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分类号: K928.8
页数: 25
页码: 138-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军事建筑及设施、水利设施及附属物、交通道路设施、近现代建筑、宗教建筑、传统民居、近现代名人墓和工业建筑及附属物等。
关键词: 金塔县 史迹 建筑

内容

一、军事建筑及设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发射场旧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发射场旧址,位于金塔县县城北220公里处。导弹发射场旧址由5020和138两个工位及附属配套设施组成,5020工位建于1965年9月,1966年12月1日交付使用,138工位始建于1967年7月,1979年7月交付使用。整个发射阵地由塔筋系统、加注系统、供配电系统、供配气系统、消防系统、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八大系统组成。
  1970年4月24日21点30分,上千名专家历时三年研制成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这里顺利升空,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推动下,徐徐升入太空。10分钟后,重达172公升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无线电波在太空回响。“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航天基本数据建设,观测跟踪等航天技术。“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标志着我国步入太空时代的重大意义,被列为十大新闻之首。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是“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实验,“东风四号”导弹初期实验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飞行实验的发射场,也曾是卫星飞行实验发射场。
  截止1996年底,地这里共发射卫星33颗,占我国已发射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我国17颗返回式卫星均由这里发射升空,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率达100%。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辉煌的“九个第一”,其中“五个第一”是在这是实现的。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1982年8月5日第一次承揽卫星;对外搭载服务。航天人开创的伟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南北两个发射工位,都可以发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2号发射阵地现已退役,不再执行发射任务,被称做“功勋靶场”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兴发展的见证。目前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2年,中央军委划为军事禁区,禁区面积南北宽175公里,东西长390公里。1980年10月,对军事管理区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划定管理区的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军事禁区的面积为2800平方公里。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基地十号区东北4公里处,始建于60年代初,当时被称为“9号半”。1988年重新规划整修,四周建起围墙,园内建立起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纪念碑,聂荣臻元帅生前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张爱萍上将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园名。2000年又投资40余万元对陵园重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对576座墓(家)进行了重新整修,墓碑统一更换为泰山石,墓区之间铺垫了戈壁卵石,修筑了水泥人行道。整修后的墓家横成列、竖成行,整齐划一,焕然一新,整个陵园显得更加整洁肃穆。
  陵园为烈士墓、革命公墓与公墓合一。园内现安葬着二十基地、工程兵7169部队、空二基地等单位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630余名官兵、职工、家属遗体或骨灰。陵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
  走进烈士陵园,仿佛翻开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史。
