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寺庙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23
颗粒名称: 五、寺庙遗址
分类号: K878.6
页数: 12
页码: 9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寺庙遗址中塔院寺、青山寺、天泉寺、沙枣园子土地庙、火烧庙、石佛庙石窟、小叉庙、关帝庙台、山陕会馆、城隍庙、东坝城隍庙、文昌庙、孔庙、鼎新仙姑庙、大庄子龙王庙、老祖宫和二杰楼遗址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寺庙 遗址

内容

塔院寺
  塔院寺原名金塔寺(因寺内有塔而得名),位于本县金塔镇塔院村东南1公里处,东经98°54′56.6″,北纬39°57′39.6″,海拔1276米。寺内有古塔一座,名为“筋塔”,疑为东晋十六国时北凉沮渠氏所筑,建筑时间约在公元421—439年之间。后来“筋塔”不知毁于兵燹,还是年久失修,无有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置金塔寺营守备兼管地方。清圣祖康熙初,改设金塔寺营,此时,塔已倾颓,其基尚存。
  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金塔营游击甘州(今张掖)人孙一贵,召集比丘僧性贵、会士耆成彩、黄纤、张有宝、梁弧等商议,募化十方,鸩工庀材,在原基重修宝塔,并在塔南修寺院一座,有正殿三间,前承抱厦,两庑十间,中殿三间,前殿三间及山门、乐台俱全,四十二年(1703年)告竣。延至雍正十年(1732年),性贵弟子可法募化资财,将前后殿宇及舞殿覆瓦,谋久固之,并增钟、鼓楼两座,寺容较昔大为改观(其时称金塔寺为塔院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焚毁无存,唯塔未受损失。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有贡生陈豫纳督修,募化十方,建筑大殿三楹,上供释迦佛。其后又有商民芦德,贡生刘怀基曾先后两次修葺之。”经多次修葺后的寺院,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门、乐台俱备。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进了山门,步入前殿,两侧供四大天王,有手拿宝伞的多闻天王、怀抱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增长天王和广目天王。四位神像脚下都踩小妖魔。出了前殿,东侧为东狱天齐殿,内塑地藏菩萨、东狱天子两位神像,左右两侧墙上画有穷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通称十大阎罗王,并画有18层地狱壁画;两侧为三霄娘娘殿,塑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神像。中殿上顶有紫牙楼,殿内正面上方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神像,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座像。走出中殿,两旁有约两米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前后都满刻着碑文。跨过院内松柏、花园就是大殿,大殿为塔院寺的主殿。大殿二梁上,悬挂着清朝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八块大匾。墙壁两旁最上面画有风神、雨神、雷公、电母神像。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头顶大鹏,陪站两善两恶4位菩萨。右面塑有骑像的普仙菩萨,左面塑有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最后一个神像是观音菩萨,面向金塔倒坐着。寺院内精美的人物雕塑、壁画艺术、碑文、匾文反映了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金塔”座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间,是塔院寺的主建筑,顺着麻子石(花岗石)石条台阶上去,是用方砖和麻子石条镶成的塔座,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塔的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套转图案设计巧妙,并有独特风格。塔顶有木质的8个角,每个角上吊着一个风铃,一刮大风吹过,塔角风铃和寺院庙角风铃声汇合在一起,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首节奏匀称、美妙动听的乐曲。蜀人李士璋诗曰:塔势巍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
