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胜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147
颗粒名称:
概况
分类号:
K878.3
页数:
8
页码:
81-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长城遗址,包括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等,这些遗址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还介绍了居延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情况,以及肩水金关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等。
关键词:
长城遗址
概况
金塔县
内容
黑河流经的甘肃省金塔县鼎新一带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流域地区,古称居延地区,亦称“弱水流沙”。考古资料证明,居延地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居延是各少数民族活动频繁的区域,是东南西北华夏文明交流的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汉王朝为防止匈奴族的进犯,在河西“列四郡(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驻守戌卒,并置官开渠,移民屯垦。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即建于这一时期,至王莽末年衰落。现今史学界把居延地区遗存的遗址如古城址、长城及其城障烽燧等称为“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金塔境内现遗存“一关(肩水金关)三城(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92千米长城段以及长城沿线59座烽燧。1930年、1974年和1986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居延考古队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居延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共获汉简3万余枚,其中金塔境内出土汉简近2万枚。这些简牍,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研究我国古代史十分重要的资料,它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古址,除肩水金关因自然破坏严重,现仅存一烽台外,大湾城、地湾城保存较为完整,特别是东大湾城基本保持原状,为研究汉代边塞地区军事防御设施的规模、布局、结构及建筑方法提供了实物依据。
居延遗址金塔部分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肩水金关
肩水金关,是汉时居延塞防线上仅有的一关。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27.15千米处黑河东岸的砾石戈壁滩上。东南距地湾城遗址550米,西北距金关长城止点90米。1930年和1973年曾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据出土汉简而定名。
遗址现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及一烽火台残迹,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20米,南北60米,面积7200平方米。墙体用黄土夯筑,底宽1.2米,高0.25米~1.1米,夯层0.05米~0.08米。
关门仅存两座东西相对的长方形建筑遗迹,中间为门道,宽5米。遗迹两侧向北2.5米处各留有“木柱”一根,残存地面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5米,南北6.5米。西遗址内有土墼台阶,现仅存三级;东侧遗址内无台阶,但多一隔墙。遗址与“木柱”之间以土墼砌筑的墙体相连,长2.5米。
坞院平面呈不规则形,四面墙体仅存地面痕迹,尺寸不详。坞院内有房屋和马厩遗迹,形制和面积不清。坞院西南角有方形围墙(墩院),东墙长12.5米,南墙长13.1米,西墙长9米,北墙长4.2米,高0.25米~0.7米,墙宽0.7米~0.8米。北墙与烽火台东壁相接,西墙与烽火台南壁相接。北墙开门,院内有曲折夹道,两侧分布有住室、灶屋、仓库、院落等遗迹。
坞院内西侧中部有烽火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米,高3.1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08米~0.1米。
关址保存一般,由于风雨侵蚀,1973年发掘后的遗迹多有损坏。
遗址20千米内无人口居住。
肩水金关故址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为汉代烽塞关城,它是当时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府的咽喉门户,拱卫着南面的肩水都尉府即大湾城地区和位于地湾的肩水侯官所在地等屯戌重地,因而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
汉长城从肩水金关南边过来与烽燧相接,然后向北边一直延伸至额济纳河的东岸边。关门是金关的主体建筑,设在经过烽燧北部的长城上。
当时,在肩水金关附近的黑河上有浮桥或吊桥,供进出关人员和车辆马匹、通行辆两、马匹通行。
