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遗址,被遗忘的汉代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149
颗粒名称: 居延遗址,被遗忘的汉代往事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94-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肩水金关汉简是指在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总计超过17000枚,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这些简牍是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材料,对于了解汉代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战争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历史 文物

内容

在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黑河沿岸,有三座神秘的城堡和一座神秘的关隘,城为东、西大湾城和地湾城,关为肩水金关,这“三城一关”与周边数十公里的长城障塞,共同构成了河西走廊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带。
  这“三城一关”是居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外学者在此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居延汉简”的发现对研究汉朝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不弱于敦煌藏经的居延汉简早已声名远扬,其出土地居延遗址及其细节却鲜为人知。
  走进“三城一关”,在这里与大汉王朝寂然相遇
  已是冬季,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金塔县却是晴空万里。
  11月29日早晨,在这个冬季的艳阳天里,记者与金塔县文物局副局长陶玉乐一起,驱车前往令人无限遐想的居延遗址。
  从金塔县城出发,沿酒航公路一直向北行驶。靠窗晒着暖暖的太阳,任由公路两旁成段成段的柏杨树、沙枣树和红柳树在眼前一闪而过;裸露的大片大片的田地,没有了制种玉米、棉花等植被生机盎然的覆盖,显得沉寂而空旷。已灌过和未灌冬水的田地分呈湿润的黑褐色与干枯的土黄色,很是“泾渭分明”。
  再行驶,两旁全无村庄和田地,是真正的荒漠戈壁了,成片的芦苇昂着头像是成千上万的士兵在举矛呐喊,煞是壮观!大约行驶了100千米左右,汽车左转直接开进了沙漠里,司机李长江笑着解释说,已进入航天城14号,走“天然高速公路”抄近道去大湾城。
  汽车颠簸得厉害,陶玉乐依然忙着解说,这一片是汉代的屯田区、那是额济纳旗方面修建的敖包……说话间,大湾城到了。
  大湾城遗址地处金塔县城东北约145千米黑河两岸的戈壁滩上,因黑河(古称弱水)在此处拐了一个大弯,故称大湾城,由黑河东、西两侧的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组成。
  古代的黑河流域并不像我们现今看到的是荒漠戈壁,而是水草丰美的绿洲。这绿洲自然受到逐水草而居的北方匈奴人的垂青,因而接连进犯。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汉王朝为防匈奴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巩固边防,驻守戍兵,置官开渠,移民屯垦。大湾城即建于此时,至王莽末年衰落。
  东大湾城遗址由外城、瓮城和内城组成,是一座完整的汉代城池,遗址范围350米×250米。外城相对独立,是保护瓮城和内城的最外围防线,如今,在岁月侵蚀中早已损毁殆尽,仅存不起眼的残迹。瓮城在内城东侧,据陶玉乐介绍,瓮城主起“缓冲”作用,打仗时,士兵将内城城门关闭,再冲出瓮城;若有追兵,先将敌人困在瓮城,可“瓮中捉鳖”保护内城。现存较为完整的内城,平面呈北大南小“冒”字形不规则格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5米;墙体为夯土版筑,残高7米;内城城门在东墙,宽5.2米,也只剩一个巨大的豁口。
  东大湾城的东北角和东南角还残留着两座高7米、用夯土堆砌而成的矩形烽燧。这两座用以监视敌情的瞭望台,如同两名守卫,历经千年岁月以相同的姿势在荒漠深处站成了永恒。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千米,两城隔黑河相望,要绕行方能到达。据陶玉乐介绍,西大湾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80米。由黏土筑成的墙体,最高处8米,最低处仅残存3米,东墙南部1/4墙体和南墙东部3/4墙体,则受雨水风沙侵蚀和黑河河水冲刷坍塌无存,像一张巨大的“口”,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告别大湾城,沿东北方向继续行驶,地湾城遗址像块“白豆腐”一样远远地映入眼帘。地湾城由三坞一障组成,如今仅存一障。障城墙体由夯土版筑,基宽5米,高8.4米,障门朝西。走进障城,城墙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许多窟窿,陶玉乐告诉记者:“据考证,障城有两层住房,上层用于瞭望,下层用来居住,窟窿是当年支撑房屋木料留下的。刚刚在外面看到的那些裸露地面、较为密集的桩头,是当时为防止人们闯关而沿城墙外围栽立的‘虎落尖桩’,当初有五六十厘米高,现在只剩下一两厘米了。”