  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
  几度题名来雁字,何人写罢换鹅经。
  萧间古寺行踪少,细听松风响铎铃。
  塔院寺内,有生长百年的榆树、杨树,还有数棵挺拔翠绿的松柏和两架水葡萄。木栏花池里栽有红、黄玫瑰、芍药、兰草等花草。特别是玫瑰花开季节,香味扑鼻,使人觉得格外清爽愉快。巍巍宝塔在花、树、草的映衬下,四季各有它不同的神采。塔后有农田和花果园,每到春夏,这里景色迷人,五彩缤纷,使塔院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塔院寺中,还有分别吊在娘娘殿和上殿钟架上铸有正、草、隶、篆四种字体的两口大钟,钟的两耳各有不同的音响,钟声清脆悦耳,后音长,只要僧人敲钟,方园一公里左右的庄户人家均可听到。
  1944年,当时的县长阎重义,为了引起众人保护古迹,在寺院山门正中,署名悬了“金塔寺”红堂金字大匾一块。山门前百米远还有一个戏台,在清朝和民国初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初八过庙会,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后来,由于金塔干旱缺水,庄稼连年缺水,老百姓盼水心切,又增修了龙王庙、文昌庙,期望龙王多行水,请来文昌振兴教育。
  塔院寺是金塔的名胜古迹之一,但遗憾的是没有把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保存下来。1967年在“文革”中,庙宇被全部拆毁,松柏被伐,唯古塔犹存,但因风蚀雨淋,表皮大部分脱落。1986年,县十届二次人代会作出维修古塔的议案,县人民政府拔款2万元,对古塔进行加固维修,立碑保护。并将原东岳庙正殿移建于古塔近旁,改称文昌阁。
  1994年7月,根据县政协的建议和县民政局的报告,县政府以1994(105)号文件批准修复塔院寺,并收回塔前原先庙地28亩,仍做庙宇基地。金塔县民族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积极倡议募资,各方人士慷慨解囊,使塔院寺重建、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1996年至1998年,历时三载,首先修复了大雄宝殿,总面积695.56平方米,建筑面积495.8平方米,共五间,砖混结构,底座高1.8米,庙宇高11米,四面带回廊,殿内正面塑释迦牟尼像,两面塑阿兰、迦叶,背面塑观音菩萨,后两角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左右山墙塑十八罗汉。庙宇辉煌,原貌重现,幔帘高悬,香火缭绕,神像肃穆慈祥,众佛合聚一堂,大殿东侧另修斋堂僧舍15间。此后,又在寺院内建起了多座庙宇。2008年由永靖籍企业家宋安学投资,在宝塔北侧修建了接迎殿。目前金塔寺内有僧侣数人常年守护。如今的塔院寺历经沧桑后又焕发了生机,庙宇雄伟,僧舍林立,古塔高耸,乌语花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每月的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彻夜长明,已成为本县的佛事活动重要场所和旅游胜地。
  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居鸳鸯池水库东侧的山顶幽谷之间,东经98°50′15.2″,北纬39°54′18.6″,海拔1351米。重岩迭翠,风光秀丽,是历史名胜金塔古八景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经不断增修,前山建有王母宫,在中间山谷高低错落的峰顶,起伏不平的山恋之中,建有全圣宫、圣母宫、三教殿、三皇宫、菩萨殿、地母宫、地藏殿、王母宫、玉皇阁等风姿古朴,造型各异,气势雄伟,光彩夺目的佛、道庙宇及殿堂多处。相传最早修建的菩萨殿,是清光绪三十年间,金塔仙姑庙(今金塔镇东星村)乡民俞生德(清茶会教徒)信佛发愿,募化布施,亲自督修建造的,众人习惯称之为“老庙”。进了庙门,院内两边是斋房,中间有前后二殿,前殿为菩萨殿,后殿是罗祖殿,在殿堂上方正中间塑罗祖像,两边塑八大金刚像。从老庙往东是全圣宫,山门内前殿两侧塑四大天王像。院内有廊坊、大殿,殿内上方正中塑太上老君像、原始天尊像和通天教主像,一字排列,分座左右,威武雄壮。幽谷西端,奇峰突兀,巍峨险峻,沿着崎岖陡峭的石阶羊肠小道穿过山腰南天门,登上峭壁峰顶,便是风格别致,最为壮观的玉皇阁。