  1958年,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基地第一代创业者,从祖国各地聚集戈壁大漠,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从此,一代又一代官兵和职工、家属,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英雄气概,“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执著追求,无怨无悔,忠诚地实践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的东风精神,在共和国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此,他们不惜热血洒边关,忠骨埋戈壁。
  安息在这座陵园的有因公牺牲的烈士,有病故的领导同志,也有普通官兵和职工家属。敬爱的聂永臻元帅的骨灰也安放在这里。聂帅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我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亲自主持领导了基地的创建工作,始终关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先后4次亲临基地指导尖端武器试验和部队全面建设。他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他们中,有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将军、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将军、第四任司令员徐明同志等基地团以上领导干部数十名。他们有的是红军老战士,有的是抗日勇士,有的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英雄,曾经南征北战和平年代创业大漠,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沤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们中有高级工程师刘德普、胡文全、谢秀玉、研究员潘仁瑾等科技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怀着报效国家、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千里赴大漠,潜心科研试验,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为国防科技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中,还有为保护试验装备、救战友于烈火而以身殉职的王来烈士;有在搜索导弹残骸任务中捐躯大漠的李再林烈士;有为救落水儿童光荣献身的刘晨生烈士;有在烈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夏水廷等9烈士…….他们赤诚为祖国,丹心向国防,无私地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他们去了,生命的火焰化作太空永恒的星光;崇高的精神化作后来者不尽的力量源泉。
  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融进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之中;他们的功绩与英名,彪炳在共和国和人民解放军的史册上。
  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奋斗历程的缩影,是基地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是对后来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所展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后来者,在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中打头阵、当先锋,探索更深远的宇宙奥秘,铸造更坚固的和平盾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
  二、水利设施及附属物
  鸳鸯池水库大坝
  鸳鸯池水库位于本县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夹山峡谷,以其地昔为鸳鸯鸟栖息水域而得名。属大(二)型水库,全国最大的土坝水库工程,灌溉近三十万亩农田。哺育十多万人民,是金塔人民的“金饭碗”,被人们喻为“母亲库”。
