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麻猪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166
专题名称: 蕨麻猪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771.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藏猪、山猪,是甘南小型原始地方猪种,归属于高原类型,是当地藏族群众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严酷环境中以自然放牧的方式培育出来的一个优秀独特的原始藏系猪种,生态品种特殊,是我国地方畜种中极其宝贵的一种资源。蕨麻猪属肉脂兼用类型。蕨麻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其具体来源和驯化时间无确据可考。明朝何宇度的《益部谈资》(卷上)曾描述藏猪“小而肥,肉颇香”。当地养猪,公母混群,终年放牧,夏秋季猪在草原上采食蕨麻、野胡萝卜、珠芽蓼等牧草和各种草料或槎地的落果和落粒,冬春季以蕨麻和其他牧草根为食。归牧后给以少量补饲。在这样的生态和生活条件下,逐渐形成良好利用野生植物的能力,并具有体质结实、四肢健壮、皮厚、行动敏捷、皮厚鬃长和绒毛密生等特点。蕨麻猪毛色纯黑者少,一般在四肢、腹部、背部多为白色,中躯带行白色者称白环腰。周身被毛浓密、粗长,冬生棕色毛,鬃毛长而坚韧,鬃毛一般延伸到颈部,其长度一般为12-18厘米;体形矮小,机警灵敏,合群性强,耐粗放管理,宜于高寒山区放牧饲养;头窄长,呈锥形,头长为体长的31.26%;嘴长而尖,犬齿发达,下犬齿20厘米以上;耳小直立,额无明显皱纹;颈和体躯较短,胸狭窄,背腰平直或微弓,腹下垂,后躯比前躯略高,臀窄而倾斜。四肢长短适中,肢势端正健壮,系短而有力,蹄小质坚,乳头排列整齐,一般4-6对。初生仔猪中,15%的个体为松鼠背,仔猪的松鼠背随着年龄的增大变浅变淡,到五月龄时消失全部变为黑色。蕨麻猪在海拔3000米的恶劣环境中,无舍饲终年放牧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高寒阴湿无霜期短等恶劣高原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粗放的饲养条件下,具有许多适应高原环境的特点:嘴筒长而尖、呈锥形,适于拱食;四肢结实、紧凑,蹄质坚实,系部有力,行走方便,行动敏捷,奔跑能力强,精力充沛,机灵,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抗敌侵袭能力强;心脏发达,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嗅觉灵敏,视觉发达,有利于觅食和逃避野兽猛禽袭击;鬃毛发达,冬季密生绒毛有利于抗寒保暖;脂肪沉积能力强,每年秋季采食落果、草籽和根茎,促使体内脂肪大量沉积,以供寒冬时消耗;具有较强的采食牧草和拱食蕨麻、草根的能力,性野、耐严寒、耐粗饲、耐强烈日光照射,对高海拔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强,合群性好。根据国家农业部130号公告,蕨麻猪已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第662号又把蕨麻猪列入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根据州畜牧科学研究所2007年调查统计,蕨麻猪主要分布在合作、夏河、碌曲、卓尼、临潭和迭部等毗邻地区。中心产区在甘南州合作市佐盖曼玛乡、那吾乡、勒秀乡、卡加曼乡、卡加道乡;夏河县扎油乡、博拉乡、阿木去乎镇;碌曲县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卓尼县完冒乡、沙冒乡等乡镇;迭部县境内沿白龙江两岸也有少量分布。现存留纯种不多,全州存栏纯种蕨麻猪只有4000头左右。由于长期放牧饲养,蕨麻猪皮薄,膘厚适中,肉质鲜嫩,肌肉大理石纹适中,具有良好的肌肉理化特性和“小、香、纯、净”(体型小、肉味香、基因纯、无污染)的特点。同时,蕨麻猪也是唯一具有碳酸酐酶的猪,具有惊人的抗病力和生命力,肉质中所含淀粉酶是其他肉质的2—30倍,高达46.58%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抗自由基成分,以及18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成分。其肉质可与从江香猪媲美,抗逆性能远远强于其他猪种。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