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建筑修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物建筑修缮
分类号: K875.2
页数: 7
页码: 211-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文物建筑修缮中维修金塔记、西大湾城防洪工程、居延遗址(金塔部分)抢险加固工程的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 修缮

内容

一、维修金塔记
  “金塔”,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是金塔县著名的名胜古迹。明、清时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被列为金塔第一景,金塔县城及县名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自民国五年(1916年)维修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几十年风吹雨淋,塔身百分之五十的表皮脱落,多处出现裂纹。须弥座三分之二塌陷,土坯全部裸露,只东北角能看出外形,覆钵体只剩三分之一泥皮。当时若不及时维修,塔有倾覆的可能,鉴于这一情况,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曹延茂多次向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并向县委、人大、政府呼吁,对古塔进行维修保护。1986年时任县委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肖占瑞高度重视,带领县人大、政府、政协的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视察,大家一致认为维修保护“金塔”已刻不容缓。1986年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经过认真研究,作出维修“金塔”的决定。并积极向省文物局争取资金2万元,县财政自筹1万元,对古塔进行加固维修。并将原位于县中学内的东岳庙正殿移建于古塔近旁,改为文昌阁。
  工程维修工作由时任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的潘进德同志负总责,县文化馆馆长曹延茂具体组织实施,文化馆职工刘玉林、赵立云为现场监工。工程施工由酒泉三墩乡长城村古建筑队承担,于1987年4月开工,10月竣工。
  维修时,先搭架清理外表皮,将脱落的表皮全部铲除。在清理到覆钵体上端,与塔顶接触部位时,发现历次维修的四层灰层,每层3—4厘米,清理到第五层时,发现十三天佛龛,保存尚好,从中采集到两尊彩塑释迦牟尼佛像。对于这一发现,当时的县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十分重视,及时请示县政府,请省博物馆文物专家赵志祥来现场鉴定。根据实地查看,认为最里面的一层即第五层为明代建筑。据此考证,金塔始建于明代。清理到金顶时,发现经书20多卷,其中一卷经书中夹有释迦牟尼彩画像2张,并发现里面存有记录历次维修的四块木匾。与十三天发现的四层灰层相印证。
  这次共采集到经书二十余卷,历次维修的木匾4块及彩塑释迦牟尼佛像和释迦牟尼彩画像,并从塔院寺内采集到琉璃塔顶一个和佛瓦当3块等明清时的遗物。经专家鉴定,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件,这些文物全部保存在县博物馆内。
  清理完毕后,开始复原,从须弥座到覆钵体按清制复原,十三天按明制复原。为了保证修旧如旧,复原的泥用古方法加工,即用三合土加糯米粥、棉花混合,增加了泥的粘合度和强度,防止开裂。金顶上的木头因虫蚀严重,用猪血腻子刮了两遍。然后整个塔身用红土粉刷,并喷了一层保护剂,恢复了塔的旧貌。
  在维修前,塔顶已丢失,现塔顶是维修时用纯铜加工而成的。在封顶时,将从金顶和佛龛内取出的经书、维修宝塔牌和彩塑佛像,按原样复制一套放入金顶内密封。
  佛头瓦当按当时的原样复制,琉璃瓦在西安加工,八角风铃也是重新加工的。
  在维修底座时,地铺砖和砌墙用的砖原想加工成明时的灰砖,但烧成后由于火候不够,加之雨水浸泡,没有成功,最后用我县砂砖厂烧制的灰砖代替。
  维修结束后,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碑文由俞兴海撰写,由文化馆原职工刘玉林书写。
  二、西大湾城防洪工程
  西大湾城故址地处沙漠腹地,紧靠黑河河岸边缘,常年被风蚀沙埋,河水冲刷。特别是1996年8月和1997年7月的两次大洪峰,主河床自然拓宽,河宽由原来的130米扩宽到目前的300米,造成故址南墙被河水冲毁150米,东墙被冲毁125米,总面积达18750平方米,情况极为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三、五年内故址将完全被水冲毁。针对这种情况,我县人民政府于1996—1998年连续三年向省文物局申报,立项修建大湾城防洪工程。1998年10月省文物局批准立项修建大湾城防洪工程。
  工程由地区水电处勘测设计队承担设计,设计的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流量为1990立方米/秒。工程由防洪提、护岸、导流顶坝组成。临建工程包括施工围堰、施工道路、临建的施工房屋等。
  1、防洪堤:布置在西大湾城故址东南河湾处,设计长470米。堤顶高程为1129.78米,梯形断面,顶宽3米,高2.68米,堤坎前坡比为1:1.5,后坡比为1:1.75。前坡采用厚30厘米的100号砂浆砌块石,其下铺设30厘米厚的沙砾石垫层。堤坝地基处理清除了坝基0.3米深度内表层淤泥、草根、乱石等杂物。坝体采用粉质壤土分层填筑,夯筑后容重达到1.65吨/立方米。同时,坝基前坡采用深1.5米,厚500厘米的100号砂浆砌块石截水齿墙,后坝坡及堤顶采用厚15厘米的砾石护面。为增加坝体稳定性,设计压重台,垂直高度1米,平台宽度3.75米,沙壤土夯填。