在汉代,平民出入边境有着严格的符传、过所制度。不管因公还是因私要通过关口,都要有过所或者符传(现在称为随身的介绍信)才能得以放行。如简文载:“元延二年十月己酉,居延令尚,丞忠,移过所县道河津关,遣亭长王丰,以诏书买骑马酒泉、敦煌、张掖郡,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守令史诩,左褒。十月丁亥出。”这是一个派公差的介绍信,就是说居延令派王丰按照诏书的旨意去购买马匹,经过道路的关口和渡口时请守关人员对他放行。在途中有驿站的地方也应该让他食宿。又如简载:“永始五年闰月己巳朔丙子,北乡蔷夫忠敢言之,义成里崔自当,自言为家市居延,谨案自当毋官狱征事,当得取传谒移肩水金关,居延索关,如律令,椽宴令史建。”这是说崔自当想到居延去做买卖,申请一个随身介绍信。这个介绍信指定了他应该经过的关口,并说明了他的身世清白没有官司,可以通过这些关口到居延去。汉代的此类文书写得非常细,有的简还要写清楚这些人的年龄、身高、长相、肤色等严格的控制着关内外的人口流动。当朝廷有抓捕罪犯的逮捕令时,也会直接下达到边塞,守卫长城的军事人员更是会对关内外的人员进行严格盘查。
关于肩水金关的寓意,笔者认为,“水”意为“弱水”;所谓“肩水”寓意是“弱水的肩上”,因黑河在肩水金关的上游宽达2千米左右,而到了肩水金关则水系突然变窄,河宽只有几十米,上游好像人的身子,窄的地方好似人的脖子,而肩水金关正好位于黑河的肩膀上;“金关”寓意为“固若金汤”。
肩水金关故址虽然保存不完整,但出土文物极为丰富。1930年、1973年、1986年分别发掘出汉简850枚、11577枚、3000枚及其他珍贵文物1131件。肩水金关出土汉简数居全国之首,简牍绝大部分遗存完好,字迹清晰,文物研究价值极高。世人堪称“肩水金关汉文库”。
肩水金关被誉为金塔新八景之一:
金关古韵
吴兴保
固若金汤瀚海云,往事如烟大漠中。
金关壁挂三秦雨,黑水波扬两汉风。
悠悠羌笛千载韵,声声胡笳万古情。
欲把关台比琴台,千秋悲壮付琴声。
东大湾城遗址
东大湾城遗址又名“毛城”,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26.8千米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东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6.6千米。西北距西大湾城遗址2.73千米。
东大湾城遗址由堡、罗城和护城壕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06米,南北350米,面积107100平方米。堡位于西侧,堡门外东侧有瓮城,堡东、北两侧有罗城三重环围。护城壕在堡的东、北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1.4米~4.7米,顶宽0.3米~2.4米,高1.7米~7米,夯层0.18米~0.23米。
堡分为早、晚期。早期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5米,南北100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4米,两侧各筑一门墩,宽7.5米,门道进深17.3米。门墩北侧筑有登城步道,长13米,宽3.2米。堡西南角建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5米,顶部有6.7米×4.4米的房屋基底。西墙北端筑有马面。堡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残基,东西18米,南北20米。城门外筑一瓮城,平面呈矩形,东西20.8米,南北34.2米,门南开,宽3米。晚期堡修建于宋、元时期,利用早期堡北墙增筑为横长方形,与早期堡共同形成一个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西南角残存角楼1座。
堡保存较好,东墙基本完整,南墙、北墙均坍塌有豁口,西墙外侧风沙淤积,墙体部分酥碱脱落。
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城位于堡的东侧,东西21米,南北137米,面积2877平方米。现存东、南侧城墙,高0.3米~0.85米,北墙仅存痕迹,西墙情况不明。门向不明。吴礽骧《河西长城调查与研究》推断该城建于宋、元时期。
第二重城位于第一重城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1米,南北155米,面积24955平方米。西南侧与第一重城叠压,现仅存东墙、南墙东段和北墙,西墙情况不明。北墙正中开门,宽6.3米,门西侧残留门墩1座,高9.1米。城东北角、东南角各有角楼1座,均已坍塌成不规则圆丘形,底部直径10.5米,高2.1米。东墙正中筑一马面,东西5.8米,南北4.5米,高3.1米。
第三重城在第二重城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36米,南北335米,面积79060平方米。其中东、南、北三面城墙遗迹清晰可见,西墙消失无痕迹。门向不明。东南角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高10.3米。
堡东、北墙外侧残留有护城壕,现存局部痕迹,护城壕外侧尚残存一道夯土墙。
罗城保存一般,仅存少部分墙体。
东大湾城遗址
据出土汉简和史料记载考证,大湾城为汉代张掖郡辖肩水都尉府城。汉武帝时,设置了“张掖属国都尉”,权力相当于太守,它的下面设了三个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是相当于郡的都尉。都尉都住在城里,大湾城是肩水都尉的府城。
西大湾城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千米,两城隔河相望,遗址由城址和护城壕两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10米,南北180米,面积37800平方米。墙体为黏土夯筑,底宽5米,顶宽2.3米,高8米,夯层0.2米。门已坍塌无存。城址内分布有11处房屋遗迹,仅存残底。
