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居延新简的整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67
颗粒名称: 二、居延新简的整理
分类号: K875.2
页数: 5
页码: 223-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居延新简的整理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 发掘

内容

居延新简的整理工作始于1975年春,先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全部居延新简进行了清理,初步写出了释文,并按出土探方或房屋依次记录了每枚简牍的形制、材质、尺寸、简文等,为它们建立了详细的资料档案。1978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甘肃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了汉简的整理工作。1983年5月,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古代史规划会议上,新出土的居延汉简的整理工作被列入“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整理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整理甲渠塞侯官和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的简牍,第二步再整理肩水金关出土的简牍。甲渠侯官和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的简牍和释文经过多年的反复对照简影和复对原简,前后数易其稿,于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在北京经过集体讨论定稿。肩水金关出土的简牍尚未整理结束。据报道统计,这批简牍中有以下重要资料:(一)、文书类《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建武六年甲渠部吏毋作使属国秦胡卢水士民》《大司农罪人入钱赎品》《盐铁令品》《建武初期残册》成帝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成帝永始三年《诏书》册王莽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建武初期《居延都尉吏奉谷秩别令》甲渠侯官《言府书》五种建武初年《军情》简《塞上烽火品约》建武五年《居延令移甲渠迁补牒》《候吏广德坐罪行罚》檄河平三年《斥免将军行塞所举燧长》简《验问侯吏无追逐器》简天凤三年甲渠《米糒少薄》建武五年《侯长王褒劾状》建武三年《侯粟君所责寇恩事》(二)、册简类《相利善剑刀》《算术书》《九九术》《苍颉篇》《急就篇》《论语》等(三)、历书类等干支表《历书》纪年简居延新简最显著的特点是出土了大量的简册,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均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以甲渠侯官(破城子)保存的完整册书最多,弥足珍贵。这些简册出土时或被堆储在一起,或与杂草、畜粪混合堆成积薪,或垫在圈底,或当作垃圾抛在各处,有的仍编联成册,有的编绳虽已朽断,但出土时仍保持册形,有的虽已散落,但还可以编联成册。从遗存简册和编绳痕迹来看,编绳有二道、三道两种,饶有兴趣的是新莽时期还有用红绳编联的。简册内容包括诏书、律令、科别、品约、牒书、推辟书、爰书、劾状、各类薄籍等。此外,还有《九九术》、干支表、各种形式的历谱、医药方和《苍颉篇》、《急就篇》等残简。特别是发现了详细载有长安至河西的二十个驿置的里程简,途经京兆、右扶风、北地、安定、武威、张掖等郡,对确定西汉时长安以西、敦煌以东的交通路线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批简牍出土以后,1978年第1期《文物》杂志刊登了由甘肃居延考古队写的《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和遗址、简册照片,对这次试掘甲渠侯官(破城子)、甲渠塞第四燧和南部的肩水金关三处遗址的情况进行了首次报道。同期《文物》杂志上还刊登了由许苹芳写的《居延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一文,对新出土的简牍作了较详细的分类介绍,同时还和以前发现的居延旧简进行了比较研究,说明新出土简牍的价值所在。此外,该期《文物》杂志上还发表了由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组整理的《〈建武三年侯粟君所责寇恩事〉释文》。1979年第1期《文物》杂志发表了由甘肃居延汉简整理组整理的《〈侯吏广德坐罪行罚檄〉释文》。1979年第4期《考古》杂志上发表了由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组整理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的《居延新简》一书(32开平装本),书中只公布了甲渠侯官和甲渠塞第四燧出土简牍的释文,没有图版照片,释文按原简出土地点及探方的顺序编号编写。1994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仍由上述四个单位合编的《居延新简——甲渠侯官、甲渠塞第四燧》一书(8开精装本),该书全面记载了1972年-1982年间于甲渠侯官、甲渠塞第四燧及卅井塞次东燧等处遗址周查采集、发掘、复查新获简牍的全部简影、释文。根据登录的编号统计,甲渠侯官所获简牍数为7933枚,第四燧所获简牍为195枚。此外还收录了下列五宗简牍:①1982年在甲渠侯官治所采集散简20枚;②甲渠塞第四燧采集散简67枚;③1976年在居延都尉卅井塞次东燧获简173枚;④1972年居延地区采集散简7枚;⑤1972年居延地区采集地点不明散简14枚。这样,该书收录的简牍总数达到8409枚,其中个别未能获得简牍照片者,都在有关释文处注明“图版缺”。该书上册为简牍释文,下册为简牍图版。为便于读者翻阅查检,分别编有详细目录。由于一些原因,甲渠侯官和甲渠塞第四燧的发掘报告未能收入该书内,作者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特在该书的前言中较多地介绍了有关遗址的发掘情况,并附有遗址发掘图四幅。
  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可知,肩水金关遗址所出土的11000多枚简牍的整理情况,目前尚未定稿。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新简——甲渠侯官、甲渠塞第四燧》一书的前言介绍,作者将另编该书的姊妹篇——《居延新简——肩水金关》一书,届时除全部发表肩水金关的简牍内容外,还将甲渠侯官、甲渠塞第四燧和肩水金关的发掘报告一并附入此书内正式发表。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许苹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