  跟随陶玉乐的脚步,来到地湾城北侧不远处一片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沙地和一处用围栏保护起来的黄土堆。陶玉乐告诉记者,这里正是肩水金关遗址所在地。
  肩水金关是汉代边塞关城,为当时进出河西、南北通往的咽喉,取名金关,含“固若金汤”之意。看我不相信似地瞪大了眼睛,陶玉乐详细介绍道:“据1930年考古发掘记载,肩水金关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组成,现仅存关门、关内西南侧坞院以及烽火台和坞墙残迹。我脚下就是关门,被围起来的黄土堆即是士兵养马、吃饭住宿的坞院。若不细看,的确看不出关城原貌,也难以相信这就是肩水金关。”
  从东、西大湾城到地湾城,再到肩水金关,一路未见行人,只有黑河沿“三城一关”默默地流淌着,时光流转也罢,世事沧桑也罢,始终不渝地守候着这些历史的守望者。触摸着夯土版筑的厚实的城墙,抬头仰望湛蓝而明净的天空,听着陶玉乐娓娓道来的故事,千年的历史沧桑与风云变幻仿佛就在眼前。
  未曾想,我们就这样与历史寂然相遇,又悄然离开。
  保护“三城一关”,别让历史湮没在风雨流沙中
  “保护居延遗址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的话铿锵有力,还带着几分迫不及待,“从历史上看,‘三城一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汉代军事布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发动了对河西匈奴的第二次战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从甘肃庆阳出发,越内蒙古鸡鹿塞,穿千里戈壁,到达居延地区,与匈奴大战多次,迫使居延至祁连山地区的匈奴一部分投降,一部分远走漠北。自此,居延地区正式归汉王朝管辖。西汉王朝遂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管辖。太初元年(前104年),西汉王朝征伐大宛,为护卫河西走廊城郭,在居延地区派驻18万戍边甲卒,设居延、休屠二城。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重新启用随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后因犯法被削去封号的邳波将军路博德,让路博德修建居延地区的整体防御体系。路博德遂指挥修建了亭鄣、长城、烽燧、斥堠等防御设施以及肩水都尉府和居延都尉府。“三城一关”即兴建于这一时期。
  “从地面建筑看,‘三城一关’不仅规模大,保存现状也相对较好。”何双全接着分析道,为管辖黑河流域,路博德同期修建了肩水都尉府和居延都尉府两个重要军事管辖区。如今,肩水都尉府所在地东大湾城的烽燧、内城和瓮城遗址清晰可见,虽历经两千多年,雄风不减当年,而位于额济纳旗的居延都尉府却至今找不到遗址所在地。当时,河西设的阳关、玉门关、悬索关(在额齐纳旗)、肩水金关四个关口中,肩水金关不仅是河西南北通往的第一关口,现状也相对较好。此外,作为居延遗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延地区保存现状较好的“胡杨长城”,也极具特色。
  “从建筑结构、布局和功用看,‘三城一关’之间的序列和关系非常清楚。”的确,纵观“三城一关”,不难看出西汉军事防御设施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从地理位置上看,肩水金关处在最北面,有级别较低的侯长负责把守关口,为防御和作战先锋;往南为地湾城,驻有肩水侯官缓冲接应;再往南的东大湾城为肩水都尉府(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省级军区),由级别更高的都尉(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副司令)坐镇指挥。如今,大汉王朝虽已烟消云散,但凭吊“三城一关”,仍能感受到大汉雄风在居延地区久久回荡。
  “然而,‘三城一关’作为典型的土遗址,受风沙、雨水、洪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和攀爬、踩踏、不法分子盗掘等人为因素破坏,其保护情况依然堪忧。”何双全话锋一转,言语中透出深深的担忧来。
  “‘三城一关’等居延遗址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级保护从未停止。”金塔县文物局局长李国民说,近年来,就实施了三大保护工程。1999年10月,投资145万元在西大湾城遗址东侧建设长729米的防洪堤;2008年至2011年,分三期对“三城一关”遗址实施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缝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塌陷区加固、顶面冲沟加固以及设置防护围栏等抢险加固工程;今年3月,投资300万元在东大湾城建设防护堤。“然而,面对快速消失的‘三城一关’,这些保护还远远不够,我们依然面临着保护的重重困难。”才觉得欣慰呢,李国民却同样一声叹息!
