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河曲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168
专题名称: 甘南河曲马
其他名称: 古称:南番马;洮州马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773.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甘南河曲马古称“南番马”、“洮州马”,以体高雄健著称,历代多充当军马。约在东晋时期,牧马善骑的吐谷浑部族迁徙此地,随迁的马种给河曲马带进了新的血液。唐初,由于和西南亚波斯等国的通商往来,曾运入不少马匹,饲养在陇右一带,与当地马种混牧繁育,使南番马的品种再次优化。唐末,吐蕃等部族屡陷朝廷养马基地,所得马匹多被运送甘南、青海等地牧养。到了元代,蒙古族随军进入洮西地区,大量蒙古马种与当地马混牧,致使当地原始马种与吐谷浑马、蒙古马及波斯等地的阿拉伯马的血统混合,在高寒、湿润、雨量充沛、牧草丰茂、地势开阔的地理环境中长期适应,加上自然选育和人工择育,繁育出优秀的地方马种——河曲马。在民间传统的繁育技术中,对马匹的选配有严格要求,一般根据母马自然发情季节和排卵规律进行交配,牧区马交配季节选在5—8月,农区提前1个月左右。牧区对公母马自然形成的“链子” 实行独群或小群配种,1匹公马配10—15匹母马。配种时间多选在夜间进行,与母马多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前排卵的规律相吻合,受胎率高。种公马的选择以体形高大,体肢匀称,四肢端正,蹄大腕细,眼大而有神,鼻孔大,毛色黑、褐、9留、栗者为佳。除选留做种公马以外的公马则一律进行阉割,并对失去繁殖能力的种公马及时淘汰。民间对近亲血缘的马匹避免交配,有“儿马不配母”之说。中华民国时期,河曲马数量颇丰,约存栏10万余匹。在夏河甘坪寺设有种畜场,进行同种选育,曾择选出体型高大健壮的种公马55匹,专给附近牧马配种,仅1944年就为当地母马配种323匹。除此之外,在临潭等地专门有人以家畜配种为业,选优良种公马进行配种,为当地土种马更换血统,采取收费方式有偿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畜种繁育工作,州内马匹数量增加,质量优化,不仅为当地生产提供了大量役畜,每年还提供相当数量的军用马匹,同时还为全国各地提供役用马及种马。仅1953年就给甘肃省内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提供役马7000余匹,有力地支持了内地的农牧业生产。1951年,甘坪寺种畜场选用当地高大的优秀马种在甘加繁育,次年即产活马驹57匹,为同种繁育开辟了一条新路。1952年,配母马111匹。1954年,该场的种公马除在本场集中为附近母马配种外,还组织了5个小组,为甘加牧民配母马159匹。此后直至80年代,在玛曲县河曲马场等处,曾专门进行同种选育和杂交繁育,不断优化河曲马种的质量,使畜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