  鸳鸯池水库始建于1943年。当时因酒、金两县干旱少水,又同引源系祁连融雪的讨赖、临水、清水三河之水,由于水利未兴,溢多用少,两县农民为水争讼,由来已久。为了彻底解决两县纠纷,1938年,金塔县长赵宗晋献出“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领先良策,与酒泉县长凌子惟联名向省府呈文,甘肃省政府始行实地勘察,决定在鸳鸯池筑蓄水库。1941年8月正式委托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善理其事。公司总经理沈怡聘请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原素欣教授任该工程处主任。自1943年6月兴工,至1947年5月告成,历时四载,完成初建工程:土坝,全长216米,顶宽5米,底宽189.3米,高30.26米;导水墙,上游墙高9米,长84米,下游墙高4米,长79.2米;溢洪道宽100米,长182.54米,溢流堰长38米,高2米;给水涵洞,高2.5米,长164米,明槽长76米;进水闸及启闭室,铜闸门两扇,宽1.76米,高2.6米,重3吨。室为圆形,内装铸铁手摇启闭机2台。两县各投入民工43万个,合计工日86万个,总投资16亿元(旧币)。蓄水120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7万余亩。水库运行第二年,在原溢洪道添设36孔活动木制闸门,抬高水位1.5米,增加蓄水600万立方米。1949年8月改为砼闸墩,用木板拦蓄余水。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与全县人民,坚持不懈,求其大成,先后扩建加固五次。1951年6月25日,洪水暴涨,给水涵洞顶部塌陷,在洞前紧急抢筑黄土心墙半月堤,另在土坝东端新开给水涵洞与明槽506米,洞长128米,底宽3米,直径2.5米,为钢筋砼无压洞,洞前设两孔铸铁平板闸门,用25吨手摇式螺杆启闭机操作。一年后,溢洪道再行加固,节制闸下游筑浆砌石溢流堰,下建消力池。1958年,将土坝从后坡加高至36米,高程1322米;溢洪道变作35孔,并改为水泥白灰浆砌块石堰体。钢筋砼护面实用堰,加高1米,总高达10.5米,迎水高程1318米,库容增至8000万立方米。1964年将右岸新开输水洞木制工作桥加高6.05米,改作钢筋砼桥。1972年至1973年,将土坝加高1.8米,坝顶高程达1323.8米;溢洪道闸墩加高1.55米,顶部增设宽3.6米钢筋砼工作桥,装配10吨移动式台车,蓄水量增至8500万立方米。1994年8月至1998年底,对其再作除险加固,其主体工程以一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两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共投入资金2364万元,劳动工日40万个,主要将土坝左、右肩基础帷幕灌浆、溢洪道堰体补强灌浆、基础帷幕灌浆。土坝上顶增筑防浪墙,并封堵初建时的旧给水涵洞,加宽后坝坡度。溢洪道改35孔为11孔。堰后筑消力护袒,输水洞及其他附属设施均作相应改造。其主体工程:1、土坝:全长240米,顶宽7米,底宽184米,最大坝高37.8米,为粘土心墙砂砾石坝壳,坝顶高程1323.8米;防浪墙长245米,高1.2米,前坝坡浆砌块石护面,坡度1:2.5;后坝坡贴坡排水棱体,设马道两条,宽2米,坡度1:2.5、1:3。2、溢洪道:分11孔,孔宽6米,总宽76米。堰顶高程1318米,最大泄洪量1557立方米/秒。顶部工作交通桥净宽8.5米,桥头东西建有两座门库。堰后钢筋砼消力护袒4500平方米,顺水墙7道,长40米,高1米。下游消力池长11米,宽60米,落差16.6米。3、输水洞:为钢筋砼有压洞,长128米,洞径2.5米,底宽3米,最大泄洪量50立方米/秒,用2台25吨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控制,后洞口设锥型阀工作门。装备微机处理系统,实行自动观测报警。另外,1974年兴建了装机容量1890千瓦,年发电800万度的鸳鸯池水电站,装卧式机组800千瓦者1台,630千瓦者3台。引水洞长229米,洞径2.5米,为钢筋砼有压洞。
  初建至今,水库累计工程量156.8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93.4万个,总投资2929.7万元。到2006年底,水库流域控制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库区面积14平方公里,回水长度12公里。总库容10048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程1321.8米,正常蓄水850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程1320米。
  解放村水库大坝
  解放村水库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的夹山水峡口北麓,与上游鸳鸯池水库实行联合调度,合称“鸳鸯母子湖”。
  水库始建于1956年,当时修建了可蓄水3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1967年县上提出扩建方案,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1969年10月17日开工,1971年6月24日竣工,建成了总蓄水量达390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为3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座。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输水洞组成。1、土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主坝在溢洪道东端,坝长1150米,最大坝高16米,坝顶高程1300.5米,坝基深7—9米;迎水坡1:2.5,背水坡1293米以下为1:2.25;前坡用浆砌块石护面,后坡系砂石堆积,坝脚下有马道和过滤设施。副坝在溢洪道西边,长1900米,最大坝高9米,主、副坝顶宽均为3米。2、溢洪道:永久溢洪道在副坝东端,主体为北山花岗岩料石砌筑,上设钢筋砼工作桥,净宽24.24米,高3.38米,分为6孔,正常泄水量331.5立方米/秒;下设消力池,长26米,宽21米,深2.4米,与排洪渠衔接。