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社火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455
专题名称: 临潭社火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86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临潭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城里乡村,各具特色。各地主要内容有舞龙、耍狮、旱船、打熊、秧歌等。此外,东路有“烤摞摞”,唱《路远歌》;南路有“抢年果”,唱花儿;西路有“打毛熊”、“打春牛”;北路有踩高跷、“纸马舞”等。一般的社火队都有“灯扇对”,即由演员分别扮演成生角和坤角(男扮女装)两两相对,生角执灯(一种手打的彩灯,夜间点烛),坤角持扇,随锣鼓点舞步行进在广场围成圆圈表演。 舞龙:龙有头、身、尾三部分组成,长8米~10米。前面由一人持“宝珠”导引,龙头由一人操持,身尾由10至12人撑起。舞时随锣鼓点子起舞,舞法有前行、腾云、翻滚、穿花、缠珠等。 耍狮:狮有单狮、双狮之分。一般村庄多为单狮,由一人持球在前引导,演时需翻滚扑腾,间做简单的武术、杂技动作。狮子由二人协同掌撑,前一人掌头,后一人躬身、摇尾,配合默契。在击乐伴奏下,狮子使出扑、抓、跳、滚、跃、翻等动作。训练有素者还会上高层台、踩梅花桩。 打熊:为古洮州特有的传统节目,反映当地上古狩猎的生活情景。由一人扮演猎人,持五尺棍,另二人分别穿戴黑山羊皮缝制的熊衣(头套、上下衣,毛均在外),随击乐节奏翻滚、鱼跃、跳腾、抓棍、担山、翻梁等,动作干练,诙谐风趣。 旱船:旱船据传为明初移民时从江南传来,为采莲船的易变,演时一人扮老艄公,白发银须,持桨引导。另一人扮船姑娘(多为男性)从无底船内将船绑在身上,走时踏着锣鼓节拍,似船浮水,飘逸优美。时而打旋,时而搁浅,极富特色。有秧歌队的还夹唱一些“划船调”,一唱众和,曲调优美。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