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近现代名人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42
颗粒名称: 七、近现代名人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5
页码: 154-1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近现代名人墓中赵积寿墓和赵子俊墓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建筑 民居

内容

赵积寿墓
  赵积寿墓,位于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西北角山坡,东经98°49′57.7″,北纬39°54′32″。建造于1949年,墓地四周砖围墙,东西长27米,南北宽30米,为赵氏家族墓,内有砖垒封土堆2座,其中一座为赵积寿的墓冢。墓碑立于南墙正中,从上至下刻写有“本莹皇天后土地之神位赵氏佳城”等字。
  赵积寿,字仁卿,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于本县东坝板地屯庄(今中东镇中五村)一个富户家庭,排行三,人称赵三,文痒生。他继承父业,农商兼营。民国初,购得县城东南侧之教场,辟为田园,携带家眷在金大坝(今金塔镇金大村)另立门户。15年(1926年)被选为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先后担任甘肃省参议员,甘肃省第七行政区水利专员,金塔县临时参议会议长,鸳鸯池水库工程管理处副处长。
  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民国16年(1927年)和22年(1933年),先后两次去酒泉劝捐钱粮、衣物,救济金塔灾民。22年(1933年)冬,受县长蒋绍汾委托,主编《金塔县志》。23年(1934年)由县长周济(周志拯)选任金塔县农民低息借贷所所长和金塔社仓总设正,负责向贫苦农民发放低息贷款、籽种和口粮。因此得到群众和历届官吏信赖,誉为绅士。其最大贡献,当数兴修鸳鸯池水库。
  民国17年(1928年),县长黄文中面对金塔连年抗旱,民不聊生的惨景,组织以赵积寿为首的水利委员会,专司水利之责。曾对赵当面指出:“讨赖、红水,乃金、酒两县共有之水利资源。如今,原有水规已无法执行,上游截水堵坝,下游禾苗枯萎。为金塔百姓生存计,汝当效仿毛目先例,率领乡民,到酒泉各坝均水”。赵积寿慨然应诺。从此后以均水为己任,坚持不休,开始访州官,拜县衙,据理力争。而官私其民,搪塞应付,致使金、酒两县的水利纠纷日益尖锐。每年夏、秋季节,双方聚众,持械斗殴,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致死致伤之事常有发生。酒泉有人策划“打死赵三”,有几次险些丧生,但他毫不畏退,自编《金酒应均分水之理由》,在本县群众,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传抄宣讲,以期后继有人。从23年(1934年)起,赵积寿每年带着“万民折”、“呈诉状”、枯死幼苗及青秕谷物去兰州请愿,跪泣于省政府门口,求见省主席和有关官员。直至25年(1936年)冬,才引起省政府重视,派杨世昌、林培霖二委员亲临视察,决定每年芒种日起,封闭酒泉讨赖河各渠口,让金塔浇灌均水10日,大暑前5日起封闭红水河、讨赖河酒泉境内各渠口,由金塔浇灌5日,但此规定既未能解决金塔的干旱问题,又不能缓和两县的水利纠纷。27年(1938年),省政府采纳原金塔县县长赵宗晋和酒泉县县长凌子惟新修鸳鸯池水库的建议。但又苦于经费,久议不决。赵积寿继续上访,久住兰州,三番五次,伺机寻见省主席,一遇面就跪哭于地,申诉金塔人民干旱痛苦之情。30年(1941年)4月,修建鸳鸯池水库之案始定。同年8月11日,甘肃省政府委托甘肃水利林木公司办理蓄水库工程事宜。31年(1942年)6月,设立肃丰渠工程筹备处,聘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原素欣教授为主任,开始测量、设计和钻探工作。32年(1943年)6月,改组为工程处,正式施工。当时,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再加所需劳动力由酒、金两县共同负担,人们对水库水利尚未认识,造谣的、诬告的、逃跑的、谩骂的,流言蜚语,处处皆是,蓄水库工程面临夭折。年近七旬的赵积寿,驻守工地,极力囊助。除奔波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要求给予援助外,还注意体察民工疾苦,建议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36年(1947年)5月,水库竣工,7月15日,水利部政务次长沈百先主持放水仪式,会上,酒泉专员刘亦常向赵积寿展示其被控告状多起,一时参加观光者哗然,异口同声要求撤销原控状,查究诬告者。刘即宣告赵本无咎,群愤始息。此后,为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赵积寿坚持“水库民建民用”的原则,及时查处了某些恶霸重浇漫灌,甚至借浇水勒索他人的罪行,最终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佩。