排洪渠全长1050米,底宽30米,深3米,为梯形断面;纵坡1/130,其中浆砌段80米,干砌块石段460米,正常泄洪量181立方米/秒。3、非常溢洪道:在副坝西端,净宽83.17米,为开敞式,下设二级消力池。其中:一级消力池长100米,宽32米,深2.5米;二级消力池长40米,宽32米,深2.5米,泄洪量554.4立方米/秒。4、输水洞:建在永久溢洪道东侧下方,主坝西端,全长74米,高2.65米,底宽2.5米,进水口高程1286.7米。输水洞为马蹄形,上圆下方,分4个部位组成。最前压力段长2。米,系钢筋砼现浇,中有启闭竖井,长6米,宽4米。出水口至压力段长40米,为花岗岩料石浆砌而成。出水口跌坡下有消力池,长17米,宽6米,深2米,侧坡为料石结构,底部浆砌块石,与总干渠连接。竖井上边装有两台20吨的螺杆手摇启闭机,下安两扇1.8×1.5米的平板滚动式闸门(后改为电动启闭门),运用灵活。输水洞正常泄量25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0立方米/秒。水库建成后经过了三次维修。1974年3月,在排洪渠上增建了跨度36米的双曲拱桥一座,将排洪渠干砌块石用水泥构缝,并建跌水1处;溢洪道配制钢筋砼闸门6扇;副坝西端修建了净宽64米的非常溢洪道1处,下建一级消力池。最大泄洪量400立方米/秒,可宣泄鸳鸯池水库500年一遇的下泄量达776立方米/秒的洪水。1984年,再次加宽非常溢洪道,增建二级消力池。1986年,主坝迎水坡用浆砌块石衬砌,永久溢洪道上增设了10吨龙门吊启闭闸门。此外,于1998年在主坝东端修建了解放村发电站,电站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装机2000千瓦(2台800千瓦,1台400千瓦的立式机组),年发电量752万度,年利用率3760小时,总投资1511万元。
  从建库到至今,共使用劳动工日218.57万个,完成工程总量221万立方米,耗用钢材146吨,水泥4977吨,木料872立方米,国家先后投资213万多元。水库流域控制面积1.23万亩,库区面积6.24平方公里,回水长度4公里,总库容3905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程1299.05米,正常库容300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程1297.58米,保灌面积4万亩。水库东侧建有板滩水库,为鸳鸯池水库和解放村水库的调节库。
  解放村水库建成后,一方面,灌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水库正常蓄水3000万立方米,夏季遇洪水还可拦蓄一部分,使过去金塔绿洲内的7乡镇和生地湾农场,潮湖林场,良种场等农林场站均能受益,鸳鸯灌区的夏粮也可多浇一次水,提高保灌面积4—7万亩;另一方面,既拦蓄了冬季余水,克服了水资源浪费,扩大了灌溉面积,还能保证鸳鸯池水库发电站冬季发电机正常运转工作。同时,在丰水年遇到洪水瀑发,又可起调节洪峰,减缓下游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强了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
  位于县城东42公里处的黑河大墩门峡谷口。1985年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省水利厅列入“两西”重点基建工程项目。1987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990年基本完工,完成工程量30多万立方米,劳动工日45万个,总投资970.8万元。主体工程由五部分组成:土坝:全长87米(东岸39米、西岸48米),顶宽5米,坝顶高程1238.5米,地基为壤土截水槽。
  进水闸:置于东岸。设计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单孔2×3米,孔口设3.3×2.3米的定门平板闸门及2×16吨启闭机启闭,进口高程1230米。
  泄水冲沙闸:置于东岸。系胸墙式宽顶堰,共4孔,孔宽8米,总宽38.9米,闸室长15.5米,孔口高6米,底板高程1228米,墩顶高程1237.5米,正常水头4米,最大水头9.2米,单孔8×6米的弧门,2×25吨卷扬机启闭。设计泄洪量839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1384立方米/秒。
  泄洪坝:置于河床西岸。为实用断面堰,坝高4米,坝顶高程1232米,坝顶设泄洪闸8孔,孔宽8米,坝顶闸墩长13.5米,闸墩顶高程1237.5米。前缘总宽度78.3米,坝顶设8扇8×5.2米平面钢闸门及25吨的移动式台车启闭,设计泄洪流量744.3立方米/秒,校核泄流量1613.4立方米/秒。
  公路桥:在闸墩下游,宽5.5米。人工弯道在东岸上游,与进水闸衔接,长210米,全部工程用钢筋砼和浆砌石筑成。
  整个工程在年引水90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可调蓄总库容750万立方米,近期可保灌8万亩,远期可保灌14万亩。工程的建成解决了黑河灌区的引水问题,解除了灌区人民下冰河堵水的疾苦。
  三、交通道路设施
  鼎新黑河大桥