站在此处,俯瞰青山寺全貌,另是一番风景。极目四望,好像置身世界之巅。北面,古老县城的城楼、魁星楼和塔院寺古塔都隐约可见;东面,群山巍峨,层恋叠嶂;南面,诸山之后,祁连雪山如同白玉嵌在天边;西面山水相依,讨赖河宛如一条银色蛟龙顺山峡逶迤延伸。还有座落峰峦的三皇宫,宫内天皇、地皇、人皇彩塑和墙上惟妙惟肖的壁画,形象质朴,栩栩如生,从那三皇炯炯的目光中,使人似乎看到了翻滚的远古历史风云。另外,王母宫内的王母娘娘塑像,地藏殿内的地藏、十殿阎君,个个皆奇特传神,塑艺精妙。这些精湛技术,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中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民国《金塔县志》记载:青山寺、山石嶙峋於绝壑,岩则构木为桥,中有寺观……。并有“青山叠嶂”的诗句。
  怪石嵯峨一径通,山颠飞阁望玲珑。
  何来峻岭蹲灵鹫,高架危桥跨彩虹。
  绝壁俯窥清涧水,栖霞中有翠微宫。
  苍茫四顾空依傍,万里年沙夕照红。
  青山寺这一名胜古建筑群,虽在1958年前后整修加固扩建水库时拆毁无存,但这里的山庙风景已被新建的鸳鸯池水库所代替。
  近年来,由佛教徒发愿在青山寺原基上,重修了观音殿、三圣宫、玉皇阁、土地庙、龙王庙、虫王庙等多处古色古香庙宇,使昔日的寺庙风光重现。目前,青山寺已成为我县的又一处佛教胜地。
  天泉寺
  天泉寺,位于金塔镇塔院村东南8公里处的夹山山顶上,东经98°57′46.2″,北纬39°54′24.4″,海拔1424米。寺庙早已毁,现仅存遗迹。寺庙建筑遗迹呈正方形,边长各40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从遗迹看,建筑为四合院型,门向东开。从东门进入院内,正西为一座大殿,南北两面有两座配殿。在东门外的东南墙角处有一座小屋,可能是寺庙人员居住的地方,门前有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平地。
  天泉寺的初建年代和损毁原因现有史料没有记载。据走访当地老者讲,天泉寺的初建年代与清山寺是同一时期,即清光绪年间,修建人可能与修建青山寺的是同一人。
  天泉寺原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土地等佛、神。
  天泉寺西南有一条深山沟,是当时金塔、高台人民相互往来的通道,山沟内有一眼泉,当地人叫“天泉”,人们过往时,在泉内取水,并在天泉寺内烧香祈愿,祝福神灵保佑平安。
  沙枣园子土地庙
  沙枣园子土地庙,位于金塔县沙枣园子西50里处,居金塔、玉门两县市交界线上。建筑年代无考。庙宇规模较小,供奉土神一尊,一条车马道由此通过。以往,金塔和玉门花海的百姓交往密切,凡过往行人一般要在此庙借宿。天长日久,土地庙自然成了金、玉两县人民出入境地的吉祥祈祷之处。随着两地佛事活动的日趋频繁而形成一种习俗,花海过佛事,要请王子庄佛事首领;王子庄过佛事,要请花海佛事首领。西去东来,双方都要派人前往土地庙迎送。尤其每年农历四月,金塔西坝老祖宫的师爷要去玉门花海讲经说法,按约定时间,金塔和花海的佛教徒们要在土地庙迎送,已形成民间礼仪。由此,土地庙变成了金、玉两县佛事首领西去东来迎宾送客和两地民众离乡返故歇脚休息,祈求平安的交界驿站和香火之地。
  建国后,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不断发展,金、玉古道逐渐人烟稀少。但在驿站仍残存着象征金玉友谊的土地庙遗址。
  火烧庙
  火烧庙,位于大庄子乡牛头湾村南500米,始建于清代,现存遗址面积1650平方米,庙址墙基东西长50米,南北宽33米,残高0.6米,土坯砌筑。庙宇于1968年“文革”时被拆毁。
  石佛庙石窟
  石佛庙石窟,位于航天镇(原天仓乡)中丰村北1公里处,始建于清代,位于山崖之上人工开凿的山洞中,仅2窟。穹隆顶,高1.8米,进深3米,宽4米,正壁有土坯筑白灰抹面供案,宽0.7米,高0.8米,正壁塑像已毁,前壁及左右壁原有彩绘,现已被烟尘覆盖。
  小叉庙
  小叉庙,位于本县古城乡上东沟村西1公里处的沙漠中,东经98°52′56.9″,北纬40°12′41.9″,海拔1227米。初建年代无考。有庙宇一座,戏台一座。西南角上有土坯覆钵式喇嘛塔一座,当地人叫“陈牙机塔”,据传为一位得道高人陈牙机安其遗躯所建。塔高约有10米,外抹白灰,底部为圆形,直径6米。5米以上呈珠形塔式,上顶有水潭覆盖,高1.8米,四面各辟一龛,高0.25米、宽0.15米、深0.51米。顶端挂有四个风铃。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大风吹动沙丘前移,小叉庙及陈牙机塔均被沙漠埋压。近些年来,由于风吹沙走,陈牙机塔已全部露出地面,塔前的庙宇及戏台也逐渐露出了头角,2008年,“四月八”期间,塔前东北方庙宇内的佛像头部也被风刮了出来。它虽处荒漠地带,但每当正月十五、四月初八等佛教节日,参观游玩、焚香祷告者络绎不绝。还有一些佛家弟子,做做道场,诵念经文,乞求祷告平安。
