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搬场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454
专题名称: 临潭搬场节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86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由于临潭地域较为特殊,各乡气候及地理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收获时间不一。东南北路地势低,气候温和,庄稼成熟较早,与中西路以上地区相比提前一月有余收割庄稼,并随割随拉运。而新城以上地区等到庄稼全部收割完毕后才开始拉运。搬场是洮西地区农业生产中重大事项,是把收割后放置于田间的庄稼集中拉运到农舍附近打碾场地的作业,长期的生产作业形式逐渐演化成具有节日性的重大繁忙活动。“搬场节”并无固定日期,一般在农历八月到九月初,大体上对庄稼搬运时间按一个乡或一两个村为单位确定统一拉运日期。由于搬运时间相对集中,亲朋或邻里相约帮忙,俗称“拉贷”。当约定搬场时间临近,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吃食,油炸饼,蒸花卷馍,宰鸡杀羊,购买烟酒糖茶等,以便招待搬运帮忙的拉贷和亲友,长期的生产作业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节日性质的重大活动。 旧时,搬场有很多讲究,青壮年男子一般头戴礼帽或草帽,内穿白汗褡(即白色衬衣),外穿黑夹夹,腰系朱红“巾腰”(相当于腰带),脚穿连袜鞋,所牵牛车也都修饰一新,犏牛角上系上了红缨穗子,牛额拴上了红色额花,中间嵌以小圆镜子,耳朵扎上彩穗,牛颈戴上小铜铃(俗称梆铛子),牛车的头(驾在牛脖子上牵引车的弧形木器)绘上油彩,同时所用鞭绳搭背等均换上了牛毛线织成的各种花纹的手工艺品,并在车轴中间挂上两个大钢铃(铜制或铁钢制成),配上小铜铃,车队行走时钢铃、铜铃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犏牛闻其声,精神抖擞,用力拉车,行动迅速。搬场的前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亲朋好友及拉贷们欢聚一堂,吃喝闲聊。时至午夜只听村上锣声一响,顿时全村嘈杂之声四起,吆喝声、牛铃声、车辙声连成一片,人们沉浸在紧张搬运一年劳动果实的愉悦之中。这样的搬场,是实际意义上的“抢运”,是一场搬运庄稼的激烈比赛,手脚麻利的人家早早动身,干净利落搬完庄稼,垛好麦垛子,兴奋而踏实地装卸禾束。“攒垛子”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拉运的庄稼随到随收,由男女老少快速用“摞子棍”(即把庄稼挑到麦垛上所用工具)将搬运来的庄稼挑到麦垛上,以快为好。一方面是防止突然降雨,淋湿庄稼;另一方面防止庄稼堆满后阻塞通道。曳车之人此时也顾不上吃饭喝水,饿了从场边的筛子中随手拿上花卷或油饼充饥,顺手喝上一杯茶即走,所有的庄稼在这一天颗粒归家。放眼望去,整个村庄一片繁荣的丰收景象。人们沉浸在收获希望的喜悦中。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