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020
颗粒名称: 二、古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37-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古窑址中地窝墩南窑址群、西三角城北窑址群、双庙湾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和驴尾巴梁北窑址群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 窑址

内容

在我县汉代会水县城(东沙窝)周围,分布有多处古窑址,有马蹄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直径1—5米不等。窑壁内有坚硬的红烧土层,并遗存有灰层,窑内及周围散布有陶器残片、残砖块、烧结铁渣、碎铜块等遗物。据考证,这些古窑址绝大多数是新石器时期——魏晋时期烧制陶器的窑址,以汉——魏晋时期的居多。另有极个别烧砖或冶铁、冶铜的窑址。
  地窝墩南窑址群
  地窝墩南窑址群位于东沙窝地窝墩南,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窑址3座,一字型排列。其中1、2号窑为长方形,长2.5—3米,宽2米左右,残高约1米,火门向东北,已残破,窑内被破砖碎瓦填实。周围散布大量带釉瓦片残块和陶片。为汉代烧砖窑址。
  西三角城北窑址群
  位于西三角城北,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窑址6座,形制为长方形和马蹄形两种。其中1号窑平面呈长方形,长2.5—3米,宽2米左右,残高1米,烟道残长1.3米,火门宽0.6米,窑壁烧结层厚0.1米。2号窑平面呈马蹄形,长2.5米,宽2米,火门向南,宽0.5米,窑壁烧结层厚0.1米。3—6号窑皆破坏不清,仅存灰层。周围散见大量灰陶残片。初考,为汉代制陶窑址。
  双庙湾窑址群
  双庙湾窑址群位于东沙窝沙漠戈壁地带,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窑址4座。其中1号窑平面呈马蹄形,外部底边长6.5米,宽2米,残高0.9米,火门宽0.8米。有烟道3条,宽0.4—0.6米,残长1.2—2米,窑壁烧结层红色,厚0.1米。窑内有带釉砖块和灰陶片,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和碎砖块。其他3座窑破坏严重仅存灰层残迹。初考,为汉代制陶窑址。
  窑洞滩窑址群
  窑洞滩窑址群,位于羊井子湾乡羊井子农场东北3.5公里处(东经99°04′44.6″,北纬39°59′57″)的戈壁荒漠中,在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000米,总面积13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窑址8座,大体呈南北向排列。除4号、8号窑室部分保存外,其余6座窑室均已毁,形制不清,仅存残窑底。4号、8号窑平面均呈圆形,直径1.5和2.0米,其中4号窑位于窑址群中心部位,窑室部分保存,平面呈圆形,直径2.0米,高1.0米,窑壁呈黑色,烧结层呈土红色,厚约0.15米,窑室内有大量灰层堆积;2号、3号窑平面呈椭圆形,范围2.1×3.2米;1号、5号、6号、7号窑仅存残窑底,形制不清。窑址群内散见少量夹沙红陶片和绳纹、网格纹及素面灰陶片,并散见有石磨残块和烧结铁块,为汉代窑址。
  土墩子井窑址群
  土墩子井窑址群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下农场东北6公里处(东经99°09′27.2″,北纬40°06′35.7″)的沙滩与风蚀台地之中。窑址群东西宽215米,南北长380米,分布面积81700平方米。在窑址群内分布着31座窑底,平面多呈圆形,方形、葫芦形、不规则形等。直径在3.6米—3.9米之间,灰层厚0.10—0.30米,部分窑底保存有清晰的烟道残迹。在窑址群地表有大量的黑灰釉残砖,烧结釉渣,红烧土,烧结碎铁块和素面、网纹、麻点纹灰陶片。还有少量的粗砂红陶片。为汉代制陶窑址。
  破城窑址群
  破城窑址群位于破城东南400米处(东经99°07′24.4″,北纬40°05′03.8″)的砾石滩与风蚀台地相间地带,分布面积4000平方米。在窑址群内有2座窑址,1号窑被沙掩埋(仅存窑底,平面呈圆形,直径2.4米,门向南开,灰堆层0.3米)。2号窑在1号窑西南170米处,东西座向,门向北开,窑址呈马蹄形,长2米,宽1.3米,窑室已被灰层和沙填埋,深0.3米。在窑址周围散见大量的红土烧结块,素面红陶片和绳纹、席纹,素面灰陶片及烧结铁块和少量的石磨残片。初考为汉时期窑址,用途不清。