  回想一路上,看到的“三城一关”日渐“消瘦”的身影,被风沙剥蚀、切割得千疮百孔的“身体”,凡有“甘肃”或“金塔”字眼即被人为抠掉和砸毁的保护碑,已挖好沙坑、放好立桩却难以实施围栏保护的现状……都历历在目印证着他们的担忧和叹息,也深深刺痛着探访者的眼眸和心灵。
  “土遗址的保护是个世界性难题。”何双全告诉记者,如何防止土遗址风化、酥碱、坍塌,还需要做很多技术研究。在他看来,采用“原材料、原配方、原技术、原工艺和原流程”进行抢险加固,或许能解决维修加固部分与本体融合等不少问题,值得一试。
  无论怎样,绝不能让“三城一关”这些历史的守望者和见证者与我们渐行渐远,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彻底湮没在风沙雨水的侵蚀和现代人漠然的眼神中,成为千古遗憾。
  开发“三城一关”,让历史在沙漠深处鲜活起来“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开发利用的‘大文章’。”李国民对居延遗址有着长远的思虑,提出挖掘文化内涵,广泛全面宣传,完善基础设施的“三步走”设想。
  神秘的居延遗址曾出土震惊世界的丰富文物。
  在东大湾城,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30年发掘汉简1500余枚,以及木器、竹器、葫芦器、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350件,还有西夏文印版文书和西夏文丝绸各1件;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于1952年又发掘汉简数百
  枚。
  在地湾城,曾出土汉简3000枚以及若干铜、铁、陶、木器。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和算简等。其中居延历谱,是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居延医简则表明,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方法以及散丸、丹、剂等中药配剂,在居延地区早在汉代就已得到普遍应用。
  肩水金关出土文物更为丰富。1930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发掘汉简11577枚,其他实物1311件。出土汉简占据延汉简的三分之一多,且大部分简牍遗存完好、字迹清晰,研究价值极高,被誉为“肩水金关汉文库”。
  “居延汉简在学术界声名远扬,但世人对居延遗址的确所知不多,还应从多个角度加大宣传力度。”何双全说,居延遗址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三城一关”鲜为人知,地处偏远的荒漠戈壁、交通不便也是不争的事实。
  2013年8月底,“金塔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金塔召开,近200名专家学者辗转周折从世界各地汇聚金塔,“我们更看重的是会议本身对居延遗址产生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李国民对此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能在金塔成功举办颇为欣慰。
  “还要在宣传好,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李国民告诉记者,“三步走”设想只是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建设包括汉简博物馆、“三城一关”原貌展示区和体验区等在内的居延遗址文化旅游体验园区。设想一下,在这里,可以看到图文并茂展示的居延汉简、简牍制作工艺流程,或者就有真人正在制作汉简;想象自己如古人般在肩水金关手持戳着汉印的关文一一排队而过,再坐上悠悠的摆渡船渡过黑河,该是怎样惬意的一场旅途?想象,在这里,一场抵抗匈奴的实景大战正激烈上演,又该何等豪情快慰!
  “首先要定制《‘三城一关’保护开发利用综合规划》。”何双全的建议与李国民的设想不谋而合。他说,当地政府要加大力度,以开发利用为形式实现居延遗址的“活态”保护;要结合金塔作为古代军事与现代军事相互交汇和戈壁、胡杨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金塔旅游发展;此外,还要根据出土文物,研发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保护。
  “无论居延汉简还是居延遗址,还要做、还能做的事太多了。”何双全说道。
  (本文原载于2013年12月17日《甘肃日报》,作者系《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