  2、护岸工程:布置在大湾城故址东北河岸,与防洪堤连接,长度为120米。采用劈坡方式使河岸形成1:0.6坡度,铺设30厘米厚砂砾石垫层,然后砌筑30厘米厚的100号浆砌块石护面。坡脚基础为深0.3—0.5米、厚50厘米的100号砂浆砌块石齿墙固脚。同时,在坡面浆砌石部分设排水管两排,梅花状布置,纵横间距为2×2米左右,排水管采用直径为70毫米的塑料硬管。
  3、导流顶坝:布置在防洪堤0+000-0+470段,每70米设一道导流顶坝,共七道,采用梯形断面铅丝围笼块石堆筑,与防洪堤成45度。导流顶坝长度为12米,顶宽1.5米,底宽6.9米,堤高1.3米,基础埋深1米,铅丝围笼为人工编制,网孔为0.2×0.2米,其中的块石料粒径不小于0.2米。
  该工程由县水利建设工程公司投标承建。于1999年5月10日开工,10月底竣工。共完成工程量20730立方米,其中开挖土方1778立方米,坝基清理2559立方米,土方回填471立方米,土坝夯筑11681立方米,100号浆砌块石1523立方米,干砌石1114立方米,砾石垫层1542立方米,沙子533立方米,水泥196.44吨,铅丝2吨,塑料胶泥1.09吨,UPVC塑料管60米,沥青木板27平方米。工程总投资为100万元。
  工程竣工后,经酒泉地区水电处质检站和大湾城工程指挥部质检组共同检查评定,后经审核小组审定,防洪工程中的5项分部工程全部合格,合格率100%,其中优良4项,优良率80%。82项分项工程,全部符合要求,合格率100%。工程的质量等级为“优良工程”。
  三、居延遗址(金塔部分)抢险加固工程
  居延遗址(金塔部分)包括“一关三城”(即肩水金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和地湾城),是居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县境内遗留的较为完整的汉代关城。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三次发掘,在此处出土汉简一万七千余枚,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肩水金关也因此名扬四海,世人堪称“肩水金关汉文库”。保护好这些古遗址,对于研究我国汉代的文化、历史以及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遗址土易于在水中崩解、松散,力学强度低,加之常年不断遭受降雨、风沙、河流冲刷、地震等作用的影响和破坏,处在西北戈壁上的居延遗址(金塔部分)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文物本体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墙体的裂缝、冲沟、基础掏蚀、墙面片状剥蚀、墙顶的冲洞、墙体的坍塌等。此外,遗址还受到环境沙漠化的影响,风积物逐渐逼近遗址墙体,威胁着墙体的安全。为了切实加强对这一古遗址的保护,2005年9月,金塔县文化体育局向省文物局申报立项加固维修居延遗址(金塔部分)。并于10月,聘请敦煌研究院进行实地勘测,完成了工程设计方案。随后不久,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转报了这一申请。2007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这一申请,决定立项加固维修居延遗址(金塔部分),工程预算497万元。2008年7月,省政府招标办公开招标,敦煌研究院一举中标。2008年8月开工实施了一期工程,至10月底完成了肩水金关和地湾城的抢险加固,投资100万元。
  主要工程项目:
  一、表面进行防风化加固。主要是遗址表面用PS浆液喷洒渗透。注浆材料采用模数为3.8、浓度3—5%的PS浆液;注浆方式采用多次喷洒渗透与针孔注入渗透相结合,注浆渗透深度应超过墙面疏松风化层厚度。对墙面疏松风化层厚度小于20mm的部位,采用多次喷洒渗透加固方式。对墙面疏松风化层厚度大于20mm的部位,采用一次喷洒渗透后,再进行针孔注入渗透加固方式。对局部墙面上因风蚀、雨蚀作用形成的许多片状割离的小块,采用小竹锚钉锚固与针孔注入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加固。
  二、裂隙加固。主要是裂隙注浆和裂隙充填注浆。对墙体裂缝采用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裂隙灌浆前,先用模数为3.8、浓度5%PS浆液对裂缝口两侧喷洒渗透加固,然后用PS-(C+F)浆液进行封闭裂隙。PS_(C+F)浆液采用模数3.8、浓度5%的PS与粉土和粉煤灰,按水灰比0.4—0.5:1拌制,先注入5%PS浆液,渗透加固两壁,然后再进行裂隙注浆。对张开度较大的裂隙,则进行充填和墙体性质相近的土块,而后注浆达到裂隙密实的效果。
  三、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加固。对必需加固的夯土墙体悬空面与坍塌区,采用土坯砌筑加固。砌筑泥浆采用粉土加模数为3.8、浓度为5%的PS浆液拌制,水灰比0.4:1,砌筑体与文物本体用锚杆连接。对局部采用土坯砌补的坍塌区,仍不能达到稳定要求的,则加用锚杆和PS静压注浆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
  四、墙面冲沟加固。墙面冲沟进行PS防风化加固和填补,对汇水面进行一定的填补,从而增强墙顶的防风化能力。
  五、设置防护围栏。由于遗址地处偏远,管理不便,为防止人类活动和动物的破坏,在遗址周围设置了防护围栏。围栏设置在遗址外延10m的边界处。一侧设门。防护围栏由立柱、围栏网片、连接装置等组成。立柱高度1.7m,间距2m;围栏高度1.5m,间距15cm。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占瑞
相关人物
潘进德
相关人物
曹延茂
相关人物
刘玉林
相关人物
赵立云
相关人物
赵志祥
相关人物
俞兴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