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生活用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58
颗粒名称: 二、近现代生活用具
分类号: K875.2
页数: 5
页码: 200-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博物馆民俗文物中近现代生活用具的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 生活用具

内容

木桶•卧杆
  木桶是我县民间用来从井中打水和盛水的主要器皿。打水的木桶和现在的铁皮桶、塑料桶大小差不多。打水时,在桶梁上系一长绳将桶放入水中,待吃满水后,提出即可。盛水的木桶约有缸那么粗,使用时常在桶耳上栓一截绳子,中间穿一木杠,由两人抬。大木桶既是盛水的用具,又是储水的家什。
  卧杆,是从井中往上提水的工具。为了省力,人们在井旁做一木架,上面架上长长的木杆,在杆靠井沿的一头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将木桶固定在绳头,另一头吊一块较大的石头。提水时,将挂桶的一头向下压,待桶吃满水后,放开,凭另一头石头的重量,加之人的操作,就会将水桶轻松地提出水井,使人轻松、省力。
  煤油灯•罩子灯
  煤油灯,是过去用来照明的工具,大约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过去,人们用食用油照明,待有了煤油后,人们发明了煤油灯,改用煤油照明。煤油灯是用一个小玻璃瓶为灯座,用来盛油,以一个铜钱横挡在瓶口上,再用铁皮卷一个小圆筒,插在线孔上,用棉花捻子穿过圆筒作灯捻。用时,点燃灯捻即可。
  罩子灯是在煤油灯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制作工艺较精细,下面是一个灯座,中间是一圆形的盛油器,上部安上可调节灯火大小、能卡住灯罩不掉的灯头。为了提高亮度、防止油烟呛人,在灯头上安上用玻璃做成的灯罩。罩子灯的灯光比简易煤油灯要明亮的多。但每天要对灯罩进行擦拭,否则,被油烟薰黑的灯罩将影响亮度。
  风匣
  风匣,是过去人们在土灶上用来吹风煽火的工具。过去,人们不会盘吹风灶,使用的土灶因缺风少氧而火头不旺,每当烧火作饭时,烟雾僚绕,呛的人睁不开眼。为了增加风力,人们在盘土灶时,在一旁留一风道,用风匣来吹风。风匣是一个木制的简易吹风机,由风箱和风板组成,风箱呈长方形,对住风道有一连接的风口,里面是风板,风板靠风箱的四边粘上鸡毛与风箱壁紧挨,不留缝隙。风板中间竖安两根拉杆通到外面,在拉杆顶端,再安上把手,在拉杆的下对面向外各有一可翕动的小舌头。使用时,人用手一拉一推拉杆,就会把风吹进灶里,从而把火煽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电鼓风机的使用和吹风灶的出现,风匣已被淘汰。
  姜窝子
  姜窝子,我县民间又叫“尖窝窝”、“盐窝子”,其实就是杵臼。它是用一个一尺见方的优质麻子石料凿制而成,大多琢成南爪型,中间凿一拳头粗细的窝,深约四、五寸。杆也是用一个五寸左右长的石头磨制成棒锤状,一端成圆锥型,便于捣杵,又叫尖锤子。
  姜窝子,是过去我县民间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人们用它来捣碎花椒、大香、干姜、盐、辣椒等调味品,也可用来捣中药、炸芝麻等。后来姜窝子被铁杆臼代替,现已弃之不用。
  线陀螺
  线陀螺,是旧时人们用来搓麻绳和捻毛线的工具。
  线陀螺结构并不复杂。它由一根粗硬的铁钎子,将一个木陀螺自上而下贯通构成。铁钎子上面的部分稍长,在上端有一个小勾搭,用来挂麻提线。使用时,将麻或毛理成一缕一缕,捻出一个线头,挂在勾搭上,一手将陀螺提起,一手在陀螺处一甩,陀螺就会转起来,挂在陀螺上的麻或毛就会拧成一股细绳,不停地续麻或毛,不停的转动陀螺,麻绳或毛线就不断地形成。这样的话就比手搓要快的多,也省劲的多。
  火盆
  火盆,是过去人们冬天用来取暖的用具。它比现在用的盆大一些,下面是底座,周围一圈略高,中间陷下去成盆状,多用铁或铜制成,也有的做一个木架,将火盆放在架上。
  过去,人们没有床,大多睡在炕上,因此,火盆也就经常搁在炕上,在火盆里放上柴或煤点燃后,人们围成一圈取暖。
  鞋楦头
  鞋楦头,是过去人们在鞋做好后,用来固定鞋型和植鞋帮的器具。
  过去,人们穿鞋,大多是自己动手做,由于刚做出的新鞋,鞋型不好看,鞋帮太紧,人们就创造出了鞋植头。鞋植头是用木头制的。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鞋头,用木头削成鞋前面的形状,用来固定鞋面;二是后跟,类似脚后跟样的一个直立的木制品,用来固定鞋后跟;三是楔子,是一块块直立式的木片,用来加固鞋头和后跟之间的距离。根据鞋的大小肥瘦,在鞋头和后跟之间楔入相应的木片,使之前后靠紧。固定一段时间,取下楦头,鞋就楦好了。
  羊皮袄•毡靴
  羊皮袄和毡靴是过去我县人们在冬天用来御寒的衣物。
  羊皮袄,是用绵羊皮做成的,一件长大衣得用大羊皮六到七张,半截皮袄也得用四张羊皮。做羊皮袄的皮子事先要进行“熟皮”,即用芒硝等化学物品煮泡使其去腥变软。熟过的皮子没羊膻味。质地柔软、毛絮白、轻软柔和。制做皮袄时,由皮匠将皮子剪裁搭配好,用一种比普通缝衣针粗长的针将皮衣缝成。光板子向外,毛片向内。这种羊皮袄挡风御寒,是出外的最佳穿着,白天当衣,夜晚当被,尤其在野外更是最佳的御寒服。
  毡靴,顾名思义,就是毡制的靴子。我县民间也叫“佬佬”。它是毡匠用羊毛或牛毛“洗成”的。制做时,毡匠先将羊毛或牛毛浸湿,然后一层层铺好,用一个小杆杖使劲碾压,使之成片,然后再淋水,再铺一层毛,再碾压,直到达到做靴子要求的厚度为止。待大的形状洗好后,便在模具上包裹好毡片,再洗再碾压,定型烘烤,毡靴就算做成了。毡靴因是纯毛制成,隔寒、保温效果极好,是当时金塔民间最暖和、最好的棉鞋。
  木斗•木升子
  木斗,木升子是我县过去人们用来盘量农作物种子的工具。
  木斗,木升子均用木料做成,呈方形,上口大,向下渐收。木斗较大,在口沿上有一横隔,便于提拿。过去一升小麦大约是4斤,一斗小麦等于10升即40斤。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