  陈牙机塔上面有一块残缺不全的砖上写到“仙翁长来字通真执皇清遇恩师全城真人之仙迁陕西省同州府学门徒王连城”。从碑文看,陈牙机是他的道号。
  关帝庙台
  关帝庙台在原金塔城西北隅(今兴隆公司楼群西南隅)。台高五丈、围二十丈,上建土庙,前后六楹,规模宏伟,供奉关公塑像,此台相传为缠回瞭望台,又说王爷台。庙乃明代建筑,有崇祯十年匾额可考。民国时期添塑岳飞像改称关岳祠。台上有钟一口,高二尺五寸,围六尺二寸,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铸造。“文革”时被毁。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在原县城中心(今电信局门前解放路段),现金塔宾馆院内北墙边的大槐树是原会馆大门两边所栽的树之一。系明代关帝庙,由山西客商捐资修筑。清雍正九年(1731年),本县山西、陕西籍商人,将庙扩建后改称山陕会馆。大殿三楹,有转廊一层,上覆琉璃瓦,殿内有咸丰元年(1851年)钦赐御书“万世人极”匾额。左右廊坊八间,前有过庭,东、西有钟鼓二楼。钟楼铁钟一口,高五尺,围一丈五尺,重五百二十斤,咸丰十年(1860年)铸造。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仲荣、陈豫纳续建戏台三间。解放后均拆除。
  城隍庙
  城隍庙在原金塔城西南隅(今航天广场内)。清雍正十年(1732年)初建。道光十三年(1833年)州同刘椿重建,有大殿三楹,寝殿三楹,左右两廊十四间,山门三间,上带戏楼。光绪皇帝敕封金塔城隍为“灵应侯”,并赐御书“镇尉黎元”匾额。民国五年(1916年)四月初四日夜,庙内起火,焚毁大殿、寝宫及两廊。民国七年(1918年)修复,解放后拆除。
  东坝城隍庙
  东坝城隍庙位于今中东镇政府驻地,中东中学居其原址。建于清朝乾隆初期,居原威鲁堡西南隅。王子庄州同署迁到金塔后城堡变为废墟。城隍庙、药王庙依然存在,庙内附设学校。直至民国,是城乡人民赶赴庙会的重要场所之一。
  文昌庙
  文昌庙在原金塔城东北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州同郝遇龙、贡生陈豫纳主持修筑。
  孔庙
  孔庙在原金塔城东北隅(今县汽车运输公司院内),居文昌庙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豫纳、顾廷选等修筑。大殿三楹,上供孔圣,左右曾子、孟子、颜子、思子。东西两座六间,奉先贤。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举行祭礼。清代,州同官主祭,协台助之。民国时,县长主祭,警佐助之。解放后,文庙、孔庙因城市扩建拆毁。
  鼎新仙姑
  庙鼎新仙姑庙位于鼎新城东南5华里处,建筑年代无考。供奉何仙姑,又说天平仙姑,传说众多。过去,庙会极盛,现已毁。
  大庄子龙王庙
  大庄子龙王庙,位于今大庄子乡大庄子村的大庄子龙王庙,修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这里原有屯庄一座,内有一土台,台上建有龙王庙,大殿三楹、左、右两虎各三间,并有山门。大殿内上供龙王塑像,白发白须,坐在一头横卧的土黄色骡子身上。屯庄内外各有戏台一座,每年农历五月,庙会极盛,各坝绅士都来求神,有的县官也来祈拜,连续唱戏七、八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庙于公元1956年拆毁,遗迹无存。
  老祖宫
  老祖宫,位于西坝乡共和村三组。上殿三楹,左右两虎各三间,并有山门,建筑年代无考。清代及民国,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金塔、玉门来此拜佛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庙院内的香烟如云似雾,冲入上空。过去是本县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现已毁。
  二杰楼遗址
  二杰楼遗址,位于航天镇二杰村西1.5公里处。初建于清代,原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楼依山而建,现仅留楼基,土坯构筑,边长10米,基高1.5米。山门外有15米长踏步。东部原有戏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米,面积100平方米,现残高1米。四周夯筑围墙,长70米,宽50米,残高2.2米,地表堆积有残砖碎瓦。所有建筑“文革”期间被毁。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