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裘皮羊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164
专题名称: 黑裘皮羊
其他名称: 俗称:洮岷州黑紫羔羊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770.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产地: 临潭、卓尼两县的东部地区。

专题描述

属山谷型藏羊的别种,俗称“洮岷州黑紫羔羊”,产于临潭、卓尼两县的东部地区。黑裘皮羊种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人工选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地方绵羊品种,以产黑色二毛裘皮和羔羊肉为主要产品。全州饲养量1.8万只左右。黑裘皮羊以通体纯黑无杂色著称,除毛色外,角、蹄等外露骨质表面亦呈黑色。体质结实,结构紧凑,行动灵活敏捷。成年公羊有角,向后向外呈螺旋状伸展。母羊无角,体形小而匀称,后躯比前躯高约3厘米,体长比体高长4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2.8厘米,母羊67.6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长61.5厘米,母羊59.5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重27.7公斤,母羊27.4公斤。羔羊出生后被毛长2厘米,呈环形状紧贴皮板。黑裘皮羊主要以产黑色裘皮闻名,当地群众将所产裘皮分为3种:第一种叫二毛皮,是羔羊生后70天左右宰杀取皮,品级最高。其典型特点是:毛的自然长度不低于7厘米,毛股旺盛,光泽度高,毛穗的尖端呈环形,环形以下有3—5道弯曲,毛干从根到梢通体黑亮,皮板柔软匀称;第二种叫二剪皮,是羔羊经剪过一次春毛,临近第二次(秋季)剪毛期宰杀取皮,亦称一岁裘皮。这种裘皮的特点是毛股明显,结合紧密,从毛穗尖端到基部有3-4道弯曲,毛体光泽度高,皮板面积大,保暖耐穿;第三种称老羊皮,即成年羊皮。这种裘皮是当地主要的衣着产品。老羊皮按季节又分为麦索皮和秋槎皮。麦索皮是当年剪过春毛后到6月份宰杀所取的皮,裘皮毛长4—5厘米,光泽发亮,毛穗部分呈毛笔状,部分呈半环状,呈核桃皮辫样贴在皮板上。9月份宰杀取的皮叫秋槎皮,毛长在7厘米以上,毛股大而松,毛穗有2—3道大弯曲。黑裘皮羊除取皮外,产毛量亦颇可观,毛质优良,每年春、秋各剪毛一次,4月中旬剪的称春毛,9月中旬剪的称秋毛,亦称八月毛,毛质较春毛为优。成年公羊平均产毛1.13公斤,母羊0.95公斤。成年羊屠宰率为44.32%,胴体重13.8公斤,公羔羊屠宰率为50%左右,肉味鲜嫩,营养丰富。母羊初配年龄一般1.5岁以上,年产羔1只,多胎多产者极少,分春羔和冬羔,营养良好的母羊多产冬羔,反之则产春羔。冬羔成活率高,羔皮质量好,颇受市场青睐。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

相关地名