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31
颗粒名称: 二、明清墓葬
分类号: K928.714.2
页数: 2
页码: 119-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古墓葬明清墓葬中魏家坟墓群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古墓葬 古建筑

内容

魏家坟墓群魏家坟墓群,在鼎新镇城区东北(现进化村2组与头分村3组的交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598平方米。据1987年文物普查记载:茔圈内排列5座墓葬,均为圆丘形封土。其中1号墓封土底径5.4米,残高0.6米。2号墓封土底径3米,残高4米。其北面又有品字形3座砖室墓,有祭祀祠堂底座,长方形,面积5米×8米,并有长3米、宽2米、高0.2米的石兽座1个。据当地老者讲,坟内原有一对石狮,后搬迁于鼎新镇政府门前,现保存完好。目前,墓群内已被开垦为农田。坟地外围的墙基线还依稀可辨。
  关于魏家坟的年代和墓主人的具体身份,流行于鼎新的一种说法便是:“先有魏家坟,后有毛目城。”但是,“先有”有在何时呢?据民国时期编撰的《新编鼎新县志》,其卷七《魏公植望太先生墓志》记载,墓志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农历四月由墓主人的孙子(魏象纪)请同乡所记。里面记载的墓主人名叫魏植望,祖籍凉州,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卒于乾隆十四年,曾经当过兵,后在毛目屯田,以屯户长身份办理屯务,被委任为屯长。他乐善好施,深得百姓拥戴,死后就葬在毛目。子孙后迁居酒泉,家资丰饶,人丁兴旺。他死后,他的二儿子通过捐官的形式追赠他为中宪大夫,追赠其母张氏为恭人。《墓志》同时还交待了魏植望先生的儿子及孙辈们的情况。
  《墓志》记载,魏植望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葬在了毛目。他们所葬之地是否就是鼎新的魏家坟呢?清朝的丧葬制度规定,只有六品以上的官员才可在墓前立石兽,而且数量和种类有严格的规定。现鼎新镇政府门前的石狮子若立于魏家坟前,必然说明墓的主人官阶至少在六品以上。清朝时期的中宪大夫为正四品,只有正四品才会封其夫人为恭人。魏植望这个捐官追赠的中宪大夫墓前立对石狮子,似乎也不违反相关律制。
  根据以上资料表明,魏家坟的墓主人很可能就是魏植望,修建年代大概在清乾隆年间。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