  1949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日),赵积寿与世长辞,终年73岁。赵积寿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鸳鸯池水库的功劳,将他安葬于鸳鸯池水库旁,让他的忠魂与水库长存。
  赵子俊墓
  赵子俊墓,位于本县古城乡新沟村八组北约1500米处的砾石戈壁滩上的赵氏家族墓内,东经98°49′27.5″,北纬40°12′04″。赵子俊墓葬为砾石堆积的圆丘形封土堆,底径1.5米,高0.6米。
  赵世英,字子俊(1888-1924年),甘肃省金塔县东坝头分(今古城乡新沟村)人,他少年好学,颇有大志。1913年毕业于陕西西北大学,1917年留学并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获法学学士学位。赵世英是金塔的第一个留学生,他学成回国后,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倡导民主,积极奔走于教育界。1917年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在教育界有所建树。在他的倡导下,于1918年5月10日动工创建了酒泉第一所新型学校——甘肃省立第九师范(今酒泉师范),并兼任第一任校长,为酒泉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功勋。1919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三届议员。1921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1921年,金塔县遇到了多年罕见的严重干旱,水贵如油,土地灌溉十分困难。四分村有一名叫陈三王子(人称人王子)的地方恶霸,不顾乡亲们浇水的困难,安排打手,在威虏坝新村坪口打坡截留水源,把水浇到自己的田里不说,还将剩余的水放入碱湖滩中,不让乡亲们浇水,激起了乡亲们的愤怒。看到乡亲们的庄稼就要枯死了,无法收成,新沟村水利管理员葛天帮、王居忠写状子,上访兰州去找身居甘肃省议会议员的赵世英,求他帮助解决,为民除害,。赵世英非常重视,电函要求地方政府查清原因和真相,惩治恶霸,予以解决。不久恶霸陈三王子被抓,并判处徒刑,乡亲们拍手称快。1921年,甘肃省督军张光剑,金塔县县长张科强为赵世英悬匾四块,中匾题词为“黄河以西第一伟人”,以褒扬他为河西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赵世英因积极革命,发扬民主,性格耿直,加之言辞过激,遭人妒忌,得罪了当时的军阀头目。1924年农历五月初的一个夜晚,被军阀特务揭掉住所的房顶砖瓦,残遭杀害,时年36岁。为了使赵世英尸骨回乡入土为安,省督军张光剑亲自派兵昼夜行程700多公里,用骡轿车将赵尸体护送到老家安葬。
  赵世英是一位法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生前针对北伐战争前夕的国内局势,作诗并亲笔书写的一幅对联和四幅屏条,字里行间,闪烁着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情感。为人要堂堂正正,像泰山那样,风吹浪打不动摇;处世要光明正大,像太阳那样,乌云黑雾遮不住。并指出:革命军正待北伐,北洋军阀早已形成,在国难当头之日“收拾山河仗大兵”,“书生仗策也从军”,“铁血文明造自身”。
  赵世英亲笔书写的对联与屏条尚存。
  对联文曰:山石不流动天日自高明屏条文曰:齐鲁奔腾革命声,我来穷敌已形成。
  开放炯眼看诸将,收拾山河仗大兵。
  天生龙虎有风云,禹甸沉沉倚西熏。
  不信斯民无勇武,书生仗策也从军。
  万卷书囊制此生,儒冠峨载赴云程。
  偏逢四海茫茫日,又执干戈诉不平。
  铁弓金枪扰大秦,于今东土亦风尘。
  祗怜祸起萧墙里,铁血文明造自身。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