  驴尾巴梁北窑址群
  驴尾巴梁北窑址群位于金塔镇五星村东北6公里处,汉代,面积不详,发现有窑址2座。1号窑南北向,窑平面呈圆形,窑膛直径1米,高1.5米,火门向北,宽0.56米;2号窑址东北向,窑身残高1.2米,火口向东北,宽0.42米,窑膛坍塌。周围散见大量灰陶片及残砖。
  我县境内古窑址的形成年代和具体的形制类型,现存资料没有记载,经实地调查,从遗存的残窑址周围分布的文化层看,大多应为新石器时期——魏晋时期的制陶窑址。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人制陶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随着陶窑的不断改进而使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完善的。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伟大的一步。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且开始定居生活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简单向复杂演进,最初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烧烤,将食物放在火中直接烤熟即可。进一步的法名叫“炮法”,即用粘土和成泥后包住食物隔火烧烤。粘泥被火烧烤后变硬的特性给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当谷物或水产品成为人们的主食时,由于不宜生食,先民们想到了用水蒸煮的方法。于是,制作陶器的需求便有了。
  最初烧制陶器的时候,人们像最初用火烧烤食物一样,把制成的陶坯直接放在材草堆上烧。这样烧的陶器容易破裂。后来人们逐渐总结出把陶坯主动晒干或烤干后再进行烧制,并在烧造前事先预热。用这种方法烧成陶器的几率当然就提高了许多。经过漫长的实践,粘土里逐渐掺入砂粒、谷壳、蚌壳末等,以提高耐火、不易烧裂和传热快等优点。于是,粘土终于在火的作用下变成了满足人们需要的、简单的陶器。
  后来,陶窑运用而生。我国最早的“窑”是一种“升焰式圆窑”,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早期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平地或选择一个带有断面的坡地,在断壁上掘出燃烧室、火道,然后从上面挖出烧成室。火焰从燃烧室发生,经过火道,或者透过火眼进入烧成室将热能施加于陶坯之上,最后余焰废气从窑室的顶上排出窑外。由于陶坯和燃料堆放在一起不宜燃烧的缺点,人们逐渐将陶坯与燃料分离。烧成室专门存放陶坯,燃烧室则堆放燃料,其间以火道相连。最初,燃烧室与烧成室常常是平行的,不利于通风。后来烧成室逐渐升高,燃烧室设在烧成室侧下方或正下方,火焰通过倾斜的火道或分布于窑床上的火眼进入烧成室(这种窑床也叫“窑尊”),最后废烟从烧成室上方排出。“升焰式园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焚口、燃烧室、烧成室和排烟设施四个部分。这是任何一种窑炉都必须具备的四个基础部分,以后的窑炉,虽然在不同时期不断发生着改造和变化,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部分上实现的改良。后来人们将烧成室上方的排烟口逐步缩小,以控制进气量和减少热量的散发。西周晚期,已经出现了在窑室后部设置烟囱的窑,窑室顶部呈弧形,外形很像馒头,因此俗称“馒头窑”。又因其平面像马蹄形,又称为“马蹄形窑”。根据火焰在窑室中流动的方向人们又将馒头窑称之为“横焰式或平焰式馒头窑”和“半倒焰式馒头窑”。“横焰式”指火焰在窑顶横向流动后,经后壁的烟囱排出窑外。“半倒焰”则指烟囱的排烟孔设在窑炉后壁的下方,当从燃烧室升腾的火焰上升到窑顶时,由于吸火孔的作用又使火焰顺着窑顶的弧度通向后壁,再从排烟孔经过烟囱排出窑外。由于“颠倒”的不够完全,所以称为“半倒焰”。“半倒焰馒头窑”是一个突破性的技术飞跃,烟囱的压力改变了火焰的路线,充分利用了火焰燃烧的温度,从而减少了窑内上下温差,将窑内温度提高到可以超过1200摄氏度。而且这种窑身容量不大,一般长不过5米左右,宽2至3米左右,高2米多些,所以在北方地区不受地理限制,应用非常广泛,成为北方地区窑炉的最典型代表。我县境内发现的许多古窑址其形制和大小与这种窑相符合,因此,这些窑很可能就是“半倒焰馒头窑”。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