泉一带人口增加较快,大批中原难民大肆开荒垦殖,用水量急速加剧,两河向下游输送的水量迅速减少。地处下游的会水一带的居民不得不向酒泉、张掖一带迁居。加之,游牧民族牲畜的大量繁殖,对会水一带的草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据史料记载,北魏军队在追击柔然时,至弱水后折向北,沿途(会水、居延一带)所见牛马漫山遍野,返回时光马就带回100多万匹,杂畜则不计其数,可见当时畜牧业兴旺之象。
  居延的历史兴衰决定了会水的命运。
  从地理位置上看,居延在会水的北部,是扼守会水乃至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张掖两郡的北部咽喉。汉武帝在居延和会水一带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并在居延和会水的交界处设置了肩水金关,将会水绿洲牢牢控制住,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会水对于汉王朝的重要性。从肩水金关出土的纪年简看,它大约从汉武帝太初五年(前100年)设关,一直延续到了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时代跨度达300多年。尤其是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前73年)至光武建武八年(32年)这105年间的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说明这一阶段是肩水金关最为繁华兴盛的时期,也是会水乃至张掖、酒泉两郡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会水由于有北方健全的军事防御体系保障,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居延地区原本生态脆弱,只适合放牧,并不适宜农耕,大规模屯田并没有解决当地军民的粮食问题,史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二月(101年),就曾赈贷张掖、居延、朔方、日南贫民及孤、寡、嬴、弱不能自存者,十四年夏四月(102年),又一次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等地流民。说明当地的粮食生产已无法满足当地需要,新开垦的土地不能支撑沉重的人口压力,聚集的人口已超过了居延地区的土地承载力。随着北方战事趋于平静,居延的战略地位下降,东汉政府无须也无力支撑居延的人口压力,于是逐渐放弃了这片绿洲,至魏晋以后居延趋于沉寂。居延地区人退沙进,首先沙漠化,这一带又陷入少数民族割据和战乱中。随着肩水金关的废弃,中原王朝的战略重点向内收缩,会水绿洲也逐
  渐荒芜,由于西北地区多西北风,强劲的朔风把流沙逐渐向南、向东推进,侵入会水一带,会水绿洲沙漠化的悲剧开始上演。
  沙漠化时间
  地上地下汉晋遗物遍布,人类活动轨迹止于汉晋时期,证明绿洲沙漠化在魏晋以后。
  现今,当我们走进古会水一带的沙漠中,会发现大片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和10余座汉代古城址,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遗迹遗物是我们考证古会水绿洲历史的有力实物依据。首先,此处发现的古遗址,从文化层的结构来看,有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的彩陶片、红陶片、石器、骨珠等;有汉魏晋时期的灰陶残片等,魏晋以后的器物却绝少见。从文化层分布的地层关系规律来看,应该是时代越晚的越在上层,暴露的越早,从现今暴露的文化层来看,古会水绿洲从魏晋以后就开始荒漠化了。其次,从遗存的古城址来看,据考证,均为汉魏晋时期的。从人类生活的特性来看,在人类经常居住的区域,由于人口和历史的变迁,对一些过去的、旧的东西,过一段时期就要进行改造和损毁,尤其是房屋,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从这一点可以分析,会水一带从魏晋以后就绝少有人居住了。第三,从遗存的古窑址来看,据考证,也基本上是汉魏晋时的遗存,有的窑室都还保留的较为完整,周围的文化层都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如果后期有人居住生产,这些窑室和文化层应该早已遭到了破坏,因此,会水绿洲魏晋以后荒漠化的根据进一步充分。第四,从遗存的古墓葬及出土遗物看,会水绿洲一带分布的数百座古墓葬,无论从墓葬结构,还是出土遗物考证,都是汉魏晋时期的,魏晋以后的古墓葬基本没有发现。根据人类生活的特性,一般在居住区附近都有墓葬区,如果魏晋后有人居住,不可能没有墓葬的。
  从历史发展的线索看,金塔一带的人类活动轨迹是先有会水绿洲,后有王子庄。