  鼎新黑河大桥位于县城东北120公里处的航天镇营盘村通往鼎新的黑河渡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河西地区最大的公路桥梁之一。大桥建于1975年,总投资70万元。大桥全长335.6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净跨20米、15孔等截面圆弧空腹式钢筋砼双曲拱桥。上部结构为五肋四坡,由75根腹拱跨度1.65米的拱肋组成:下部结构采用三柱式钢筋砼灌柱桩基,每三孔设制动墩(即双排六柱),由68根钢筋砼灌注桩组成16个墩台,深15米。紧靠桥台上下游,各有两道浆砌片石导流坝,长达265米。大桥两端,土坝引伸长达2.4公里,并筑护坝截水墙,拦水入桥。坝顶用卵石、沙砾铺砌,焦油罩面。
  大桥的兴建,结束了千百年来鼎新人民“过河如登天,下水如进阎王殿”的悲残历史。
  四、近现代建筑
  宝水堂
  宝水堂是解放后我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当时,由于我县召开大型会议(如“党代会”、“三干会、”“四干会”)和举办文艺演出,均无固定场所,困难较多。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由时任金塔县委第一书记的陆为公和县长张和祥主持,经县委、政府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在县城西操场,今政府礼堂地址座北向南修建礼堂一处,取名“宝水堂”,意为引起全县干部群众惜水灌田意识。
  工程于1957年5月制图,6月备料,7月1日正式开工,10月底竣工,11月7日剪彩使用。整个礼堂使用面积926平方米,可容纳840人至1050人。堂高5.2米,跨度17米,共13间。舞台160平方米,木板铺面。木架大梁12道,23路檩条起脊,脊高4米。水泥砂浆地平,沥青瓦砾封顶。室内纤维板吊顶,墙壁白灰粉刷。外墙砂子白灰粉刷。卵石散水。大门有屏风,南向正门3间砖混结构,上有女儿墙,正中有“宝水堂”3个红色大字。工程竣工后,县政府组织各部门领导、设计工程师和有关人员检查验收,认为质量尚可,只要加强管理,及时维修,估计可使用80年左右。
  1982年,宝水堂因修建政府礼堂而拆除。
  金塔公园
  金塔公园位于金塔县城内中心地带,今航天广场所在地。1990年5月兴工,1991年5月竣工。
  公园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内有假山,人工湖、亭阁、雕塑、小高尔夫球场、儿童游乐园、游船、花木等游览景物。山水桥林交相辉映,亭台楼阁,幽雅别致,松柏花草,绿树浓荫。总投资46万元,义务出工1.5万多个。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为公园题写了园名,现保存于金塔县博物馆。
  2003年将公园改建为航天广场,除保留了部分水池、花木、雕塑等外,其余均拆除。
  五、宗教建筑
  三元道观
  三元道观座落在县城北12公里(今羊井子湾乡境内)。由永靖籍企业家宋安学投资1100万元于2000年兴建。
  道观座南面北,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亩,由山门殿(又叫“三门殿”)、三清大殿和慈航殿三部分组成。在三元道观的正门,可以看到“道贯三元紫气分形迹留西地泽众生,德布乾坤天人合一恩洒九洲度群迷”的楹联。进入山门殿,殿内塑有青龙、白虎二位护法神将。在三门殿的正门前方,是灵官殿,灵官年轻英勇,威武雄壮,神眼通天,手执令牌,威风八面。随后是三官殿,即天官、地官、水官。在三官殿的左右是钟楼,鼓楼,它们的建筑造型相同,呈对称状。
  三清大殿是榆树观的正殿,也是道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殿气势宏伟,四角有翘起的飞檐,檐下斗拱庞大疏朗,檐前置“三清大殿”横额,笔力遒劲,气度洒脱。进入大殿,被供奉在中央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头上有宝盖,向龛顶发出灵光,左手虚拈,右手虚捧。右侧是太清道德天尊,即民间所说的太上老君,老君手摇太极扇,一副皓首白发、慈颜微笑的神情。
  慈航殿,是道教全真中道、佛、儒相融的典型表现。殿内供奉一大二小三尊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其像一面两臂,温柔秀丽,头戴天冠,表示能降伏外道魔障。在这里还有供游人居住的住宿楼、道家茶与道事活动相应的建筑物。
  在道观的东北面,有一棵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神奇老榆树,此地因此而得名为榆树井,此道观又叫榆树观。
  六、传统民居
  四合院住房
  四合院住房是我县群众根据大西北风多,冬季严寒的实际而修建的,由于四合院住房严实,能挡风遮寒,所以深受我县群众喜爱。近年来,由于家庭人口减少,随着小康住房的大量修建,人们建房时注重小而精,经济而实用,四合院保留的已不多了。
  据考:金塔民间的四合院,院门通常开在院墙正中。街门上有门楼,中有门楣,大都题有“忠厚世家”之类的文字。门边宽约1尺左右,门宽约3尺左右,下边有1尺多高的门槛,民间叫“门坎”。进了大门,便是深深的门洞,有些人家迎面建有照壁,多数人家没有。在院子四面均建有房屋,房屋大多为四梁八柱、全檩全椠。房屋背向街面的叫“倒座”,两侧的叫“厢房”,正中的叫“堂屋”,亦叫“上房”。一般人家,倒座用来作厨房,东西厢房盘坑住人。堂屋正中摆放有琴桌(条桌)方桌、太师椅,用来做会客厅。堂屋内一般有套间,有的是住人的卧室,有的是储藏室。也有些人家因人多,在堂屋的一头砌个大炕睡人。堂屋右侧一般都有一长廊,通往后院,且也有门框、门坎。
  七、近现代名人墓
  赵积寿墓
  赵积寿墓,位于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西北角山坡,东经98°49′57.7″,北纬39°54′32″。建造于1949年,墓地四周砖围墙,东西长27米,南北宽30米,为赵氏家族墓,内有砖垒封土堆2座,其中一座为赵积寿的墓冢。墓碑立于南墙正中,从上至下刻写有“本莹皇天后土地之神位赵氏佳城”等字。