西大湾城遗址保存较好。墙体受雨水风沙侵袭及黑河河水冲刷,东墙南段墙体已坍塌无存,仅存北段87米部分;南墙东段大部分墙体坍塌无存,仅存西段63米部分;西墙南部及中部分别有5.5米和12米长的两处豁口,墙体内侧有坍塌堆积形成的斜坡;北墙东段48米部分墙体顶部坍塌严重,西侧有两处豁口,墙体因风沙和雨水侵蚀有部分脱落。城内地面因雨水冲刷形成多条纵横交错的深沟。
遗址东、北两侧墙体外15米处挖有护城壕沟,剖面呈倒梯形,东侧壕沟因沙土掩埋及河水冲刷,残存部分长10米,宽3米,深0.4米,外垄与地面持平;北侧壕沟保存较好,长210米,宽4米,深0.5米,外垄底宽1.6米,高0.3米。
大湾城故址,古时东西两城,依山傍水,遥相对峙。历来为兵家兵戈相争之地。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余枚以及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一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
西大湾城遗址
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东大湾城现存城址保存较为完整,而西大湾城由于地处戈壁沙漠之腹,紧靠黑河河岸边缘,随着河床的自然扩宽,近年来故址南墙、东墙分别被河水冲毁150米、125米,且有继续扩延之势。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一故址进行保护,1998—1999年,金塔县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了大湾城保护防洪工程,该工程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堤坝修筑在西大湾城东侧黑河西岸边,全长792米。
地湾城
地湾城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11千米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东距金关长城203米。北距肩水金关遗址500米。
地湾城遗址由障城、坞院和虎落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92.4米,南北105米,面积9702平方米。其中障城位于东北角,坞院位于障城南、西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5米,顶宽3.8米,高8.4米,夯层0.2米。虎落遗迹环绕于障城和坞院的东、南、北三侧。
障平面略呈方形,东西21.7米,南北22米,面积477.4平方米。西墙正中开门,宽3米,高5米,进深5米。障内南墙底部残存纵向地栿,保存尚好,高0.35米,宽0.5米,长10.75米。
障保存较好,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障墙表体酥碱部分脱落,有雨水冲沟。
坞院分为早、晚两期,平面均呈长方形。早期坞院在障南、西两侧,东墙与障东南角相接,长33米,南墙长69.5米,西墙与晚期坞院西南角相接,长14米。墙宽1.2米~1.7米,高0.15米~0.33米。坞墙黄土夯筑,夯层0.05米~0.08米;晚期坞院在障西侧,与障西墙西南角、西北角相连。南墙长37.4米,西墙长59米,北墙长49米,墙宽1.7米,高0.9米~1.3米。南墙正中开门,宽3米,内侧倚墙以土墼砌筑有两方形门墩,边长2米,高0.7米。
在坞院北墙以北20米外,有一道夯筑墙垣,长100米,宽1.7米,高0.2米,是否为第三重坞院,尚有疑问。
坞院保存较差,因常年受风沙和雨水渗透侵蚀,加之前后两次考古发掘,坞墙已坍塌,仅存残迹。
障北墙和东墙外侧、早期坞院东墙和南墙外侧有虎落各四排,沟宽2.6米,虎落直径0.1米~0.16米、高0.13米~0.15米。
在坞院西墙外30米处,有房屋遗迹一处,残存土坯砌筑的西墙和南墙,西墙长2米,高0.18米;南墙长1.9米,高0.15米。
从现遗存的一障看,障内四周墙壁中间有成排的洞口,据此推测,当时的地湾城是两层建筑,下面一层住人,上面一层常年驻有军士,担任瞭望、守城和攻击来犯之敌之责。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发现: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都是正南正北,但是,此处的黑河走向却不是这样,这说明汉代的将士工匠修筑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时已经使用指南针定位。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地湾城出土汉简2000枚,帛书3件及木、竹、苇、角、陶、铁、铜等器物和皮革、丝织品等。特别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它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6年又发掘获简千余枚,所出许多简均记“肩水候官”或“肩水侯长”,知此为肩水都尉所辖肩水候官治所。从地湾城的形制规模看,也应为肩水侯官治所。汉时的候望系统的领导结构是:太守——都尉——候——候长——燧长。都尉一般都住在城里,称城尉,城的规模在130米×130米以上;候官都住在鄣里,称鄣候,障的规模是100米×100米以内的正方形围墙。而地湾城正符合障的标准。当时,居延地区一共10个候官,共统辖着261个燧,其中肩水候官统辖着86个燧。
知识出处
《金塔胜迹》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山水湖泊、古遗古迹进行解读,既有对胜迹的概况介绍,又有对胜迹的考古考证文章,更有传说故事,还有编者对胜迹的感慨之情。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