  会水一带的发展轨迹,在前面已介绍得很清楚了。我们再来看看王子庄一带(指现今金塔县的中东、古城、西坝三乡镇)的发展历史。王子庄最早缘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据史料记载,玄始十年(421年),北凉王子沮渠牧犍修建驻庄和放牧的草场在会水西部的中东、古城一带,它距东部的会水绿洲一带约有60公里左右,从距离上来说,牧犍的放牧范围也不可能到达会水绿洲一带,因此,在当时古会水绿洲一带可能已经废弃了,不然的话,沮渠牧犍应该在水草充足的古会水绿洲一带放牧并修建驻庄,不可能将放牧之地和居住之地离得如此之遥。此外,王子庄一带现今除在北部边缘地带遗存有汉代的长城、烽燧外,再没有发现魏晋以前的遗迹遗物,这说明,王子庄一带在魏晋前很少有人定居。西汉时,虽在王子庄西北部设置了北部都尉,但这只是军事性的机构,主要管理这一带的长城、烽燧和边防事务,并没有移民垦殖的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痕迹。历经隋、唐、宋、元等朝代,由于金塔一带被少数民族交相占有,战乱不断,金塔的历史也变得残缺不全。直至明洪武年间,在金塔一带设置了威远卫和威虏卫,这从名称上就知,这种机构主要是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进犯的军事性机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兵备副使王仪等修复王子庄,王子庄一带又逐渐有了人烟。但由于讨赖河水被夹山阻隔,注蓄于鸳鸯池中,冬、春及洪水期,水从峡口越山而过。农历五、六月,庄稼急需用水时刻,也是上游减流季节,夹山南池水汪洋,碧绿一片,夹山北河道干涸,禾苗枯死。其境西部(今古城、中东、西坝)仅有一条水渠(广禄渠)流至威虏,水量太小。大片可垦荒地尚未开发。当时的肃州通判毛凤仪发现这一情况后,于雍正四年(1726年),呈请川陕总督岳钟琪批准,兴工开发。为了稳定民心,首先安置自己的家眷定居王子庄(今西坝乡金马村)地方。并从镇番(民勤)、高台等地招民318户,在王子庄东坝(今中东镇)、西坝(今西坝乡)开垦荒地25顷37亩7分。同时,雇用石匠三百名,披星戴月,将夹山水峡口凿深劈宽,使河水无阻地流入金塔境内。又开挖王子庄东坝和西坝两条水渠,各长40里或50里不等。从此,使数百年荒漠之区变为鸡犬桑麻之境。田园阡陌,烟火相错,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金塔王子庄一带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也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子庄州同治所由威鲁堡移驻金塔寺堡,王子庄废弃。现今的王子庄一带已成为金塔主要的农耕区。从以上说明,金塔应该是先有会水绿洲,后有王子庄,这也充分说明了金塔东部会水绿洲沙漠化后才开发的王子庄一带。
  综上所述,会水绿洲大概在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数百年间逐渐沙漠化而毁灭了。
  会水县传奇
  会水县这里以前不叫会水,叫三凤坞。说起三凤坞的由来,在金塔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传说西海龙王有三个女儿,大的叫大凤,老二叫二凤,老三叫小凤。
  有一年西海龙王带着三个女儿到这里巡游考察西海龙水的流向,突然看到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垠,而且有诸多河流都汇聚到了这里。西海龙王便睁开龙眼定睛一看,突然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但是众水汇聚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聚宝盆。于是,西海龙王就有了要将三个女儿留在人间享受富贵的想法。他即刻召来了此方土地夜以继日地给他封地建庄,又招来天上的彩云姊妹为她三个女儿的闺房镂花描凤,整个庄园都装饰的五彩斑斓。西海龙王三月三封地,六月六庄就已经建筑成功。九月九西海龙王请下了天上的诸位神仙下界观庄。
  众位神仙看了这个地方都交口称赞这里风水不错,真是人间生财聚宝的富贵之地。神仙们建议西海龙王应该给庄园起个名字,西海龙王就求西天王母给赐名。西天王母看着站在左右的三凤,便开金口说:这里即有三凤,又是众水汇聚的地方,就叫三凤渥吧。
  后来,西海龙王到天庭偶遇文曲星官给舒卷写匾时,又给写成了三凤坞。
  有一天晚上,西海龙王一个人寂寞地站在庄园里观看着天空中的月亮宫,突然发现小白兔偷偷地溜出了月宫和一个男子约会,西海龙王这才想起如今他的三个女儿正是豆蔻年华,也应该替她们的幸福操些心了。
  于是,西海龙王便向天上地下的未婚男子广发龙帖,但凡有未婚年轻男子均可前来应试,只要有谁能把我惹笑又能把我气恼,可娶三凤之一。
  龙帖发出后,人间天上但凡未婚的年轻男子都争相前来应试,但西海龙王却连一个都看不上眼。他不是不笑就是不恼,或者就是即不笑也不恼。应试者都是兴冲冲而来,摇头叹息而归。
  有一天,西海龙王从天庭领来看庄园的天狗突然下了窝狗仔。
  西海龙王高兴地看到一窝小狗仔正在争抢着嗅乳,不知从哪跑出一个叫花子,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地底下冒出来,悄无声息地到了狗的跟前,猛然对着狗叫了一声妈,趴在地上就咚、咚、咚地给狗嗑起了响头。
  西海龙王感到即好奇又好笑,就笑着问:年轻人,你是怕饿昏头了吧?