  赵积寿,字仁卿,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于本县东坝板地屯庄(今中东镇中五村)一个富户家庭,排行三,人称赵三,文痒生。他继承父业,农商兼营。民国初,购得县城东南侧之教场,辟为田园,携带家眷在金大坝(今金塔镇金大村)另立门户。15年(1926年)被选为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先后担任甘肃省参议员,甘肃省第七行政区水利专员,金塔县临时参议会议长,鸳鸯池水库工程管理处副处长。
  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民国16年(1927年)和22年(1933年),先后两次去酒泉劝捐钱粮、衣物,救济金塔灾民。22年(1933年)冬,受县长蒋绍汾委托,主编《金塔县志》。23年(1934年)由县长周济(周志拯)选任金塔县农民低息借贷所所长和金塔社仓总设正,负责向贫苦农民发放低息贷款、籽种和口粮。因此得到群众和历届官吏信赖,誉为绅士。其最大贡献,当数兴修鸳鸯池水库。
  民国17年(1928年),县长黄文中面对金塔连年抗旱,民不聊生的惨景,组织以赵积寿为首的水利委员会,专司水利之责。曾对赵当面指出:“讨赖、红水,乃金、酒两县共有之水利资源。如今,原有水规已无法执行,上游截水堵坝,下游禾苗枯萎。为金塔百姓生存计,汝当效仿毛目先例,率领乡民,到酒泉各坝均水”。赵积寿慨然应诺。从此后以均水为己任,坚持不休,开始访州官,拜县衙,据理力争。而官私其民,搪塞应付,致使金、酒两县的水利纠纷日益尖锐。每年夏、秋季节,双方聚众,持械斗殴,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致死致伤之事常有发生。酒泉有人策划“打死赵三”,有几次险些丧生,但他毫不畏退,自编《金酒应均分水之理由》,在本县群众,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传抄宣讲,以期后继有人。从23年(1934年)起,赵积寿每年带着“万民折”、“呈诉状”、枯死幼苗及青秕谷物去兰州请愿,跪泣于省政府门口,求见省主席和有关官员。直至25年(1936年)冬,才引起省政府重视,派杨世昌、林培霖二委员亲临视察,决定每年芒种日起,封闭酒泉讨赖河各渠口,让金塔浇灌均水10日,大暑前5日起封闭红水河、讨赖河酒泉境内各渠口,由金塔浇灌5日,但此规定既未能解决金塔的干旱问题,又不能缓和两县的水利纠纷。27年(1938年),省政府采纳原金塔县县长赵宗晋和酒泉县县长凌子惟新修鸳鸯池水库的建议。但又苦于经费,久议不决。赵积寿继续上访,久住兰州,三番五次,伺机寻见省主席,一遇面就跪哭于地,申诉金塔人民干旱痛苦之情。30年(1941年)4月,修建鸳鸯池水库之案始定。同年8月11日,甘肃省政府委托甘肃水利林木公司办理蓄水库工程事宜。31年(1942年)6月,设立肃丰渠工程筹备处,聘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原素欣教授为主任,开始测量、设计和钻探工作。32年(1943年)6月,改组为工程处,正式施工。当时,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再加所需劳动力由酒、金两县共同负担,人们对水库水利尚未认识,造谣的、诬告的、逃跑的、谩骂的,流言蜚语,处处皆是,蓄水库工程面临夭折。年近七旬的赵积寿,驻守工地,极力囊助。除奔波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要求给予援助外,还注意体察民工疾苦,建议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36年(1947年)5月,水库竣工,7月15日,水利部政务次长沈百先主持放水仪式,会上,酒泉专员刘亦常向赵积寿展示其被控告状多起,一时参加观光者哗然,异口同声要求撤销原控状,查究诬告者。刘即宣告赵本无咎,群愤始息。此后,为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赵积寿坚持“水库民建民用”的原则,及时查处了某些恶霸重浇漫灌,甚至借浇水勒索他人的罪行,最终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佩。
  1949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日),赵积寿与世长辞,终年73岁。赵积寿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鸳鸯池水库的功劳,将他安葬于鸳鸯池水库旁,让他的忠魂与水库长存。
  赵子俊墓
  赵子俊墓,位于本县古城乡新沟村八组北约1500米处的砾石戈壁滩上的赵氏家族墓内,东经98°49′27.5″,北纬40°12′04″。赵子俊墓葬为砾石堆积的圆丘形封土堆,底径1.5米,高0.6米。
