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建筑及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36
颗粒名称: 一、军事建筑及设施
分类号: K928.724.2
页数: 5
页码: 138-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军事建筑及设施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发射场旧址和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建筑 军事建筑

内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发射场旧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发射场旧址,位于金塔县县城北220公里处。导弹发射场旧址由5020和138两个工位及附属配套设施组成,5020工位建于1965年9月,1966年12月1日交付使用,138工位始建于1967年7月,1979年7月交付使用。整个发射阵地由塔筋系统、加注系统、供配电系统、供配气系统、消防系统、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八大系统组成。
  1970年4月24日21点30分,上千名专家历时三年研制成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这里顺利升空,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推动下,徐徐升入太空。10分钟后,重达172公升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无线电波在太空回响。“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航天基本数据建设,观测跟踪等航天技术。“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标志着我国步入太空时代的重大意义,被列为十大新闻之首。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是“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实验,“东风四号”导弹初期实验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飞行实验的发射场,也曾是卫星飞行实验发射场。
  截止1996年底,地这里共发射卫星33颗,占我国已发射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我国17颗返回式卫星均由这里发射升空,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率达100%。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辉煌的“九个第一”,其中“五个第一”是在这是实现的。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1982年8月5日第一次承揽卫星;对外搭载服务。航天人开创的伟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南北两个发射工位,都可以发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2号发射阵地现已退役,不再执行发射任务,被称做“功勋靶场”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兴发展的见证。目前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2年,中央军委划为军事禁区,禁区面积南北宽175公里,东西长390公里。1980年10月,对军事管理区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划定管理区的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军事禁区的面积为2800平方公里。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基地十号区东北4公里处,始建于60年代初,当时被称为“9号半”。1988年重新规划整修,四周建起围墙,园内建立起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纪念碑,聂荣臻元帅生前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张爱萍上将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园名。2000年又投资40余万元对陵园重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对576座墓(家)进行了重新整修,墓碑统一更换为泰山石,墓区之间铺垫了戈壁卵石,修筑了水泥人行道。整修后的墓家横成列、竖成行,整齐划一,焕然一新,整个陵园显得更加整洁肃穆。
  陵园为烈士墓、革命公墓与公墓合一。园内现安葬着二十基地、工程兵7169部队、空二基地等单位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630余名官兵、职工、家属遗体或骨灰。陵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
  走进烈士陵园,仿佛翻开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史。
  1958年,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基地第一代创业者,从祖国各地聚集戈壁大漠,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从此,一代又一代官兵和职工、家属,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英雄气概,“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执著追求,无怨无悔,忠诚地实践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的东风精神,在共和国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此,他们不惜热血洒边关,忠骨埋戈壁。
  安息在这座陵园的有因公牺牲的烈士,有病故的领导同志,也有普通官兵和职工家属。敬爱的聂永臻元帅的骨灰也安放在这里。聂帅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我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亲自主持领导了基地的创建工作,始终关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先后4次亲临基地指导尖端武器试验和部队全面建设。他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他们中,有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将军、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将军、第四任司令员徐明同志等基地团以上领导干部数十名。他们有的是红军老战士,有的是抗日勇士,有的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英雄,曾经南征北战和平年代创业大漠,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沤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们中有高级工程师刘德普、胡文全、谢秀玉、研究员潘仁瑾等科技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怀着报效国家、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千里赴大漠,潜心科研试验,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为国防科技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中,还有为保护试验装备、救战友于烈火而以身殉职的王来烈士;有在搜索导弹残骸任务中捐躯大漠的李再林烈士;有为救落水儿童光荣献身的刘晨生烈士;有在烈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夏水廷等9烈士…….他们赤诚为祖国,丹心向国防,无私地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他们去了,生命的火焰化作太空永恒的星光;崇高的精神化作后来者不尽的力量源泉。
  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融进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之中;他们的功绩与英名,彪炳在共和国和人民解放军的史册上。
  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奋斗历程的缩影,是基地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是对后来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所展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后来者,在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中打头阵、当先锋,探索更深远的宇宙奥秘,铸造更坚固的和平盾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