  叫花子突然翻起身,出其不意地又对西海龙王喊了一声爹,就又跪在地上咚、咚、咚嗑起了响头。
  西海龙王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叫花子会比着畜生这样侮辱他,恼怒道:你找死!
  叫花子突然兴奋地从地上一个蹦子跳起身,高兴地冲西海龙王喊:小婿其一,拜见岳父大人!
  西海龙王这时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上了这个叫化子的当了。但他也为这个年轻人的智慧和胆识所佩服。便问:三凤之中,贵婿要娶哪一个?
  年轻人突然阴下脸说:岳父大人这样说话小婿就不爱听了,龙帖上明明写着应试过关,可娶三凤其一,就是说三凤可以嫁其一,其一也能娶三凤。
  西海龙王这才猛然想起这个年轻人刚才已经报过名号,他叫其一,西海龙王心里对人类的智慧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后,三凤坞就有了龙的后代,龙的血脉也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后来,这里人口繁殖越来越多,成立县制时,考证三凤坞确实为众水所会之地,故就把三凤坞确立成了会水县。
  (本文摘自《金塔文学》作者魏薇)
  “黄沙神将沙灭会水”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会水一带人民生活十分富裕,但却十分吝啬,户与户之间也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外地人到此,更是口水难进。一天,天上的黄沙神要路过此地,听人说到如此情况,便想亲自察访一下。他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讨饭老头,所到之户,统统吃了闭门羹。从早要到晚,滴水未粘牙,粒米未进肚。日落时去到最后一家,家中只有一中年男子正在吃饭,老者再三恳求,男子看到老者的可怜相,便让他吃了油饼。饭后二人谈得十分投机。闲谈中老者得知男子的媳妇去站娘家,便告诉他说:“你媳妇有病,今晚你得赶快去看,否则就见不着了。”男子半信半疑,经老者再三催促,才告别老者连夜赶去。到丈母娘家一看,媳妇好端端地睡在炕上,男子好生奇怪,心中纳闷,当夜便住在了媳妇娘家。恍惚中,那老者笑嘻嘻地说:“你们那里只有你一个好人,今天你躲过了一大灾难,今后要教育你的后代积善行德。”说完便不见了,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天刚亮,他便匆忙往家赶。回去一看,他傻眼了,一夜之间,家乡全部变成了沙丘,村庄都被掩埋了。面对一望无垠的沙丘,他大哭了一场。后来,他们一家移到了沙丘南面定居,繁衍后代,并牢记梦中老者的话,对后代严格要求,乐善好施。从此,会水一代乡民忠厚老实,好客有礼,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会水城赞
  两千年前
  姗姗而来
  落户于弱水河畔
  会水——是你美丽的名字
  两千年后
  依然挺拔
  耸立在沙漠之中
  破城——是人们对你的追思
  两千年前
  剽悍的匈奴铁骑
  没有使你屈服
  挫折中
  愈发华丽多姿
  两千年后
  勤劳的航天儿女
  已将你重塑光辉
  奋斗中
  焕发了勃勃生机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