  赵世英,字子俊(1888-1924年),甘肃省金塔县东坝头分(今古城乡新沟村)人,他少年好学,颇有大志。1913年毕业于陕西西北大学,1917年留学并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获法学学士学位。赵世英是金塔的第一个留学生,他学成回国后,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倡导民主,积极奔走于教育界。1917年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在教育界有所建树。在他的倡导下,于1918年5月10日动工创建了酒泉第一所新型学校——甘肃省立第九师范(今酒泉师范),并兼任第一任校长,为酒泉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功勋。1919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三届议员。1921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1921年,金塔县遇到了多年罕见的严重干旱,水贵如油,土地灌溉十分困难。四分村有一名叫陈三王子(人称人王子)的地方恶霸,不顾乡亲们浇水的困难,安排打手,在威虏坝新村坪口打坡截留水源,把水浇到自己的田里不说,还将剩余的水放入碱湖滩中,不让乡亲们浇水,激起了乡亲们的愤怒。看到乡亲们的庄稼就要枯死了,无法收成,新沟村水利管理员葛天帮、王居忠写状子,上访兰州去找身居甘肃省议会议员的赵世英,求他帮助解决,为民除害,。赵世英非常重视,电函要求地方政府查清原因和真相,惩治恶霸,予以解决。不久恶霸陈三王子被抓,并判处徒刑,乡亲们拍手称快。1921年,甘肃省督军张光剑,金塔县县长张科强为赵世英悬匾四块,中匾题词为“黄河以西第一伟人”,以褒扬他为河西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赵世英因积极革命,发扬民主,性格耿直,加之言辞过激,遭人妒忌,得罪了当时的军阀头目。1924年农历五月初的一个夜晚,被军阀特务揭掉住所的房顶砖瓦,残遭杀害,时年36岁。为了使赵世英尸骨回乡入土为安,省督军张光剑亲自派兵昼夜行程700多公里,用骡轿车将赵尸体护送到老家安葬。
  赵世英是一位法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生前针对北伐战争前夕的国内局势,作诗并亲笔书写的一幅对联和四幅屏条,字里行间,闪烁着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情感。为人要堂堂正正,像泰山那样,风吹浪打不动摇;处世要光明正大,像太阳那样,乌云黑雾遮不住。并指出:革命军正待北伐,北洋军阀早已形成,在国难当头之日“收拾山河仗大兵”,“书生仗策也从军”,“铁血文明造自身”。
  赵世英亲笔书写的对联与屏条尚存。
  对联文曰:山石不流动天日自高明屏条文曰:齐鲁奔腾革命声,我来穷敌已形成。
  开放炯眼看诸将,收拾山河仗大兵。
  天生龙虎有风云,禹甸沉沉倚西熏。
  不信斯民无勇武,书生仗策也从军。
  万卷书囊制此生,儒冠峨载赴云程。
  偏逢四海茫茫日,又执干戈诉不平。
  铁弓金枪扰大秦,于今东土亦风尘。
  祗怜祸起萧墙里,铁血文明造自身。
  八、工业建筑及附属物
  “大跃进”时期土法炼铁炉群遗址
  该冶炼炉群位于本县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5公里处的砾石戈壁滩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4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共发现练钢铁炉100余座,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67座。遗址东西向呈一字型排列,共6列。冶炼炉最大的高6米,直径4.5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1.5米;多为宝塔状,炉内有烟道,冶炼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炉体均为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多个连成一体。由于这些炼钢炉所处的金塔北山内出产铁矿石和煤,具备良好的冶炼条件,在当时曾轰动一时。这些炼钢炉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土法冶炼技术不合规格,质量较差,浪费很大,加之国家政策调整,仅使用了一年多,到1960年就停工了,一部分建成后还未曾使用过。
  该遗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段曲折历史的见证,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50多年前的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认为1956年对经济工作中过急情况的纠正是“反冒进”。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侬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这之后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会后全国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炼钢需要铁矿、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铁矿不足,于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还去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其实这些天灾都是人为的。有的地方由于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主要死因为饿死。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